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孙阳;杨茵

    早产儿脑损伤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智力和运动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它包括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lular hemorrhage,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出血后脑积水以及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和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等,其中以IVH和PVL为常见.早产儿脑损伤不仅是因为胎儿过早出生造成的神经细胞发育不成熟,同时宫内感染、缺氧、出生后窒息、产伤、颅内出血以及出生体重和胎龄等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尽早、合理的治疗,对取得良好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 感染与早产

    作者:时春艳;董悦

    早产原因很多,其中感染导致的早产约占早产的40%以上,是早产的主要原因.80%的30周前的早产是由感染引起的.与早产有关的感染包括系统性感染(全身感染)和宫内感染,但绝大多数与早产相关的还是宫内感染.本文主要讨论宫内感染导致的早产.下面就感染传播的途径、诱发早产的机制和危害及相关的处理阐述如下.

  • 沙眼衣原体和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

    作者:赵文梅

    沙眼衣原体(CT)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宫内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其感染后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潜伏期长而不易被早期诊断.

  • 双胎输血综合征合并急性羊水过多致流产1例

    作者:王明玉;张巧玉;史常旭

    1 病例报告患者,21岁,G1P0,因停经24+2周,腹部急剧增大15天,于2002年6月2日入院.末次月经2001年12月10日.15天前感腹部迅速增大并出现腹胀、心慌、气急、双下肢水肿、不能平卧、食欲睡眠差.入院前1+天在院外行羊膜腔穿刺放出羊水1000 ml后上述症状缓解.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脉搏86 /min,血压124 /58 mmHg,心肺正常.宫高44 cm,腹围112 cm,胎心率分别为142 /min及138 /min.辅助检查:血红蛋白92 g/L,谷丙转氨酶561 U/L,谷草转氨酶232 U/L,碱性磷酸酶16.26 U/L,总蛋白59.45 U/L,总胆汁酸66.45 μmol/L.血钾2.88 mmol/L,血胆酸1788 μg/dl.B超检查提示:中孕双活胎,羊水过多.入院诊断:①孕24+2周双胎妊娠;②急性羊水过多;③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④双胎输血综合征?入院后给予降胆酸、保肝及对症治疗后,第2天晨出现阴道流液,疑胎膜早破,给予抑制宫缩及预防宫内感染等治疗.每日测宫高、腹围,第3天,孕妇感腹胀、气急、不能平卧,行羊膜腔穿刺,以500 ml/h速度放出羊水1100 ml.

  • 北京地区282例早孕妇女宫内感染的调查

    作者:董兆文;李辉;李元;刘润梅

    宫内感染又称之先天性感染,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受到感染而引起胎儿的宫内感染[1].孕妇发生宫内感染后可造成流产、先天性畸形、死产及新生儿感染等一系列不良后果[2].国内调查发现在我国新生儿中先天性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0%左右,其危害十分严重[3].所以如何预防或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做好母婴保健工作和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调查北京地区早孕妇女中宫内感染的发生状况,我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对282例北京地区早孕妇女血中的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弓型虫(Toxo)的IgM抗体进行了测定,现将研究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 碘甘油治疗难治性宫内组织残留12例

    作者:邓波;卫滇英;武泽;朱瑛

    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药物流产的广泛开展,由此引起的宫内组织残留也随之增多.以往临床多采用清宫术治疗,但有部分病例,虽及时清宫,术后仍反复阴道流血,由于病程长、宫内感染造成残留物机化,与宫壁紧密粘连,复查B超提示宫内仍有残留物且>15mm,笔者将之列为难治性宫内组织残留.由此引起闭经、不孕,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本文采用宫腔内注入碘甘油结合口服米非司酮及人工周期疗法,治疗难治性宫内组织残留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宫缩抑制剂治疗

    作者:朱洁萍;戴钟英

    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是妊娠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尽管发生率只有1%~2%,但是PPROM常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早产.早产儿各器官的发育尚未成熟,围产儿死亡比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预示或预防胎膜早破,因此治疗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临床上用宫缩抑制剂来治疗PPROM,在延长孕周、提高围产儿存活率的同时,也给母儿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等.因此,对于宫缩抑制剂的使用还存在不同看法.

  • 早产胎膜早破并发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徐焕;潘明明

    早产胎膜早破(PPROM)并发宫内感染可导致母亲及新生儿的患病率和死亡比升高.大约30%的PPROM妇女被发现羊膜腔有微生物侵入,至少55%的PPROM病人在分娩时有感染的组织学征象[1].对无症状的PPROM病人趋向于期待治疗至34~35周或至胎肺成熟.推迟分娩可降低早产儿的并发症,但却增加了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因此在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征象出现以前能明确宫内感染的诊断将可能阻止由感染所导致的新生儿严重并发症.

