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前臂屈指功能

    作者:陈山林;童德迪;王树锋;栗鹏程;薛云皓;刘波;荣艳波;王志新

    目的 介绍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前臂屈指功能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外伤后屈指功能10例.平均年龄14(3 ~32)岁.男7例,女3例.右侧4例,左侧6例.Volkmann挛缩6例,开放伤后肌肉缺损4例.均采用带皮肤的游离股薄肌移植,神经均选择骨间掌侧神经与闭孔神经前支吻合,皮瓣动脉与肱动脉端侧吻合,静脉与肱动脉伴行静脉或浅静脉吻合.随访18 ~48个月.测量患肢握力并与健侧进行对比.结果 1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h.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1个月.9例肌皮瓣完全存活,没有出现血管栓塞和感染等术后并发症.l例患者远端边缘皮肤坏死,采用游离植皮覆盖.10例患者供区都没有明显功能障碍.术后3周拆石膏,开始被动活动练习.肌肉恢复功能后,开始主动活动练习.随访1年后,8例患者屈指肌力可达健侧的1/3,平均握力可达13.2 kg,主动屈指充分.1例患者伸侧肌腹同时有损伤,后经全腕关节融合术和掌板紧缩术治疗后屈指功能得以改善.l例患儿因缺乏系统锻炼等原因,术后出现肌腱粘连,经肌腱松解,手指仍不能充分屈曲.结论 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指功能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前臂屈肌严重损伤病例,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 双带蒂皮瓣治疗前臂软组织缺损

    作者:魏学庆;胡思斌;沈国军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机器伤数量亦随之增加,肘部以远前臂及手部可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肌腱及骨外露,处理不当,可引起肢体伤残,甚至有截肢危险,同时修复治疗存在困难.自2001年起对5例采用髂腹股沟皮瓣联合脐旁皮瓣治疗前臂软组织缺损,所有皮瓣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

  • 前臂区屈肌腱切割伤的类型及治疗

    作者:杨占辉;丁浩;孙艳玲

    目的探讨前臂区屈肌腱切割伤的类型及特点,以利于规范选择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和分析122例前臂区屈肌腱切割伤病人,按受伤时腕指的位置、术中腱组织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进行临床分型,根据不同的类型来选择相应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前臂区屈肌腱切割伤按受伤时腕指的位置分为背伸型和屈曲型,按损伤的部位分为腱区、移行区和肌区,按损伤的程度可分为Ⅰ~Ⅳ种类型.用TAM系统评定法作为评定标准,优69例,良45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3%.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来选择相应合理的治疗方法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前提.

  •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岳素琴;林涧;郑和平;林加福;张发惠

    目的:探讨与评价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规律;取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例,行肱动脉插管灌注贺斯墨汁混合液并测量皮肤染色面积.临床设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并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来源于骨间后动脉桡侧肌皮支、桡动脉肌间隙支和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吻合.其穿支穿出深筋膜后外径分别为(1.0±0.3)cm、(0.9±0.2)cm和(0.6±0.2)cm.墨染面积达13 cm×7 cm.临床11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无青紫、明显肿胀、水泡等,创面I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优良.结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

  • 前臂再植术后患者早期预防手内在肌挛缩的康复护理

    作者:傅育红;徐敏;朱丽萍

    报告了前臂离断再植术后预防手内在肌挛缩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效果.对9例前臂离断再植术后患者在术后不同阶级采用不同的支具固定方法,进行相应的物理、作业疗法,预防前臂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根据手关节活动范围系统评价标准,7例手功能恢复优,两点辨别觉5~10cm,触摸觉正常,握力30kg,相当于健侧手90%功能,中1例,差1例.本组仅1例行内在肌功能重建.

  • 旋后肌综合征诱发加重试验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任龙喜;白秋铁;张廷才;王岩松;赵魏;张敏;刘德隆

    目的从解剖学及临床角度对旋后肌综合征诱发加重试验的机制及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旋后肌综合征25例,男18例,女7例,均呈垂指变形,旋后肌综合征诱发加重试验均为阳性.8例手术、17例保守治疗;同时对92只成尸上肢旋后肌管进行了解剖、测量,而且在动态下观察其与骨间背侧神经的关系.结果 22例得到0.6~1年的随访,16例伸指肌力完全恢复、其余6例部分恢复;解剖提示旋后肌腱弓主要为胶原纤维组成,被动旋前前臂,旋后肌腱弓紧张、压迫骨间背侧神经者80只(87.9%),旋后肌下缘紧张,压迫骨间背侧神经者67只(72.8%).结论旋后肌综合征诱发加重试验是建立在旋后肌腱弓局部病理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完全旋前旋后前臂,诱发旋后肌综合征一时加重的一种新的试验方法,有助于旋后肌综合征的明确诊断.

