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管内色素性神经鞘瘤MRI表现2例的综述

    作者:许晶晶

    色素性神经鞘瘤(melanotic schwannoma,MS)是一种少见的以分泌黑色素为特征的神经鞘瘤,与普通的神经鞘瘤不同.笔者在工作中遇到2例椎管色素性神经鞘瘤,现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男,62岁,因体检发现胸椎肿瘤半个月余于2012年9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月余前在外院体检,行胸部CT及胸椎MRI检查发现胸椎肿瘤.患者无胸痛背痛,无咳嗽咳痰,无双下肢麻木乏力不适,无大小便障碍等症状.

  • 胸椎肿瘤行人工椎体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熊勤;王咏梅

    目的 探讨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23例胸椎人工椎体置换术患者围手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5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胸腔积液2例,重新行闭式引流后消失.术后23例患者获得6~7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因全身转移死亡,但死亡时均未出现截瘫情况.X线及CT复查椎体无脱出,移位,植骨融合良好,肿瘤局部复发5例,复发率21.7%.结论 妥善全面的围手期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合理的功能锻炼指导,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应用后路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胸椎椎管内肿瘤

    作者:张立;赵敏;周江军;朱治宇;吕仁发;张懿城

    目的 椎管内肿瘤全椎板减压术是椎管内肿瘤摘除的常规手术方式,术后易造成椎管内粘连导致椎管再次狭窄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造成2次手术困难,本文对这一术式进行改良,采用后路钛网椎管成形对所减压的椎管进行修复重建,恢复椎管内有效容积、减少粘连.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9例胸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5~64岁,平均37.8岁.硬膜外肿瘤5例,硬膜内肿瘤4例.全部给予后路全椎板减压,肿瘤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并钛网椎管成形术.术后病理学诊断:神经鞘瘤3例,脊膜瘤2例,脂肪瘤2例,囊肿2例.肿瘤复发1例,给予2次手术切除后未复发.结果 手术时间90-185min,平均142min,失血量200~1200ml,平均521ml,全部9例患者术后得到定期随访12-45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Frankel评分标准对术后患者症状进行评价,A:0例,B:1例,C:3例,D:2例,E:3例.术后复发1例.术后CT显示椎管内未出现粘连.对术前术后肿瘤占位所在节段椎管横截面CT图片进行分析,每例患者随机取5个横截面进行椎管内矢状径测量,取平均值,术前矢状径为16.89±1.27mm,术后矢状径为27.11±2.52mm,进行配对 t 检验,t=-15.441,P<0.01,术后椎管矢状径明显大于术前.结论 后路钛网椎管成形手术难度相对较低,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对椎管起到较好的即刻保护作用,同时增加了术后椎管容积,减少了术后粘连,为肿瘤复发后的2次手术剥离减少风险.

  • 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单节段原发胸椎肿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作者:郑燕平;刘新宇;李慧武

    自2000年1月以来,对6例胸椎肿瘤累及全脊椎并压迫脊髓造成瘫痪的患者,施行后路病椎全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TSRH系统内固定术,重建胸椎的稳定性,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近期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 经胸骨前路胸椎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固定术(附2例报告)

    作者:陈长青;申俊生;高锁兰;王献章;支鹏;邹扬

    我院1998~1999年对2例胸椎体肿瘤病人,采用经胸骨行上胸椎肿瘤切除、椎体置换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 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治疗上胸椎肿瘤

    作者:肖增明;詹新立;宫德峰;李世德;陈前芬;罗高斌

    上胸椎肿瘤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既往大多采用后路手术.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本组收治26例上胸椎肿瘤患者,采用我们改良的经胸骨柄入路或辅以后路行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颈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近期效果较满意.现就手术途径及术式选择进行探讨.

