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理干预对联合化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徐琪;沈丽;陈曦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6例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分别为(61.29 ±5.78),(73.89 ±5.03)分,对照组分别为(76.79±6.62),(83.19 ±6.2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3,1.94;P<0.05);干预后,研究组QLQ-C30量表5个功能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认知功能领域研究组为(5.81 ±0.42)分,对照组为(5.17 ±0.37)分.结论 对DLBCL患者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 腮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分析

    作者:宋晓鹏;王强;张立成;李蕊

    现将腮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2岁.因双侧下颌包块1个月余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双侧腮腺区饱满,双侧颌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硬,无压痛,双侧腋窝、双腹股沟均未触及肿人淋巴结.心肺无明显异常,肝脾肋缘下末触及.彩超:双侧腮腺多个低回声结节,双侧颌下区多发肿大淋巴结.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利娟;王凤玮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发生在成人淋巴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在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对化疗的反应及预后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随着诊断医学的发展和新的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特别是在免疫组化的分类和嵌合抗 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方面,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疗效和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和细胞中miR-2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卫群;卢宏达;孔德勇;刘水逸;汤贝贝;孔庆志;卢忠心

    目的 探讨微小RNA-21(miR-2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DLBCL早期诊断、基因分型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从细胞水平检测9种DLBCL细胞系(OCI-Ly1、OCI-Ly3、OCI-Ly4、OCI-Ly7、OCI-Ly8、OCI-Ly10、OCI-Ly18、OCI-Ly19和HBL)中miR-21的表达,及临床确诊的62例DLBCL患者(DLBCL组)、5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miR-21表达水平;同时,随访62例DLBCL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62例DLBCL患者血清miR-2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健康对照组B淋巴细胞miR-21的相对表达量为1.04±0.02,9种DLBCL细胞系miR-21 相对表达量依次为2.30±0.35、237.97±56.19、5.27±0.83、3.40±0.30、11.22±2.70、133.55±16.78、6.63±0.24、4.91±0.37、81.59±6.64,9种DLBCL细胞系的miR-21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7.3、13.7、2 1.0、6.2、8.8、13.6、6.5、39.5、18.1,P均<0.01);且ABC亚型细胞系(OCI-Ly3、OCI-Ly10、HBL)显著高于GCB亚型细胞系(OCI-Ly1、OCI-Ly4、OCI-Ly7、OCI-Ly8、OCI-Ly18、OCI-Ly19;t=11.18,P<0.01).DLBCL组血清中miR-21的表达量为21.38( 10.26 ~45.21),健康对照组为1.87(1.05 ~3.97),DLBCL组血清miR-21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U=168,P=0.000).DLBCL患者中GCB亚型miR-21的表达为18.30(7.32~33.46),ABC亚型miR-21的表达为28.68( 14.92~98.44),ABC亚型miR-21的表达高于GCB亚型(U=336,P=0.043).此外,GCB型Ⅰ+Ⅱ期患者血清miR-21表达为24.75( 16.08 ~50.38),而Ⅲ+Ⅳ期为11.96(4.10~21.05);ABC型Ⅰ+Ⅱ期患者血清miR-21表达为47.49( 25.65~295.41),而Ⅲ+Ⅳ期为16.66(5.35~44.30),Ⅰ+Ⅱ期明显高于Ⅲ+Ⅳ期(GCB型U=62,P=0.013;ABC型U=53,P=0.014).随访DLBCL患者的RFS,miR-21高表达患者预后明显好于miR-21低表达患者(U=259,P=0.035).结论 DLBCL患者血清miR-21高表达,且与DLBCL临床分级分期、基因型和预后判断密切相关,miR-21有可能成为DLBCL早期诊断、基因分型及预后判断的新分子标志.

  • 核转录因子-κB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方方;葛军辉;刘惠敏;何金;袁振刚;王良哲;马小梅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GI-DLBCL患者中CD10、Bcl-6、Mum-1、NF-κB p65的表达,结合临床随访资料,分析NF-κB p65与PGI-DLBCL免疫分型、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GI-DLBCL中CD10阳性15例(28%),Bcl-6阳性37例(69%),Mum1阳性44例(81%),将其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9例(35%),活化B细胞(ABC型)35例(65%).NF-κBp65阳性表达率为72%(39/54),ABC型中NF-κB p6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GCB型(74.4%vs25.6%,P<0.05).PGI-DLBCL中NF-κB p65的表达程度与结外侵犯部位有显著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率在结外侵犯部位中"≥2"组的77%(10/13)表达强度大于"0-1"组的71%(29/41)(P<0.05).NF-κB p65表达阴性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长于阳性组(45.8 mo±35.9mo vs 20.3 mo±29.3 mo,P<0.05).结论:NF-κB p65和ABC型呈正相关,和PGI-DLBCL的发展和侵袭有关,对PGI-DLBCL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在PGI-DLBCL的高表达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

