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鞍上区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

    作者:张柱平

    目的:探讨鞍上区常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鞍上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是观察鞍上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较可靠的方法,并对鞍上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结论:CT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鞍上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鞍上区操作空间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嵩;张丙杰;王晨;盛志国;万晨光;李牧

    目的:了解神经内镜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的内镜解剖特点,以及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和鞍上区的可操作空间,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选用新鲜成人尸头10具,红色与蓝色明胶分别灌注动、静脉血管,75%医用乙醇浸泡保存5 d,经CT薄层扫描和重建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应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和30°硬质内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模拟手术过程,采用双鼻孔扩大经鼻入路对尸头进行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内镜下解剖,重点观察该入路中重要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以及颅底可暴露面积及鞍上区手术可操作空间。结果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安全、清晰地暴露前颅底面积平均(6.43±0.7) cm2,中颅底面积平均(3.43±0.5) cm2,后颅底面积平均(8.31±1.1) cm2;由于脑池提供了自然空间,因而可以充分地暴露鞍上区,并具有较宽裕的手术操作空间。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较广泛地暴露颅底中线区,为鞍上区手术操作提供了宽广、清晰、多角度的手术视野和空间。内镜经鼻入路不仅是临床治疗颅底中线区和鞍上区病变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微侵袭手术方法,而且是具有发展前景且不可替代的手术方式。

  •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

    作者:顾晔;张晓彪;李文生;胡凡;余勇;谢涛;徐文龙;王学建

    目的 探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特点,寻找手术入路中各阶段的解剖标志点,并探讨从鞍上区进入第三脑室的不同方法.方法 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和1具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暴露鞍上区,0°和30°镜头观察视交叉下间隙和视交叉上间隙,然后分别通过视交叉下间隙及视交叉上间隙进入第三脑室,观察第三脑室内结构,解剖过程中测量相应结构.结果 鼻腔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后鼻孔和蝶窦开口,蝶窦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视神经隆起、内侧和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鞍底、鞍结节、蝶骨平台、斜坡凹陷,硬膜内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终板和灰结节.5具标本中蝶窦内骨性分隔数量范围是1~4个,其中4具标本各有2个骨性分隔延伸至颈内动脉隆起.左侧后鼻孔到同侧蝶窦开口间距是(12.1±2.3)mm,范围是9.9~15.0 mm;右侧后鼻孔到同侧蝶窦开口间距是(13.3±2.6)mm,范围是9.6~16.8mm;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间距为(9.5±3.0)mm,范围是5.5~13.8mm;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间距为(14.8±3.7)mm,范围是9.2~19.2mm;颈内动脉隆起间距是(16.0±3.1)mm,范围是11.3~18.8mm.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内各解剖结构显露充分.经视交叉下间隙打开灰结节可观察到第三脑室顶、后壁、底各结构,经视交叉上间隙开放终板同样可观察到第三脑室内相应结构.经终板观察第三脑室底更佳,而经灰结节观察第三脑室顶更佳,30°镜头能补充0°镜头的观察视野.结论 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暴露鞍上区,并分别通过视交叉下方和上方间隙进入第三脑室,显露第三脑室内所有结构,是切除鞍上和第三脑室区域病变的安全方法.各阶段解剖标志点可以引导解剖入路方向、提供安全操作范围,必须正确地寻找和识别.

  • 鞍区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一例

    作者:孟艳举;胡岩;郭付有;宋来君

    患者女,6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1周,呕吐12 h入急诊科.患者19年前因"垂体瘤"行手术治疗,术后放疗.查体:右眼单盲,左眼视力下降伴复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病理征阴性.头颅MRI示(图1):鞍窝扩大,鞍底下沉,鞍内及鞍上区可见团块状长T1混杂长T2信号影,大小约32 mm×26 mm×34 mm(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信号不均,视交叉受压上抬,垂体柄显示不清,双侧海绵窦受压、部分被包绕;静脉注入Gd-DTPA后扫描示鞍内及鞍上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垂体瘤复发.后转入神经外科.

  •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希梅;罗京伟;徐国镇

    颅内生殖细胞瘤临床罕见,仅占颅内肿瘤的1%-3%.多位于中线部位,以松果体常见,其次为鞍上区,少见部位如基底节、第三脑室等也可发生.