  • 胸椎脊索瘤一例

    作者:陶晓娟;孙波;戴建平

    患者男,50岁.无明显诱因后腰部持续性疼痛并向右下肢放射4个月,双下肢麻木、走路不稳、着地空虚感3个月.查体:T10平面以下针刺感觉减弱,以右侧为主,右下肢精细触觉弱,双下肢肌萎缩,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力Ⅴ-,右下肢肌力Ⅳ,Babinski(±).MR表现:平扫T11、12椎管内外偏右侧有不规则分叶状混杂信号影,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边界不清,T11椎体及T11、12椎弓棘突椎间关节骨质结构破坏,信号不均匀降低呈蜂窝状,相应阶段硬膜外脂肪受压消失,蛛网膜下腔受压闭塞,脊髓明显受压变形移位.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造影剂为北陆公司磁显匍胺,0.1 mmol/kg).

    关键词: 胸椎肿瘤 脊索瘤
  • 导管介入治疗胸椎肿瘤1例

    作者:蒋又祝;朱峰;杨力;李碗芳

    1病例报告患者女,51岁.因右乳浸润性导管癌曾行乳癌根治术,术后经CMF方案化疗2次.不久后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间断性疼痛,于当地医院行CT扫描示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L5S1椎间盘左外侧型突出.治疗后病情加重,致双下肢瘫痪.

    关键词: 导管介入 胸椎肿瘤
  • 胸椎与胸髓磁共振影像的定位方法

    作者:郁鹏;牛延涛;王振常;鲜军舫;李伟

    胸椎与胸髓的MRI由于受到扫描线圈大小及扫描野的限制,常常难以准确定位。传统的定位方法是利用MRI上相应的体表影像来定位,如胸骨柄大概相当于第2胸椎水平、胸骨角大概相当于第4、5胸椎水平等。这种方法受到影像清晰度、个体差异、扫描体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定位。而对于胸椎肿瘤、胸椎结核及胸椎骨折等患者往往需要比较准确地指出其发生病变的椎体。因此,胸椎与胸髓的MRI需要一种相对比较准确、行之有效的定位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笔者借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MR室利用浓缩维生素AD胶丸的方法,并加以改进,总结出C7定位法及L1定位法,2种方法都能很好地解决胸椎的MR影像的定位问题。 1.定位标记的制作:使用浓缩维生素AD胶丸7~8粒(主要成分为维生素D2),用医用胶布横向粘贴成“一字形”。注意AD胶丸应缠牢。胶丸定位标记可以重复使用。 2.L1定位法:将胶丸定位标记横向粘贴于扫描者背部L1处。在常规胸椎MR扫描前加扫腰椎矢状定位像,扫描野不小于42 cm×42 cm,其余扫描参数与常规相同。扫描像上应包括腰、骶椎及定位标记。然后胶丸定位标记位置不动,行常规胸椎MR扫描。胸椎定位像上应包括胶丸定位标记,MR照片上应注意加摄腰椎定位像和胸椎定位像。 3.C7定位法: 将胶丸定位标记横向粘贴于扫描者背部C7处,即隆椎下。常规胸椎MR扫描前加扫颈椎矢状定位像,扫描野一般不小于33 cm×33 cm,其余扫描参数与常规相同。扫描像上应包括寰、枢椎及定位标记。胶丸定位标记位置固定不动,行常规胸椎MR扫描检查。同样,胸椎定位像上应包括胶丸定位标记,照片上应加摄颈椎定位像和胸椎定位像。

