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曾宪成;张彤;傅斌生;陈伟;陈冠中;李华;张琪;杨扬;陈规划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分化群抗原(CD)133 在肝细胞肝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的109 例肝癌组织标本来源于2004 年1月至2007 年12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癌的手术切除标本,另取41 例肝穿刺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收集109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对其进行术后随访,收集患者存活时间,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的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 例肝癌组织和41 例正常肝组织中CD133 的表达水平,分析CD133 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甲胎蛋白(AFP)、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直径、肿瘤数量、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等肝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 法计算患者移植后存活率,应用Log-rank 检验比较各参数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全组肝癌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6~77 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37 例,复发部位分别为肝内24 例、肺部6 例、腹腔3 例、全身多发性转移或骨转移4 例.随访期间死亡40 例,分别死于肿瘤复发35 例、胆道并发症3 例、肺部感染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各1 例.肝癌组织中CD133 阳性表达44 例,阳性率为40.4%,正常肝组织无CD133 表达,比较差异有学意义(P<0.01).CD133 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为P<0.05).CD133 阳性组患者肝移植的1、3、5 年存活率明显低于CD133 阴性组患者(字2=8.008,P约0.05).结论 肝癌组织存在CD133 表达,CD133 阳性表达的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较差.

  • 复发肝细胞癌的处理

    作者:孙绮蛮;付佩尧;周俭

    肝细胞癌(肝癌)是目前世界第六大常见肿瘤,同时也是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1-2].肝切除术是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3].然而,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肝脏手术禁区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患者获得了进一步治疗的机会,但肝癌具有高复发率的特性,术后5 年复发率可达70%,严重影响患者远期生存及生活质量[2].因此,如何应对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是肝癌治疗领域亟待攻克的下一个堡垒.

  • 膀胱癌术后合并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一例报告

    作者:袁海川;王翔;石农;宋武

    患者,男,68岁.因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2d于2010年11月26日入院.5年前因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定期行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定期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超声、CT检查提示膀胱前壁局限性增厚,前列腺增生钙化.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 原发性右侧附睾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作者:付伟金;刘德云;杨占斌

    患者,75岁。2016年3月11日因右侧附睾肿物渐进性增大3个月入院。入院前在外院诊断为“右侧附睾结核”,行抗结核治疗2个月无效。查体:全身未发现表浅淋巴结肿大;右侧附睾增大,质硬,大小约为3 cm ×4 cm,表面呈结节状,无压痛,双侧睾丸及左侧附睾无异常,双侧输精管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血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正常。 B超检查示右侧附睾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右侧附睾结核?外院行经右侧阴囊切口右侧附睾肿物切除术,大体标本示右侧附睾肿物质硬,切面灰白,呈漩涡状。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呈梭形,胞质丰富,平滑肌束交织,核异形性明显,符合低分化附睾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染色检查:SMA(+++),Vimentin(+),CD34(+), S-100(-),EMA(-),CK(-),支持平滑肌来源。术后转入我院治疗,进一步检查示:血沉、结核抗体、尿找抗酸杆菌无异常,全身CT检查示胸、腹部及盆腔无肿瘤转移。全麻下行经右侧腹股沟切口右侧根治睾丸切除术。术后大体标本:右侧睾丸切面灰白色,原右侧附睾处可见手术瘢痕。术后病理诊断:右侧睾丸慢性炎症,右侧睾丸及右侧输精管无肿瘤浸润。术后随访3个月,B超、CT、胸部X线片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

  • 原位回肠膀胱术后复发膀胱腺癌一例报告

    作者:袁磊;卢洪凯

    1998年11月,我院收治原位回肠膀胱术后8年,肠膀胱内复发膀胱腺癌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5岁.患者8年前曾以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1.5个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年后肿瘤复发并再次行经尿道电切术.术后2年复查膀胱镜于膀胱右侧壁、三角区及颈口发现多发乳头状肿瘤,大者直径约3 cm.

