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RNA-374b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及生化复发的分析

    作者:陈彦飞;陈雁如;吴永定;杨盛帮;莫汝均;凌晓辉;江福能;钟惟德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组织及良性前列腺组织中微RNA-374b (miR-374b)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及生化复发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00年至2010年泌尿外科103例前列腺癌手术后的样本和251例前列腺增生手术获取的前列腺良性组织样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微RNA-374b在前列腺癌组织及良性前列腺组织中表达,并对微RNA-374b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年龄、术前PSA、临床分期、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是否生化复发、是否转移及是否死亡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微RNA-374b的相对表达量,以中位数(M=4.50)将其分为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运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总体生存率和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析.结果 微RNA-374b在前列腺癌的表达低子良性组织(3.97±1.17比4.70±0.71,P<0.05).微RNA-374b的表达量同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转移、是否生存及生化复发有关(均P<0.05),同年龄、PSA水平及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微RNA-374b低表达组无生化复发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P<0.05),高表达组的生化复发时间高于低表达组(P<0.05).微RNA-374b表达与总体生存率无关.结论 微RNA-374b的低表达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有关,有望成为评价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及生化复发的指标.

  •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欣;徐维锋;李汉忠

    目的 研究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指导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疗. 方法 对1984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5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 ~283个月,中位时间48个月.计算5年、10年总体生存率,并分析年龄、性别、肿瘤功能、受侵范围、转移部位、复发时间对预后的影响.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以上因素进行总体分析,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对各项因素进行比较. 结果 本组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62个月,5年生存率44.7%,10年生存率11.8%.性别(P =0.649)、年龄(P =0.228)、初发或复发(P =0.217)对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无功能性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功能性肿瘤患者为3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29例多系统受侵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56例单系统转移患者为11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56例单系统转移患者中,骨转移15例(26.8%)、淋巴结转移10例(17.9%)、肝转移8例(14.3%)、肺转移7例(12.5%)、肾转移6例(10.7%)、肠道转移6例(10.7%)、脑转移4例(7.1%),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77、28、14、26、8、19个月.肺转移、肝转移、肠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P<0.05).55例患者术后复查发现转移病灶,发现复发时间为4 ~ 65个月,中位时间为22个月,复发时间在2年以内者预后较差(P=0.003). 结论 恶性嗜铬细胞瘤预后较差,生存时间与性别、年龄、初发或复发无关,与肿瘤功能、受侵范围、转移部位及复发时间有关,无功能肿瘤患者预后较好,多系统受侵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单系统受侵者.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淋巴结、肝、肺、肾、肠道和脑,肠道转移预后差,单纯骨转移、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复发时间在2年以上者预后较好.

  • 三种不同肝切除术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比较

    作者:魏鑫;刘斌;王飞通

    目的 探讨传统开腹手术、2D腹腔镜和3D腹腔镜三种不同肝切除术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行肝切除术的患者共8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开腹组30例,2D腹腔镜组25例,3D腹腔镜组25例.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性别、肿瘤部位等无序二分类资料采用 χ2检验,Child-Pugh分级、AFP分级等有序二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术中术后等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生存资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D腹腔镜组、3D腹腔镜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开腹组;3D腹腔镜组ALT术后1 d显著低于开腹组和2D腹腔镜组,术后3 d、5 d均低于开腹组(P<0.05);3D腹腔镜组围手术期TBIL 3次测量均低于开腹组(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年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腹腔镜肝切除术有助于缩短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41例预后分析

    作者:叶祖森;韩钊;黄小亚;樊恺;曹云刚;耿媛媛;景宏菲;黄良通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温州卒中登记库为基础,前瞻性连续登记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从发病到入院时间<24h,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脑桥出血的患者。随访1年,记录患者生存状态。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1年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41例,男性27例(65.9%),女性14例(34.2%)。截止随方终止时,死亡患者共25例,总病死率为61.0%,中位生存时间为(80.0±54.4) d(95% CI0~186.64)。不同部位的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1年病死率比较,被盖型(2/11)与基底型(16/2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800,P=0.003),被盖型(2/11)与混合型(7/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27,P=0.003)。1年生存组平均血肿体积为(3.043±1.718) ml,死亡组平均血肿体积为(5.984±2.707) ml,两组相比,t=3.661,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1年死亡的主要冈素有:血肿部位(RR =2.428,95% CI1.055 ~5.587),血肿体积(RR= 1.283,95%CI1.044- 1.577),入院时GCS 评分(RR= 3.389,95%CI 1.177~9.756)。结论 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血肿位于脑桥被盖部、血肿体积<4 ml、入院时GCS评分>8分时1年预后较好。

