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合酶链反应用于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的诊断

    作者:姚娟;丁新生;沈鸣九;吴芳玲;陈克连;王颖;陈伟贤;李弘钧;侯熙德

    目的了解儿童期发作的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缺失,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用于检测SMA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对10例拟诊为SMA患者、6个家系的20例非SMA成员及30例正常人的SMN基因外显子7和8进行了检测.结果 10例SMA可疑患者中9例(90%)有SMN基因缺失,其中仅外显子7或8缺失各为1例.家系其他成员及对照组均无SMN端粒基因缺失.结论用PCR-RFLP法对高度可疑SMA的病例进行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简便易行.

  • MLPA技术在3种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姚如恩;余永国;耿娟;郑昭璟;王剑;沈永年;应大明;傅启华

    目的 评估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DiGeorge综合征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诊21例确诊为SMA、DiGeorge综合征和CAH患者及家系成员(3例SMA先证者和家系成员6人、DiGeorge综合征4例、CAH患者8例)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通过探针和靶序列DNA杂交、连接、PCR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及GeneMarker(R)分析软件收集分析数据,建立MLPA技术,检测SMA、DiGeorge综合征和CAH患者及携带者致病基因拷贝数,并通过传统PCR酶切法和染色体芯片分析技术验证部分MLPA检测结果.结果 用MLPA技术检测3个SMA家系3例先证者SMN1基因第7和8号外显子均为0拷贝(纯合缺失),其父母均为该区域杂合缺失携带者,用传统酶切分析SMN基因扩增产物证实MLPA结果准确可靠;4例DiGeorge综合征患者中,3例患者22ql l.2区域为0.5拷贝左右(杂合缺失),缺失基因均包含Tbx1等,用染色体芯片技术分析其中1例患者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为22q11.2区域的1.3 Mb缺失,结果与MLPA检出的拷贝数变异相符;8例CAH患者中,6例存在21-羟化酶的编码基因(CYP21A2)及相关基因C4B和CYP21A1P的不同程度杂合缺失.结论 MLPA技术作为传统检测拷贝数变异技术的补充,可有效提高相对定量检测SMA、DiGeorge综合征和CAH患者及携带者致病基因拷贝数变异.

  •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孕中期羊水细胞 SMN1基因缺失

    作者:胡荷宇;傅行礼;俞菁;张蓓;唐振华;陈慧芬;章莉;龚波

    目的:探讨采用羊水样本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 SMA)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利用基于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遗传标记的分子检测技术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4家医院1064份孕中期妇女羊水进行母血污染检测,对无母血污染的羊水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SMN1基因缺失情况检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MLPA )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SMN1基因检测结果。结果1064份孕中期妇女羊水经STR分型检测,2份存在母血污染,其余1062份无母血污染的羊水样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39例孕妇胎儿存在SMN1基因第7外显子( E7)杂合缺失(3.67%),34例孕妇胎儿存在SMN1基因第8外显子(E8)杂合缺失(3.2%),2例孕妇胎儿存在E7纯合缺失、E8纯合缺失(0.19%),其余病例E7、E8均未发现缺失。 MLPA对41例SMN1杂合或纯合缺失样本以及55例未检出SMN1缺失样本验证结果均与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及MLPA均可用于对孕中期妇女胎儿的SMN1基因缺失情况的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样本需求量少,检测更快速。(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418-422)

  • 154例脊肌萎缩症疑诊患者的基因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章印红;贺静;张云茜;王蕾;唐新华;朱宝生

    目的 对疑诊为脊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进行缺失分析,探讨基因诊断对SM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遗传诊断中心和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54例SMA疑诊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缺失检测,统计上述基因的缺失频率,采用SPSS13.0软件对各缺失类型在不同SMA型别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154例疑诊患者中,101例检出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基因诊断率为65.6% (101/154).101例SMN1基因纯合缺失病例中,外显子7和8均纯合缺失为98例,占97.0%(98/101);3例仅外显子7纯合缺失,占3.0% (3/10l);未见外显子8的单独缺失.基因诊断阴性患者经过临床随访,其中4例可维持SMA的诊断,105例SMA确诊患者中Ⅰ型68例,Ⅱ型27例,Ⅲ型10例,分别占64.8% (68/105)、25.7%(27/105)和9.5%(10/105),未发现Ⅳ型SMA.20名健康体检者未检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结论 PCR-RFLP技术对于诊断SMA患者具有无创性、简单、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可作为疑诊SMA患者的首选诊断和排除诊断方法;强化SMA临床诊断标准并对基因诊断阴性的疑诊患者进行重新评估,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