  • 先天性肾静脉异常三例报告

    作者:王建松;李远伟;袁武雄;高智勇;吴万瑞;陈合群;齐范

    例1,男,61岁.因体检发现右肾肿物2周于2011年8月9日入院.尿常规:蛋白质(-)、RBC(+).泌尿系CT检查示右肾下极肿物、双肾多发结石,右肾结石大径约1.2 cm,左肾结石大径约2.0 cm,左肾静脉于腹主动脉后方汇入下腔静脉,诊断为主动脉后左肾静脉.全麻下行右肾部分切除术加右肾盂切开取石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肾乳头状肾细胞癌.15 d后全麻下行左侧PCNL.血尿原因考虑肾结石可能性大,主动脉后左肾静脉考虑先天异常,未引起患者不适,无特殊处理.随访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 睾丸癌组织中Rho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向东;董培;张志凌;李永红;尧凯;蒋丽娟;秦自科;韩辉;周芳坚

    目的 寻找与睾丸癌分期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以更好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5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睾丸癌根治术治疗的精原细胞瘤(34例)和非精原细胞瘤(66例)石蜡标本,其中临床Ⅰ期64例、Ⅱ期22例、Ⅲ期14例.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以及20例同期手术正常睾丸组织中Rho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睾丸癌组织中RhoA及VEGFR3的表达与睾丸癌分期、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患者随访26 ~ 2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RhoA在睾丸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7%(57/100),高于正常组织的25%(5/20),RhoA表达与睾丸癌临床分期相关(P=0.010).VEGFR3在睾丸癌中的高表达率为51%(51/100),VEGFR3高表达与睾丸癌患者肿瘤复发相关(P=0.021).在Ⅰ期非精原细胞瘤中,RhoA高表达与肿瘤复发相关(P=0.035).在Ⅱ/Ⅲ期非精原细胞瘤中,VEGFR3高表达与肿瘤复发相关(P=0.022). 结论 睾丸癌组织中Rho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hoA高表达的Ⅰ期非精原细胞瘤容易复发,VEGFR3高表达的Ⅱ/Ⅲ期非精原细胞瘤预后欠佳,需要采用更积极的治疗方案.

  • 累及输尿管口的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李涛;吴翔;彭俊铭;吴进锋;张弛;余澄波;魏永宝;张延榕;叶烈夫;高祥勋

    目的:探讨累及输尿管口的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26~79岁,平均51岁。肿瘤单发14例,多发20例;初发29例,复发5例。术前IVU或CTU检查证实患侧输尿管无扩张、积水。34例均行TURBT,切除肿瘤达深肌层,输尿管口完全切除,其中18例术毕于患侧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1根。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表柔比星50 mg,其后根据病理报告制定膀胱内灌注化疗方案。术后10~12周于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术后1~2年内每3个月复查。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及后续灌注化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随访3~71个月,18例留置双J管者均未发生输尿管狭窄或肾积水,上尿路未发现肿瘤复发,膀胱镜检查见输尿管口外观及喷尿正常;16例未留置双J管者中3例出现肾积水,其中2例证实为患侧输尿管口瘢痕狭窄,行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治疗,1例证实为患侧输尿管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34例患者均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症状,均无持续的不可缓解的下尿路症状。膀胱内肿瘤复发2例,复发部位均不在原电切创面区域。结论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行TURBT术毕于患侧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可减少术后输尿管口狭窄的发生率,且未发现增加肿瘤细胞逆行种植上尿路的风险。双J管的存在不会增加膀胱内灌注化疗的并发症,也不会引起不可耐受的下尿路症状。

  • 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新辅助化疗

    作者:朱耀;叶定伟

    前列腺癌是欧美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06年美国将新增234 460例前列腺癌患者,而同期约有27 350例患者死于该病.在美国,由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筛查工具的广泛使用,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检出明显增加,目前16%的患者在诊断时为局部高危病例[1].而在我国,由于公众认识和社区筛查的差距,大部分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为高危病例.局部高危前列腺癌往往扩散超过前列腺包膜,具有较高的复发、转移危险.低危前列腺癌通过有效的局部治疗如手术或放疗能达到75%的10年生存率.然而局部高危病例的生存率仅55%,>50%的病例在局部治疗后出现肿瘤复发[2].这可能与存在无法根治的微小转移灶,以及缺乏全身的系统治疗有关,因此需要合适、有效的辅助治疗提高治愈率进而延长生存时间.现就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综述如下.

