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作者:维德维康

    硝基呋喃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生素,主要包括呋喃唑酮(furazolidone)、呋喃它酮(furaltadone)、呋喃西林(furacil in)和呋喃妥因(nitrofurantion)等,是治疗畜禽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或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动物养殖业。动物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硝基呋喃类药物会引起中毒性反应,出现厌食、腹泻、胃肠出血、周围神经炎等症状,甚至引发死亡。当硝基呋喃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动物性食品被人体吸收后,能在体内蓄积,导致慢性中毒,甚至致癌、致畸、致突变。由于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代谢物在动物组织中残留时间较久且不易降解,所以对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检测一般通过检测其代谢物来实现。

  • 8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分析

    作者:王纯义

    目的: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8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有65例获得治愈,占79.3%;有17例术后死亡,占20.7%.结论:本疾患外科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更好地掌握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 宁夏地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 47例临床分析

    作者:潘莲草;鱼云霞;严冰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47例与非老年患者140例比较.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主要为消化系酸相关性疾病(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食道炎)90例,占61.2%;胃癌、食道癌34例,占23.1%.发生低血压或休克老年组45例(30.6%),非老年组13例(9.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老年组32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9例),两组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酸相关性疾病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胃癌居第2位.

  • 泻黄散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38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玲

    过敏性紫癜为儿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属中医"血证""肌衄""发斑"等范畴.临床以抗过敏及对症治疗为主,激素可控制胃肠出血、腹痛和关节肿痛,但不能控制其复发,对皮肤紫癜及肾脏损害无效.笔者采用泻黄散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蒋莉莉;刘卫平;陈代云;张文燕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对51例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过去30年中诊断的51例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患者年龄1.4~75.0岁,平均年龄与中位年龄均为40岁;男女性别比无差异;病变部位主要为回肠(18例)和空肠(16例),共占66.7%;主要临床症状是下消化道出血及肠梗阻;大体类型有息肉型、浅溃疡型、血管曲张型、包块型、弥漫浸润型及隐匿型,多为单发;组织学表现以动-静脉血管瘤,又称动-静脉畸形居多,占86.3%(44/51例),其他类型还有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Dieulafoy病等.结论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组织学诊断困难,必须结合临床及动脉造影结果.

  •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作者:蒋定尧;晁明;章士正

    目的:评价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从1989年到1999年对2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行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检查,其中9例在发现出血灶的同时经导管介入治疗.结果:22例中显示出血灶19例,阳性率86%,其中8例显示造影剂外溢.9例经导管栓塞或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出血得到控制.结论: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价值的方法,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 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作者:张芳;李惠玉;杨艳

    目的 通过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影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观察5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于预前后进行调查.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及S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得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其中干预组下降趋势更明显[SAS得分:(26.78±6.45)分比(52.98±6.78)分;SDS得分:(16.56±7.98)分比(38.16±4.38)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03,10.30;P<0.01).干预组SAS得分为(26.78±6.45)分,对照组为(38.35±6.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5,P<0.01);干预组SDS得分为(16.56±7.98)分,对照组为(23.01±5.9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P<0.01).结论 通过认知、心理、行为等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焦虑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 项目管理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丁焕娟

    目的 进一步提升护士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2008年11-12月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对14名注册护士进行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急救输液培训,评价培训前后9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抽取2006年9月至2008年10月进行抢救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62例作为观察组,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后,护士对选择建立深静脉置管时机、静脉通路选择、调节输液速度依据、羟乙基淀粉的作用及用量、补液开始前抽取血标本的意义和佳补充血容量时限6项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0,8.79,5.58,7.42,5.16,4.89;P均<0.01).观察组62例患者出血停止50例,生命体征稳定10例,死亡2例;对照组84例患者出血停止42例,生命体征稳定27例,死亡15例;两组抢救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8,P<0.01).结论 应用项目管理可显著提高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改善抢救效果.