  • 高压氧辅助治疗胸椎肿瘤术后致双下肢截瘫病例1例

    作者:姜辉;黄杰;王立万

    1病例资料患者男,26岁,发现胸椎占位病变5年伴腹部及双下肢麻木3个月于2011年4月入我院。患者于2006年始觉颈背部不适,当地医院拍片检查显示上胸椎较小占位病变,未作特殊处理。2011年1月出现腹部及双下肢麻木,右侧较重,但不影响活动,未行治疗,症状渐加重。入院查体脊柱无畸形,生理曲度存在,无侧弯畸形,各颈椎、胸椎、腰椎棘突无压痛及放射痛,脊柱活动正常,双上肢活动自如,肌力正常。胸骨柄以下躯体及双下肢皮肤浅感觉减退,深感觉存在,双下肢肌力正常,肌容积正常,双足背动脉正常。各关节活动正常,腹壁反射存在,跟、膝腱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入院MRI检查提示胸2椎体附件(椎板和棘突)区富血供占位,伴邻近软组织受累,脊髓受压,考虑恶性肿瘤;下段颈椎、胸1~7椎体、多个附件、第2~3后肋起始处见弥漫或片状长T1长T2。初步诊断考虑胸椎肿瘤并脊髓受压。4月20日在全麻下行后路胸椎肿瘤切除减压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病理提示(胸2椎体附件后)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出现剑突水平以下感觉减退明显,胸腹、双下肢出现触觉过敏,以足底明显;双下肢肌力0~Ⅰ级,右侧膝反射,踝反射正常,左侧减弱;左侧本体觉可,右侧差;肛周痛觉过敏,肛门括约肌收缩存在。予营养神经、功能锻炼治疗,无明显改善。于术后第7天行高压氧治疗,治疗方案:采用多人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2.0 ATA,加压15 min,减压2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于第2疗程结束时休息5 d,共治疗4个疗程。同时配合药物神经营养、神经肌肉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0次后,患者双下肢感觉肌力有所恢复,双侧乳头水平感觉较前恢复,右下肢触觉较左下肢差;双侧腹壁反射减弱,右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Ⅱ级;胫前肌、拇伸肌、趾伸肌肌力Ⅱ级,左侧右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Ⅱ级,胫前肌、拇伸肌、趾伸肌肌力Ⅰ级;双侧下肢肌张力高,踝震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治疗2个疗程后,查体四肢肌容积正常,肌束震颤有,左侧上肢近端肌力Ⅴ级,远端肌力Ⅴ级;左侧下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Ⅱ+级;右侧上肢近端肌力Ⅴ级,远端肌力Ⅴ级;右侧下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Ⅱ+级。双侧膝反射活跃,双侧踝阵挛阳性,腹壁反射上中下消失。病理反射Babinski征阳性。至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双下肢肌力Ⅲ+级,双下肢痉挛,双侧乳头水平以下感觉减退,大小便正常。2011年6月患者自行要求出院,停止高压氧治疗。

  • 前人路胸椎切除的手术配合

    作者:尹珍爱

    胸椎肿瘤大多数为转移瘤,由于肿瘤压迫神经引起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经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压迫症状可立即得到缓解,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 经胸腔前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爆裂骨折

    作者:申勇;张标;董玉昌;丁文元;孟宪国;孟宪中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如:Harrington、Luque及椎弓根系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在许多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大多数胸椎爆裂骨折、胸椎肿瘤、结核等,当后路手术难以有效解除压迫或清除病灶时,前路进行手术并同时内固定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我院2000年1月~2001年3月间经胸腔前路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9例临床治疗结果,试对胸椎骨折前路内固定的特点、应用指征及临床价值加以探讨.

  • 1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3D打印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杨含玉;谭晓菊;王卫星;吕国华;王冰;李晶

    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脊柱手术是微创脊柱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该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2]。3D 打印技术通过提取病人的影像学资料数据,利用三维重建、逆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制作出个性化的器官组织模型、植入物或辅助器械等[3],定制的、个性化的假体或内植物更能符合个性化医疗的要求,它是脊柱外科个性化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4]。我院率先应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于2015年12月3日为1例胸椎肿瘤病人实施椎体置换术,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胸椎肿瘤伴暂时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一例

    作者:李晓萍

    患者,男性,64岁.主因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右下肢麻木22d,于2001年11月5日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血压20/10kPa,心率82次/min,心肺未见异常.骨科情况: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畸形,L1~L5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右侧膝反射减弱,右膝以下针刺觉迟钝,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正常.胸椎MRI检查提示:T10椎体附件及右后方软组织异常,MR信号侵及椎管内及后腹膜,考虑横纹肌或纤维肉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胸椎体肿瘤.于入院后1周行手术治疗.术前ECG:窦性心律,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术后第1d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率133次/min.予硝酸甘油5μg/min持续静点,2d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消失.

