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对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忠良;罗亚平;常小波;汤峰

    目的 探讨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2015年1月 ~2017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98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试验组采用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不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84% vs 71.43%),腕关节功能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 旋前方肌血管瘤的高频超声表现

    作者:赵新宇;王俊青;鄂占森

    目的:旋前方肌肿瘤早期不易发现,本文探讨旋前方肌血管瘤高频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旋前方肌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旋前方肌血管瘤患者的超声像图特点,观察病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钙化,实时动态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以及血供情况。结果23例病灶均位于旋前方肌内,大者约50 mm×50 mm×40 mm,小者约10 mm×10 mm×9 mm,其中11例旋前方肌血管瘤内可见静脉石、钙化灶声像。实质回声型8例:超声示形态不规则的低强不均质回声,部分可见囊实混合性回声,多见钙化,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CDFI以连续性静脉血流频谱为主;病理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囊性回声型12例:声像为相互交错的管状暗区低无回声光团,呈蜂窝状,少有钙化,边界清楚,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尚可分辨;CDFI见暗淡血流信号;病理分型为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混合回声型3例:超声示中低强不均匀回声,夹杂有点、带状或不规则偏强回声区交错分布声像,多见钙化,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分辨不清,与周围肌肉肌腱神经关系密切;CDFI见少许血流信号,偶见搏动性低速高阻型动脉血流频谱;病理分型为混合型血管瘤。超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7%(20/23)。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旋前方肌血管瘤,可作为旋前方肌血管瘤首选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分型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

  • 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谢瑞卿;闫宏林;吝鹏波

    目的 探讨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6-08采用小切口Henry入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6例桡骨远端骨折.在桡骨茎突近端20 mm处作长15~20 mm切口,将锁定钢板近端置入旋前方肌下,向近端推进并置入远端,在近端作长10 mm切口辅助钢板置入.结果 本组36例获得平均13(6~18)个月随访.术后12周骨折均愈合,桡骨掌倾角平均13°,尺偏角平均20°.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Jakim等的标准评定:优29例,良7例,优良率100%.结论 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切口小,术后遗留的瘢痕不明显;保留旋前方肌使内固定物能获得良好的保护,降低了术后感染发生的概率,有利于前臂旋转功能恢复.

  • 两种术式治疗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白卫飞;余向前;蒋雨宸;柴宏伟;顾定伟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3-2016-06诊治的28例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15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13例采用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16、28、48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8例均获得48周随访.2组术后16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48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 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比较,采用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快且更满意,而且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 外侧入路保护旋前方肌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守正;江红艳;李业成;张成亮;朱宝林;宋玉鑫

    目的 观察采用外侧入路保护旋前方肌并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6采用外侧入路保护旋前方肌并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1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2(12~16)个月.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2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8%.结论 采用外侧入路保护旋前方肌并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 保留旋前方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体会

    作者:樊建新;毛成鹏;许景红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分析82例桡骨远端骨折采取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行复位内固定的情况.结果 本组获随访4~12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优56例,良17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9.02%.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的腕痛症及内固定失效11例.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恢复腕关节的解剖关系,保留旋前方肌符合微创的治疗理念.

  • 改良Henry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郦仕杰;董永强;张伟伟;徐鲁;袁波

    目的 探讨改良Henry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6-03采用改良Henry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7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10~29)个月.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平均16.3°(9°~23°),尺偏角平均22.3°(19°~26°).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按Dienst标准评定:优45例,良17例,可3例,优良率95.4%;按改良McBride标准评定;优43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3.8%.结论 改良Henry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大限度保留了旋前方肌的功能,同时可良好显露骨折断端,完成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 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强;周龙云;梁斌;祁义民;徐燕

    目的 比较掌侧正中微创入路和常规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4-10-2015-08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微创入路组(采用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组(采用常规Henry入路).结果 38例获得随访12~16个月,平均14.3个月.2组术后3d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以及术后1年与术后3d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微创入路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活动度,DASH评分明显优于Henry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腕关节旋后活动度、相对健侧握力、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微创入路组腕关节背伸、旋前活动度,DASH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优于Henry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腕关节掌屈、旋后活动度及相对健侧握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12个月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相对健侧握力、DASH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掌侧正中微创入路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