  • 52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傅志英;朱军;宋玉琴;刘卫平;季新强;詹思延

    目的:描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 DLBCL)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初治、资料完整的DLBCL病例。构建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5年总生存率,对选取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各组生存率(时期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 检验;各因素5年生存率(时点生存率)的比较用U检验,采用Cox模型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多因素分析以双侧95%CI为统计标准,Cox模型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的DLBCL病例525例,其中男性294例(56.0%),女性231例(44.0%)。发病中位年龄55(16~90)岁,>60岁者194例(37.0%)。 Ann Arbor分期:Ⅰ期54例(10.3%)、Ⅱ期152例(28.9%)、Ⅲ期117例(22.3%)、Ⅳ期202例(38.5%)。起病时有 B 症状者206例(39.2%),血清 LDH 升高者192例(36.6%)。治疗过程中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和未联合利妥昔单抗(non-R)治疗的病例分别为197例(37.5%)和328(62.5%)。全组中位随访时间77.5(0~20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84个月,5年总生存率52.3%。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以下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分界、性别、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血清LDH升高与否、治疗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 R组和non-R组)。相对风险度( RR)分别为:RR(发病年龄>60岁/≤60岁)=1.380(95%CI 1.078~1.765),RR(男性/女性)=1.315(95%CI 1.025~1.687),RR(Ⅲ期/Ⅰ期)=3.034(95%CI 1.667~5.522),RR(Ⅳ期/Ⅰ期)=3.748(95%CI 2.102~6.681)、RR(有B症状/无B症状)=1.278(95%CI 0.999~1.636)、RR(血清LDH水平未升高/升高)=1.351(95%CI 1.057~1.726),RR(non-R/R)=1.543(95%CI 1.182~2.015)。将年龄分界下移到50岁,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其可预测预后,RR=1.478(95%CI 1.148~1.902),P=0.002。结论:性别、年龄、初诊分期、B症状、LDH水平、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与DLBCL的预后存在关系;与IPI评分系统相比,性别、年龄分界下移到50岁、B症状可能是中国DLBCL患者比较独特的预后因素,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多地区数据进一步研究。

  • Rac1和NF-κB p65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姚培宇;张逊;徐美林;王菁;韩洪利;徐医军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和核转录因子(NF)-κB p6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uper Pic TureTM Polymer二步法,检测112例石蜡包埋的NSCLC组织及112例相同患者石蜡包埋的正常余肺组织Rac1和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NSCLC组织中Rac1及NF-κB p65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余肺组织,且两者的表达强度在NSCLC组织中呈正相关(r=0.549,P< 0.001).在肿瘤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NSCLC患者的Rac1的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NSCLC患者的NF-κB p65的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低分化、高分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组织中,2种指标协同表达的现象更容易出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ac1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35.29%)低于低表达组(79.07%);NF-κB p65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40.28%)低于低表达组(74.36%);Rac1与NF-κB p65共同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37.70%)低于仅1种蛋白高表达(61.11%)及共同低表达者(81.25%).Rac1和NF-κB p65共同高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不良因素(P < 0.05).结论 在NSCLC组织中,Rac1和NF-κB p65的表达呈现较好的相关性,检测两者的表达会对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起一定的提示作用.

  • RhoB和E-cadher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谭祎媚;张逊;徐美林;王菁;徐医军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RhoB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uper Pic TureTM Polymer二步法,检测116例NSCLC组织(NSCLC组)和同期116例正常余肺组织(正常组)中RhoB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NSCLC组RhoB、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组(57.76%vs 87.07%,54.31%vs 85.34%,均P<0.01)。NSCLC组织中RhoB的表达强度在不同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in的表达强度在不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CLC组RhoB与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3,P<0.01)。RhoB高表达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83.93%vs 40.00%,Log-rankχ2=18.992,P<0.01);E-cadherin高表达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85.11%vs 44.93%,Log-rankχ2=16.680,P<0.01)。RhoB和E-cad-herin共同低表达、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RhoB与E-cadherin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呈现较好的相关性,检测二者的表达对判断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