  • 以Addison’s病首诊的肾上腺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附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谷秀莲;谷伟军;窦京涛;杨国庆;杜锦;陈康;臧丽;金楠;杨丽娟;王先令;吕朝晖;巴建明;母义明;陆菊明;李江源;潘长玉

    目的:肾上腺淋巴瘤在临床上少见,以Addison’s病首诊者更少见,本文拟探讨以Addison’s病首诊的肾上腺淋巴瘤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5年至2014年间收治的以Addison’s病首诊并经病理确诊的5例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其症状、体征、病程、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均为老年患者,年龄(66.4±6.6)岁,男女比例为4∶1。5例患者均有典型Addison’s病的表现,如皮肤变黑、消瘦、乏力、食欲减退。均诊断为原发性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为B细胞来源,4例明确为弥漫大B细胞型。术后给予R-CHOP方案化疗,其中2例目前健在,发病至今已分别存活了10个月和20个月,随访效果尚可,1例存活3年,余2例存活时间均不足1年。结论以Addison’s病首诊的肾上腺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双侧肾上腺受累多见,确诊需依赖穿刺病理诊断,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大B细胞型,预后较差。

  • 老年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江涛;刘辉;范芸;冯茹;张野坪;程玮;田园;常乃柏

    目的 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及可行的治疗方案. 方法 收集我院近10年收治≥70岁老年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治疗有效率、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因素. 结果 本组患者49例,年龄70~92岁,中位年龄76岁;其中≥80岁18例,<80岁31例.治疗以美罗华(R)联合环磷酰胺(C)、阿霉素(H)、长春新碱(O)、强的松(P)方案(R-CHOP)为基础,体能状态较差或≥80岁患者,美罗华剂量不变,CHOP以标准剂量的50%~75%为初始剂量.4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3例(46.9%),部分缓解9例(18.4%),总有效率65.3%.至随访截止日期共死亡30例,中位总生存期25个月.Ann Arbor分期Ⅰ~Ⅱ期、LDH(乳酸脱氢酶)<245 U/L、年龄<80岁、IPI(国际预后指数)≤2、6疗程R CHOP与总生存期延长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DH<245 U/L和6疗程R CHOP为独立预后因素.完成6程R-CHOP方案治疗,≥80岁组7例(38.9%),<80岁组17例(54.8%);两组患者总生存期(32个月比34个月)和无进展生存期(32个月比3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标准剂量治疗的高龄患者,通过减低剂量并完成6程R-CHOP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6程R-CHOP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老年人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乳糜胸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丁勇;王洪冰;柯会星;孙铁英;杨重庆

    目的 探讨乳糜胸的诊断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乳糜胸的治疗,提高临床对真、假性乳糜胸的认识. 方法 报告并分析我院诊治的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例老年非创伤性乳糜胸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NHL乳糜胸的可能机制并总结其诊治与预后. 结果 83岁老年男性患者1例,始为单侧乳糜胸,后进展为双侧,约1年病史.明确病因困难,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术(PET/CT)检查示胸内及右侧颈部淋巴结代谢活性增高并肿大,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型NHL.检索国内外文献中19例NHL乳糜胸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有6例行放射治疗放疗均有效;11例行化学治疗(化疗),其中6例有效;1例行胸导管结扎术有效;1例行胸导管结扎加药物胸膜固定有效.该例患者拒绝化疗或放疗,行饮食疗法19个月后死亡. 结论 PET/CT有助于早期发现乳糜胸的隐匿病因.目前尚无标准的NHL乳糜胸治疗方法,应采取个体化治疗.NHL乳糜胸整体预后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相似,要重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内镜对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谷军保;李晓琳;鲍学斌;马钊

    目的 评价内镜在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7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98例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生化、血液学及内镜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17例患者的血清LDH超过正常水平(>270 U/L),47例患者呈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内镜检查并进行组织活检确诊96例患者(98%),远高于LDH(17%)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方法(48%).在内镜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表现为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和糜烂型,以溃疡型为主.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生存率(88%)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8%),Ann Arbor Ⅰ期和Ⅱ期患者的生存率(92%)高于Ⅲ期和Ⅳ期的患者(64%).结论 内镜活检技术和超声内镜技术的结合可以确诊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8例临床预后分析

    作者:张常华;何裕隆;陈创奇;韩方海;蔡世荣;徐建波;詹文华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L)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PG-DLB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手术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手术联合化疗17例,单纯化疗21例.两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联合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56%,单纯化疗组为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6).单纯化疗组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手术联合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为94.1%,单纯化疗组为81.0%(P=0.233).结论 手术不应是PG-DLBL的首选治疗措施.