  • 后路360°椎体切除治疗胸椎肿瘤的手术配合

    作者:姜皓;张艳秋;钟雪飞

    脊柱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由于解剖复杂、操作难度大,复发率高,因此手术的彻底性和重建稳定性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重点.1968年LIEVERE等开展了第一例全脊椎切除术,1981年MAGERL等实施了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分块切除),1994年TOMIYA等报道了进一步改良的经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即TOTAL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技术)[1].由于TES技术在椎体肿瘤治疗中的优越性,在随后的脊柱外科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 后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肿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廖国雄

    目的:研究并探讨运用后入路全椎切除方式治疗胸椎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09年10月 -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胸椎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40例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20例胸椎肿瘤患者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运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即放射与化学疗法,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后入路全椎切除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组的20例患者中,显效的为12例,有效的为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后入路全椎切除的治疗方式对患有胸椎肿瘤的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安全、可靠,还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后路360°椎体切除治疗胸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姜皓;张艳秋;郭放;种雪飞;季晓风

    目的:探讨后路360°椎体切除治疗胸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后路360°椎体切除治疗胸椎肿瘤的9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监察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感觉功能,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进行出院指导、随访.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15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除1例术前即有截瘫的患者无恢复外,其余8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9例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结论:对后路360°椎体切除治疗胸椎肿瘤的患者采取正确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 硬膜外麻醉偶合胸椎肿瘤致术后截瘫一例

    作者:裘剑波;陆叶兰

    患者,男,63岁,ASAⅡ级.因右上腹部胀痛1月入院,诊断为右输尿管下段结石伴右肾积水,拟急诊行气压弹道碎石术.术前检查:血小板204×109/L,血钾、凝血功能均正常.硬膜外麻醉,取L1~2椎间隙穿刺,向头侧置管3 cm,操作顺利,无异感发生,麻醉效果好.

  • 维生素A胶丸在胸椎MRI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潘永青;陈兴灿;刘淼;何东;李晓红

    目前,胸椎磁共振检查尚无统一的定位标准。胸椎的MRI扫描由于受到扫描线圈大小及扫描野的限制,常难以准确定位。传统的定位方法是,利用MRI上相应的体表影像来定位,如胸骨角大概相当于第4、5胸椎水平等。这种方法受到影像清晰度、个体差异、扫描体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定位[1]。而对于胸椎肿瘤、胸椎结核及胸椎骨折等患者,常需要比较准确地指出其发生病变的椎体及其附件等。本院根据GE公司颈胸腰线圈一体化的特点,通过增加维生素A胶丸,为体表定位标志,加扫腰椎定位片,对胸椎、胸腰段的的扫描能以直观的科学定位,并通过对640例临床所证实的定位的准确性,说明颈胸腰联合阵列线圈在胸椎MRI成像中的定位方法切实可行,现报道如下。

  • 前路内镜辅助后路改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脊柱重建术治疗胸椎肿瘤

    作者:王增平;刘林;薛文;宋玉鑫;才礼杨;舍炜;钱耀文

    目的 探讨前路内镜辅助后路改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脊柱重建术治疗胸椎肿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前路内镜辅助联合后路改良全脊椎整块切除、脊椎重建术治疗4例胸椎肿瘤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观察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恢复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250~295(269.3±39.8)min,术中出血量850~1550(1232.5±37.9)ml,输血量300~1000(675±100)ml.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1例发生胸腔积液,经引流抗感染后好转.患者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3个月因肺癌复发死亡;其他患者术后3、6、12个月复查未见脊柱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结论 前路内镜辅助后路改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术能提高胸椎肿瘤病灶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手术安全,效果较好.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