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与骨髓衰竭

    作者:麻柔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组以造血干/祖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骨髓衰竭).先天性或遗传性骨髓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获得不少新进展.本文主要讨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我国再障的年发病率为7.4/105,高于欧美国家,其中急性再障(AAA)的发病率为1.4/105,慢性再障(CAA)的发病率为6.0/105.再障的发病机制有造血干/祖细胞减少或缺陷、造血微环境缺陷和免疫异常.目前再障的临床治疗,国外主要用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球蛋白(ATG)或/和环胞菌素A(CsA)及骨髓移植,雄激素已极少应用,仅作为"补救"或"替代"治疗措施;国内主要是免疫抑制剂、雄激素和补脾肾中药.

  • 端粒酶抑制剂联合辐射对小鼠骨髓造血的抑制作用

    作者:阮晓峰;薛明慧;周云峰

    为了探讨端粒酶抑制剂联合X线照射对荷瘤小鼠的骨髓抑制作用,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应用端粒酶抑制剂[AZT 300 mg/(kg*d), lamivudine 150 mg/(kg*d)]联合X线照射(2 Gy×5次/1周)处理移植性乳腺癌(MA782)小鼠,观察其对骨髓有核细胞、外周血像及骨髓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未处理、单纯X线照射、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107/股骨)分别为2.1875,1.7375,1.7500和1.3475;AZT和X线照射均有显著减少骨髓有核细胞的作用(P<0.01),lamivudine也有减少骨髓有核细胞的作用(P<0.05).未处理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升高3.70%,单纯X线照射,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下降率分别为18.09%,16.19%和41.00%;AZT,lamivudine和X线照射均减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P< 0.05), AZT,lamivudine,X线照射对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及血小板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处理,单纯X线照射,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分别为1.498,1.483,0.816和0.727,AZT和lamivudine均有减少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P<0.05).结论:端粒酶抑制剂AZT和lamivudine联合X线照射有显著抑制骨髓有核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对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但对外周血红细胞及血小板无影响.

  • 抗精神病药物致白细胞减少临床分析

    作者:邢君

    目的::探究抗精神病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血象检测方法,对26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精神病用药可导致患者白细胞数量减少,停药后可恢复正常。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可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 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和胶体32P治疗肝癌的研究

    作者:杨崇美;刘吉勇;邵文博;韩建奎

    瘤内注射胶体32P内照射治疗肝癌疗效肯定,但32P可自注射部位向全身扩散,引起造血抑制等副作用.聚合白蛋白(MAA)与胶体32P一起注射治疗肝癌,可减少32P的扩散[1].我们对此进行了动物实验,并试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 紫杉醇致神经毒性不良反应3例

    作者:张彦丽

    紫杉醇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天然抗肿瘤药物,具有稳定细胞微管的独特作用机制.抗瘤谱广,疗效好,但也具有较广泛的毒副作用,主要有过敏反应、神经毒性、造血抑制、胃消化道黏膜炎等.而其中神经毒性常表现为肢体麻木、触觉丧失、伴有疼痛性的感觉异常等,即集中表现在感觉系统,而较少涉及运动神经系统等其他方面.下面3例均在使用紫杉醇后出现了舌肌痉挛、谵妄、失忆等神经精神症状.

  • Th1/Th2细胞失衡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34+细胞的免疫抑制效应

    作者:张涛;孙秉中;朱华锋;冯琦;乔庆大;陈协群;杨岚;王涛锋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与T细胞介导的造血抑制有密切联系[1,2].我们曾发现,重型再障患者骨髓的Th1样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上调,而Th2样因子IL-4却大致正常,间接提示重型再障可能存在Th1/Th2细胞比例失衡[3].为探讨Th1/Th2细胞失衡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效应,们利用CD34+细胞和Th细胞的混合培养体系,在体外模拟Th1/Th2细胞的交互调节过程,观察了对CD34+细胞扩增和集落形成的影响.

  • 健康教育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杨述楣

    化疗是指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采用化学药物治疗的方法。理想的化疗药物应对病原体、寄生虫和肿瘤有高度选择性,而对机体的毒性很小。从狭义上讲,化疗多指对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由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临床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组织器官的损伤。化疗常见的毒副作用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骨髓造血抑制;长期静脉化疔者可致静脉炎、静脉栓塞,某些药物外渗还可引起皮肤软组织坏死等。

  • 慢性苯中毒患者造血抑制与ICBP90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罗盛;黄小艳;胡倩;胡旭东;邢冲云;俞康