  • 不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

    作者:方盛;余伟林;孙晓亮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病,手术治疗较为常用,但不同术式取得治疗效果是有差别的。切开内固定术可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但术中是否保留旋前方肌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7例实施切开旋前方肌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47例接受不切开旋前方肌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腕关节活动度(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尺偏度、旋后度、旋前度)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患侧腕关节活动度(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尺偏度、旋后度、旋前度)、握力(患侧/健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切开旋前方肌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可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施凯兵;张红;施海峰;陈晔;施晓健;沈美华

    背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已是临床常用方式,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对能否改善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84例(男30例,女54例).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的患者76例,中途因关节面或骨折断端显露不满意而改部分切开旋前方肌治疗8例(计人总例数84例).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复位指标(桡骨高度、关节面、掌倾角、尺偏角),术后疼痛时间及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前臂旋转功能,腕关节功能等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78例(不切开旋前方肌72例,部分切开6例)患者获得8~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左右.手术时间38~72 min,平均50 min;术后累计疼痛时间约18.5 h;疼痛程度(WHO 5级分度)0度10例,1度68例,2度6例;术后次日X线检查示,桡骨掌倾角8°~14°,平均11°,尺偏角16°~22°,平均21.8°,桡骨高度8~13 mm,平均11mm,关节面完全恢复81例,3例关节面有台阶,台阶<2 mm;临床骨折愈合时间6.8~12周,平均约7.9周;术后8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测定为旋前50°~60°,平均57.8°,旋后78°~88°,平均84.5°.末次随访时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大鱼际部位麻木,无手指屈曲受限,拇指背伸活动受限2例,骨折复位轻度丢失3例.根据Dienst标准评分评价疗效,优66,良12,可6,优良率为94%.结论: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并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存在优势.

  • 掌侧锁定钢板联合旋前方肌修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育斌;许春城;黄济嘉;陈晓生;杨艳琴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使用掌侧锁定钢板联合旋前方肌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9月本院收治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掌侧锁定钢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旋前方肌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以及术后1、6个月旋前旋后、腕关节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 d、术后3 d,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3,P=0.049).两组术后1个月旋前旋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旋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8.9%,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27).结论:临床上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予以掌侧锁定钢板治疗,并予以旋前方肌进行修复,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腕部功能恢复.

  • 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5例分析

    作者:袁文杰;陆大明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共25例,行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X线显示骨折均愈合,关节面平整,术后掌倾角为3°~15°,尺偏角为14°~27°,桡骨无短缩,钢板固定良好,无松动.依照Dienst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23/25),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等均得到改善,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 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结合经皮穿针治疗陈旧性下尺关节背侧脱位

    作者:白卫飞;冯林杰;余向前;毕成;柴宏伟;刘英杰

    目的 探讨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结合经皮穿针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13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的病例,以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的方式将旋前方肌远侧肌肉骨膜瓣固定于尺骨远端,并以克氏针自尺骨侧经皮平行桡骨关节面方向经皮固定下尺桡关节,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4年,参照改良的Gartland和Werley(GW)的评分标准,其中优6例,良4例,中等3例,优良率为76.92%,X片显示下尺桡间隙恢复正常,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通过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结合经皮穿针的手术方法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的有效方法.

  • 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对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晓燕;薛峰

    目的 观察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不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和旋后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桡偏、尺偏、旋前和旋后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掌屈和背伸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保留旋前方肌对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无影响,但对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 旋前方肌血管瘤彩色超声表现2例

    作者:赵新宇;鄂占森;柳展梅;张颖;吕海霞;陈敏;徐文中

    例1,女,42岁,主述左前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年,加重7 d.体格检查:左前臂肿胀,无静脉怒张,皮温不高,触痛不明显,腕上5 cm周径较健侧长约1.5 cm,旋后明显受限,肢体远段手指手背腕部血运、感觉、运动正常.