  • 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

    作者:曹作为;史克珊;李安民;李监松;李钢;金虎;陈晓东;陈焕雄;林鹏;颜山;陈敏

    现代神经外科已进入微侵袭神经外科时代,它要求神经外科手术精确化、微创化,并达到完美的治疗效果[1-7].近十余年神经外科领域发展起来的"锁孔”(keyhole)技术,促使显微神经外科水平又有新突破[1].该技术在国外已成功用于颅内动脉瘤、颅底肿瘤和中线肿瘤的治疗[1-4,6].我院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技术连续治疗9例鞍上区肿瘤,报道如下.

  • 扩大经鼻入路至鞍上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作者:鲁晓杰;陈开来;王清;季卫阳;李兵;孙继勇;李江安

    目的 研究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至鞍卜区域的解剖.方法 选用20例尸头标本,模拟神经内镜下扩人经鼻入路,显露至鞍上区域,研究其周围解剖.结果 提出蝶安腔骨性后壁解剖学分区方法,描述视交叉上间隙、视交叉下间隙和眼动脉三角等解剖学慨念及其临床意义.结论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人路可以较好地显露鞍上区域.

  •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肿瘤10例临床分析

    作者:潘源;丁学华;卢亦成

    生殖细胞肿瘤是指发源于胚胎生殖细胞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5%~2%,70%发病于10~21岁,男女发病率约2:1,主要位于中线部位,较常见于松果体区及鞍上区.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生殖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绒毛膜癌、畸胎瘤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等共6种病理类型.

  • 额底纵裂间入路在切除鞍上巨大颅咽管瘤中的应用

    作者:李忠华;王勇;李劲松;赵凯;艾奇渊;古子金;吴安华

    目的 探讨额底纵裂间人路在手术切除巨大鞍上颅咽管瘤中具有的优点和存在的局限.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额底纵裂间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巨大鞍上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7例.25例视力好转,5例视力无变化.23例术前垂体功能低下病例中8例缓解,加重3例;新发垂体功能低下1例.10例术前尿崩,术后新发15例,离子紊乱1例;术前脑积水12例,术后全部缓解;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发生.随访12~65个月,其中5例复发.结论 采用额底纵裂间入路手术治疗鞍上巨大颅咽管瘤,肿瘤全切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颞下锁孔入路至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肖海龙;张慧英;朱军;付爱军;刘刚;刘清军;孙泽林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为经该区的显微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cm.颞下锁孔入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无需过度牵拉脑组织.

  • 鞍上区胶样囊肿1例报告

    作者:路汉军;刘梅;王贵全;许传杰

    鞍上区胶样囊肿十分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1 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因头痛、恶心、呕吐半月于2010年4月7日入院.查体:神情语明,双眼视力、视野正常,双侧眼底未见视乳头水肿和出血.化验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及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CT平扫鞍上区见一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CT值约65HU.

  • 垂体细胞瘤1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孙琳琳;李克

    垂体细胞瘤为起源于成年人神经垂体或垂体柄神经胶质细胞的实体性、良性、梭形星形细胞肿瘤~([1]),是一种少见的鞍区与鞍上区肿瘤.到目前为止,在英文文献中共有29例垂体细胞瘤经过病理确认并被报道~([2-19]),其中包括1例尸检时偶然发现病例~([7]);中文文献中共报道7例,其中4例合并垂体腺瘤(pituicytoma combined with pituitary adenoma,PCWPA)~([20-22]),本文报道一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清;严正村;孙俊;汪璟;庞明志;李江安;鲁晓杰

    目的 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 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 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1~V2三角、V2~V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 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 原发性鞍上区混合性生殖细胞瘤一例

    作者:魏光全;宦怡;赵冬青;吴怀玉;任静

    患者女,23岁.主诉闭经1年,左眼视力下降1周.体检:一般情况可.左眼视乳头苍白,瞳孔扩大,无光感.右眼正常.未见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MRI表现:鞍上区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T1WI上呈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短T1高信号及点状长T1低信号影.

