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尔茨海默病与内皮功能障碍

    作者:徐江奇;余绍青;刘焕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病因尚未清楚的渐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细胞内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细胞外β淀粉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1]为其两大病理特征。目前关于AD 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包括遗传学说、炎症学说、低灌注学说、胆碱酯酶学说、谷氨酸学说、氧化应激学说、胰岛素抵抗学说等,但是 AD 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AD 可能与脑血管损伤导致的内皮功能障碍有关。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覆盖在血管内腔表面的扁平细胞,它组成血管的内壁,既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屏障,也是人体的一大内分泌器官,如分泌 NO、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当血管内皮损伤功能障碍时会引起这些物质分泌紊乱,导致体内一系列病理变化。AD 的发病可能不是由一种因素引起,而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导致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形成的病变。内皮功能障碍包括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和修复功能下降,共同参与 AD 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对内皮功能障碍与 AD 关系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张俊玲;张媛英

    内皮功能障碍(ED)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对非适应性功能状态所作的有限调整,通常是内皮功能特征的改变或功能的部分缺失[1,2].早期实验发现,去除内皮细胞可使乙酰胆碱(ACh)的血管舒张作用转为收缩效应,说明Ach诱导的舒张血管反应具有内皮依赖性.内皮细胞可以通过合成多种舒张和收缩因子作用于平滑肌,使其舒张或收缩,这些物质分别被称作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和内皮源性收缩因子(EDCF)[3].新近的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山erosclerosis,AS)是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各种危险因子刺激后造成的血管局部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慢性炎性增生反应[4],而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内皮功能障碍(ED)是一系列病理过程的始动因素[5,6],在AS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7].

  • 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医药研究近况

    作者:

    从病因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总结了10年来中医药防治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总体研究情况.参考文献29篇.

  • LOX-1在抑郁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实验

    作者:解佳惠;赵令时;张寒;魏方勇;毛金英

    目的 通过观察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抑郁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探讨抑郁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以及他汀类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 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UCMS)建立抑郁模型,检测血清内皮功能标志物及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LOX-1蛋白表达.结果 抑郁大鼠LOX-1表达明显升高,内皮功能受损,阿托伐他汀可使内皮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LOX-1在抑郁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增加,提示抑郁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AS,他汀类药物干预可保护抑郁大鼠血管内皮.

  • 普罗布考对高脂血症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凯;杨万松;党群;李永健;刘洪梅;黄体钢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高脂饲料组(B组)、高脂饲料+VitD3组(C组)、高脂饲料+普罗布考组(D组)、高脂饲料+普罗布考+VitD3组(E组).第16周时对大鼠行血流动力学研究,并取血检测血清TG、TC、HDL-C、LDL-C、NO、一氧化氮合酶(NOS)、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后取主动脉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组TG、TC、LDL-C、NO、NOS水平升高(P均<0.01),HDL-C水平降低(P<0.01);与未干预组比较,普罗布考干预组NO、NOS、T-AOC水平均升高(P<0.05),TC、HDL-C、LDL-C、MDA水平降低(P<0.05).血流动力学监测,仅C组大鼠输入硝普钠后血压下降大于输入乙酰胆碱(P<0.05).结论 普罗布考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不全.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作者:王勇

    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多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多支病变、远端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LM、侧支循环较差等病变特征,常伴有内皮功能障碍、高凝状态,并常有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等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属高危亚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多中心试验结果显示,糖尿病可使介入术后再狭窄率增高30%,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对再狭窄影响更大;糖尿病患者更可能患多支血管病变、既往有心梗史、左室功能较差,这些因素均影响PCI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支架植入术和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否有益尚未肯定.