    目的 观察慢性苯中毒患者造血抑制期ICBP90的表达及慢性苯中毒患者造血恢复期ICBP90的表达,并探讨慢性苯中毒人群造血抑制与ICBP90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慢性苯中毒患者[包括造血抑制期(13例)、造血恢复期患者(11例)]和健康志愿者(10例)的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并提取核蛋白.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核蛋白ICBP90的表达,对慢性苯中毒患者造血抑制和ICBP90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苯中毒造血抑制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CBP90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苯中毒造血恢复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CBP90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苯中毒造血恢复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CBP90表达较造血抑制期患者明显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苯中毒所致造血抑制患者的ICBP90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均存在相关性(r1=0.555,P=0.006; r2=0.854,P<0.01).结论 慢性苯中毒患者造血抑制期ICBP90表达下降,慢性苯中毒患者造血恢复期ICBP90表达增高.慢性苯中毒患者造血抑制与ICBP90具有相关性.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8+淋巴细胞中CD28的表达

    作者:邓颋;王运律;章晓鹰;胡琦

    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尤其是T细胞功能的异常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主要发病机制[1].共刺激信号对T细胞功能和细胞因子格局均有影响[2].我们测定了CAA患者外周血中共刺激信号CD28分子在CD8+淋巴细胞中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 促造血干细胞增殖与血红蛋白合成营养组合物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朝晖;李玉中;赵成艳;于敬达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memia,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性造血抑制有关[1].本研究结合医学营养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探讨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与血红蛋白合成营养组合物对AA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作用,为A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脐血联合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作者:张雪芳;张淑英;韩树林;周虹;王岩;郭珩

    异常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慢性障碍性贫血(CAA)的主要病理机制[1-3].Nissen-Druey认为再障发病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4].免疫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再障的主要药物,其中糖皮质激素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外,还可使皮肤黏膜出血好转.脐血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及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具有刺激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的作用[5].二者的联合应用可同时从补充干细胞及造血生长因子,免疫调节和改善出血症状等多方面促进患者造血的恢复.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自2001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12例骨髓增生活跃伴巨核细胞减少的患者应用CB输注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咖啡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恢复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杜遵民;贾海鹏;刘静;杨莉莉;姜晓玲;陈方国

    目的 观察咖啡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 建立接受4.5 GyX射线照射的辐射损伤小鼠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CFA组,观察小鼠30天存活率、体重、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形成单位(CFU-MK)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和脾脏指数(SI)等指标.结果 CFA组小鼠的30天存活率、体重、WBC、BMNC、CFU-GM、CFU-MK、CFU-S和SI数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CFA能促进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恢复.

  • 中药破壁饮片治肠癌化疗后造血抑制临床研究

    作者:林伟波;周岱翰

    目的:观察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治疗大肠癌化疗后的造血功能改善情况及量效关系.方法:将大肠癌化疗(行FOLFOX或FOLFIRI方案化疗)后出现造血抑制的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均分为3组,研究组予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每次16 g,每天2次,冲服.对照A组予参芪固本方传统饮片煎剂,每天1剂,每剂120 g,煎成200 mL,分2次服.对照B组予中成药贞芪扶正颗粒,每次5 g,每天2次,冲服.均治疗28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结果:3组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腰脊酸痛、自汗盗汗的有效率分别为(85.0%、70.0%、60.0%), (75.0%、80.0%、55.0%), (80.0%、85.0%、50.0%), (80.0%、70.0%、45.0%).3组间食欲减退、腰脊酸痛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对照组A组食欲减退、腰脊酸痛疗效分别与对照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治疗前后组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性粒细胞(NEU)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间肿瘤缓解稳定率、Kamofsky评分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UN、SCr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组皆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大肠癌化疗后出现造血抑制以脾肾亏虚为主的部分症状,肝功能有所改善,可能有减毒作用.低剂量的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与参芪固本方传统饮片疗效相当,提示有增效作用.3组均可在临床上改善大肠癌化疗后造血功能抑制情况.

  • 小鼠6Gy全身照射后巨噬细胞对造血的抑制效应研究

    作者:蒲晓允;陈晓莉;邓均;罗成基;潘静;李招权;张良

    目的探讨放射损伤后巨噬细胞对血细胞生成的负性调节作用.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经6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检测辐照后1、3、7、15 d腹腔巨噬细胞(PCMΦ)数量和吞噬墨汁的能力;用ELISA和放免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TGF-β1、MIP-1α和TNFα的含量;将不同数量的巨噬细胞加入骨髓有核细胞中,观察其对CFU-E和CFU-GM形成的影响;骨髓有核细胞剔除Mac-1+细胞及再加入不同比例的巨噬细胞后对CFU-E和CFU-GM形成的影响.结果①放射损伤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培养上清TNFα、TGF-β1和MIP-1α水平升高;经LPS刺激后放射损伤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此3种因子的水平无显著改变.②骨髓细胞中当加入10%以上正常巨噬细胞时生成的CFU-E和CFU-GM数量明显减少,当加入相同比例的放射损伤巨噬细胞生成的CFU-E和CFU-GM数量减少更加显著.③剔除Mac-1+细胞后的骨髓细胞生成CFU-E和CFU-GM数量增加,当再加回巨噬细胞数量又减少.结论放射损伤后巨噬细胞被激活,造血抑制活性增强,这可能是放射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受抑的原因之一.

