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

中国医师杂志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 중국의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8-1372
  • 国内刊号: 43-127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141
  • 曾用名: 当代医师杂志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朱建华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每搏量变异度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术期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永胜

    目的 观察以每搏量变异度(SVV)< 10%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观察组以SVV< 10%为GDFT,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和手术进行1 h(T1)、2 h(T2)和3 h(T3)的中心静脉压(GYP)、平均动脉压(MAP)、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CVP、MAP、Lac、Sc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围术期的CVP、MAP、Lac、Scv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结论 以SVV< 10%为GDFT能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术期的循环和氧供.

  • 经皮微波固化术联合腹腔镜下贲门血管离断术对肝脏深部微小癌并门静脉高压的疗效分析

    作者:麦显峰;汪邵平

    目的 探讨经皮微波固化术联合行腹腔镜下贲门血管离断术治疗肝脏深部微小癌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140例肝微小癌并门静脉高压患者,其中68例病灶位于肝脏深部者给予经皮微波固化术联合行腹腔镜下贲门血管离断术治疗(观察组),另72例病灶位于肝脏表面者行常规肝部分切除术及贲门血管离断术(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安全性指标及生存时间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无一例发生围术期死亡,其中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227.5 ±51.4)ml]、术后近期的并发症[23.5% (16/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8.6±113.7) ml、38.9% (2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01,x2=12.770,P<0.05).但两组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肝脏深部微小癌并门静脉高压患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行经皮微波固化术联合行腹腔镜下离断术治疗术后患者近期并发症减少,而且可获得与常规肝切除术及贲门血管离断术相同的远期再出血率及生存率.

  • 单核细胞增多在儿童流感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意义及其免疫功能变化的对照分析

    作者:程远;黄俊杰;唐敏贤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增多在儿童流感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意义及免疫功能变化,为早期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发热>3d患儿进行研究,对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102例(肺炎支原体组)、流感病毒感染124例(流感病毒组)和同期90名健康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WBC、RBC、PLT、N(%)、L(%)、单核细胞(MONO)、CRP、IgG、IgA、IgM、C3及C4水平,比较各组患儿外周血象等指标及相关免疫指标变化的相似点及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单核细胞均增多,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流感病毒组WBC显著低于肺炎支原体组(P<0.05),而肺炎支原体组CRP明显高于流感病毒组(P<0.05),但两组血象的其它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病毒组免疫球蛋白IgA降低阳性率高于肺炎支原组(P<0.05),肺炎支原体组IgM升高阳性率明显高于流感病毒组(P<0.05).结论 流感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具有反复发热、血象不高、单核细胞均增多和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如患儿WBC下降更明显,IgA降低明显,CRP稍高于正常值应考虑流感病毒感染;若患儿WBC值正常,以CRP显著升高,IgA降低不明显,而IgM升高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此特点对上述疾病具有鉴别意义,可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 帕瑞昔布联合地佐辛超前镇痛对食道癌根治患者术后镇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龚顺松;明炜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地佐辛对食道癌根治术的超前镇痛临床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食道癌根治术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Ⅰ、Ⅱ、Ⅲ、Ⅳ组),在切皮前30 min静脉给予相应的药物:Ⅰ组给予生理盐水5ml;Ⅱ组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Ⅲ组给予地佐辛5 mg;Ⅳ组给予地佐辛5 mg联合帕瑞昔布钠40 mg.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2、6、12、24 h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给药次数,术前1d、术后24h、2、3d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四组术后2、6、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各组间比较,Ⅰ组高于其他三组,Ⅱ、Ⅲ组高于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2、6、12、24 h Ramsay镇静评分各组间比较,Ⅰ组低于其他三组,Ⅱ、Ⅲ组低于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按压镇痛泵次数及给药次数各组间比较,Ⅰ组高于其他三组,Ⅱ、Ⅲ组高于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前1d、术后3d时TNF-α、CRP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4 h、2d时,四组组间两两比较TNF-α、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联合地佐辛可以加强食道癌根治手术术后镇痛效果,减轻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含量的变化分析

    作者:陈丽清;王福玲;贾验青;杨治理;曹焱荣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CAL)与其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临床确诊114例KD患儿为研究组,其中并发CAL者44例,未并发CAL者70例.选择同期儿科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7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两组血清NT-proBNP的含量,分析其变化与并发CAL的关系.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7.826,P<0.01),但并发CAL与未并发CAL患儿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急性期血清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该病,对于NT-proBNP水平升高不明显者,应动态监测CAL情况,可防止CAL漏诊.

  •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置管溶栓在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性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剑锋;杨伟利;魏宝杰;高堃;黄强;翟仁友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性闭塞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6例肝移植后经CT或MRI门静脉血管成像证实出现门静脉闭塞且接受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肝穿刺途径对门静脉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对分流严重的侧枝循环行静脉栓塞治疗,并留置导管行溶栓治疗.统计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门静脉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6例患者成功开通门静脉,技术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时间24~72 h.患者门静脉血流均恢复正常,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1例,表现为少量的胸膜腔积液,考虑为穿刺出血.随访期21 ~24个月,随访期内门静脉支架通畅,患者未出现门脉高压相关症状.结论 经皮肝穿刺途径溶栓是治疗肝移植后门静脉闭塞的安全有效手段.

