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临床分析

    作者:罗蔚锋;刘春风;包仕尧;吴雪良;赵合庆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是由颈肌阵发性的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发性倾斜.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头夹肌的收缩易出现症状,常伴有局部疼痛.我科自1999年6月采用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ST 11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 颈部刀割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成功救治1例

    作者:范春祥;黄同义

    患者,男,22岁.因斗殴致右颈部刀割伤大量出血伴昏迷15分钟入院.查体:无脉博,呼吸微弱,心率160次/分,血压为零,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右颈部伤口见血凝块填塞,少量渗血.立即送手术室,建立两路静脉通道,快速输液.伤口位于右锁骨上一横指处,大致与锁骨平行,前端从正中线开始,后端达右斜方肌,深达第6颈椎椎体右外侧缘,皮肤裂口长约16cm,边缘整齐.

  • 新术式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作者:秦剑军;胡丹;颜强民

    患者,男,23岁.斜颈20余年,出现面部偏斜畸形.查体:左侧颈肌肌张力增高,左肩高耸,而左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硬化,挛缩.头偏向左侧,如复位至正中时,发现面部已成倾斜畸形.心肺听诊正常,余神经体征未引出.头MRI枕大孔区示有Charie Ⅰ型畸形,轻度.入院后采用左侧胸锁乳突肌离断,切除明显挛缩肌条及纤维,副神经颅外干显微缩小术,使用神经肌电刺激仪(丹麦迪沙公司)比较术前后斜方肌耸肩反应度为标准切除神经干约60%.术后患者感觉良好,随诊3个月,颈部紧张不适已经明显缓解,耸肩功能正常.

  • 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

    作者:林浩东;方有生;陈德松

    [目的]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6年2月,对13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肱三头肌长头起点联合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2年,术前肩外展5°(0°~30°),术后肩外展80.6°(55°~95°).按照顾玉东的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6例,可2例.[结论]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是一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 肩肘关节功能重建10例报告

    作者:赵玉生;陈天箫;黄常红;刘春水;庄孝荫

    目的:对因臂丛神经损伤或单纯腋神经麻痹所致难以恢复的三角肌瘫痪及屈肘肌瘫痪的患者进行肩关节外展功能重建和肘关节屈曲功能重建。方法:用同侧斜方肌、背阔肌或胸大肌转位重建肩、肘关节功能各5例。结果:肩关节外展功能重建优4例,可1例。屈肘功能重建优4例,良1例。结论:创伤引起神经麻痹所致三角肌及屈肘肌瘫在原神经功能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进行肩外展及肘屈曲功能重建,可获较满意效果。

  • 肌肉移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重建术(二)