  • 鞍上区实性肿瘤CT和MRI鉴别诊断

    作者:刘海平;胡海箐;黄玉书;关国信;黄正旺

    目的 探讨鞍上区实性肿瘤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鞍上区实性肿瘤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脑膜瘤,2例颗粒细胞瘤,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脊索样胶质瘤,2例颅咽管瘤,5例生殖细胞瘤,7例视神经胶质瘤,2例淋巴瘤,3例转移瘤.结果 脑膜瘤CT呈等密度影,MRI呈等T1、等T2信号,均匀明显强化,可有“脑膜尾征”;颗粒细胞瘤与鞍隔及垂体柄解剖关系密切,SWI见低信号出血坏死灶;脊索样胶质瘤呈持续性明显强化,可有钙化;中枢神经细胞瘤,MRI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颅咽管瘤呈等T1、稍长T2信号,明显强化;生殖细胞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SWI见多发静脉血管及微出血灶;视神经胶质瘤沿视神经生长;淋巴瘤及转移瘤多呈结节状强化.结论 鞍上区实性肿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关键词: 鞍上区 肿瘤 CT MRI 诊断
  • 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目的: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在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裂孔到颞下颌关节处颧弓上缘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45.2±3.3)mm和(20.1±2.3)mm、(32.6±2.1)mm和(23.7±1.2)mm、(28.9±1.1)mm和(31.2±3.1)mm、(40.1±1.2)mm和(15.6±2.7)mm、(25.0±2.7)mm和(33.8±0.9)mm、(26.7±2.3)mm和(29.6±0.8)mm,Kawase三角各边长度:耳蜗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8.6±1.6)mm、耳蜗至三叉神经孔(19.6±1.5)mm、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0.8)mm;Day菱形区各边长度: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0.8)mm、弓状隆起至三叉神经孔(21.7±2.5)mm 、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至膝状神经结(7.2±1.3)mm 、膝状神经结至弓状隆起(12.5±2.1)mm ;颞下锁孔入路大控制范围前至视交叉,后到脑干腹外侧乳头体至中下斜坡的区域. 结论:颞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上区和岩斜区病变的良好手术入路.

  • 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至鞍上区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王清;鲁晓杰;严正村;李兵;季卫阳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用10具灌注固定的正查尸头,模拟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内镜下观察鞍上区解剖结构,应用神经导航获取并分析解剖数据.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12例,并以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和生物胶"三明治"式A结构重建颅底.结果 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是丙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中恒定且关键的解剖标志.剪开硬脑膜后,可显露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其中视交叉下间隙可见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垂体上动脉、垂体上部、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视交叉上间隙内可见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前交通动脉以及直回.12例鞍上区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随访12例,时间6~62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1例,再次行内镜下修补术后恢复.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是可行和安全的,熟练的内镜技术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一例

    作者:徐伟光;殷利明;钟德泉;赵展;王文涛;张威

    患者女,52岁,因头晕、呕吐5 d,行走不稳4 d于2008年6月26日入院.检查:头颅CT示鞍上区实性肿块及梗阻性脑积水;腰穿测压为350 mmH_2O;脑脊液常规:WBC 2×10~6/L,Pandy弱阳性,Glu 5.97 mmol/L,CI 118 mmol/L,M-TP 2.99g/L;性激素6项:FSH、LH偏低,PRL稍高,余正常;MR检查示鞍上区实性占位,大小约28 mm×28 mm×25 mm,边界清晰,T1W1周边呈略高信号,中央呈低信号,T2W1及FLAIR上均呈低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太均匀,肿块向上明显压迫视交叉,向下沿垂体柄进入鞍内,垂体柄相应增粗,考虑异位脑膜瘤.

  • 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18例鞍上区肿瘤

    作者:李钢;曹作为;史克珊;石小峰;金虎;陈晓东;陈焕雄;林鹏

    20世纪90年代在神经外科领域发展起来的"锁孔"(Keyhole)技术使显微神经外科水平又有新的突破.我们1999年以来应用眶上"锁孔"人路进行了18例鞍上区肿瘤切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朱军;付爱军;肖海龙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 249±0.268)cm.颞下锁孔入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 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