  • 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瘤栓塞术的比较

    作者:刘占立;刘喜成;李亚丽

    目的 比较应用喉罩与气管插管通气对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瘤栓塞术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40例脑动脉栓塞术患者,ASAⅡ~Ⅲ级,均合并高血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气管插管通气组(T组)20例,放置喉罩通气组(L组)20例,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时(T0)、插管(罩)前(T1)、插管(罩)后1 min(T2)、插管(罩)后5 min(T3)、拔管(罩)后即刻(T4)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两组患者插入气管导管或喉罩时丙泊酚及依托咪酯用量及拔管(罩)后呛咳、恶心呕吐、躁动、咽喉不适及尼卡地平的使用情况.结果 L组在T1时的HR、血浆NE浓度与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BP和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在T2、T3和T4时点SBP、DBP、HR、血浆NE浓度与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时L组在依托咪酯用量与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丙泊酚用量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拔管(罩)后呛咳、躁动、咽部不适发生及尼卡地平的使用高于L组(P<0.05).结论 喉罩比气管插管对合并有高血压患者行脑动脉栓塞术时的应激反应影响小,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诱导时用药量少,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少,用于此类患者的麻醉安全、可行.

  • 参芪地黄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郑韬;韩文德

    目的 观察参芪地黄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97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均予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餐前、晚餐前10 min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睡前口服2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芪地黄汤(1剂/d,分早晚两次温服)联合治疗,疗程均为16周.治疗后比较两组血清hs-CRP、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血清hs-CRP、IL-6及MCP-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5,-2.53,9.94,8.17,-14.08,4.25,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IL-6及MCP-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9.09,-27.45,-2.27,P<0.01或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OMA-IR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2,-2.70,P<0.05),治疗后观察组HOMA-IR明显低于对照组(t=-5.70,P<0.01).结论 参芪地黄汤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抑制早期DN患者炎性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

  • 补肾益气养血方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与其保胎效果

    作者:杨秀芳;边文会;侯丽;朱锐;贾卫静

    目的 探讨补肾益气养血方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GF)、血管生成素-2(Ang-2)的影响与其保胎效果,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及单纯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检测治疗前后同孕龄PLGF、Ang-2水平,计算治疗后妊娠成功率.结果 补肾益气养血方能有效升高患者血PLGF及Ang-2水平,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妊娠成功率[89.74% (70/78)]明显高于西药治疗组[72.60% (61/84),x2=7.67,P< 0.01].结论 补肾益气养血方治疗RSA患者能升高其血PLGF及Ang-2水平,提高了妊娠成功率,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文跃军;涂超;黎志宏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综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之间采取围术期综合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骨折AO分型,A1型42例,A2型28例,A3型16例.经充分术前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分别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A),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并进行术后疗效随访评估.结果 8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中位数19)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75 ~94(88.2 ±5.3)分,其中优51例,良28例,中7例,优良率91.9%.无死亡病例,骨折全部愈合,无褥疮、髋内翻、螺钉松动、延迟愈合、股骨头切出等并发症,仅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部感染.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围手术期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做好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取得良好疗效.

  • 贝前列素钠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作者:左兆凯;冯泽瑞;常方圆;许迎春;陈保增;王云鹏;叶岩岩

    目的 评价口服贝前列素钠治疗肺动脉高压(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21例PH患者,在常规PH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贝前列素钠12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Brog呼吸困难评分、WHO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测定肺动脉收缩压(SPAP)、血气分析PaO2、一氧化氮(N0)、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患者血压、心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经贝前列素钠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从(352.66±27.84)m增加至(396.52±32.63)m(P<0.05);Brog呼吸困难评分及WHO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5);多普勒超声心电图测定SPAP由(98.45±12.19)mmHg降低至(77.65±9.39) mmHg(P<0.05);血气分析PaO2由(61.50±3.54) mmHg增加至(70.35 ±2.83)mrnHg(P<0.05);NO由(43.67±10.93) mol/L升至(71.95±11.47) mol/L(P<0.05),NT-proBNP由(882.50±296.90) ng/L下降至(296.80±127.54) ng/L(P<0.05).服药期间,仅1例患者出现头痛,患者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贝前列素钠12周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活动耐量,无患者病情恶化及严重的不良反应,证实其是治疗PH的有效药物.

  • 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与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特点的关系

    作者:林玉婵;余庆祥

    目的 研究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 根据患儿的症状及临床疗效,将本院62例HSP患儿分成:HSP肾病(HSPN)组8例、难治性HSP (RHSP)组8例、治愈组18例、急性普通HSP(AHSP)组28例,包括已进行激素治疗者13例和未进行激素治疗者15例.并选择30例健康的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IgA1抗体亲和ELISA法和凝集素亲和ELISA法分别检测HSP患儿和对照组儿童血清IgA1水平及IgA1半乳糖基的缺失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治愈组患儿血清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明显低于未治愈组(P<0.01),但治愈组及对照组血清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SP组中未进行激素治疗组患儿IgA1半乳糖基的缺失水平明显高于激素治疗组(P =0.040).RHSP组患儿血清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明显高于AHSP组(P <0.01);AHSP组、RHSP组和HSPN组患儿血清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HSP组半乳糖基缺失水平与HS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SP组半乳糖基缺失水平与HS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疾病活动状况及临床疗效有关,其水平可作为指导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监测指标.