  • 应用多点刺激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评定平山病病情

    作者:傅瑜;樊东升;徐迎胜;孙庆利;郑菊阳;韩鸿宾

    目的 探讨多点刺激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 MUNE)在平山病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记录35例健康人和69例平山病患者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MUNE数值.结果 (1)平山病组左侧拇短展肌MUNE为145.66±126.10,左侧小指展肌MUNE为102.20±112.67,右侧拇短展肌MUNE为149.72±117.80,右侧小指展肌MUNE为64.23±69.27,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在临床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的肌肉也可见到MUNE明显下降,尤其在症状不显著侧(P<0.05).结论 多点刺激法MUNE检测可客观监测疾病自然过程,早期了解病情及定量评价肌肉的失神经支配情况.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研究

    作者:张丽芳;杨晓苏;肖波

    目的研究我国Ⅰ~Ⅳ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及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NAIP)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情况,以探讨此两种基因与SMA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检测45例Ⅰ~Ⅳ型SMA患者、30例表型正常的SMA直系亲属及30例正常对照的SMN基因第7、8号外显子和NAIP基因第5、6号外显子缺失情况。结果 7例Ⅰ型和Ⅱ型SMA患者中6例纯合缺失SMN基因外显子7和8,1例纯合缺失外显子7而保留外显子8;8例Ⅲ型SMA患者仅1例缺失外显子7和8,余7例均无SMN基因的缺失;成人型(Ⅳ型)SMA未检测到SMN基因缺失;45例Ⅰ~Ⅳ型SMA患者均未检测到NAIP基因外显子5和(或)6的缺失。结论Ⅰ型、Ⅱ型SMA可通过SMN基因第7、8号外显子的检测进行确诊,Ⅲ型SMA患者SMN基因缺失率低,故通过检测SMN基因7、8外显子进行基因诊断尚需谨慎,Ⅳ型SMA未检测到SMN基因缺失,发病可能与SMN基因缺失无关;NAIP基因在SMA 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 脊髓损伤伴截瘫病人的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探讨

    作者:陈龙利

    脊髓损伤伴截瘫病人排尿功能障碍一直是骨科常见的护理问题。导尿并留置尿管引流是绝大多数病人主要的排尿方式。但长期留置尿管的治疗不可避免地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和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导致死亡。我科自2003年对脊髓损伤伴截瘫病人进行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帮助病人建立脊髓性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提高了病人留置尿管拔除后第1次自主排尿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 平山病患者屈颈位F波的变化

    作者:郑超君;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金翔;殷骏;姜建元;朱愈

    目的 探讨平山病患者屈颈位与颈椎中立位F波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于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施行,共纳入健康志愿者25名及平山病患者22例.平山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 ~44岁,身高165 ~183 cm,病程6~240个月.所有研究对象于颈椎中立位及屈曲位(屈曲45 °,维持30 min)时分别行双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检测.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立位及屈颈位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对照组屈颈位和中立位F波诸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论屈颈与否都未记录到重复F波.患者组中立位时,症状较重侧尺神经F波的响应频率(=5.209,P=0.000)、小潜伏期(t=23.843,P=0.006)及平均潜伏期(t=4.731,P =0.022)等参数都较对照组下降或延长,3例患者出现重复F波;正中神经F波的异常则主要为双侧响应频率的明显下降(t=23.696、23.998,均P=0.000),且症状较重侧5例患者存在重复F波.屈颈位时,症状较重侧尺神经F波的平均波幅(t=-3.322,P=0.003)、大波幅(t=-2.552,P=0.019)、持续时间(t=-3.323,P=0.003)、响应频率(t=-2.604,P=0.017)及重复F波的数目(9/22)(P=0.044)都较颈椎中立位时明显增加,并且10例尺神经F波消失的患者5例再次诱发F波;而症状较重侧正中神经则主要以平均波幅(t=-2.188,P=0.040)、大波幅(t=-3.847,P=0.001)及响应频率(t=-2.421,P=0.025)的增加为主要表现,并且6例正中神经F波消失的患者1例再次诱发F波.结论 平山病患者屈颈位F波较颈椎中立位时存在明显的规律性改变,尤以F波波幅的异常增大为明显.

  • 新生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及其基因诊断(附四例报告)

    作者:刘晓军;郭静;王丹;王庆杰

    目的 总结新生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临床特征,探讨基因诊断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分析4例新生儿期发病的SMA-Ⅰ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改变,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其中1例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的检测.结果 4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肌无力、肌张力低下、特殊的蛙腿体位;神经电生理检测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2例运动神经电位引不出;1例患儿进行了基因检测显示SMN基因第7、8外显子纯合缺失.结论 定性检测SMN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是SMA-Ⅰ型可靠的基因诊断方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可靠,方法简单、快速,易于临床普及.基因诊断结合传统诊断标准不仅可大大提高SMA-Ⅰ型诊断准确率,还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减少患儿出生.