  • 先天性结核1例

    作者:孙辉;涂涛;唐宁;周仲辉

    先天性结核( Congenital Tuberculosis),又称宫内感染性结核病,指母亲产前有播散性结核或生殖器结核,结核分枝杆菌经胎盘通过脐带垂直传播,使胎儿在宫内感染结核,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两周内发病.先天性结核比较罕见,且患儿因缺乏宿主免疫反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

  • 宫内感染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杨敏;鲁利群;屈艺

    宫内感染(intrauterine infection,IAI)指病原微生物进入羊膜腔引起羊水、胎盘(蜕膜、绒毛膜和羊膜)及胎儿的感染,也称羊膜腔感染综合征[1].研究[2]显示,IAI 的发生率为 4%~ 10%,且胎龄越小的新生儿,IAI 的发生率越大.因此,IAI 是诱发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约占早产原因的 30%[3].其病原体种类繁多,发病机制复杂,终可诱发早产及新生儿窒息、肺炎、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脑损伤、肺发育不良、心肌损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不良后果,甚至导致死亡[4-7].为了解 IAI 的重要 发 病 机制,早期识别 IAI,指导临床进行早期有效的干预,现就 IAI 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中药生化汤加减合并应用米索前列醇治疗不全流产46例报告

    作者:杨兴荣

    宫内组织残留,多为不完全流产、人流或药流不全、产后胎盘胎膜残留所致.临床上多采用清宫手术处理,但少数病例,由于未能及时诊治,反复阴道流血,病程长,致宫内感染;或者产后不久体质差子宫软、行清宫术有子宫穿孔之虑等原因,患者不宜手术治疗,笔者探索中药生化汤加减合并应用米索前列醇片治疗不全流产4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系统评价

    作者:赵倩;邢爱耘

    目的:对妊娠晚期使用替比夫定阻断宫内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从1976至2014年11月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 CNKI)、China Biomedicine ( CBM)相关文献。检索出13篇设有对照组的临床研究。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试验组分娩前检测孕妇的血清 HBV DNA(log10拷贝/mL)低于对照组分娩前血清 HBV DNA[WMD =-3.81,95%CI(-4.39,-3.2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使用替比夫定治疗前检测孕妇的血清HBV DNA(log10拷贝/ml)高于治疗后(分娩前)检测孕妇的血清HBV DNA[WMD=3.91,95%CI(3.32,4.49),P<0.01]。③试验组新生儿6~7个月时的HBV 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OR=0.10,95%CI(0.04,0.22),P<0.01]。试验组新生儿12月时的HBV 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0.12,95%CI(0.04,0.36),P<0.01]。结论对HBV DNA高载量(≥1×106Iu/mL)的孕妇于妊娠晚期(28~32周)使用替比夫定(600mg/日)治疗可有效降低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及新生儿出生后6~12个月的HBV DNA或HBsAg阳性率;结合新生儿联合免疫方法,可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现有的研究尚不能确定孕期使用替比夫定的安全性,需要更好设计的RCT研究。

  • 宫内感染与脑损伤1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冯艺;唐军;屈艺;母得志

    目的 探讨宫内感染类型及其与患儿脑损伤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出院诊断先天性感染的122例病历资料,并随访患儿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分析神经系统损伤发生概率及类型. 结果 122例中早产儿44例(36. 1%),低出生体重儿38例(31. 1%);单纯先天性梅毒感染69例(56. 6%)、病毒感染14例(11. 5%)、细菌感染11例(9. 0%),结核感染1例(0. 8%),混合感染18例(14. 7%),病原菌不明确9例(7. 4%). 50例有影像学检查中41例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及脑实质密度减低. 共随访100例(随访率82. 0%) ,死亡24例( 24. 0%) ,平均随访时间(32. 0 ± 16. 7)个月,未见明显异常59例(59. 0%),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17例(17%). 结论 先天性梅毒感染在宫内感染中占较大比例,宫内感染死亡率较高,大部分存活患儿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存在明显语言、运动发育障碍、脑瘫、癫痫等表现,需定期随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必要时早期康复治疗.

  • HBsAg阳性母亲与婴儿垂直传播的关系(附52例报告)

    作者:李媛嫒;罗天永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约1.3亿,乙肝患者3 000万,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疾病,其中母婴传播是导致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有资料显示人群中HBV携带者中30%~50%来自母婴垂直传播[1-2],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使母婴间HBV的水平传播及产、中后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较难阻断HBV经胎盘的宫内感染,研究显示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1%~36.7%[3-4].