  •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下段背侧皮肤缺损

    作者:林涧;余云兰;郑和平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下段背侧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30侧尸体红色乳胶灌注进行解剖,研究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分布及其吻合情况,在前臂后外侧设计切取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前臂下段背侧皮肤缺损8例.结果 8例前臂后外侧中段的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获2~28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良好.结论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是一血管相对恒定,血供丰富的非主干血管为蒂的轴型皮瓣,是修复前臂下段背侧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 应用带蒂肱桡肌肌瓣修复前臂近端热压伤创面

    作者:梁钢;于光;孙建平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肱桡肌肌瓣修复前臂近端热压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对5例前臂近端热压伤创面的患者,应用带蒂肱桡肌肌瓣进行修复,肌瓣面积为6 cm×4 cm~9 cm×5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本组移位肌瓣全部成活.4例患者获得3个月~3年的随访,受区外形与功能均满意,供区外形及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带蒂肱桡肌肌瓣在覆盖创面的同时,还可对部分患者伴有的伸肌缺损进行修复,是修复前臂近端热压伤创面的一种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前臂背侧近1/2锐器伤中骨间背神经损伤的诊治

    作者:张建;吴克俭;张伟佳;侯树勋

    前臂背侧锐器伤是上肢创伤中常见的损伤,临床治疗中较重视前臂背侧肌肉、肌腱损伤的修复,而忽略近1/2处的损伤常会合并骨间背神经及其肌支的损伤.笔者从2000年2月~2003年2月,对5例前臂背侧近1/2软组织锐器伤合并骨间背神经及其肌支损伤的病人进行外科修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不同手术方式对于儿童前臂远端双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成鹏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和闭合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架术对于治疗儿童前臂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手术治疗前臂远端尺桡骨骨折的患儿89例,其中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儿46例,选择闭合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架治疗的患儿43例.根据选择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Berton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外固定架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Berton评价标准方面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6%比88.4%,21.7%比11.6%,8.7比0,P<1.05).而在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1.1)d比(10.2±1.4)d,P>1.05].结论 儿童前臂远端骨折使用外固定架治疗,由于操作简单,损伤较小,术后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儿童 前臂损伤 骨折
  • 关节外、关节内重建方式对远侧尺桡关节旋转功能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欣;徐吉海;白露;王胜伟;潘佳栋;陈宏;章伟文

    目的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比较不同重建术式对远侧尺桡关节脱位重建后的抗扭转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6侧成人上肢标本,男4侧,女2侧;死亡年龄36~78岁,平均为64.9岁;左侧3侧,右侧3侧.采用标准的掌、背侧韧带切除法制作远侧尺桡关节脱位模型,根据临床常用术式将重建手术分为经远侧尺桡关节骨道内重建组(关节内组)和环绕远侧尺桡关节捆绑重建组(关节外组).同一标本在扭转速度为5°/min、大扭转角度90°、大扭矩1N·mm的力学条件下,分别对其正常、远侧尺桡关节脱位、关节内重建、关节外重建四种情况下前臂旋转的扭矩进行测量.结果 正常组旋前扭矩平均为(0.44±0.10) N·mm,远侧尺桡关节损伤组平均为(0.37±0.09) N·mm,关节内重建组平均为(0.45±0.09) N·mm,关节外重建组平均为(0.42±0.09) N·mm,远尺桡关节损伤组扭矩明显低于正常组(t=2.043,P=0.047),关节内重建组(t=0.076,P=0.822)与关节外重建组(t=0.837,P=0.71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旋后扭矩平均为(0.56±0.16) N·mm,远侧尺桡关节损伤组平均为(0.42±0.11) N·mm,关节内重建组平均为(0.54±0.16) N·mm,关节外重建组平均为(0.51±0.13) N·m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内重建和关节外重建均可恢复远侧尺桡关节的旋转稳定性并恢复扭矩至接近正常水平,上述两种重建方式在力学稳定性上无明显的差异.

  • 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的解剖学观察和临床应用

    作者:李长青;费起礼

    目的:了解有关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的解剖,总结应用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具成人上肢标本,测量其旋前方肌支、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的横径,以及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至旋前方肌上缘的距离。1996年4月~1997年3月,临床应用5例。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陈旧性尺神经损伤3例,陈旧性正中神经损伤1例,急性正中神经损伤1例,其中3例需游离神经移植。结果: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在旋前方肌上缘处、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神经干横径分别为1.3~1.9、1.5~2.3、1.8~2.3mm。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至旋前方肌上缘的距离分别是75.2~84.8 mm、53.5~74.0 mm。临床应用经12~23个月随访,4例手内在肌功能恢复M3~M4级,1例未见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可达到肌支-肌支修复的设想,缩短再生距离和时间,有利于手内在肌的功能恢复。