  • 哮喘发作期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PE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伟军

    目的 探讨哮喘发作期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8样蛋白2 (TIPE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儿科治疗哮喘发作期儿童61例(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期儿童61例(哮喘缓解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61例(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儿童TIPE2 mRNA、TIPE2蛋白表达水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水平变化,分析TIPE2 mRNA表达与血清IL-4等的相关性.结果 (1)哮喘发作期患儿TIPE2 mRNA及TIPE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哮喘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但哮喘缓解期TIPE2 mRNA及TIPE2蛋白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接近(P>0.05);(2)哮喘发作组患儿IL-4水平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P<0.05),IFN-γ水平明显低于哮喘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P<0.01),但哮喘缓解期IL-4及IFN-γ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哮喘发作期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PE2 mRNA的表达与IL-4、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O.01),但TIPE2 mRNA的表达与IFN-γ无关(P>0.05).结论 TIPE2、IL-4及IgE水平表达参与了哮喘的发生发展,其指标的变化对预测哮喘的发作与缓解具有指导意义.

  • Vitek2-Compact对肠杆菌科细菌药敏及ESBLs测定能力的评估

    作者:苗朋

    目的 对Vitek2-Compact测定肠杆菌科细菌药敏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能力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本院就诊患者中分离的108株肠杆菌科细菌,分别采用Vitek2-Compact GN13药敏卡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作为参考方法,评估Vitek2-Compact与参考方法的一致率(CA%),并评估Vitek2-Compact筛选ESBL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Vitek2-Compact测定的药敏结果与参考方法药敏结果的一致率均>90%,分别为92.6%、97.2%、98.1%、96.3%、94.4%、98.1%、97.2%、99.1%、96.3%、91.7%;Vitek2-Compact测定产ESBLs菌株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Vitek2-Compact对肠杆菌科细菌药敏及ESBLs的测定比较可靠.

  •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喉咽癌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作者:王世军;张学华;程秀华;魏晓丽;张爱华;范宗宪;李江华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12 (CXCL12)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喉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该病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喉咽癌组织(观察组)及28例手术切除的癌旁非肿瘤组织(对照组)中CXCL12和CXCR4的表达.结果 CX-CL12和CXCR4在喉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在喉咽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两者在喉咽癌有颈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均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L12和CXCR4均参与喉咽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在喉咽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 血栓弹力图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张宗绵;叶文华;罗健成;曹凤萍;梁福攸;赵学峰

    目的 利用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检测(CCTs)对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G)进行诊断,以筛选出更适合的诊断方式.方法 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有DIC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的178例患者,分别进行TEG及CCTs检测.患者均行DIC评分且结合临床症状确诊.应用单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评估TEG及CCTs指标的预测作用及各自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与非DIC患者比较,DIC患者常规凝血中国际标准化率(INR)和纤维蛋白原(Fg)明显升高,TEG的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血形成速率(α)、凝血终强度(MA)和凝血综合指数(CI)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对DIC诊断的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62.2%,均明显大于CCTs的敏感度(21.6%)和特异度(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CTs中PT、INR的OR值分别为1.23和1.27,而TEG的R、K、α、MA、CI的OR值分别为5.13,6.14,1.37,1.25,3.02.结论 TEG较CCTs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对患者DIC状况作出判断,并能更好的预测DIC的患病风险,在临床上更具诊断价值.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功能障碍与治疗结果及预后的关系探讨

    作者:冯磊;林涛;车海江;王鹏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生心功能障碍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死亡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SAH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实验室指标与发生DCI、死亡、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终纳入93例患者,其中55例(59.2%)发生DCI,18例(19.4%)死亡,20例(21.5%)预后不良.经Poisson分析显示,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 1.1与死亡和预后不良两种结局相关,中段室壁运动异常(WMAs)与死亡相关,心尖段WMAs与DCI相关.结论 aSAH患者心功能异常与DCI、死亡及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可为aSAH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

  • 腰段硬膜外麻醉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扬;张志刚

    目的 探讨腰段硬膜外麻醉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7周龄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麻醉组,各组10只.腰部硬膜外麻醉干预下,大鼠肾脏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后,观察肾组织甲肾上腺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含量/活性的变化,及其对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麻醉组和模型组肾组织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醇等指标数值均明显升高,细胞凋亡指数相应增加(P<0.05),麻醉组上述指标数值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麻醉组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显著性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腰部硬膜外麻醉能够减少神经内分泌激素在肾脏组织中的异常蓄积,减少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

  • 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何克东;孟澍

    目的 分析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特征以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区域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共30例(30.3%)患者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17例(56.7%)为肠旁淋巴结转移,8例(26.7%)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5例(16.7%)为肠系膜根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无一例发生跳跃式转移及肠系膜根部远处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直径、WHO病理分级、淋巴管浸润是独立影响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 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肿瘤直径较大、病理分级G2、G3级且有淋巴管浸润者其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率则会很高;行根治性切除术中需格外注意肠旁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的彻底清扫.