  • 胎膜早破孕妇羊水中白细胞介素-8的研究

    作者:罗克燕;王豫黔;陈明;王少军;胡琼

    胎膜早破可以发生在足月妊娠,也可以发生在未足月妊娠,尤以后者常见,并可引起早产,成为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近年的研究表明早产与宫内感染密切相关,妊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增加.本实验通过研究足月前胎膜早破(PPROM)及足月胎膜早破(PROM)孕妇羊水中IL-8,探讨IL-8在胎膜早破羊水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与早产的关系.

  • 早产病因237例分析

    作者:徐芳;段生鸾;姚李香

    目的 分析早产的相关病因,针对可能诱发早产的相关因素做预防性治疗.方法 分析德宏州医疗集团人民医院产科早产的237人(A组),并随机抽取相应时段足月产的病例250例做对照组(B组).将早产可能的诱发相关因素分类,并统计其发生率.结果 德宏州医疗集团人民医院早产率11.61%.A组内胎盘病检示绒毛膜羊膜炎(即宫内感染)发生率为56.12%;B组为4.8%(P<0.01).A组内妊娠合并阴道炎;合并生殖道支、衣原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6.54%、49.79%(P<0.01);B组为27.2%、19.2%(P<0.01).A组内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率为18.98%;B组为3.2%(P<0.01).A组内规范产检率为36.1%;B组为94.4%(P<0.01).结论 早产组中的宫内感染、妊娠合并阴道炎均高于足月组.规范的产前检查可发现高危妊娠,有利于减少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规范产检、防治宫内感染是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付逢萍;白桂芹;刘妍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高效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并合成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引物,以我国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获得的全长乙型肝炎病毒序列C基因型作为构建载体X基因序列的母板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X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酶切图谱分析、PCR检测和扩增产物序列分析等鉴定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结果 以重组载体为模板、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引物PCR扩增得到的目的 片段为500bp,与已知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大小相同,酶切后发现在500bp左右及5kb左右出现两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与已知X基因序列相同.结论 成功构建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功能及宫内感染的可能机制奠定了基础.

  • VDR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传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葛婕;韩国荣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和Taq Ⅰ多态性是否与乙型肝炎病毒发生宫内传播之间存在关联,确定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遗传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上已证实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儿童24例和未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儿童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股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第2外显子Fok Ⅰ位点和第9外显子Taq Ⅰ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宫内传播组的Fok Ⅰ f等位基因频率为52.08%,显著高于非宫内传播组(27.50%),χ2=12.36,P<0.05.宫内传播组的Taq Ⅰ T等位基因频率为97.92%,显著高于非宫内传播组(85.00%),χ2=10.87,P<0.05.非宫内传播组的维生素D受体Fok Ⅰ的FF、Ff及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00%、45.00%和5.00%,与宫内传播组的16.67%、62.50%和20.8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0.05).非宫内传播组的维生素D受体Taq Ⅰ的T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0.00%、30.00%,与宫内传播组的95.83%、4.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ok Ⅰ位点FF基因型在非宫内传播组的频率为50.00%,显著高于宫内传播组的16.67%(χ2=5.59,P<0.05).Taq Ⅰ位点TT基因型在宫内传播组的频率为95.80%,显著高于非宫内传播组70.00%(χ2=5.81,P<0.05).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和Taq Ⅰ多态性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发生宫内传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

    作者:岳亚飞;韩晓兵;李淑红;石紫云;白桂芹

    目的 探讨母亲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用套式多聚酶链反应(n-PCR)法分别检测41例HBsAg阳性、12例HBsAg阴性而其他标志物阳性和16例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 DNA.结果 HBsAg阳性产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 DNA阳性率为31.7%(13/4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率与血清HBeAg和HBV DNA的状态及水平无关(P>0.05);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BV DNA阳性率在母亲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BV DNA均阳性组显著高于仅血清阳性组;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BV DNA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1例母亲血清HBV DNA阴性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BV DNA阳性,其新生儿血清中检出HBV DNA.结论 母亲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可能作为载体导致HBV宫内感染.

  • 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

    作者:曾义岚;吴俭;余元星;欧容清;唐玉珍;胡蓉;王丽

    目的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控制宫内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31例乙肝检测阳性孕妇分为4组,分别予以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及空白对照.每个病例均作孕妇体内HBsAg、HBV-DNA定量检测及新生儿出生即刻的股静脉血中HBV系列检测,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在全程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都为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单用乙肝疫苗组为10.7%,对照组为17.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既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HBeAg(+)孕妇的宫内感染,又可节约阻断成本.

938 条记录 42/47 页 « 12...39404142434445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