  •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爱国;张文龙;赵刚;侍朋举;张铁山;李亮

    目的 观察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2月就诊的90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前臂以及手部皮肤缺损患者,根据血管吻合方式将其分为A组(34例)、B组(22例)、C组(34例)三组,A组患者行常规游离植皮,B组则采取手术放大镜下缝线法实施血管吻合,C组采取显微镜下缝线法实施血管吻合,观察三组皮瓣长度、动脉吻合时间、缺血时间、静脉吻合时间以及总血管吻合时间,并对研究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90例患者均成功修复,修复成功率为100.0%;术后随访发现患者移植皮瓣处弹性良好,血运以及质地较佳.足部皮瓣以及足趾组织瓣(不同类型)移植修复的手指以及拇指外观良好,其中指腹两点分辨觉低为5mm,高为8mm.与A、B二组相比,C组皮瓣长度更短,动脉吻合时间、缺血时间、静脉吻合时间以及总血管吻合时间更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部以及前臂皮肤缺损修复方案中,游离皮瓣移植是其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特别在显微镜下缝线法实施血管吻合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 橡皮筋卡压前臂致肌腱断裂并瘢痕挛缩一例

    作者:邱红;王乃集

    1 病例资料女,4岁.因右前臂红肿、疼痛2月余入院.家长诉患儿右前臂曾带一银质手镯,2个月前出现右前臂红肿、疼痛,病程中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前臂软组织感染、右尺骨骨髓炎,行抗感染治疗无效,并逐渐形成右前臂瘢痕挛缩,入我院.

  • 26例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与缺血性神经受损肌电图分析

    作者:邸旭辉;于绍斌;张凤荣;梁俊花

    本文对前臂缺血性挛缩和缺血性神经受损的2组病例的肌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肢体缺血更易造成神经受损.

  • 孟氏骨折诊疗失误的分析

    作者:范探云;王钦义

    目的 探讨孟氏骨折误诊的原因.方法 2007年-2008年我院收治4例前臂损伤患儿,其中有3例孟氏骨折漏诊,1例尺骨骨折伴先天性桡骨小头脱位误诊为孟氏骨折.结果 4例患儿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为误诊,及时改变诊疗方案均得到痊愈.结论 对前臂损伤的应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摄片应包括肘腕关节,必要时摄健侧对照片.

  •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护理

    作者:陈雅芬;高小雁

    桡骨远端骨折多是复杂的不稳定型骨折,是常见的前臂损伤.用何种方式对该类骨折进行固定才能维持复位后的稳定性临床上争议较多.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的固定方法为闭合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及石膏固定;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切开复位、经皮穿针及外固定架固定[1].

  • 单根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洪娇;彭磊;程少文

    目的:应用单根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12年3月应用单根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桡骨的方法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27例,与双钢板或双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尺桡骨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32个月,平均23.6个月。1例切口感染,1例发生皮肤激惹反应,1例早期出现前臂轻度旋后运动受限,末次随访时全部患儿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无受限,无骨不连、畸形愈合。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单根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法是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一种理想选择。

  • 应用双蒂双套血供的交臂固定的巨大皮瓣修复前臂软组织复合缺损

    作者:姜德欣;胡静波;陈林;李大为

    目的 介绍一种双蒂供血的背阔肌联合胸脐巨大皮瓣的切取与应用,探讨巨大狭长皮瓣修复前臂的手术适应证和关键技术.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3例患者采用游离带双套供血的背阔肌联合胸脐巨大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25 cm × 12 cm~42 cm×10 cm,应用双套动静脉供血,皮瓣近端用胸背动、静脉与前臂尺或桡动静脉近端吻合,皮瓣远端腹壁下动、静脉与健侧桡动、静脉吻合,双臂交叉固定.术后3周远端蒂与健侧上肢分离断蒂.结果 3例皮瓣全部存活,上肢保留.随访8~36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及前臂外形良好,腕关节及手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根据背阔肌联合胸脐皮瓣复合双节段动脉供血原理,可设计成巨大的狭长皮瓣,切取面积大,手术安全,对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实用手术方法.

  • 带监测皮岛的游离腓骨瓣移植治疗前臂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疗效观察

    作者:从飞;范金柱;宋涛;欧学海;张文韬;付华;张世辉;杜晓龙;陈勋;喻姿瑞;刘洋

    目的 探讨带监测皮岛的游离腓骨瓣移植治疗自前臂尺骨或桡骨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自2005年2月至2016年1月,我们应用带监测皮岛的游离腓骨瓣移植治疗前臂骨缺损患者11例,其中尺骨2例,桡骨9例.缺损长度为3~10 cm,平均5.0 cm.结果 术后11例患者监测皮岛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一例监测皮岛术后出现张力性水泡,未做特殊处理,自行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4个月,移植骨愈合时间为3~10个月,平均5个月.腕关节和肘关节活动度与健侧基本相同,旋转功能较健侧均有受限,旋前0°~70°,旋后0°~50°.其中2例肿瘤患者肿瘤未见复发.有2例供区出现趾屈肌力下降,其余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带监测皮岛的游离腓骨瓣移植治疗前臂骨缺损,骨瓣与受区匹配,愈合可靠,皮岛可以监测骨瓣血运及改善软组织条件,虽然技术较为复杂,有一定的手术风险,但仍是治疗前臂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