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臂肌肉血管瘤侵犯尺神经一例

    作者:黄建新;李炎川

    ××,男,18岁,出生后即发现右前臂肿物.于1996年7月23日收入我院,住院号96-7910.查体:右前臂尺侧至右肘关节内侧可见皮下肿物,大小约6cm×4cm×1cm,边界不清,触诊质软,有颗粒感.屈肘关节时肿物隆起皮面,张力升高,轻触痛,右环小指皮肤发麻,右上肢各处未闻及血管杂音.彩色超声多普勒示:右前臂血管瘤,界限不清.诊断:右前臂肌肉血管瘤.术中见右肘部尺侧上方3cm×5cm×5cm的血管瘤.尺神经沟以下至尺侧腕屈肌之间的尺神经被毛细血管瘤侵袭,前臂除旋前圆肌外的尺侧所有屈肌被毛细血管瘤侵袭;予分离尺神经,见该段尺神经外膜欠完整,质地弹性好.切除部分尺侧腕屈肌及桡侧腕屈肌、全部掌长肌.术后病理报告:肌肉血管瘤.

  • 桡侧腕屈肌H反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郑超君;吕飞舟;夏新雷;王立勋;马晓生;金翔;朱愈;姜建元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为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1],C6及C7神经根受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1.3%[2].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仍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对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且患者无法耐受相应症状者,手术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近期研究证明NDI、SF-36、SF-12及VAS疼痛评分等评分系统都是较为可靠的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的方法[3],但由于个体对于不适及疼痛等的耐受能力不同,所以利用评分量表进行评估较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桡侧腕屈肌H反射是一项常规且可靠的评估C6及C7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神经电生理技术[4~7].故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术前及术后桡侧腕屈肌H反射的相关电生理参数的变化对C6或C7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进行客观地评估.

  • 尺、桡侧腕屈肌内神经分布和血供特点的研究

    作者:江华;陈刚;刘安堂

    目的 研究人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内神经分布、血供模式及肌肉结构.探讨将其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神经和血管支配肌肉束的可能性,指导临床切取部分肌肉移植重建运动功能的应用.方法 以解剖学、血管造影、肌内神经染色等方法,研究神经和血管在两肌内的分布特点;电刺激神经支,检测相应肌束可否具有独立收缩功能及正常血供;测量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和肌纤维长度,并与相关肌肉比较.结果 支配和供应两肌肉的主要神经和血管均在肌腹的近、中1/3结合部人肌,神经在肌内分成2支,分别在肌中央腱两侧沿长轴走向远端,直至肌肉的末端,且与血管紧密伴行;电生理证实,沿中央腱将肌肉分成的两部分在功能上具有独立性;该两肌的尺侧部和桡侧部生理横截面积和肌纤维长度与支配手的有关肌肉相近.结论 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都可分成两个具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及血管供应、功能上相对独立的肌束,可用于转位移植重建运动功能,而且对供区的功能影响也较小.

  • 运动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医学论坛网

    人一旦通过练习掌握了一个动作,之后就能简单重复了。这说明大脑拥有运动学习功能,能形成新的运动记忆。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现了与运动记忆有关的脑活动形成机制。
      高知工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试验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用手抓住机器人的机械臂,将屏幕上的光标从开始点笔直地移动到目的地,此外还通过机械臂对受试者施加外部干扰,然后利用经颅磁刺激技术观察受试者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活动发生了何种变化。经颅磁刺激是指通过对控制肌肉活动的皮质运动区施加磁刺激来记录末梢肌肉的运动诱发电位,通过检测这种电反应的大小,即能评估皮质运动区的兴奋度。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受试者能够抓住机械臂将光标笔直地移动到随机显示的8个方向的位置,在出现机械臂向右的力干扰后,虽然动作会严重向右方偏移,但是随着练习,终基本上也能笔直地将光标移动到目标位置。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没有外部干扰时,大脑皮质运动区在小臂的桡侧腕屈肌将做出弯曲动作时反应大;而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则在将做外展腕动作时反应大。也就是说,在新的环境下学习运动时,脑活动也会适应新的环境,并在动作开始前就能唤起这种运动记忆。研究人员说,这项成果有助于理解人体运动学习的机制,从而开发更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此外,利用这项成果,将有望借助脑信号来判断体育训练和康复治疗的效果。

  • 劈开桡侧腕屈肌重建伸拇、伸指功能的初步探讨

    作者:刘安堂;朱鴷;孙美庆;章建林;张盈帆;张文俊;朱晓海;江华

    目的 探讨将前臂桡侧腕屈肌劈开转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沿桡侧腕屈肌中央肌腱向近心端纵行剖开,形成尺侧部分和肱侧部分同时重建伸拇、伸指功能.术后按照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术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本组共3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获随访12~36个月,疗效优者1例,良者2例,术后患者均未行肌腱松解,伸拇、伸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按照骨骼肌"亚部化"的原则,将桡侧腕屈肌劈开后转位,并同时重建两个功能的缺失,与传统的复杂重建术式相比,这一技术的多能性和简易性具有更大的优势.