  • 中性粒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茂建梅;万招飞;文霄敏;刘卫生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中性粒细胞寿命短、活性缺乏特异性检测方法,其在慢性炎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直到近年来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并且其释放的活性分子可以作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

    作者:韦凌云;杨丕坚;李舒敏;吕以培;黄中莹;黄虹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其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相关性.方法 SH患者64例(SH组),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一氧化氮、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并行超声检查观察2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Spearman相关分析SH组患者TSH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H组TSH、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管内皮素-1水平高于对照组,FMD、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H组TSH与总胆固醇(r=0.463,P<0.036)、载脂蛋白B(r=0.364,P=0.00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86,P=0.015),与FMD呈负相关(r=-0.425,P=0.005).结论 SH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 丹参多酚酸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韦凌云;杨丕坚;李舒敏;吕以培;黄中莹;黄虹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炎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水平变化及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 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30例,治疗组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0.5 mg/次,1次/d;观察组在治疗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次,1次/d,2组均连续应用28 d.同期住院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DPN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erum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肌电图仪测定DPN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DPN患者TNF α、IL-6、sICAM-1及E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O、MNCV、SNCV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sICAM-1、ET-1较治疗前下降,NO、MNCV及SNCV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MNCV及SNCV较治疗前升高(P<0.05);2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可有效降低DPN患者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变化及意义

    作者:张顺杰;苏敏;蒙钊;李媛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55例NAFLD患者(NAFLD组)和34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行超声检查,观察2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功能;逐步线性回归分析FM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TNF-α、IL-6、hs-CRP、HOMA-IR及ET-1分别为(32.56±6.40) ng/L、(38.87±3.89)ng/L、(18.19±5.66)mg/L、4.69±2.16、(239.53±15.69) ng/L),均高于对照组((9.38±3.12) ng/L、(7.54±2.38)ng/L、(5.56±3.07) mg/L、0.89±0.22、(50.34±10.78)ng/L) (P<0.05),FMD((7.86±1.07)%)、NO((27.28±8.42)μmol/L)低于对照组((12.70±2.68)%、(63.24±10.23) μmol/L) (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MD水平与hs-CRP(r=-0.462,P=0.008)、NAFLD(r=-0.528,P=0.045)、HOMA-IR(r=-0.324,P=0.018)呈负相关.结论 NAFLD与炎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NAFLD患者需及时进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 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恩勇;高传玉

    内皮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发生与吸烟、衰老、高胆固醇血症、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杨丕坚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2型糖尿病本身又可加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儿童直立不耐受与钙代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董湘玉;董童

    直立不耐受(OI)是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MS)的常见类型.儿童OI的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钙、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与儿童OI存在相关性.钙离子是参与细胞通讯过程的第二信使,人体多种组织和细胞内存在钙通道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儿童OI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钙、维生素D缺乏或通道蛋白激酶异常可能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等多种途径影响OI的发生与转归.现就钙、维生素D与OI的关系及其可能存在的多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肥胖儿童早期心血管损害的评估和干预

    作者:刘戈力;姜丽红

    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儿童肥胖较少有明显的心血管事件,但许多肥胖儿童已经出现早期血管病变和内皮功能障碍.因此,应及早对心血管损害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及干预.

  • 卡托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微血管稀少和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吴强;曾祖荫

    微血管稀少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第一步,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本文通过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回肠壁微血管分支数、血浆内皮素(ET)和血浆一氧化氮(NO)的稳定代谢产物亚硝酸盐(NO-2)水平的变化及卡托普利(CPT)介入后上述指标的改变,旨在探讨高血压微血管稀少与内皮功能障碍的关系及CPT对其的影响.