    作者:田光磊;韦加宁

    3 外展功能重建术3.1 斜方肌移位术常用.Hoffa于1902年先使用-斜方肌止点卸下后直接与三角肌连接,肩外展功能得到恢复,以后是Kiliani(1910)和Lewis(1910)[21].1912年Lange将其应用于产瘫治疗[22],1927年Mayer用其治疗脊髓灰质炎所致的三角肌麻痹[23,24],Karev(1986)[25]、Aziz(1990)[26]用它来治疗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斜方肌为三角形阔肌,起自枕骨上项线、项韧带和C7~T12棘突及其棘上韧带,上部肌纤维斜向下外止于锁骨外1/3上后缘、中部横向外侧附着在肩峰内缘及肩胛岗上缘,下部斜向外上止在肩胛岗根部.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横动脉的分支颈浅动脉,其次是枕动脉和两组节段性动脉分支.副神经和颈丛神经(C2~4)分支共同支配斜方肌,前者主要支配中、下部纤维,后者支配上、中部纤维,它们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随血管分支一起进入肌肉深面,然后沿肩胛骨上角及脊柱缘行走进入肌肉.上、中、下三部分纤维的作用分别是上提、内收和下拉肩胛骨.上、下部纤维收缩,肩胛骨外旋,三部分纤维均收缩,肩胛骨内收.也就是说,斜方肌的整体作用是外旋、内收肩胛骨.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主要涉及上、中部纤维,常用术式有如下三种:3.1.1 改良Mauer手术[24]侧卧位.自锁骨中点向外经肩峰至肩胛岗中点做"U"形切口,再由肩峰到三角肌粗隆做纵行切口,两切口相连成"Y"形.分离皮下,显露斜方肌和三角肌.切断斜方肌上、中部纤维在锁骨、肩峰和肩胛岗上的附着,向上掀起游离,直至见到神经血管束.在近三角肌粗隆处纵行切开三角肌,于肱骨干外侧掀起一蒂在远侧、1.5cm×1.0cm大小的骨瓣,在其上钻两个孔备用.在同侧大腿切取宽10cm、长度适中的髂胫束,截成长、短两个三角形.长的糙面向上,宽端置放在斜方肌深面,尽量贴近根部,间断缝合将其固定在斜方肌上,注意勿伤神经血管束.摆放好斜方肌和髂胫束,将二者边缘部缝合在一起,然后窄端穿扎丝线引至三角肌止点处的骨窗内,丝线由内向外穿经骨瓣上的孔洞.修整短的髂胫束,使其大小形状与斜方肌游离部分相近,粗糙面向下覆在肌肉上,做边缘缝合.这样,斜方肌游离部的上、下面均为髂胫束包裹.肩外展135°、前屈20°,向远侧牵拉髂胫束及斜方肌,将髂胫束前后缘与三角肌前后缘缝合在一起.继续拉紧髂胫束,系牢穿经髂胫束和骨瓣的丝线,使窄端与骨瓣固定在一起.术后予以肩人字石膏固定,4周后改用支具制动并开始主动外展活动.保护性的外展固定要4个月,在此期间逐渐加强外展锻炼,并减小外展角度,直至上肢与躯干接触.

  • 1例项部巨大癌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立;杨丽华;刘美霞;王知兰

    2002年我们成功应用斜方肌菱形肌肌皮瓣修复枕项部巨大癌性溃疡患者1例.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颌下区、口底巨大淋巴管瘤手术患儿的护理

    作者:羊玉荣;王巧霞;王琰

    患儿男,生后46天,因口内舌下有一红枣大小的肿物致舌体抬高,影响呼吸,于1996年10月7日入院.体检:右面颈部有一18cm×15cm×15cm肿物,上至耳垂平面,下至锁骨平面,前界至右口角外侧1.5cm、对侧颌下区及颈部中线,后界为斜方肌前缘.口内舌下口底见一4cm×4cm半透明肿物,舌体抬高、后移,口内外肿物相通.手术自耳垂下至颏下做弧形切口,再做中后1/3段纵切口至包块下缘,右颈阔肌深面翻起皮瓣,充分显露肿瘤.

  • 中频电疗加推拿治疗急性菱形肌损伤32例

    作者:祖兴苗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部,分为大、小菱形肌,在肩胛提肌的下方,是四边形.小菱形肌起于6~7颈椎项勒带和第一胸椎棘突;大菱形肌起于2~5胸椎棘突,两肌均附着于肩胛骨内则缘.受肩胛背神经、颈2~6神经支配.