  • Ki-67、Arginase-1、HepPar-1和Glypican-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张贵慧;杨晓庆;成玉霞;孙青

    目的 探讨Ki-67、Arg-1、HepPar-1和磷脂酰肌醇蛋白-3(Glypican-3)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18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标本、100例肝脏非恶性肿瘤组织及263例其他非肝来源的恶性肿瘤组织进行Ki-67、Arg-1、HepPar-1和Glypican-3的表达检测,对不同抗体及其组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肝脏非恶性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体Arg-1+ HepPar-1+ Glypican-3是诊断肝脏转移性肿瘤的敏感组合,而Ki-67+ Glypican-3+ Arg-1的组合对于肝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意义较大.结论 Ki-67是反映肿瘤分化程度、鉴别肝内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指标;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不同的免疫组化抗体诊断谱,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 血清骨桥蛋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颜美珠;黄继英;崔英;唐鄂;沈曼茹;安敏;喻青;高振军

    目的 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14年期间在本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癌(GC)患者各30例,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行13C呼气试验测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OPN水平.结果 对照组、CAG组、GC组的血清OPN浓度分别为(38.24±10.12)ng/ml、(50.23±17.24) ng/ml、(99.17±11.12)ng/ml,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G、GC组的OPN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OPN浓度与年龄、HP感染率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OPN浓度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中明显升高,血清OPN可作为萎缩性胃炎、胃癌的预测因子.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分布特点

    作者:罗云;李敬伟;李政;张扬;吴家勇;王中原;王翀;管得宁;徐运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病灶分布模式.方法 (1)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结果将其分成前循环皮质、放射冠、基底节和后循环梗死,并记录其性别、年龄、生化指标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房颤动病史;(2)比较有无合并糖尿病时各亚型脑梗死的分布差异和不同亚型脑梗死组间糖尿病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亚型脑梗死与糖尿病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回归分析相关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1)合并糖尿病组与无合并糖尿病组的前循环皮质、放射冠、基底节和后循环梗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95,P=0.000),糖尿病组的后循环梗死所占比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x2 =18.71,P<0.01);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亚组间,其糖尿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后循环梗死高[47% (76/163)].(2)相关性分析显示,后循环梗死与糖尿病具有明显相关性(r =0.176,P=0.000).(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与后循环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其OR值和95% CI分别为2.247和1.551 ~3.257,经相关因素校正后,其OR值和95% CI为1.898和1.213~2.968,两者P值均<0.05.结论 合并存在糖尿病的脑梗死易于发生在后循环,糖尿病为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孕妇叶酸代谢相关基因与胎儿先天缺陷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肖鸽飞;孟小军;胡玲玲;邓海云;赵艳玲;吴洪秋

    目的 分析叶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胎儿先天缺陷的相互关系,探讨遗传性因素对胎儿先天缺陷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不良妊娠孕妇(病例组)及同期就诊的15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C677T、A1298C位点和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A66G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及其血清叶酸、维生素B12(Vit B12)和同型半胱胺氨酸(HCY)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的血清叶酸与Vit B12呈正相关,与HCY呈负相关,仅有胎儿骨骼系统缺陷孕妇(6例)的HCY高于对照组(t=3.409,P<0.05).病例组MTHFR基因C677T、A1298C位点和MTRR基因A66G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三个基因位点的C/T、A/C、A/G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MTHFR基因A1298C位点与C667T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组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有协同作用.结论 孕妇的叶酸代谢相关MTHFR和MTRR基因的多态性对母体相应的代谢产物水平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其与胎儿先天缺陷发生的遗传学机制的相关性有待更多的大样本研究结果深入探讨.

  •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的再发特点及肠镜监测研究

    作者:钟清连;郑昌京;黄健;陈红敏;林嘉裕;黄群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再发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息肉患者风险分层及指导肠镜监测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肠镜检查确诊大肠息肉并行息肉切除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在2年内复查肠镜,统计息肉再发率,比较低危和高危人群、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的再发情况,分析其再发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息肉再发率为71.6%(139/194).息肉再发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及部位有关(P<0.05),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无关(P>0.05).Logistics分析结果示息肉多发及年龄是影响息肉再发的独立因素.高危人群经肠镜下息肉切除后其高危人群比例明显下降,65.9%转为基线人群或低危,但低危人群有15.5%转为高危.肿瘤性息肉切除术后仍有48.5%再发为腺瘤,19.4%非肿瘤性的再发为肿瘤性息肉.结论 息肉多发及年龄是影响息肉再发的独立因素,但用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对息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指导肠镜监测时间存在局限性.在高质量肠镜检查及治疗的前提下,2年内复查肠镜的间隔时间是经济可行的.

