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DNA分型研究中国人HLA-A,-C,-B的部分单倍型

    作者:林琳;高小江;祝文华;张新根;郭玉红;刘雅琴;李建平;徐林敏;徐岳康;孙逸平

    目的 对HLA-Ⅰ类基因同时进行DNA基因分型和血清学分型,比较血清学分型的误差及改良的可能性; 实测我国华东地区1个相对隔离人群的HLA-A-C-B单倍型的种类和特点,评估它们的意义.方法 对安徽省一个相对隔离人群的两个大家系三代14个小家庭中共83人用血清学分型和DNA基因分型两种方法进行HLA-A-C-B三座位的分型.根据遗传分离定律演绎出它们的单倍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血清学方法的总误差率达17.2%;但我们认为血清学分型仍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基因分型共检出HLA-A基因12种,B基因19种,C基因11种;三座位单倍型共35种;发现HLA-B-C之间的连锁不平衡远大于A-C之间;分析判定了3种祖先单倍型;指出遗传漂变的存在对本人群单倍型的非随机性有重要的影响.结论 使用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获得的结果可为不同地区隔离人群的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和进行比较.

    关键词: HLA抗原 DNA/分析 系谱
  • 胃癌DNA定量分析及其与细胞增殖及癌基因的关系

    作者:孙桂芹

    本文分析术后不同存活期胃癌的DNA含量,探讨胃癌细胞DNA含量与肿瘤预后、细胞增殖活力及与一些癌基因的关系.

  • 胃癌中Autotaxin基因、CD44v6分子、DNA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军;孙士其;林惠华;孙丹莉;王自正;王书奎

    Autotaxin (ATX)是一种肿瘤细胞自分泌运动因子,与肿瘤浸润转移关系密切[1].CD44v6是粘附分子家族成员之一,也与肿瘤浸润转移复发有关[2-7].细胞核DNA含量是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良好指标,而细胞无限增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8-10].胃癌在我国常见[11-19],我们拟检测胃癌组织中ATX,CD44v6的表达特征及细胞核DNA含量分析,对三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以ATX,CD44v6,DNA含量分析联合来判断胃癌浸润、转移能力的可能性和方法.

  •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谷胱苷肽S-转移酶-π和肺耐药蛋白表达及其与DNA倍体的关系

    作者:刘进健;苑善收;魏玲;王兴武;左文述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肺耐药蛋白(LRP)及DNA倍体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定量分析56例原发浸润性乳腺癌GST-π、LRP蛋白表达及DNA倍体的状况.结果: 乳腺癌组织GST-π和LRP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RFI)以中位数(M)表示分别为1.18和0.56,而相应癌旁组织分别为0.80和0.23,癌组织GST-π和LRP蛋白表达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DNA指数(DI)、S期比例(SPF)和增殖指数(PI)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GST-π和LRP蛋白表达及DI、SPF 、PI在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大小、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和雌、孕激素受体阴性与阳性患者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GST-π和LRP表达水平及DI、SPF、PI值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P<0.05.异倍体与二倍体乳腺癌GST-π和LR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T-π和LRP蛋白表达及DNA含量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GST-π和LRP蛋白表达及DI、SPF和PI与淋巴结转移有关.GST-π和LRP蛋白表达与DNA含量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 乳腺癌细胞DNA分析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刘波;方国安;金秀国;刘晓光;庄晓玲;方汉波

    目的:研究乳腺癌细胞DNA周期、转铁蛋白受体(CD71)的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36例乳腺癌细胞DNA周期和CD71+细胞表达率,同时用MTT比色法检测化疗药物敏感性.结果:乳腺癌组织CD71+细胞表达率与5-氟尿嘧啶(5-FU)、甲氨蝶呤(MTX)和环磷酰胺(CTX)相对抑制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5、0.404和0.496,P值分别为0.003、0.014和0.002,而与多柔比星(ADM)、顺铂(DDP)和丝裂霉素(MMC)相对抑制率无相关关系.正倍体细胞除CTX和MMC的敏感例数少于异倍体细胞外,其余药物均多于异倍体细胞,其中5-FU和MTX明显增多,P值分别为0.04和0.029.结论:乳腺癌细胞CD71的表达率与周期性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具有相关性.当肿瘤细胞相处于增殖状态时,对周期性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高;肿瘤细胞的异倍体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率低于正倍体细胞.