  • 4个动作矫正驼背

    作者:汪济祥

    驼背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还有一种是后天不良身体姿态习惯养成的.对于这两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肌肉的锻炼来矫正驼背.道理很简单,因为正常人的身体前后左右都是相对平衡的,驼背也叫弓背,弓背的形成是由于脊椎骨向前弯曲度过大,导致驼背.之所以脊椎骨向前弯曲过大是因为身体矢状面不能够达到平衡,只能通过身体降低重心并向前弯曲来调节身体的前后平衡.同时也说明身体后面比较弱,而在脊柱骨上附着的是肌肉,由肌肉来控制骨骼的形态.所以矫正驼背我们需要针对附着在脊柱骨上的肌肉以及连带肌肉进行锻炼,从而达到矫正驼背的目的.附着在脊柱股上的肌肉有斜方肌、背阔肌、竖棘肌,连带肌肉有三角肌后束,我们需要对这些肌肉进行练习.斜方肌练习方法:哑铃耸肩双手握住哑铃下垂于体侧,以斜方肌收缩的收缩力量,把哑铃向上提至两肩耸起至接近耳朵方向,保持这个高位置,使斜方肌处于顶峰收缩,并控制住,稍停.然后,再以斜方肌的反抗力控制住慢慢落下还原.

  • 推拿结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威;孙懿君;吴耀持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斜方肌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落枕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对照组采用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落枕的诊断标准评价疗效,并采用Myotonometer快速肌张力检测仪测定静息状态下斜方肌的肌肉张力.结果:①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7例,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5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561,P=0.010).②斜方肌状态测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压力位移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9±2.08)mg·mL-1·min-1,(10.63±2.14)mg·mL-1·min-1,t=0.110,P=0.913];治疗后治疗组的压力位移曲线下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6.90±1.61)mg·mL-1·min-1,(11.35±1.65)mg· mL-1·min-1,t=13.186,P=0.000].结论:推拿结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落枕,可以有效改善斜方肌状态,缓解肌紧张,有助于促进颈部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单纯的特定电磁波谱照射疗法.

  • 副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袁林林;娄卫华;韩云志

    目的:探讨副神经行程及与周围毗邻结构关系.方法:选取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10例20侧.介绍副神经的寻找及保留方法,记录副神经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副神经从二腹肌后腹深面的后下缘穿出.55%(11/20)越过静内静脉浅面,45%(9/20)经其深面;副神经出二腹肌后腹后60%(12/20)穿入胸锁乳突肌,40%(8/20)在胸锁乳突肌深面;副神经在距耳大神经出胸锁乳突肌后缘处上方约2cm以内浅出;80%(16/20)幅神经和颈神经根间存在交通支;副神经在锁骨上方3~4cm进入到斜方肌前缘,100%副神经支配斜方肌.结论:定位副神经的标志较恒定的有两个,一是耳大神经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上方约2cm以内,另外一个是在锁骨上方3~4cm斜方肌前缘处.

  • 颈部包虫囊肿一例

    作者:林海;吴辉

    患者,女,33岁,因发现左颈部包块7年余入院.查体: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外缘与斜方肌之间可触及一6 cm×3 cm大小包块,边缘尚清楚,表面光滑,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差,不随吞咽上下移动,局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及包块.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侧颈部B超扫查:左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可见多房状液性暗区,边界清楚,外形不规则,范围约7.3 cm×4.3 cm×2.4 cm,液区壁薄光滑,测其中较大一个液区为3.0 cm×2.4 cm.

  • 儿童臂丛神经牵拉伤二例

    作者:褚先秋

    儿童臂丛神经牵拉伤较少见,本院收治2例,远期随访疗效满意,现予报道.病历摘要例1:男,4岁.以右手衣袖卷入滚动的机器皮带强力牵拉致右臂丛神经损伤3个月,于1981年3月31日入院,检查:斜方肌不萎缩,可以耸肩.

  • 先天性高肩胛症手术的改进——Klisic术

    作者:梁猷惠;刘正全;张德文;覃均昌

    我院以Klisic术治疗2例先天性高肩胛症,效果良好.一、手术方法患儿侧卧,于患侧锁骨中、外1/3交界处作一纵切口,长约3cm,骨膜外分离锁骨约2cm,然后将其作骨膜下青枝骨折,分层缝合创口.沿肩胛岗自外向内作一切口,然后弧形弯向肩胛骨内缘作纵切口,分离附着于肩胛骨岗上凹内缘处斜方肌、提肩胛肌、菱形肌及部分背阔肌等,如发现肩胛骨内角有肩椎骨或异常纤维素带,应予彻底切除.