  • 术中低血压和血压波动对老年患者外科腹腔镜术后早期谵妄的影响

    作者:吉杰;傅麟;郭旋

    目的 研究术中低血压和血压波动对老年患者外科腹腔镜术后早期谵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间符合排除/纳入标准的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利用谵妄评估量表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认知状况,测量术中的平均动脉压与收缩压,计算血压数值的变异度,统计分析术后早期谵妄的影响因素,利用多重回归模型验证相关结果.结果 共213例患者入组研究,术后第1天63例(29.6%)患者发生谵妄,术后第2天61例(28.6%)患者发生谵妄.术后第1天谵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高于非谵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谵妄与非谵妄患者中相对低血压(减少20%、30%或40%)或绝对低血压(平均动脉压<50 mmHg)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压变异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血压降低与术后谵妄发生无显著关联,术中血压波动与早期术后谵妄发生密切相关.

  • Tiam1 mRNA定量检测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少平;胡亚华;张海;张险峰;朱燕莉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 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97例结直肠癌组织、49例结直肠腺瘤息肉及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Tiam1 mRNA的表达量;分析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Tiam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结直肠腺瘤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14.45 ±4.87)2-△△Ct vs (3.77 ±3.15)2-△△Ct,(1.06±0.65)2-△△Ct,P<0.01];腺瘤息肉中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Tiam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5.26±2.45)2-△△Ctvs (3.78 ±2.19)2-△△Ct,P<0.01],两者均明显高于不伴上皮内瘤变者[(2.13±1.64)2-△△t,P <0.05或P<0.01].结直肠癌组Tiam1 mRNA表达量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P<0.01),与术后复发呈正相关(P<0.01),与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高危因素(Exp=4.043).结论 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升高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其预后的指标;结直肠腺瘤息肉组织中Tiam1 mRNA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

  • 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作者:卢笛;李毅妮;吴明浩;杨丽;杨瑜明;刘鹏;刘展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1 200例住院患者,从中筛选出少见病因患者45例.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患者中,以胃间质瘤、Dieulafoy's病、Mallory-Weiss综合征、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吻合口及输出袢溃疡出血为主:分别为24.4%(11/45例)、20.0%(9/45例)、17.8%(8/45例)、17.8%(8/45例);余为左侧门脉高压症3例(6.7%),肝硬化并十二指肠降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血肿、P-J综合征、食管黏膜撕脱症、十二指肠腺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并十二指肠转移各1例(2.1%),其中43例经药物联合内镜、外科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治愈.结论 早期胃镜检查能迅速明确出血病因,在治疗出血同时针对病因治疗.而针对病因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防止再出血.分析和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能加深医务人员对少见病因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 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症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辜煜舒;陈瑜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妇产科急症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观察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检查诊断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难免流产、先兆流产、卵巢黄体破裂、滋养细胞疾病、急性盆腔炎的正确率分别为90.9%、94.1%、100.0%、100.0%、85.7%、75.0%、100.0%,总体诊断正确率为93.8%.结论 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症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效果良好,诊断正确率高;同时,超声检查也是妇产科急症检查的首选方法,可重复性强,并能较好观察病变情况,临床应用价值高.

  • 尿毒症合并骶尾部肿瘤性钙盐沉着症一例

    作者:黄泽楠;张亮;冯新民;杨建东;陶玉平

    患者,男,52岁,因“骶尾部肿块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骶尾部出现一玉米粒大小肿块,局部无红肿热痛,当时未予重视.近3个月来,肿块增大明显,当地医院予消肿抗感染等治疗肿胀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有慢性肾衰竭病史10年,血液透析病史8年余,每周3次,无其他基础疾病,无类似家族史.

  • 胰腺假性囊肿伴出血一例

    作者:郑晓科;何巧玲;陈东风

    患者,女,70岁,主诉“上腹胀痛3d”于2015年2月25日入院.患者于3d前进食油腻饮食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膝胸位稍缓解,无放射性疼痛及牵涉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反酸、烧心、呃逆,无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无心慌、胸闷、气促.患病以来,精神、睡眠差,未进食,未排便,尿量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30年前在当地某医院诊断“肺结核”,已治愈;1年前在当地某医院行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具体不详),术后恢复良好.

  • 人垂体腺瘤蛋白质组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王小伟;慕云;龙樱;詹显全

    垂体腺瘤是通过干扰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系统影响人体健康的严重疾病.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为垂体腺瘤分子机制的阐明与有效分子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过去十年中,垂体腺瘤蛋白质组学领域有了很大的进展,包括:(1)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应用;(2)功能性垂体腺瘤(比如催乳素垂体腺瘤)蛋白质组学的发展;(3)非功能垂体腺瘤侵袭性特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4)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包括磷酸化和酪氨酸硝基化研究;(5)蛋白质抗体芯片的应用;(6)激素异构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7)血清蛋白质组学和肽组学的发展;(8)蛋白质组学与其他组学的整合应用;(9)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实践的多参数系统策略观在垂体腺瘤上的应用.