  • 微粒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赵梦龙;郭凯;马永刚;高雅男;刘奇

  • 高血压血管损伤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龚艳春;郭冀珍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危险因子,可造成心脑肾及周围血管内皮损害,导致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AS)。而血管早的病理改变是内皮功能障碍及血管壁重塑,是可逆的。因此早期发现内皮功能障碍或内皮损伤,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对于阻止血管损害进展具有重要意义。1 内皮产物作为血管内皮早期损伤的指标 内皮是血液和组织接触的唯一重要界面。内皮参与多种体内平衡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对抗血栓形成,当血管内皮损害后,在损伤部位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粘附,平滑肌异常增殖,并且损伤的内皮细胞(EC)还释放许多血管活性物质而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液凝固,以及血液循环功能持续性障碍。因此内皮的许多产物可作为内皮功能障碍的指标,其中具有以下几点特异性。1.1 P-选择素(Ps) Ps又称GMP-140,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是一种分子量为14 0000的膜糖蛋白,定位于血小板的α颗粒和EC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内。组织发生炎症或其他损伤时,经凝血酶或氧自由基等刺激,血小板的α颗粒和EC的Weibel-Palade小体迅速与质膜融合而使Ps在血小板和EC表面表达,发挥作用后或进入细胞内,或脱落进入血浆。静止的血小板和EC表面不存在Ps。

  • 盲肠结扎穿孔术大鼠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改变及意义

    作者:朱丹丹;于健;王之余

    目的 动态观察盲肠结扎穿孔术后脓毒症大鼠外周血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探讨盲肠结扎穿孔术后脓毒症大鼠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的变化情况及其趋势.方法 1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脓毒症组(n=50),各组分别在术后0、6、12、24、48 h各取10只大鼠采血,分离血浆检测EMPs的百分比,观察比较两组大鼠活动度、肾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0h两组血浆EMP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4.31 ±5.21)%,脓毒症组:(23.19±4.98)%,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血浆EMPs变化不明显,在6、12、24、48 h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h对照组:(26.02±7.89)%,6h脓毒症组:(35.94±5.74)%,12h对照组:(25.73±9.92)%,12h脓毒症组:(65.49±4.93)%,24 h对照组:(26.47±4.93)%,24 h脓毒症组:(59.07±4.35)%,48 h对照组:(25.87±3.98)%,48 h脓毒症组:(42.36±7.95)%,P<0.01].脓毒症组血浆EMPs百分比在术后6h开始升高,12h达到峰值,24 h之后略有下降[6 h:(35.94±5.74)%,12 h:(65.49±4.93)%,24h:(59.07±4.35)%,48 h:(42.36±7.95)%,P<0.01].结论 盲肠结扎穿孔术所致脓毒症大鼠存在内皮细胞微粒水平的升高.

  • 口服抗氧化剂raxofelast可降低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及改善内皮功能

    作者:袁刚;胡蜀红;P.J.Chowienczyk;S.E.Brett;N.K.Gopaul;D.Meeking;M.Marchetti;D.L.Rus sell-Jones;E.E.nggaord;J.M.Ritter

    Ⅱ型糖尿病以氧化应激增加和内皮功能紊乱为特征.二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短期动脉注射维生素 C能增加Ⅱ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反应,提示内皮功能障碍继发于氧化应激增加,可能原因为活性氧族如过氧化物阴离子阻断内皮来源的NO.为了解口服抗氧化剂能否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及改善内皮功能,我们研究一种新的类维生素 E 的水溶性抗氧化剂raxofelast在糖尿病及正常人中的作用.检测血浆8- epi-PGF2α浓度表示氧化应激,输注乙酰胆碱后血管的反应性表示内皮功能.

  • 罗格列酮对血管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及ROS/IKK的影响

    作者:陈芳辉;杨人泽;罗新辉;钟声;李泽玲;曾韬慧;魏桂林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胰岛素抵抗( IR)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 DMEM培养液,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1);高糖组(建立高糖诱导内皮细胞IR模型后,葡萄糖浓度为33 mmol·L-1的DMEM中培养24 h);罗格列酮组(建立高糖诱导内皮细胞IR模型后,葡萄糖浓度为33 mmol·L-1的DMEM中加入10μmol·L-1罗格列酮干预24 h)。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上清液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变化,以及磷酸化I-κB 激酶(p-IKK)和 NF-κB 抑制蛋白( IKB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存活率和NO水平下降,ET-1水平上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 ROS含量升高;IKK磷酸化水平增加,IκBα蛋白表达下调(P〈0.01),罗格列酮可显著逆转上述变化(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改善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IR,其机制与抑制ROS/ IKK 通路有关。

232 条记录 8/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