  • 食管鳞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表达和DNA含量的定量分析

    作者:孙菊杰;仲伟霞;张德贤;穆殿斌;原银萍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的表达和DNA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定量分析52例原发食管鳞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LRP蛋白表达及DNA含量的变化状况.结果:食管鳞癌组织LRP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RFI)的中位数(M)为1.39,而相应癌旁组织为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DNA指数(DI)、SPF和PI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LRP蛋白表达在不同的性别、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倍体和SPF、PI均与性别、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非整倍体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率(63.9%,23/36)高于二倍体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8.8%,3/16),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SPF和PI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非整倍体肿瘤LRP蛋白表达水平(Median=1.42)略高于二倍体肿瘤(Median=1.35),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RP蛋白表达和DNA含量在食管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NA含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预测食管鳞癌预后的指标.

  • 宫颈癌组织中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乔玉环;韩丽萍;史惠蓉

    目的: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是一种修复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参与DNA的合成和修复的某些过程,其缺陷发现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阐明宫颈癌的发生机理,了解有无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方法: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进行OPLB基因突变调查.结果:宫颈癌组织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测序结果表明DNA聚合酶β基因的第660位核苷酸由A变为G,其氨基酸变异为第1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甘氨酸(Gly).结论:宫颈癌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现象,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 肿瘤患者循环DNA的定量研究

    作者:屠红;高海峰;傅士龙;陈颢

    目的建立纳克水平DNA定量方法,并探讨循环DNA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3例恶性肿瘤患者以微量基因组抽提试剂盒抽提血清DNA,以SYBR green Ⅰ荧光染色法行DNA定量;BRCA1(D17S579、D17S855)和p53(TP53,D17S786)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的方法进行.同时与150例健康人血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SYBR green Ⅰ荧光染色可精确定量2~10ngDNA.483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DNA平均水平为(81.3±98.3)ng/ml,150例健康人血清DNA平均水平为(22.2±13.4)ng/ml,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50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清DNA未见显著升高.在33例血清DNA含量增高的卵巢癌患者中,27例(81.8%)能测及BRCA1和p53微卫星标记中至少1个位点的杂合性丢失.结论循环DNA的定量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中HBV DNA的原位检测

    作者:王素霞;邹万忠;张波

    目的:检测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中的分布,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针对HBV全基因组的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及原位PCR研究,对45例肾炎病人肾组织中的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肾组织HBV抗原阳性的38例标本中,肾组织HBV DNA的检出率为71%(27/38);其中,HBV相关肾炎HBV DNA的阳性率为73%(19/26),IgA肾病及狼疮肾炎伴HBV抗原沉积病例HBV DNA的阳性率为67%(8/12)。原位杂交显示HBV DNA以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分布为主;原位PCR方法可使阳性信号增强,并可见HBV DNA在部分肾小管细胞胞核、肾小球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以及肾小球基底膜内均有分布。结论:HBV在肾组织内存在感染及复制,其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强肌健力口服液对脾虚小鼠DNA合成的影响

    作者:陈芝喜;徐志伟;刘小斌;周名璐;李志强;陈津岩;何赞厚

    目的:观察强肌健力口服液对实验性脾虚证小鼠DNA合成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的作用途径及中医脾肾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06/07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核医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NIH小鼠69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12)、脾虚模型组(n=15)、强肌健力口服液26 g/kg组(n=14)、强肌健力口服液13 g/kg组(n=15)及四君子汤组(n=13).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均采用利血平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腹腔注射利血平0.2 mg/(kg·d).①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只·d).②强肌健力口服液26g/kg,13 g/kg组灌胃强肌健力口服液(由北芪、党参、升麻、白术、甘草等组成,每毫升含生药1.204g),给药剂量分别为26,13g/kg,1次/d.③四君子汤组灌服四君子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组成)26g/kg,1次/d.各组均连续用药16 d.给药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脾、胸腺、肾、肝、小肠等组织DNA含量的变化;并测定各组小鼠造模前及用药结束后体质量和脾、肾、胸腺、肝脏质量/体质量比值的变化.结果:69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用药16 d后脾虚模型组脾脏、胸腺、小肠DNA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q=3.45~4.96,P<0.05~0.01),而肾脏组织DNA含量则升高(q=3.81,P<0.05).②用药16 d后强肌健力口服液26,13g/kg组脾脏、胸腺DNA含量显著高于脾虚模型组[(20.73±4.44,12.30±4.61,7.37±4.43;12.76±2.12,11.58±2.46,8.41±3.86)DPMx104/g(q=3.22~12.43,P<0.05~0.01)];强肌健力口服液13g/kg组肾脏、肝脏DNA含量显著升高(q=3.50,3.76,P<0.05);而且体质量也显著高于脾虚模型组(q=9.98,9.94,P<0.01),脾脏、胸腺、肾脏、肝脏组织质量/体质量比值也显著高于脾虚模型组(q=3.53~7.41,P<0.05~0.01).结论:脾虚证的发生与DNA合成减少有关,强肌健力口服液能促进DNA合成,从而发挥其健脾益气、强肌健力的作用,但发现强肌健力口服液26g/kg组能促进DNA合成,而13g/kg组则有抑制DNA合成的倾向,其调控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脾肾相关理论有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 放射损伤对小鼠早期骨髓造血基质细胞细胞周期及其DNA含量的影响