  • 免疫化疗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亚型的预后意义

    作者:李燕;刘虹;木合塔拜尔;安利;王晓敏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学亚型在预后评价中的意义,以及利妥昔单抗对免疫组织化学标志预后意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初治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国际预后指数分为相对高危组及相对低危组,两组分别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CHOP)及免疫化疗组(R-CHO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Hans分型对各组患者进行免疫分型,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免疫学亚型在不同预后分组及不同治疗方案DLBC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结果 186例DLBCL患者中,化疗组中生发中心型(GCB型)5年总生存(OS)率明显高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型)(58.82%比32.00%,X2=8.482,P=0.004),而免疫化疗组中GCB型与non-GCB型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97%比61.54%,X2=2.694,P=0.101).免疫化疗组中non-GCB型的5年OS率较化疗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54%比32.00%,X2=7.385,P=0.007).低危组107例中,化疗组及免疫化疗组中GCB型和non-GCB型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CB型及non-GCB型中化疗组与免疫化疗组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高危组79例中,化疗组中GCB型和non-GCB型的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0%比22.72%,X2=3.978,P=0.045);免疫化疗组中GCB型和non-GCB型的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0%比42.31%,X2=2.072,P=0.150).结论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初治DLBCL分为两种免疫学亚型,对于早期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利妥昔单抗时代,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预后预测价值可能较以往有所降低.利妥昔单抗可显著提高non-GCB型DLBCL患者的疗效,但是对GCB型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 蛋白芯片法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建中;仲悦娇;马蓉;曹海霞;王卓;井昶雯;冯继锋

    目的 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Luminex液相芯片法检测初治49例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 和β2-MG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49例DLBCL患者中,β2-MG 高表达37例,VEGF高表达23例.β2-MG和VEGF蛋白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组症状、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的增高均无相关性(均P> 0.05).β2-MG高表达与以CHOP方案为基础的全身化疗效果相关(P=0.037).VEGF蛋白高表达与合并纵隔侵犯有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结论 蛋白芯片法检测β2-MG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有望成为DLBCL常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新方法.

  • R-CH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早期初治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效果比较

    作者:崔天祥;徐燕梅;金俊余;孙建国

    目的:比较R-CH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早期初治胃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PG-DLBC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5例早期初治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CHOP组35例,CHOP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R-CHOP组完全缓解(CR)率为74.3%(26/35),CHOP组为50.0%(15/3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CHOP组5年生存率高于CHOP组(88.6%比75.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HOP组无进展生存(PFS)优于CHOP组(94.4个月比74.9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HOP方案治疗早期初治PG-DLBCL近期疗效较好,能够提高CR率,延长PFS,且不增加全身不良反应。

  • 咽淋巴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6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海亮;兰胜民;曹建忠;王宏卫;张宁;于剑飞;任淑惠;鲁萍

    目的 分析咽淋巴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的66例咽淋巴环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鼻咽13例,扁桃体49例,舌根4例;Ⅰ期6例,Ⅱ期48例,Ⅲ期6例,Ⅳ期6例.Ⅰ~Ⅱ期患者接受化疗加受累野照射,Ⅲ~Ⅳ期患者以化疗为主.结果 咽淋巴环DLBCL多为Ⅱ期,表现为邻近器官受侵,少见全身症状、脾受侵及乳酸脱氢酶升高.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9%、66.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升高、临床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1分及ECOG评分≥2分是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IPI≥1分是咽淋巴环DLBCL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咽淋巴环DLBCL有独特的临床特征,IPI评分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一例

    作者:张力;罗洋;孙玉姣;杜华;杨桂兰;龙朝钦;高剑;刘海燕;李梦;柳文红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腿型)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占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2%~4%,预后不良,临床极易误诊,现将临床误诊为皮肤结节病的原发性皮肤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淋巴瘤 皮肤 大B细胞
  • 基于遗传算法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识别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自动压缩

    作者:任怀胜;伯晓晨;应晓敏

    目的 基于遗传算法(GA),设计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识别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的自动压缩.方法 鉴于目前DNN的训练和模型压缩过程中涉及过多人为经验因素,提出根据已有数据集使用GA自动迭代生成适合的网络模型,自动去除原有网络模型冗余的节点和连接,使优化后的模型更加精简.该自动压缩算法在DLBCL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通过计算进化后的新一代的种群适应度,选择大适应度的个体进行结构解析,得到适合的网络结构.结果 经过自动压缩算法的优化迭代,在基本保证原有网络模型识别精度的前提下得到了大幅度精简后的网络模型.通过解析适应度高的网络模型可见,模型层数较初模型更加精简,模型参数数量显著降低.结论 该自动压缩方法使用GA自动压缩并生成适合的模型,简化了模型体量,提升了模型的运行速度,使之更加适合临床应用.