  • 血管活性肠肽对人脐血CD34+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利;王春晖;黄明慧;唐承薇

    目的 探索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人脐血CD34+细胞;VIP孵育人CD34+细胞后,通过体外集落形成、扩增培养了解细胞增殖;ELISA测定细胞内外TNF-α、TGF-β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13、CD14、CD71、CD41、CD19、CD4/CD8、CD33、CD34等抗原;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检测人CD34+细胞VIP受体;RT-PCR分析其受体亚型.结果 在1×10-7~1×10-12mol/L浓度范围内,VIP抑制人CD34+细胞集落形成及扩增倍数,其细胞集落形成抑制与VIP浓度呈正相关(r=0.925,P<0.01).VIP(1×10-8mol/L)作用于人CD34+细胞14 d后,粒系(CD13+蓝色)及单核系(CD14+)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0.05).VIP增加人CD34+细胞的CD34抗原表达(P<0.05).VIP作用后CD34+细胞内、外TNF-α及TGF-β1浓度显著增加(P<0.05);人脐血CD34+细胞表达VIPⅠ型受体.结论 VIP通过人脐血CD34+细胞上VIPⅠ型受体介导,提高造血抑制因子TNF-α、TGF-β水平,抑制人CD34+细胞的增殖、维持其干细胞特性,阻止其向粒、单系细胞分化.

  • 生长抑素对人脐血CD34+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利;王春晖;黄明慧;唐承薇

    目的 探索生长抑素(SST)对造血干/祖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人脐血CD34+细胞;SST孵育人CD34+细胞后,体外集落形成、扩增培养了解细胞增殖;ELISA测定细胞内外TNF-α、TGF-β水平;RT-PCR分析其受体亚型.结果 在1×10-5~1×10-10mol/L浓度范围内,SST抑制人CD34+细胞集落形成及扩增倍数,其细胞集落形成抑制与SST浓度呈正相关(r=0.903,P<0.01).SST使CD34+细胞内、外TNF-α及TGF-β1浓度显著增加(P<0.05);人脐血CD34+细胞表达SST-3型受体.结论 SST通过人脐血CD34+细胞上SST-3型受体介导,提高造血抑制因子TNF-α、TGF-β水平,抑制人CD34+细胞的增殖,维持其干细胞特性.

  • 慢性病贫血的诊治新进展

    作者:苏婷婷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又称炎症性贫血,其发病率在各种贫血中仅次于"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和创伤持续1~2月后引起的一种继发性贫血,但不包括溶血、出血、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及肿瘤细胞浸润骨髓等原因所致的贫血.在临床表现上多为轻至中度贫血,早期是由于炎性细胞因子对红系造血抑制而多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着疾病的发展由于显著低铁血症引起红细胞缺铁而演变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ACD是以血清铁(SI)和总铁结合力(TIBC)均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TS)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SF)增高为代谢特征;以贫血、血清铁含量下降、巨噬细胞铁滞留和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反应能力下降为典型的临床表现[1,2].本文就慢性病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77例血液透析贫血病人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戴晖;杨红伟;董雪莲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铁摄入减少,血透过程中失血或频繁的抽血化验,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以及尿毒症对骨髓的造血抑制均可致贫血,其中重要原因是体内红细胞生成素相对生成减少,所以补充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是纠正肾性贫血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避免输血带来的诸多弊端.我院于2003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77例病人贫血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 注射用紫杉肽对比格犬骨髓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研究

    作者:郭景玥;滕晋莹;裴天仙;王晶晶;郭传敏;申秀萍;张宗鹏;胡雷

    目的 从临床检验及病理学角度研究注射用紫衫肽对比格犬骨髓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方法 24只比格犬,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为溶剂对照组和紫杉肽注射液3、10和30 mg/kg组;注射用紫杉肽静脉滴注给药,以每21天为1个给药周期,每个周期给药1次,共9个周期.第1、5、9次给药周期后约2、24、72 h取静脉外周血,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m),并进行血涂片观察;取股骨骨髓,进行涂片分类计数;剖取胸骨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注射用紫杉肽在每次给药2h后,各剂量组WBC、Lym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均呈剂量相关性;24、72 h后呈降低趋势,72 h后30 mg/kg组均显著降低(P<0.05、0.01);RBC在各时间段随着剂量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但波动范围较小,差异不显著.涂片结果显示,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注射用紫杉肽3、10、30mg/kg组骨髓细胞呈稀松散在,出现不同程度造血抑制,30 mg/kg组差异明显;组织学病理检查显示,注射用紫衫肽30 mg/kg组骨髓腔内出现明显造血抑制(P<0.01),而3、10 mg/kg组则造血抑制不明显.结论 注射用紫杉肽对比格犬骨髓造血系统具有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抑制,3、10 mg/kg组呈抑制趋势但差异不显著,30 mg/kg组较明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