  • 上尿路肿瘤的选择性保守治疗:有关肿瘤复发和进展预后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作者:

  • 卡介苗加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观察及尿中IL-8变化的研究

    作者:马云波;吕家驹

    2000-2003年我们对62例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吡柔比星(THP)加卡介苗或单用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比较2组患者预防复发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胃液对BIU-87细胞系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田斌群;胡礼泉;郑新民

    为探讨胃代膀胱术抑制膀胱肿瘤复发的机制,我们采用体外实验方法,观察胃液对膀胱癌细胞系BIU-87细胞凋亡的影响,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细胞培养及处理:将BIU-87细胞系置于37 ℃、5% CO2、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待细胞生长旺盛、进入指数增殖期时,收获培养瓶中的细胞,调配成2.5×105个/ml细胞悬液,接种至预先置有玻片的24孔培养板和T-75培养瓶,实验各组分别加入胃液(终浓度7.6 μmol/ml)、稀盐酸(终浓度7.6 μmo l/ml)、阿霉素(终浓度2 μg/ml)和无药培养液,继续置于37 ℃、5%CO2条件下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进行检测。

  • Ta期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分期的进展:病理分级、瘤标的免疫组化表达、有丝分裂频率及DNA倍体之间的关系

    作者:

    〔Holmang S,et al.J Urol,2001,165:1124〕 通过对363例Ta期膀胱肿瘤病人(1988年WHO及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分期标准)进行5年随访,观察不同免疫组化及分子标记物是否决定肿瘤进展。363例中低恶性倾向乳头状肿瘤95例,低恶性乳头状癌160例,高恶性乳头状癌108例。在后者的108例中G2 95例,G3 13例。所有随访期间肿瘤升期病例,对其初发肿瘤组织均再行免疫组化染色(p21,p53,Ki67,pRb)及有丝分裂频率、DNA倍体检测。结果表明:低恶性倾向乳头状肿瘤、低恶性乳头状癌及高恶性乳头状癌的复发率分别为35%、71%及73%(P<0.0001)。低恶性倾向乳头状肿瘤复发后均无肿瘤升期,低恶性乳头状癌及高恶性乳头状癌复发后肿瘤升期的发生率分别为4%及23%(P<0.0001)。G3及G2肿瘤升期发生率分别为45%及20%(P<0.0011)。初发为G2其后复发后升期的肿瘤,初发时p5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2),而其它各种肿瘤标记物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相对于G2肿瘤,多数G3肿瘤为非整倍体、有丝分裂频率较高,p53、Ki67过度表达,而Rb基因表达缺失。作者认为:1988年WHO及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膀胱肿瘤分期标准较1973年WHO分期有较大进步。其不足是将高恶性乳头状癌分为G2及G3两个亚型,但两者肿瘤进展率及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均不同,同样1999年WHO分期也存在这个问题。复发后进展的G2肿瘤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化及分子标记物的表达均有所不同。(李昕摘译顾方六校)

  • 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及下腔静脉瘤栓再手术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冯照晗;王建峰;张冠;叶启东;刘鹏;刘乃波