    作者:傅晓岚;陈兆珍;陈幸华;罗成基;郭朝华

    背景:造血微环境的异常是造血功能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关于造血基质细胞是否对辐射具有敏感性,尚无统一定论.目的:观察放射损伤对小鼠早期骨髓造血基质细胞周期及NDA含量的影响,为深化放射辐射条件下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的认识,并为早期干预环境中的有害因子提供科学依据.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中心实验室、预防医学系防原医学教研室.材料:本实验于2002-10/2003-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昆明种健康雄性小白鼠60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小鼠分为放射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0只.方法:对放射损伤组30只小鼠,用60Co-γ射线照射,距离4 m,照射率1.27 Gy/min.正常对照组30只小鼠未实施干预措施.取放射损伤后3,7 d小鼠骨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对培养14,21 d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射线照射后骨髓基质细胞集落数量、细胞周期和DNA含量的变化.结果:5.0 Gy照射后,骨髓基质细胞仍能贴壁生长,但骨髓基质细胞集落数量显著低于正常(P<0.01).照射7 d后的骨髓基质细胞集落数量虽比照射后3 d所增加,但恢复缓慢,延长培养时间,显示照射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受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放射损伤组照射3,7 d后G2+M期细胞(2.60±0.41,4.20±1.27)和DNA含量(58 40±0.79.61.17±1.3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2.60±0.75,78.57±0.83)(P<0.05~0.01).结论:骨髓造血基质细胞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且持续时间较久.

  • 中国人肝细胞系作为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李浩;高毅;薛国柱;杨继震

    目的:探讨国内人肝细胞系作为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国内 9株人肝细胞系,体外培养,光镜、电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分化特性;以流式细胞仪测定其 DNA指数值;测定培养上清中人白蛋白、尿素含量及安定转化量;将 CL-1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观察其致瘤性. 结果: 9株人肝细胞系中, CL-1细胞分化好, DI值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的 DI值接近,生物合成及代谢功能好,但有一定的致瘤性. 结论: 9株人肝细胞系中, CL-1人肝细胞系可能用作 BAL细胞材料,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DNA检验技术在案件侦查中的实际应用

    作者:韩正亚

    在凶杀案件的现场勘查过程中,是否能提取到有效的DNA,也就是犯罪分子遗留在现场的生物检材,将对案件的侦破起到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DNA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侦查技术人员现场勘验意识、勘验提取技术也日臻完善,通过刑事技术人员有的放矢、细致地现场勘验,提取到有价值的生物检材已不是非常困难,特别是强奸案件或杀人案件.但仅仅提取到犯罪分子的DNA检材还是不够的,而Y染色体以其特有的独特性应用在侦查破案中,则能够有效的缩小侦查范围以致锁定犯罪分子.本文通过成功破获的一起系列案件,浅谈DNA分析技术中Y染色体的特殊作用以及侦查人员如何结合这样一项高科技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侦查措施,尽快侦破案件以打击犯罪.

  • 尖锐湿疣伴异型增生及癌变的DNA含量动态观察及研究

    作者:高宝辉;姚荣欣;王宗敏;谢小志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从异型增生到癌变过程DNA含量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JDICM-A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4例伴异型增生I~Ⅲ级尖锐湿疣,9例伴癌变尖锐湿疣和25例单纯尖锐湿疣细胞DNA含量.结果 单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伴异型增生Ⅲ级,尖锐湿疣合并原位癌及尖锐湿疣癌变之间DNA含量依次递增.单纯尖锐湿疣基本为二倍体(2C),随着细胞异型程度的升级直至癌变,2C区的比值依次递减,3C~4C区的比值依次递增,差异显著,其中尖锐湿疣伴异型增生Ⅲ级细胞含有>5C的非整倍体细胞.结论 尖锐湿疣伴有异型增生Ⅲ级的细胞是一种异常增殖细胞,在伴有异型增生的尖锐湿疣癌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食管癌术前放疗后DNA含量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祝淑钗;王小玲;杨会钗;万钧

    目的 检测食管癌放疗前后DNA含量的改变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评价食管癌治疗后生存率.方法 对52例可根治的胸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行术前放疗,并行根治性切除术.两野对穿照射,肿瘤剂量30~40 Gy/15~20次,3~4周,ICM分析DNA倍体和DNA含量.结果 放疗前、后异倍体率分别为89.4%和76.7%;放疗后DNA倍体和DNA含量对预后均有明显影响(P=0.01);放疗使DAN含量明显下降(P=0.002),而DNA倍体变化不明显(P=0.2083).结论 活检标本DNA含量检测对评估预后的价值可能不大,手术标本DNA含量能够明确地预示生存率,放疗引起DNA含量显著下降,而对倍体的影响不明显.