  • 手部外周正中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

    作者:杨静

    1 手的感觉是十分精细而复杂的手的正常感觉功能使人得以用手操作物品和体验各种物品的品质,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刺激.人的手一旦失去了正常的神经支配,就如同废手一般,因此必须尽大可能帮助外周神经损伤患者恢复功能.2 正中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内、外束主要分支支配的肌肉有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桡侧半旋前方肌,部分大鱼际肌及第一、第二蚓状肌.皮肤感觉方面,正中神经分布到桡侧三个半手指的皮肤.食指、中指、中节与远节为其单一神经分布区.

  • 卒中后偏瘫患者桡侧腕屈肌H反射测定指标的信度分析

    作者:刘秀贞;刘静;张艳明;霍速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H反射的3个测定指标[H反射大波幅和大M波比值(Hmax/Mmax)、H反射回归线斜率和M波回归线斜率比(Hslp/Mslp)及H反射激活后抑制(PAD)]信度,及其与患者临床评定的相关性,选择可靠的H反射测定指标.方法 选择2016年1—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15例.对患者偏瘫侧正中神经所支配桡侧腕屈肌(FCR)进行连续2 d的H反射检查,测定3个检测指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指标信度.同时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runnstrom分期进行临床评定,对H反射3个测定结果 和临床评定结果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max/Mmax测定信度好,ICC=0.88;Hslp/Mslp的信度其次,ICC=0.85;而PAD的信度低,ICC=0.2.Hmax/Mmax、Hslp/Mslp和临床上MAS、FMA、Brunnstrom分期均无相关性.结论 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FCR的Hmax/Mmax和Hslp/Mslp信度好,可以作为H反射测定的可靠指标.

  • 左上肢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苏胜昌;滕永刚;郭晓丹;杨向群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上肢动脉发生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左侧桡动脉(外径2.7 mm)自腋动脉第3段发出,其起始处距大圆肌下缘1.6 cm,在距动脉起始处0.6 cm处发出一分支,与主干一起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内,于肘窝上方行入深部.主干还发出2支肌支支配臂前群肌,后继续下行于前臂外侧,在距离肱骨内外上髁连线3.5 cm处,向内侧发出一细长分支,下行供应桡侧腕屈肌、肱桡肌等.桡动脉本干下行至桡骨茎突处向内发出掌浅支,但未与尺动脉终支吻合为弓.主干继续绕行至手背.此外,桡动脉从腋窝下行至肘窝的过程中,4次形成扭曲.

  • 正中神经颗粒细胞瘤一例

    作者:赵东升;孙洋

    患者女,8岁.以右前臂包块伴手指麻木1年入院.患儿在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前臂包块生长,碰触后桡侧手指有麻木感.临床检查:右前臂远端桡侧腕屈肌及掌长肌间隙可扪及一约3.5锄×1.0 cm大小之包块,质软,边界清,可滑动,轻压痛;叩诊时向示、中指远端放射,拇指对掌、外展及屈、伸活动正常,各指间关节活动正常,肌力正常.

  • 氯氮平中毒抢救成功1例报告

    作者:高翠翠;解建;姜志明

    患者男,1岁.因口服氯氮平300 mg(0片)后意识不清2 d,伴左腕部切割伤出血,故来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急诊.查体:BP 84/48 mmHg,昏迷状态.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迟钝.双肺闻及少许湿罗音.心率130次/min,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左腕部可见长约6 cm切口,创缘较规整,深达屈指肌腱,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部分断裂,尺侧腕屈肌完全断裂,尺动脉断裂,桡动脉搏动可及.

  • 桡侧腕屈肌与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对比观察

    作者:王西迅

    目的:探讨桡侧腕屈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转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方法:分别应用桡侧腕屈肌或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42例,其中应用桡侧腕屈肌者20例(A组),应用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者22例(B组).两组均用掌长肌移位重建伸拇功能.结果:经9个月至8.5年,平均3年随访.A组优16例,良3例,可1例,B组优1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采用Mann Whitney检验,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3).两组均未出现明显腕桡偏畸形,出现腕尺偏畸形情况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腕功能情况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比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更有优势.