  • 急性腕管综合征3例

    作者:朱建良

    例1.男,19岁.1996年9月8日于2 h前因右腕被大车辕打击伤人院.局部稍肿,活动受限,X线拍片无发现.4 h后疼痛加剧,右前臂远1/3及掌部均肿胀,局部压痛明显并放射至手掌及指尖,手指呈半屈曲状不敢活动.初诊:右侧急性腕管综合征.立即于臂丛麻醉下取掌侧"S"形切口切开腕管,屈指深肌深层有血液流出约10 ml,切开腕横韧带挤压掌心又有约10ml血涌出,旋前方肌于桡骨附着处纵形断裂,将其移位于切口浅层遮盖深部肌腱,3 d后渗血停止,创面游离植皮,14 d皮片成活出院.2.5年复查,患者功能正常.

  • 手部外周正中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

    作者:杨静

    1 手的感觉是十分精细而复杂的手的正常感觉功能使人得以用手操作物品和体验各种物品的品质,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刺激.人的手一旦失去了正常的神经支配,就如同废手一般,因此必须尽大可能帮助外周神经损伤患者恢复功能.2 正中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内、外束主要分支支配的肌肉有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桡侧半旋前方肌,部分大鱼际肌及第一、第二蚓状肌.皮肤感觉方面,正中神经分布到桡侧三个半手指的皮肤.食指、中指、中节与远节为其单一神经分布区.

  • 对旋前方肌影像解剖学的临床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周冬根;袁玉兰

    目的:对旋前方肌的影像解剖学进行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行检查的285例腕关节受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其腕关节标准常规正侧位片,以及对侧正常腕关节的侧位平片.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员进行磁共振扫描,观察其旋前方肌形态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0健康人员中,男性旋前方肌的厚度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骨折组285例患者的平均旋前方肌厚度为(7.68±2.60mm),其中,男性平均厚度为(8.10±2.51mm)厚,女性平均厚度为(7.04±2.68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患者的旋前方肌以饱满清晰型和薄片型比较常见,健康人群的旋前方肌比较清晰,脂肪间隙多.若女性厚度大于5mm,男性大于6mm,且有旋前障碍和外伤史等症状时,就应当怀疑有无骨折发生.

  • 桡掌肌一例

    作者:钱月楼

    解剖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见其右前臂有桡掌肌,起于桡骨远侧段的掌面,前臂中点下0.2 cm,穿腕管止于第2掌骨底、桡侧腕屈肌腱止点的内侧;肌腹呈梭形,中部宽13 mm,长6.2 cm;肌健长7.0 cm,宽1.6 mm,肌总长13.2 cm.在前臂掌面远侧部,肌的浅层有桡动脉,深层为旋前方肌.在腕管内,肌的浅层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越过,深层为桡腕韧带.骨间前神经分支和桡动脉分支从肌腹的近端内侧入肌,与之毗邻的肌肉或肌腱未见有肌束或与之相连系,该肌实属变异的独立肌块.从肌的起、止和位置看,其功能应是屈腕,此肌曾汉宗报道过2例并称之为桡腕肌[1],因其特殊的位置和毗邻关系,腕部手术时应注意此种变异肌.

  • 旋前方肌修复与否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比较

    作者:钱忠卫

    目的 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修复旋前方肌与否对术后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至2014年我们收治的AO分型为B型和C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例83例,手术选择掌侧入路,切开旋前方肌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随后缝合修复旋前方肌的为Ⅰ组,不修复旋前方肌的为Ⅱ组.因此B型Ⅰ组有21例,B型Ⅱ组有20例,C型Ⅰ组有22例,C型Ⅱ组有20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后随访比较患侧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测定肌力及上肢功能DASH评分.结果 B型Ⅰ组与Ⅱ组患侧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旋后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旋前肌力大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型Ⅰ组与Ⅱ组患侧前臂旋前旋后角度、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旋前方肌缝合修复与否,对前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于B型骨折若不缝合修复旋前方肌,前臂大旋前肌力会减弱.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