    目的 报告局限性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后复发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处理经验. 方法 2013年5月收治1例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后复发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男,37岁 患者2年前因右肾上极肿物于外院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病理为肾细胞癌.患者术后未复查.2013年5月,患者出现右侧腰疼,CT、MRI、PET-CT等检查发现右肾中上极复发性恶性肿瘤,右侧腰大肌、后腹壁、肾周、输尿管上段区等多发种植转移瘤,肿瘤侵及下腔静脉并腔静脉内瘤栓;多发淋巴结、右第12肋可疑转移.肝脏、肺部、脑、其他骨骼等未见转移.全麻下行右肾、受侵组织及腔静脉瘤栓切除. 结果 手术成功,手术时问6h,术中出血4 000 ml.切口一期愈合,2周后出院.术后病理:右肾中上部肿瘤并侵及肾实质、肾被膜;肾下极周围脂肪内、输尿管上段、腰大肌肿物组织可见癌;部分腔静脉组织及腔静脉瘤栓可见癌.病理特点符合乳头状肾细胞癌Ⅱ型.肾静脉内、肾门血管、淋巴结等均其他部位未见癌.术后随访1年,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及明显肿瘤遗存. 结论 肾癌保肾术后局部复发而无远处转移时,首选手术切除局部肿瘤侵及的组织、脏器,术后给予靶向治疗,可提高无瘤生存时间.

  • 多点活组织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郄云凯;田大伟;胡海龙;路超;王林;张志宏;徐勇;吴长利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中多点活组织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2例,女106例;年龄33 ~ 86岁,平均65岁.其中216例行TURBT+膀胱多点活检术(活检组),活组织检查处包括膀胱左侧壁、右侧壁、前壁、后壁、顶部、三角区、前列腺尿道及异常黏膜;192例仅行TURBT(对照组).活检组男127例,女89例;年龄18 ~ 87岁,平均64岁.对照组男118例,女74例;年龄15 ~ 92岁,平均6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活检组患者多点活检阳性检出率、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无变化,以及两组患者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结果 活检组216例患者总体异常检出率为48.1% (104/216),其中尿路上皮癌27例(12.5%),原位癌12例(5.6%),非典型增生21例(9.7%),炎症44例(20.4%).15例(6.9%)患者因活检结果改变终诊断,38例(17.6%)患者更改治疗方案.活检组和对照组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分别为96.3%与85.4%(x2=14.955,P<0.001)、85.2%与69.8% (x2=13.183,P<0.001)、69.9%与64.1%(x2=1.574,P=0.245),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99.1%与96.3%(x2=8.253,P=0.006)、94.0%与87.0%(x2=5.901,P=0.017)、90.3%与85.4%(x2=2.273,P=0.169).活检组患者1、3年RFS及PFS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5年RFS及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URBT术中多点活组织检查可提高NMIBC患者的病理诊断准确性,指导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降低早期肿瘤复发及进展率,但对于远期预后没有影响.

  • 沉痛悼念谢桐教授

    作者:

    我们沉痛悼念《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二、三、四届原副总编辑谢桐教授。  谢桐教授1923年9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2000年10月27日病逝于上海。享年77岁。  谢桐教授195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后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1953~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入朝工作,因工作成绩卓著,荣立国际三等功。以后回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195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开始从事泌尿外科工作,从此为泌尿外科事业贡献毕生的精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96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选择性肾动脉造影,1964年在国内率先进行电刺激膀胱的研究。70年代,他和吴阶平院士一起研究了嗜铬细胞增生症并发表了论文。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发现了乳糜尿的发病机制是腰淋巴管动力学的变化,还在国内外首创用喜树碱膀胱灌注防治膀胱肿瘤复发。7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引进血液透析设备,在临床上正式开展血液透析治疗工作,并身体力行,到全国各地讲学,开展技术交流,促进血液透析在国内逐步普及,参与研制国产血液透析设备,促进了我国透析专业的发展,他参与研制的小型人工肾机器和国产空心纤维透析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影响胰头癌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肿瘤出芽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张铃福;陶明;郭丽梅;修典荣