  • 双侧高位尺浅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王增涛;周海艇;郑有卯;申丰;吴道斌;张京红

    患者男性,27岁,因左前臂被玻璃刺伤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左前臂中、下1/3交界处尺掌侧有两处3 cm和2 cm长的斜行伤口,手部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消失,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麻痹,环、小指不能主动屈曲。腕关节处尺、桡动脉搏动正常。手术中发现:食指、中指指浅屈肌腱断裂,环指与小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尺侧腕屈肌腱断裂,尺神经大部分断裂,尺神经位置正常但其周围未找到伴行的尺动、静脉。遂向腕部尺动脉搏动点延长切口,在近腕横纹处找到尺动、静脉。沿尺动、静脉向近端解剖,发现尺动脉在前臂走行于前侧正中,位置表浅,位于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表面。

  • 双侧掌腱膜变异并掌长肌缺如一例

    作者:宋兴勃;聂政;汪莉;刘兴国

    在一具约40岁男性尸体上,发现双侧掌腱膜变异并掌长肌缺如.为积累国人体质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双侧前臂前面正中线部位无掌长肌,桡侧腕屈肌与尺侧腕屈肌相邻,其深面为指浅屈肌.双侧掌腱膜较正常有掌长肌腱和腕横韧带相连的掌腱膜更为发达,甚为坚韧,直接连于腕横韧带.

  • 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一例

    作者:郭志民;杨少伟;林斌

    目的 总结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收治1例因高处坠落伤致前臂旋后畸形2年的22岁男性患者.患者前臂旋后功能受限,固定于旋转中立位,主动旋后消失,被动旋后正常;屈肘肌肌力3级,屈腕肌肌力正常;肩、腕、掌指及指间活动正常.采用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结果 术后切口1期愈合,患者获随访1年.患肢前臂旋后50°,旋后肌力4级,配合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 在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肱桡肌功能障碍或已用于重建其他功能时,采用桡侧腕屈肌可较好地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 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作者:杨志;黄富国;张世琼;项舟

    臂丛神经损伤或小儿麻痹后遗症,因肌肉麻痹导致旋后功能障碍,影响手功能的发挥.为了寻找重建旋后功能的动力肌,解剖观察了50侧成年男尸的桡侧腕屈肌.发现该肌有多源性血管供血,主要来自肱动脉和桡动脉.由正中神经肌支支配肌肉运动;只要保留近侧1/3肌腹便能保证全肌的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根据解剖资料,设计了用桡侧腕屈肌远侧2/3段,经前臂尺侧到桡背侧,将肌腱于前臂极度旋后位,固定在桡骨茎突近端6 cm~10 cm的桡骨干上.临床应用4例,经平均3.2年随访,旋后功能恢复良好.认为,在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麻痹,或需用来重建其它运动功能时,是选择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佳适应证.

  • 桡侧腕屈肌H反射的可行性及其在颈7神经根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岚;洪震;朱愈

    H反射是在1918年由Hoffmann首次发现,由于它是一个真正的反射,因此可以用来检验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及神经元的兴奋性.当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主要针对周围神经病变时,它对于判断近端神经损伤,尤其是神经根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 人桡侧腕屈肌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孙发;薛黔;李文茂

    目的研究人桡侧腕屈肌亚部的划分及各亚部肌构筑的特征.为临床桡侧腕屈肌的移位特别是半肌移位提供较为详细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1.用童尸5具取下桡侧腕屈肌共10侧进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2.用成年男尸10具桡侧腕屈肌20块,沿肌腱纵轴剖开桡侧腕屈肌,对其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进行肌构筑研究.结果 1.肌构筑特征,桡侧腕屈肌为羽肌;桡侧亚部:肌重13.79±1.11g,肌纤维长4.48±0.20cm, 羽状角12.82°±1.44°,生理横切面积2.84±0.73cm2; 尺侧亚部,上述指数分别为:8.49±2.01g、4.44±0.19cm、 6.76°±1.55°、1.79±0.42cm2.2.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桡侧腕屈肌支在肌的近1/3深面入肌,主干发出第一支支配近侧的肌纤维,主干继续向下发出第二、第三支支配桡侧亚部和尺侧亚部.结论根据肌内神经的分布特点桡侧腕屈肌可分为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桡侧亚部产生的肌力是尺侧亚部的1.6倍.桡侧腕屈肌的两亚部可单独取材用于肌移位.

  • 左前臂软组织软骨瘤一例报告

    作者:白明庆

    患者,女,30岁,因"偶然发现左前臂包块40天"于2002年9月8日收住院.劳累后有轻微疼痛,否认有外伤史.查体:一般状况好,左前臂中上1/3掌面桡侧可扪及一梭状包块,表面平滑,质硬,可向两侧微推动,无压痛、X线片示后前臂软组织内有一椭圆形骨性包块,较正常骨质密度低,与桡骨干中下1/3相毗邻.于2002年9月9日在臂丛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包块位于桡侧腕屈肌深面,指深屈肌浅面的肌间隙内,表面平滑,质硬,包膜完整,与桡骨间完全分离.包块病检报告:软组织软骨瘤,术后切口Ⅰ期愈合,功能正常.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