  • 乳腺颗粒细胞瘤诊治进展

    作者:刘锋;甘露;杨得娟;李洪忠;任国胜

    乳腺颗粒细胞瘤(GCTB)是Schwann细胞来源、发生于乳腺的罕见良性肿瘤,极少出现恶性倾向.GCTB无论是在临床表现上,还是在其影像学上都与乳腺癌极为相似.通常GCTB是良性、孤立的病变,但是包括恶性GCTB在内的非典型乳腺颗粒细胞瘤仍可以表现出多中心病灶,甚至与乳腺癌共存.目前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乳腺颗粒细胞瘤的金标准.局部扩大切除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作者:李基炜;易平勇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以乳腺肿块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局部淋巴结肿大,易转移、预后差,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滤泡淋巴瘤等其他病理类型较少见.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及一线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主要描述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分期、风险分层、预后及新治疗进展.

  • MicroRNA: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路口

    作者:刘越;刘爱春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在骨髓中由不同类型的细胞参与合成的,骨髓微环境支持其增殖、存活的一类复杂的血液恶性肿瘤.微小RNA(microRNA)是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其基因表达的短非编码RNA.新的证据表明,miRNA的异常表达使MM细胞功能失调是多基因遗传机制异常表达的结果,可通过调节miRNA改变MM细胞的功能以及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目前已证明,在MM细胞中破坏miRNA水平的调节能改变骨髓微环境,并产生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能够保护骨髓微环境.这一研究结果将基于miRNA的功能来判断它的治疗潜力.

  • 卵巢癌中抑癌基因与自噬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贤聪;张颖

    自噬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药物耐药相关,已成为卵巢癌研究的热点.诸多学者认为抑癌基因与癌症关系密切,而一些常见抑癌基因与自噬相关,笔者就国内外卵巢癌中相关抑癌基因通过自噬对卵巢癌的影响作一综述,供临床研究参考.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周炜;邵雪华;彭敏飞;王丽华;齐激扬;陈存国;崔丹萍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治疗的376例AE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 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68株,其中产ESBLs菌株31株,检出率45.59%;大肠埃希菌59株,其中产ESBLs菌株28株,检出率47.46%.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除外)、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均偏高(>5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均偏低(<25%).上述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大部分头孢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喹诺酮类、氨曲南、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 <0.05或P<0.01);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与非产ESBLs菌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偏低,为25%.结论 AECOPD下呼吸道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偏高,且呈多重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偏低.

  • 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预后的影响及其随访观察

    作者:张琼;高喜容;庄严;吴运芹;曹婧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临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VLBWI患儿102例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母乳喂养分为母乳喂养组(33例)和配方奶喂养组(69例),记录两组血红蛋白、体重及头围的变化,观察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全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再住院次数、治疗费用及院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随访到校正年龄(CA)6个月时测定婴幼儿智能发育,分析其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变化.结果 (1)母乳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优于配方奶喂养组(P<0.05),但两组达全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组败血症、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配方奶喂养组(P<0.05),但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贫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脑白质软化(PV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 6个月时随访,母乳喂养组贫血发生率稍低于配方奶喂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方奶喂养组体重及头围均高于母乳喂养组(P<0.01),而母乳喂养组再次住院率明显低于配方奶喂养组(P<0.01);母乳喂养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水平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组(P<0.01).结论 母乳喂养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恢复,降低院内NEC、EUGR、败血症及喂养不耐受并发症的发生率,亦能减少出院后近期再次住院,有利改善神经系统的发育,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 15815例妇女宫颈病变早期筛查结果报告

    作者:朱富强;彭树松;唐娜;薛菡;彭全洲

    目的 通过对深圳地区15 815例宫颈癌筛查现状分析,了解该地区妇女宫颈病变及宫颈患病率情况,为防癌普查、早诊早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自妇科体检和门诊共15 815例宫颈病变筛查患者,联合运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DNA倍体定量分析、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对结果异常患者行阴道镜取活体检查,组织学病理诊断进行确诊.结果 HR-HPV检出率为16.37%;<30岁、30 ~34岁、35~39岁、40~44岁、45 ~ 49岁和>50岁组HR-HPV检出率分别为17.47%、15.66%、16.36%、14.79%、16.64%和17.7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现患率为7.53%,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浸润癌(IC)的现患率分别为4.12%、3.41%和0.13%.HPV感染率随子宫颈病变级别升高呈趋势性增加,正常宫颈病变(WNL)、LSIL、HSIL和IC病例中HPV的阳性率分别为30.27%,52.30%,87.76%和100%.在液基细胞学诊断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而活检诊断为HSIL或IC的病例中86.74%的病例检测出DNA倍体异常,HR-HPV感染为89.47%.HR-HPV感染和(或)DNA倍体异常联合检测与宫颈HSIL或I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结论 深圳市成年女性宫颈病变多处于发病早期,联合检测HR-HPV和DNA倍体有助于大规模宫颈病变早期筛查.