    目的 探讨肿瘤出芽在胰头癌根治术后评价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肿瘤出芽定义为肿瘤浸润前沿的单个或一簇个数<5的肿瘤细胞,200倍显微镜视野下(0.785 mm2)计数肿瘤出芽的个数.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67例因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67例胰头癌患者中肿瘤出芽个数0~ 59个/0.785 mm2,中位数19个/0.785 mm2.采用接受者运行曲线(ROC)定义肿瘤出芽个数≥17为肿瘤出芽高密度组,<17为肿瘤出芽低密度组.本研究肿瘤出芽高密度组39例(58.2%),低密度组28例(41.8%).肿瘤出芽高密度组年龄小(P=0.007),T分期高(P=0.007),N分期高(P =0.002),AJCC分期高(P=0.004),神经浸润发生率高(P=0.004),组织学分级高(P=0.001),术后早期复发多(P=0.001),2年生存率低(P=0.000).(2)存活26例,死亡41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3~5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P =0.009)、N分期(P=0.003)、AJCC分期(P=0.006)、组织学分级(P=0.034)和肿瘤出芽(P=0.000)与胰头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出芽高密度是胰头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HR=3.093,95% CI1.314 ~7.283,P=0.010). 结论 肿瘤出芽高密度是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9例临床分析

    作者:冯彩霞;郭红燕;孔东丽;贺豪杰;张坤;韩劲松;熊光武;闫霞;孔为民

    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 villoglandular adenocarcinoma , VGA )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5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7例及北京妇产医院2例VGA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结果、治疗方案以及随诊结局。年龄33~58岁,中位数43岁。主要症状为阴道排液(4例)或阴道不规则出血(3例)。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分期ⅠA2期1例,ⅠB1期5例,ⅡA2期1例,ⅡB期2例。1例ⅠA2期患者锥切后观察;5例ⅠB1期患者均无生育要求,行腹腔镜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其中3例术后辅助放化疗;1例ⅡA2期行宫颈癌根治术;2例ⅡB期中1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置入+腹腔镜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另1例行腹腔镜双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化疗。结果7例行淋巴结清扫者中ⅡB期1例盆腔淋巴结浸润。8例卵巢切除中1例ⅡB期术中卵巢表面未见异常,术后病理双侧卵巢中分化腺癌。随访3~75个月,中位数27个月,无术后复发及死亡。结论与常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相比,VGA发病相对年轻,肿瘤多外生型生长,淋巴结及卵巢转移率低,预后良好。但由于病例数相对少,且为回顾性分析,难以得出十分有说服力的结论。

  •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蛋白1表达水平与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浩;李建生;荚卫东;许戈良;马金良;任维华;王伟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1(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ECM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术前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CC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ECM1表达水平,分析血清ECM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117例HCC患者及53例正常对照血清ECM1中位表达浓度分别为166.39、108.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05,P <0.001).血清ECM1浓度与肿瘤大小(Z=-3.454.P =0.001)、肿瘤结节数(Z=-2.201,P =0.028)、血管侵犯(Z=-4.685,P<0.001)和TNM分级(Z=-4.610,P<0.001)有关.ECM1低表达组患者(180 pg/ml)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180 pg/ml).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血清中ECM1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ECM1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肝癌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 腺病毒介导内皮抑素基因预防大肠癌术后复发的研究

    作者:骆成玉;刘元林;赵丹宁;杨晓明;李世拥;梁龙;祝学光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内皮抑素对大肠癌术后复发的抑制作用. 方法构建内皮抑素的重组体腺病毒,观察转导表达后的生物学活性.建立人结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裸鼠动物模型,分析基因转导后动物外周血内皮抑素水平、局部复发能力以及复发瘤的凋亡.结果感染上清处理HUVEC细胞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重组腺病毒注射后,动物外周血中内皮抑素水平显著增高,局部复发减少、瘤细胞凋亡增加.结论内皮抑素重组体腺病毒的静脉注射,产生了内皮抑素基因在体内的长期高水平分泌表达,实现了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有效预防.

1753 条记录 9/88 页 « 12...6789101112...87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