  • MSCTA指导下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消化道大出血

    作者:陈光斌;李江山;唐先志;张自力;敖锋

    目的 探讨MSCTA指导下行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4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术前在抗休克治疗同时急诊行MSCT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或出血动脉后行急诊动脉栓塞术,超选择插管至出血动脉支,并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 动脉栓塞后,12例患者有效控制了出血,休克得到纠正.1例明确出血部位及性质后行急诊手术治疗,1例疑静脉出血,后行急诊内镜治疗.结论 MSCTA指导下行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简便迅速、准确性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 血管腔内技术在腹腔脏器急性动脉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闫子光;王健;佟小强;宋莉;杨敏;牛国晨;张碧辉;邹英华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腹腔脏器急性动脉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9例次急性消化道或腹腔急性出血的患者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对其中阳性且无治疗禁忌的40例次置入弹簧圈、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放置覆膜支架等方式行腔内止血治疗.通过术后造影、症状、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止血是否成功.结果 47例次(47/159,29.56%)造影阳性;外科术后出血77例次,造影阳性率37.66%(29/77),非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82例次,造影阳性率21.95%(18/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阳性患者共进行40例次介入治疗,其中置入弹簧圈33例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4例次,置入覆膜支架3例次,腔内止血成功率为100%(40/40).结论 血管腔内技术是治疗腹腔脏器急性动脉出血的可靠手段.

  •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彭志康;刘亚洪;卢蔚芳;俞志坚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诊疗的因素.方法 对45例临床确诊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选择性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动脉后采用栓塞治疗或注射加压素治疗.结果 45例中37例发现出血征象,阳性率为82.22%(37/45).对其中31例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治疗有效率为87.10%(27/31);6例注射加压素治疗,其中2例止血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不仅可明确诊断消化道出血,还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止血效果肯定.

  • 介入治疗胃肠间质瘤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1例

    作者:房星宇;唐志全;孙槟

    患者男,24岁,因不育接受睾丸活检术,术后8h排大量柏油便及陈旧血块,并出现失血性休克.腹盆CT:平扫见左中腹4.2 cm×3.8cm肿块,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图1A、1B).遂行急诊介入治疗.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见肠系膜上动脉空回肠分支增粗及异常染色影,边界清晰(图1C),考虑为小肠富血供肿瘤,进一步超选择至靶动脉造影确认后,以予2 ml 500~700 μm微球(Embosphere)及4枚微弹簧圈栓塞,栓塞后造影示靶血管闭塞,异常染色消失(图1D).介入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2天后接受外科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空肠,约5 cm×5 cm×5 cm,向肠腔外生长,表面有陈旧出血,未见侵润.术后病理:低危型胃肠间质瘤(核分裂<5个/50个高倍视野).

  • 急诊PCI围术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燕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术治疗患者111例,对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26例患者的病史资料、检查及治疗对比分析.结果:本组发生消化道出血率23.4%.年龄(68±8)岁.有消化道溃疡史3例(11.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19.2%).心源性休克8例(30.8%),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患者6例(23.1%).发生出血轻度12例(46.2%),中度9例(34.6%),重度5例(19.2%),需输血治疗.2例因严重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行血运重建治疗.结论:AMI行急诊PCI术治疗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并发症、有消化道病史、心源性休克、冠脉病变复杂,应用IABP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增加.早期积极治疗病情多可控制.

  • 健康教育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陈建云

    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康复的影响,对我科2010-08-2011-08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进行分组观察与总结,使患者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06-2011-06收治的消化道出血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16~62(平均40.45)岁.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老年人非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68例院前急救分析

    作者:杨利祥

    目的 探讨老年人非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院前急救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8例老年人非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院前急救过程.结果 通过现场初步病情的评估与急救,及时解除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 老年人非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在院前及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急救措施,为院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急救质量,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