  •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和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对比研究

    作者:李峰;伍平;陈非;姚成云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学成本,为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对比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回顾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间在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ESD组,n=20)及MBM治疗(MBM组,n=20)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种技术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手术时间及费用情况差异.结果 ESD组完整切除率与MB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 vs90.0%,P>0.05).MBM组明显出血率明显低于ESD组(10.0% vs40.0%,P<0.05).MBM组穿孔率与E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10.0%,P>0.05).MBM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32.0±8.1)min vs (87.7±19.2) min,P<0.05].MBM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ESD组[(8 107.5 ±257.7)元vs (21 062.8 ±457.2)元,P<0.05].两组术后随访6~ 36(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均无局部肿瘤复发病例.结论 ESD与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均安全有效,不同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自身的技术水平条件选择适宜的治疗策略.

  • 妊娠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黄谱;李超;郭成;涂康生;殷国志;杨威

    目的 探讨妊娠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P)的临床特点及围产期多学科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7例妊娠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转归.结果 患者年龄21 ~38(中位年龄27)岁,初产妇24例,经产妇3例;27例中中期妊娠9例,晚期妊娠18例;27例中合并胆石症2例,合并高脂血症22例,两者同时存在者3例;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后,9例中期妊娠中6例继续妊娠,3例流产;18例晚期妊娠中3例早产,1例足月分娩,12例行剖宫产及腹腔置管引流术(5例足月儿,7例早产儿),母婴死亡2例.结论 SAPP好发于中、晚期妊娠妇女,且病情凶险,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病因与胆石症及高脂血症有关,确诊后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治愈SAP及保证母婴安全的关键.

  • 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术诊治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作者:蒋圣军;王永光;李其美;刘骥;陶玲云;晋辉;刘晓静

    目的 探究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术诊治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在清华大学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完成的3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并发症并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将32例患者根据不同的并发症分为8组:胆道炎组、吻合口胆道狭窄组、非吻合口胆道狭窄组、吻合口漏组、胆道过长扭曲/成角组、乳头狭窄组、单纯胆道结石组、胆道肿瘤组,每组4例,接受治疗性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实施ERCP前一个月和实施ERCP一个月检测受试者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ERCP治疗完成后1个月对疗效进行全面评估.结果 各组受试者实施ERCP后,其ALT、AST、ALP以及γ-G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ERCP治疗后,各组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其中以胆道炎组和单纯胆道结石组为佳(全部治愈),而胆道过长扭曲/成角组和胆道肿瘤组只能达到好转的效果.结论 治疗性ERCP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但对于非吻合口狭窄、胆道过长扭曲/成角以及胆道肿瘤者,需要在进行ERCP治疗的同时实施联合治疗方式.

  • 快速康复理念在经皮肝穿刺取石碎石术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应用

    作者:马璞玉;蒋超;尹强;邓文;肖志亚;何自力;汪新天

    目的 评估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经皮肝穿刺取石碎石术(PTCSL)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 本实验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科行PTCSL患者共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TS组(A组33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29例),A组采用FTS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B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比较分析两组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情况.结果 A组术后第3、5、7天疼痛综合评分分别(4.12 ±0.41)分、(2.08 ±0.36)分、(1.03±0.11)分;B组分别为(5.56 ±0.39)分、(3.98 ±0.87)分、(2.96 ±0.5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5天血清炎症介质水平(CRP、IL-6)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SL围手术期的应用快速康复理念(FTS)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进程.

  • 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小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吴佳玲;向延根;范任华;石国明;罗丹

    目的 探讨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小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患,儿血清中的EB病毒VCA-IgM、VCA-IgG、EBNA-IgG含量,阳性标本加做EBV-DNA检测.结果 326例疑似EB病毒感染患者,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1.90% (267/326);单个抗体VCA-IgM、VCA-IgG、EBNA-IgG阳性率分别为24.85%、77.30%、53.99%.267例抗体阳性患儿中,原发感染81例,疾病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抗体联合检测出现5种组合类型,抗体检测与EBV-D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EB病毒检出阳性率,动态反映病毒感染水平,为临床医生对EB病毒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 长沙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哨点五年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周建波;黄竹林;陈剑

    目的 分析长沙市男男性行为(MSM)艾滋病知识、行为及接受艾滋病相关服务情况,为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至2014年长沙市MSM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至2014年共监测2 000例.20 ~ 39岁分别占89.75%、88.00%、88.50%、87.50%、90.00%;未婚的占79.75% ~ 86.00%;大专及以上文化比例为66.75% ~ 75.25%;艾滋病知识问题知晓率低的仅为69.25%~79.25%,“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1,P<0.05);88.25% ~91.75%的人近6个月内有肛交行为,近一次肛交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3.25%~61.25%;近半年与女性发生性交行为的占15.75% ~23.25%,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4,P<0.01);2010年至2014年各年之间男男性行为人群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率、接受同伴教育率、近一年内做过艾滋病检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检测HIV、梅毒、HCV抗体阳性分别为137例、198例、14例,HIV抗体阳性率5.25%~9.00%、梅毒抗体阳性率为7.75% ~ 14.00%、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25% ~ 1.00%.结论 MSM人群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较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血清学检测HIV抗体阳性例数逐年增多,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服务,从而减少艾滋病在该人群蔓延.