  • 52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傅志英;朱军;宋玉琴;刘卫平;季新强;詹思延

    目的:描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 DLBCL)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初治、资料完整的DLBCL病例。构建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5年总生存率,对选取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各组生存率(时期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 检验;各因素5年生存率(时点生存率)的比较用U检验,采用Cox模型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多因素分析以双侧95%CI为统计标准,Cox模型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的DLBCL病例525例,其中男性294例(56.0%),女性231例(44.0%)。发病中位年龄55(16~90)岁,>60岁者194例(37.0%)。 Ann Arbor分期:Ⅰ期54例(10.3%)、Ⅱ期152例(28.9%)、Ⅲ期117例(22.3%)、Ⅳ期202例(38.5%)。起病时有 B 症状者206例(39.2%),血清 LDH 升高者192例(36.6%)。治疗过程中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和未联合利妥昔单抗(non-R)治疗的病例分别为197例(37.5%)和328(62.5%)。全组中位随访时间77.5(0~20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84个月,5年总生存率52.3%。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以下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分界、性别、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血清LDH升高与否、治疗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 R组和non-R组)。相对风险度( RR)分别为:RR(发病年龄>60岁/≤60岁)=1.380(95%CI 1.078~1.765),RR(男性/女性)=1.315(95%CI 1.025~1.687),RR(Ⅲ期/Ⅰ期)=3.034(95%CI 1.667~5.522),RR(Ⅳ期/Ⅰ期)=3.748(95%CI 2.102~6.681)、RR(有B症状/无B症状)=1.278(95%CI 0.999~1.636)、RR(血清LDH水平未升高/升高)=1.351(95%CI 1.057~1.726),RR(non-R/R)=1.543(95%CI 1.182~2.015)。将年龄分界下移到50岁,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其可预测预后,RR=1.478(95%CI 1.148~1.902),P=0.002。结论:性别、年龄、初诊分期、B症状、LDH水平、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与DLBCL的预后存在关系;与IPI评分系统相比,性别、年龄分界下移到50岁、B症状可能是中国DLBCL患者比较独特的预后因素,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多地区数据进一步研究。

  • 18F-FDG-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分期诊断价值

    作者:朱海燕;李菲;王瑞民;刘长滨;汪菲菲;王书红;黄文荣;薄剑;靖或;姚树林;尹大一;于力

    目的 旨在对比18F-FDG-PET/CT与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分期诊断价值,分析DLBCL病灶的18F-FDG-PET/CT显像及分布特点.方法 32例以淋巴结病理确诊的DLBCL患者,同时以18F-FDG-PET/CT及CT评价分期,18F-FDG-PET/CT及CT测量肿瘤病灶的部位、大小及SUVmax,计算与纵隔大血管主动脉弓血池SUVmax比值(T/MB).结果 18F-FDG-PET/CT及CT检测DLBCL病灶的一致率为70.6%,其敏感性分别为100%、75.8%,特异性分别为96%、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7%、91.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2%,假阳性率分别为4%、96%,假阴性率分别为0、24.2%,准确率为99.7%、70.9%.结论 18F-FDG-PET/CT对DLBCL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好于CT,对多种结外病灶尤其是骨骼侵润的诊断较CT具有优越性,能够协助临床准确分期.DLBCL病灶的18F-FDG-PET/CT显像分布特点及T/MB值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进展及预后的研究

    作者:王健红;白庆咸

    该文通过对DLBCL的分类、免疫分型等研究进展的总结,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依据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同时从形态学与临床上的一些特征可以对其(DLBCL)分类显著的异质性.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对于不同(DLBCL)患者,化疗的效果与反应有很大的差别,在不断的研究分析中揭示DLBCL的基因表达微阵列所显示的肿瘤异质性.该文通过对DLBCL的分类、免疫分型等研究进展的总结,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

    关键词: 大B细胞 淋巴瘤 预后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研究

    作者:徐淑娟;傅丹晖;陈鑫基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_2015年8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新诊断的年龄满18周岁的DLBCL患者。结合文献,对DLBCL患者发生CNS浸润的时间、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析173例患者,13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7.5%﹚,5例在发病5个月内发生,8例在6个月后发生且均在1年内,4例表现为软脑膜受累,6例为脑实质受累,3例两者同时受累。高IPI评分、高LDH水平、结外病变≥2处、临床分期≥III期系CNS浸润的高危因素(P﹤0.05﹚。发生CNS浸润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7个月。结论高危患者发生CNS浸润风险高,发生CNS浸润后患者预后差。

177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