  • 婴儿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伴胼胝体发育不全一例

    作者:赵雪妮;王艳菊;崔秀云;金心;李鹏程

    患儿女,47 d,生后四肢瘫47 d入院.第1胎,第1产,孕38周,因其母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分娩.其母孕期自觉胎动较少,生后家长即发现其四肢不活动,抬头无力.查体:体温:36.4℃,脉搏:124次/min,呼吸:26次/min,神志清晰,发育落后,无皮疹,头不能竖立,前囟平坦,1.0 cm×1.0 cm,双眼运动灵活,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心音有力,心率:124次/min,腹略膨隆,四肢肌张力低下,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呈蛙腿型,肌力Ⅰ级,膝腱反射消失.

  • 脊髓性肌萎缩症合并妊娠一例

    作者:武海荣;蔡贞玉;高国兰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围产期管理方法. 方法 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收治1例SMAⅢ型孕妇,总结其围产期保健及分娩过程的治疗经验,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SMAⅢ型孕妇31岁,SMA病史28年,妊娠11周取绒毛组织行产前基因检测,胎儿未见异常,妊娠34+4周转入本院.入院后立即成立治疗专家组,进行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经过多次会诊及综合评估孕妇病情,于妊娠35+5周在全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手术顺利娩一男活婴,体重2 850 g,1 min Apgar评分9分,5和10 min Apgar评分均10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新生儿基因检测未见异常,于产后l1d出院.分别于产后12和20个月回访患者,患者肌肉萎缩稍加重,除运动功能稍退化外,其余无明显变化.结论 SMA患者的肌力在妊娠晚期或实施全麻后减弱,产后大多恢复至妊娠前水平.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宜妊娠,一旦妊娠需进行产前诊断,建议在具备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医院进行产前保健和分娩.

  • 85例脊肌萎缩症疑诊患儿的基因诊断和临床再评估

    作者:季星;刘晓青;沈嘉玮;李西华;陶炯

    目的 确定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纯合缺失在中国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中的发生频率,判断SMN1基因纯合缺失检测在中国SMA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基因检测后的临床回访在SMA疑诊患儿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85例临床疑诊SMA的患儿样本进行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检测.由小儿神经专科医师对SMA患儿进行分型,并对基因检测阴性的患儿依照SMA的诊断标准,必要时结合组织学病理检查进行临床再评估.结果 在85例中,57例(67%)检出SMN1纯合缺失.在19例随访的基因检测阴性患儿中,15例不符合SMA的诊断,4例可维持SMA的诊断.在确诊的SMA患儿中,SMN1纯合缺失率为95%.Ⅰ、Ⅱ、Ⅲ型SMA患儿的SMN1纯合缺失检出率分别为96%、93%和100%,SMA临床分型与SMN1纯合缺失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中国SMA患儿中SMN1基因纯合缺失约为95%,与高加索人群数据相似.SMN1纯合缺失检测应成为中国SMA疑诊患儿的首选诊断和排除诊断方法 .SMN1纯合缺失检测后患儿的临床回访对SMA疑诊患儿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肯尼迪病3个家系的临床、基因型和遗传特征分析

    作者:凌会敏;陶陶;徐坚

    目的:分析3个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 ,KD)家系的临床、基因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3个KD家系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血生化及电生理检查等资料,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测定先证者及家族成员雄性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拷贝数。结果3个家系发现的5例K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和肢体震颤,舌肌萎缩、纤颤;实验室检查发现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检查可见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感觉神经受损。KD患者AR基因CAG重复次数在42~49。3个家系的遗传方式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结论 KD主要影响男性患者,病情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脊髓和延髓肌肉的萎缩和无力。基因检测有助确诊,并可检测出携带者,以进行家系遗传分析。

  • 误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脊肌萎缩症一例报道

    作者:肖飞;王学峰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38岁,主因"进行性双下肢乏力4年,双上肢乏力1年"就诊.2年前患者查血肌酸激酶(CK)增高(640 U/L),肌电图示左肱二头肌可疑肌源性损害,诊断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近1年来症状明显加重.入院查体:舌肌萎缩纤颤,右下肢近端肌肉萎缩,四肢肌张力减低,肢体肌力4级,腱反射减低,病理征未引出.复查CK升高达1163 U/L,肌电图示左肱二头肌、右腰椎旁肌、左股四头肌、右腓肠肌神经源性损害,周围神经感觉、运动传导正常.