  • 肝癌精准医学之路:面临的挑战

    作者:何明燕;夏景林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癌症基因图谱计划的完成,精准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肝癌精准医学旨在通过大数据平台对肝癌患者进行分子水平的疾病亚型鉴定,并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为肝癌的临床管理提供新思路.但是肝癌的高度异质性导致其精准医学之路困难重重.本文通过阐述肝癌基因组不稳定及肝癌异质性,探讨肝癌液体活检技术及靶向药物研发所面临的挑战.

  • 早期胃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及生物学特征研究

    作者:潘文胜;曹敏;海老原善郎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及生物学特征,探讨微小转移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阐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发展机理.方法:以11例有微小淋巴结转移者作为微小转移组,以46例有淋巴结转移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sDNA、bcl-2、p53、c-myc、E-cabherin、Ki-67和CD34.将各组的肿瘤灶亚分类为表层部、浸润部和淋巴结部,对各病例的各部位、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小转移组中表层部的ssDNA阳性率高于对照纽、浸润部和淋巴结部,bcl-2的阳性率高于浸润部和淋巴结部,c-myc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部的E-cadherin阳性率和微血管面积比低于对照组;其表层部和淋巴结部的Ki-67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微小转移组中淋巴结等于或小于4 mm者占27.3%.结论:ssDNA、E-cadherin和Ki-67低表达的早期胃癌癌细胞恶性程度较高,黏附力较低,但增殖能力较弱,部分处于静止状态;而微血管增加是转移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喉癌微血管密度与细胞DNA含量参数的定量研究

    作者:鲁裕玉;沈朋;陈丽荣

    目的:探讨喉癌微血管密度(MVD)及细胞DNA含量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F8特异性抗体和SABC法测量31例手术切除的喉癌组织的MVD,用图像细胞分析术测量癌细胞的核面积峰值及S期细胞数。结果:MVD及DNA含量在喉癌的组织学分级及分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MV D在2年后的淋巴结转移组(10.23±0.78)与无淋巴结转移组(6.38±0.3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核面积峰值和S期细胞百分率在2年后的淋巴结转移组(61.03±0.28)μ m2及(38.11±0.37)%与无淋巴结转移组(40.97±0.41)μm2及(22.97±0.29)%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喉癌间质内的MVD及喉癌细胞核的DNA含量参数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 基于水凝胶的基因组DNA固定法研究

    作者:潘映秋;张伟;陈枢青

    目的:通过对人基因组DNA固定化的研究,探讨特异性高的单点共价固定方法,实现对人基因组DNA的反复利用.方法:选取Mirzabekov等发明的DNA-水凝胶共聚化学法作为基因组DNA固定方法,使用甲基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固相支持载体,以(CH2)6-NH2氨基末端修饰的PCR产物及甲酸随机断裂修饰的pGEM-T-HLA-G质粒为模板,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固定效率,并通过PCR法检测该固定方法的热稳定性.将该法初步应用于人类基因组DNA的固定和反复利用,对基因组DNA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排除突变可能.结果:使用甲基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固相支持载体,实现了对质粒DNA以及人基因组DNA的固定和反复使用,该方法可以经受16轮的PCR扩增(每轮36个循环).测序结果证实基因组DNA的扩增片段未发生突变.结论:甲基丙烯酰胺凝胶法固定DNA的热稳定性好,特异性高,可用于全基因组测序及SNP检测.

  • 胰腺癌细胞DNA倍型及临床意义的评价

    作者:贺银成;陈纪伟;潘定宇;王德骏;周亚魁;史海安

    目的了解胰腺癌细胞DNA倍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68例胰腺癌组织标本,行Feulgen染色,应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定癌细胞DNA含量及倍型.结果本组2倍体/近2倍体(2C)率及异倍体(AN)率分别为26.5%及73.5%.2C肿瘤比AN有较高的手术切除率,较好的预后(P<0.05),手术时实测2C肿瘤体积小,临床分期早.DNA倍型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相关(P<0.01).结论胰腺癌细胞异倍体率高,临床上表现为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