  • 老年科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作者:王先文;陈怡;李凯;杨志芬;植美垣

    目的 调查老年科皮肤病发病情况,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0月老年科住院患者1 120例进行调查(观察组),其中男489例,女631例,年龄60~92(75.13±15.08)岁;选择同期体检无系统疾病老年人92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75例,女553例,年龄60~83(74.22±16.31)岁,比较两组皮肤病发病率及其与基础病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肤病发病率[52.77% (591/1 120)]明显高于对照组[42.56%(395/928),x2=21.16,P<0.01].观察组患者基础病引发皮肤病的比例[13.66%(153/1 120)]显著高于对照组[4.20%(39/928),x2=53.44,P<0.01].观察组老年人易发皮肤病及其他皮肤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4% vs 15.41%;21.96% vs 22.95%,P>0.05).结论 老年科皮肤病发病率与年龄及相关基础疾病有关,凡与基础疾病有关的皮肤病,应与多科医护人员合作制定个性化防治措施进行干预,有利于老年科皮肤病的防治.

  •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

    作者:张宇辉;张健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在近20年来已发生重大转变,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抑制剂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金三角”药物.近年来临床上已进行或即将开展一些心衰新型药物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

  • 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对住院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预测

    作者:赵雪梅;成军霞;甘天翊;张荣成;刘小宁;黄燕;王运红;安涛;刘妮妮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住院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肾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396例因心衰住院的患者,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入选患者分为心肾综合征(CRS)组[eGFR<60 ml/(min·1.73 m2),凡=97]和非CRS组[eGFR≥60 ml/(min·1.73 m2),n=299],测定两组患者NGAL、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浓度.结果 CRS组NGAL、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CRS组(P<0.01).NGAL与NT-ProBNP、肌酐、尿素氮呈正相关(r=0.194、0.527、0.433,P<0.01).NGAL及NT-ProBNP、尿素氮预测住院心衰患者肾功能恶化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0.681、0.828(P<0.01).结论 血浆NGAL对住院心衰患者肾功能恶化具有独立预测的作用.

  • 碎裂QRS波及其对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预警作用

    作者:梁拓;吕金兰;王英丽;张宇辉;张健

    碎裂QRS波(fQRS)是近年来心电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fQRS波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中,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有诊断价值.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f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存在多代表心肌瘢痕、灶性坏死,心肌灌注显著异常;目前还认为fQRS波是心室碎裂电位的反映,与室性心律失常有相关性,在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检出和预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临床观察也表明fQRS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不良事件有密切关联,提示fQRS是高危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心电图预警新指标.笔者就fQRS波概念、机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及其临床观察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fQRS波对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 肾功能急剧恶化为首诊表现的高血压病一例

    作者:奚晓玲;胡昊;曹建红;于萍;范慧敏

    患者,男,31岁.因“反复咳嗽1月余,加重伴胸闷气促3d”于2015年11月13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咳痰、流涕,外院胸部影像学检查后诊断“肺炎”,予以抗感染等补液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于入院前3d出现胸闷、轻微活动后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外院测血压188/135 mmHg(1 mmHg=0.133 kPa),血肌酐264 μmol/L,外院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室增大(左室舒张末内径60 mm,左室收缩末内径50 mm,左房内径56 mm),左室壁增厚(室间隔13 mm左室后壁12 mm),左室壁收缩活动普遍减弱(LVEF 34%),轻度主动脉瓣反流,乳头肌功能不全伴轻中度二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估测肺动脉收缩压85 mmHg)伴轻中度三尖瓣反流,心电图:(1)窦性心律;(2) ST-T改变(Ⅰ、Ⅱ、aVL、aVF、V3 ~ V6 ST段呈水平型延长或压低0.05 mv伴T波负正双向或倒置);(3)Q-T间期延长.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起搏位点与临床获益的研究

    作者:李彦红;张玖;周荣;朱国斌;巩书文;赫崇平;杨志明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不同左室起搏位点与临床获益的关系.方法 收集52例CRT-P/D(起搏/除颤)植入患者临床资料,据左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前壁组(10例)、侧壁组(15例)、后壁组(16例)和后基底部组(11例),使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左室功能和重构指标评价CRT疗效.结果 除前壁组外,其余各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均较术前降低(P<0.05).前壁组和后基底部组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均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3个月仅后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P<0.05);前壁组仅在术后12个月时较术前增加(P<0.05);其余各组均在术后6和12个月时较术前增加(P<0.05).前壁组CRT无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侧壁、后壁、后基底部组CRT应答比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5),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组术后3个月△QRSd均高于前壁组(P<0.05);后基底部组△QRSd低于侧壁和后壁组(P<0.05).结论 左室电极植入侧壁和后壁的患者术后反应性优于后基底部,应尽量避免将左室电极植入前壁.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差异

    作者:黄宇晖;张健

    通过回顾既往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发现经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程度较缺血性心肌病更加显著.然而,在提高心功能、生活质量,降低心衰再住院率、死亡率等临床结果方面,两者间并没有显著差异.本篇综述的目的在于探究心脏再同步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差异.

中国医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