  • ING4和CDX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俊远;黄桂林;李志刚;丛竹军;孙旭凌;祝磊

    目的:探讨生长抑制因子4(ING4)和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9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远端正常组织中ING4、CDX2的表达,结合术后随访资料,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ING4、CDX2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8.8%和72.7%,分别低于远端正常组织的93.3%和96.7%(均P<0.05)。且二者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G4阴性者5年生存率(35.5%)明显低于ING4阳性者(77.9%),CDX2阴性者5年生存率(48.1%)明显低于CDX2阳性者(7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ING4、CDX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ING4和CDX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患者生存率关系密切,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对于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不同的放疗模式对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

    作者:韩宝林;李立芳;庞青松

    目的:探讨不同的放射治疗(放疗)模式对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资料,依放疗范围分为局部累及野27例,扩大野41例;依放疗剂量分为4组,<45Gy组11例,45~50 Gy组32例,51~60 Gy组16例,>60 Gy组9例;38例行颈部预防性照射,30例未行颈部预防性照射.结果:全组局部控制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4%和52.9%.累及野放疗组、扩大野放疗组局部控制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7%、87.8%和29.6%、68.3%(P< 0.05).放疗剂量<45 Gy组、45~50 Gy组、51~60 Gy组及>60 Gy组局部控制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5.5%、84.4%、87.5%、88.9%和36.4%、56.3%、56.3%、55.6%,<45 Gy组局部控制率、5年总生存率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预防照射组与未行颈部预防照射组比较,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9%和36.7%(P<0.05);5年总生存率分别55.3%和50.0%(P>0.05).结论:扩大野和>45 Gy剂量的放疗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颈部预防照射降低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但对总生存率无影响.

  • 基因检测指导Ⅱ、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翟春波;胡德宏;李伟

    目的:探讨以基因检测为指导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Ⅱ、ⅢA期NSCLC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26例和非个体化治疗组30例,取个体化治疗组患者新鲜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检测靶标包括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复合体1(ERCC1)、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β微管蛋白Ⅲ、胸苷酸合成酶(T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乳腺癌敏感蛋白1(BRCA1)等。个体化治疗组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化疗方案,非个体化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比较2组1年、2年无疾病生存率(DFS)、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个体化治疗组2年DFS(57.69%)、PFS(月:22.1±5.0)和OS(月:24.1±3.2)均高于非个体化治疗组(分别是30.00%、18.9±6.2、21.9±4.3,均P<0.05);2组1年DFS(88.46%vs 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NSCLC术后的2年DFS、PFS和OS,提高化疗的有效率。

  • 不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沈丹平;倪醒之;赫超;曹晖;沈艳莹

    背景:胃癌合理分期对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第6版和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5例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胃癌病例,应用第6版和第7版TNM分期标准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这两种标准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按第6版TNM分期标准,Ⅰ期209例(21.9%)、Ⅱ期147例(15.4%)、Ⅲ期300例(31.4%)和Ⅳ期299例(31.3%);按第7版分期标准,Ⅰ期168例(17.6%)、Ⅱ期170例(17.8%)、Ⅲ期569例(59.6%)和Ⅳ期48例(5.0%).两种分期的Ⅲ、Ⅳ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第6版ⅢA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A期和ⅢB期,两者之间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版Ⅳ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B、Ⅲc、Ⅳ期,这三组的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版分期中,肿瘤侵及邻近结构(T4B)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穿透浆膜层(T4A)的患者明显缩短(P<0.05);N1期和N2期患者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6版TNM分期标准相对简易,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第7版TNM分期标准进一步细分,更能精确判别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准确判断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应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评估中心性肥胖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作者:欧阳淑娟;崔明

    目的 探讨中心性肥胖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WF:Ag)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该院就诊的155例中心性肥胖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男107例,女48例;选择72例非中心性肥胖患者为肥胖对照组,选择5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IL ACL TOP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Ag.采用ROC曲线评价vWF:Ag的诊断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结果 中心性肥胖患者血浆vWF:Ag水平高于非中心性肥胖患者,vWF: Ag诊断中心性肥胖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界值为205%时,曲线下面积为0.864 (95%CI 0.769~0.959),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累计概率显著增高,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vWF:Ag是中心性肥胖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结论 中心性肥胖患者血浆vWF:Ag水平显著增高,并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评估患者高凝状态和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