  • C3、C4颈丛斜方肌支对斜方肌中下部分支配作用的研究

    作者:蒲玉梅;赵苏峰;曹俊;杨旭东;唐恩溢

    目的:明确C3、C4颈丛斜方肌支对斜方肌中下部分的支配作用.方法:选择73例接受不同颈清术式的患者,其中18例保留副神经及颈丛斜方肌支(A组);11例仅保留副神经(B组);17例保留C3、C4斜方肌支(C组);27例切除副神经及C2-C4斜方肌支(D组),分别于术后2周、6个月、1年及2年检测各患者的肩功能和斜方肌肌电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后肩功能恢复好;C组患者斜方肌中下部分的功能与B组无明显差异,且上部分功能优于D组.结论:C3、C4颈丛斜方肌支对斜方肌中下部分有支配作用,这种支配可使患者术后的部分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不亚于仅保留副神经的患者.

    关键词: 颈丛 斜方肌 肌电图
  • 岛状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术后护理

    作者:邱琼;魏健

    1985年4月至2000年4月应用岛状斜方肌肌皮瓣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39例,组织瓣全部成活37例,成活率94.87%,部分存活2例,部分存活率5.13%.通过对39例患者进行严密观察与护理,认为皮瓣转移修复失败的原因在于血运障碍致皮瓣坏死和感染,因此术后须密切观察皮瓣色泽、皮瓣肿胀情况、皮瓣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等,并加强口腔护理和预防感染是保证术后皮瓣成活的关键.

  • 斜方肌联合肩胛提肌菱形肌姿势评估的功能解剖基础研究

    作者:倪刚;易少彬;李传健

    目的:通过32名在校大学生测试耸肩前后的姿势评估,分析斜方肌联合肩胛提肌菱形肌劳损机制.方法:受试者均取人体解剖学姿势为自然中立位,用关节角度测量器分别测出OA与OB1、OB2夹角,并与耸肩至大限度时OA与OB1'、OB2'夹角进行比较,采用姿势评估记录表描记.结果:两侧中立位时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耸肩前后角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耸肩是肩胛骨的上提、前倾、下回旋三个复合性动作共同作用,临床上应整体考虑肌肉受损后其协同肌肉的治疗、功能锻炼,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 斜方肌痛点分布及应用研究

    作者:罗凛;甘卓;杨丽芳;张萍

    目的:验证分析压痛点与激痛点理论在斜方肌痛症上的敏感频率及效用;方法:通过对300例项部肌筋膜痛症患者的斜方肌进行触诊检查,记录痛点分布,分析其分布规律;将单种痛点敏感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按压痛点和激痛点分类给予相应治疗,B组则给予相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00例患者中,压痛点敏感者217例;激痛点敏感者163例,压痛点与激痛点同时敏感者80例.治疗后,A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B组,但两组下降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斜方肌 痛点 分布 应用
  • 扳机点阻滞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益军

    目的:明确扳机点阻滞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72例斜方肌肌筋膜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扳机点阻滞治疗组及物理治疗组,扳机点阻滞治疗组的36例患者只接受1%利多卡因2ml、泼尼松龙0.5ml扳机点阻滞;物理治疗组的36例患者行局部推拿配合中频电疗治疗.结果:治疗后第1周,治疗组所有病例和物理治疗组大部分病例的斜方肌肌筋膜疼痛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第4周,所有病例的斜方肌疼痛、伴随的头痛、头晕、牵涉痛等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3%以上;治疗后第6周,治疗组和物理治疗组在VAS指数的评分分别为(9.4±0.1)分和(6.4±0.2)分,二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明显好于后者,治疗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疗效.结论:扳机点阻滞是治疗斜方肌肌筋膜扳机点疼痛的有效疗法,远期治疗效果显著.

118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