  • Kennedy病误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一例

    作者:严炜;赵建国

    1 病例报告 何某,男,40岁,公司职员,因“进行性四肢无力5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于2007年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长时间行走时无力感加重,休息后稍有缓解,右侧下肢麻木并伴有肌肉萎缩,步态不稳,并发现乳房稍有增大,未予重视,上述症状未见缓解并缓慢进展,两年后累及上肢,出现双上肢近端及双侧大鱼际肌轻度萎缩,双手持重物费力,并出现咀嚼无力、饮水呛咳,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 丙戊酸对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神经元样细胞SMN2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罗新明;杨晓苏;肖波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神经元样细胞SMN2基因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SMA患者进行基因诊断.诱导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作为细胞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测序检测SMN2基因转录产物,半定量RT-PCR检测VPA干预前后SMN2 mRNA的表达. 结果 RT-PCR扩增出266 bp和212 bp两条带,分别为全长转录产物(fl-SMN mRNA)和转录时跳过外显子7的产物(SMNΔ7 mRNA);VPA干预后,fl-SMN mRNA和SMNΔ7 mRNA表达均比干预前明显增加,有量效关系(干预前以及1、2、5、10 mmol/L VPA干预后fl-SMN mRNA和SMNΔ7 mRNA的表达分别为0.210±0.035、0.282±0.041、0.351±0.020、0.450±0.052、0.553±0.035,P<0.05和0.670±0.026、0.703±0.050、0.750±0.024、0.807±0.042、0.870±0.034,P<0.05);且fl-SMN mRNA增加的幅度大于SMNΔ7 mRNA,fl-SMN mRNA/SMNΔ7 mRNA的比值也逐渐增大. 结论 SMA患者神经元样细胞SMN2基因存在选择性剪接,VPA可能抑制选择性剪接并改善SMN2的转录,从而有望成为治疗SMA的药物.

  • Kennedy病一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

    作者:张社卿;丁素菊;郑惠民;蒋德科;李林国;余龙

    目的 报道国内首例Kennedy病大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 根据先证者的叙述对该家系4代74名个体进行家系调查,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常规检测神经电生理、肌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等.并经家族成员知情同意后抽取静脉血5 ml,标准法抽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连接素基因(Cx32),证实无基因突变后再检测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片段.结果 经临床方法检出家系中另外3例患者,经AR基因检测,其CAG重复数均为50次;而先证者CAG重复数为51次; 4例患者肌电图均显示感觉、运动神经受累及,血清CPK均增高;AR基因检测还发现1例症状前个体,其CAG重复数为50次.结论 临床上Kennedy病多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甚至Charcot-Marie-Tooth病等,AR基因检测是诊断本病可靠的方法.

  • 脊髓性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作者:陈万金;吴志英;王柠;林珉婷;慕容慎行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2(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特异性扩增50名健康人、51例临床确诊SMA患者SMN2基因7号外显子及其邻近区域,并以已确定只有3个拷贝的SMN2样品作为标准对照.结果 50名健康人中有2名SMN2拷贝数为0;51例患者中SMN2拷贝数为1、2、3、4的例数分别为8、22、16、5例;患者两性之间SMN2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N2拷贝数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r=0.682,P=0.000);24例死亡患者中,具有1及2个拷贝SMN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3.8及22.7个月,两组间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SMA患者,SMN2可能对SMN1基因缺失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SMN2拷贝数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对患者SMN2拷贝数的研究也为基于增加SMN2全长功能蛋白表达的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在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吴志国;肖波;杨晓苏;张丽芳;梁静慧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在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对20例Ⅰ~Ⅲ型SMA患者及15名健康人进行SMN基因第7、第8号外显子的缺失检测.结果 7例Ⅰ型SMA患者的SMN基因第7、第8外显子全部缺失;Ⅱ型SMA患者5例,其SMN基因第7外显子全部缺失,第8外显子有4例缺失;而在8例Ⅲ型患者中只有1例检出第7、第8外显子缺失;所有健康人均无SMN基因第7、第8外显子的缺失.结论 PCR-RFLP技术可作为诊断Ⅰ、Ⅱ型SMA的有效手段,而Ⅲ型SMA患者的基因诊断尚需谨慎.

  • 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优选及其在脊髓性肌萎缩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苏峻峰;陈万金;吴志英;王柠;林宇;林珉婷;慕容慎行

    目的 优选出与运动神经元生存(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基因紧密连锁且多态信息含量丰富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并将其应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产前基因诊断中.方法 用PCR扩增与SMN基因紧密连锁的11个STR位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银染法显色分析结果.通过多态信息含量(PIC)大小优选STR位点,并利用优选出的STR位点分别采用PCR-PAGE及基因扫描技术对6个SMA家系(包括父母、先证者和胎儿)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我们从11个STR位点中优选出了3个位点(D5S435、D5F149、D5S351),这3个位点在100名健康人中分别检测出8、19、18种多态性片段,其PIC值分别为0.84、0.91、0.92.应用上述3个位点对6个SMA家系进行产前诊断连锁分析,在6名胎儿中发现4名携带者和2名健康者.结论 通过优选出的3个STR位点可快速进行SMA产前基因诊断,准确地排除母血污染,而且可在胎儿中甄别出健康个体与基因携带者,进一步完善了SMA产前基因诊断体系.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