  • 能谱CT碘基图定量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的模型研究

    作者:胡伟杰;刘文冬;刘斌;吴兴旺;潘景润;胡君梅;刘咸英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小肠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 将离体猪小肠与微量注射器连接,分别设置5种注射流率(0.1、0.2、0.3、0.4、0.5 ml/min)模拟活动性小肠出血.对不同出血流率的猪小肠进行能谱成像(GSI),分别延迟15、40 s扫描模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利用能谱CT基物质碘基图,分别测量动脉期肠腔内总碘含量值(IC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总碘含量值(IC门静脉期),并利用公式计算出血流率[V测定=(IC门静脉期-IC动脉期)/(△t×ρI)],初步估计小肠活动性出血量,分析真实流率与测定流率间的关系.结果 真实注射流率分别为0.1、0.2、0.3、0.4、0.5 ml/min的模型测定流率分别为0.071 2、0.256 6、0.358 7、0.468 5、0.559 4 ml/min;测定流率与真实流率间的误差率分别为28.77%、28.30%、19.57%、17.13%、11.88%.经过回归分析测定流率与真实流率呈正相关(r=0.984,P=0.002).结论 利用能谱CT碘基图像测量碘含量计算小肠活动性出血流率,并以此评估小肠活动性出血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目的评价动脉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动脉性消化道出血36例,男23例,女13例。9例行急诊血管造影;27例经保守治疗后择期行血管造影。经选择性插管造影,筛选出出血动脉后,采用同轴导管法超选择性插管,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或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诊断出血的阳性率是41.67%。急诊造影组阳性率77.8%(7/9);择期造影组阳性率29.6%(8/2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5)。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3例中2例有效,且1例复发;栓塞治疗组有效率100%,无复发。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中有着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 碘基图在能谱CT探测肠道活动性出血中的价值——模型研究

    作者:刘文冬;吴兴旺;刘斌;王菁

    目的 观察能谱CT碘基图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 采用离体猪小肠制作出血模型,利用微注射器模拟0.5、0.4、0,3、0.2、0.1、0.05、0.025 ml/min七种流率活动性出血,分别行能谱GSI模式及常规MSCT扫描,分别延迟15 s及40 s采集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利用GSI重建平台获得能谱碘基图.观察记录并比较采用常规MSCT平扫十动脉期、平扫十门静脉期图像及能谱GSI模式平扫十动脉期、平扫十门静脉期碘基图发现对比剂渗出的阳性率;测量碘基图内含碘区的碘含量(IC)及CT衰减曲线斜率(K),比较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出血流率的相关性.结果 平扫十动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65.71% (23/35)、88.57%(31/35,x2=5.185,P=0.023).平扫十门静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88.57%(31/35)及100%(35/35,x2=2.386,P=0.122).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P=0.003)和K(P=0.006)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期值均明显高于动脉期.动脉期及门脉期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K均与出血流率呈正相关(动脉期r=0.968,P<0.001,r=0.965,P<0.001;门静脉期r=0.964,P<0.001,r=0.956,P=0.001).结论 应用动脉期能谱CT碘基图可以提高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模型的阳性率.

  •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杨敏;佟小强;王建;王超;邹英华

    目的:研究血管介入技术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9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征象时超选并采用钢圈配合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结果:59例造影发现出血阳性征象28例,栓塞治疗25例,止血成功21例,成功率84%.终转外科手术10例.结论:动脉造影及栓塞技术可以作为消化道大出血的一项重要诊断及治疗措施.

  • 经导管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薛明;郭喜田;张立军;曹树伟;门中杰;陈晓声

    目的:探讨动脉造影和栓塞对急性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6例急性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动脉造影,应用明胶海绵微粒或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直接出血征象34例,间接出血征象12例,栓塞止血成功率91.3%(42/46),术后30 d内再出血率19.0%(8/42),其中出现间接出血征象患者再出血率25.0%(3/12).46例术后30 d存活率87.0%(40/46).结论:经导管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细致的腹腔动脉造影与恰当的靶血管栓塞是提高止血成功率的关键.

735 条记录 1/37 页 « 12345678...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