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胫骨远端骨骺早闭继发畸形的个体化矫形

    作者:陆清达;颉强;胡腾龙;马益善

    目的 探讨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早闭继发畸形个体化矫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0例胫骨远端骨骺早闭继发患肢踝关节成角伴或不伴肢体短缩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畸形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19例患儿接受骨桥切除、胫腓骨远端截骨矫形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骨桥切除后采用自体脂肪填充骨骺开放区;其余11例患儿因骨桥面积大于或等于正常骺板的50%,故接受胫腓骨远端截骨矫形,若合并肢体短缩≥3 cm行胫腓骨近端截骨外固定延长术,不予以骨桥切除.结果 30例患儿中,28例患儿术后获得12~36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其余2例患儿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失访(均接受骨桥切除术,男女各1例).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获得外观及功能上的改善.其中16例效果满意,矫形未丢失;9例矫形部分丢失;3例因术后骨桥再次形成,出现明显内翻畸形.以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预后:优16例,良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5.0%.结论 骨骺早闭导致的肢体畸形复杂多样,应根据具体畸形原因和特点选用适当的矫形治疗方案.对于骨桥面积小于正常骺板50%的患儿,采用骨桥切除、自体脂肪填充联合胫腓骨远端截骨矫形治疗效果显著.当骨桥部分闭合时,其面积越大,复发率也会越高.选择合适的骨骺开放时机联合Ilizarov技术在下肢骨骺早闭所致畸形手术中的灵活应用,有助于胫骨远端复合畸形的综合矫形治疗.

  • 肱骨髁上截骨术后可吸收与金属张力带固定治疗肘内翻的研究

    作者:陈爱民;陈梓锋;叶艳平;江曦;张伟;侯春林

    目的:比较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可吸收张力带(可吸收螺钉或棒和可吸收线)与金属张力带(克氏针和钢丝)固定治疗肘内翻的疗效.方法:采用2种张力带固定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骨端治疗33例肘内翻.可吸收张力带固定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3~24岁,平均16岁;术前内翻角为17°~34°,平均26°.金属张力带固定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12~22岁,平均14岁;术前内翻角为17°~40°,平均29°.根据术后畸形矫正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9个月,平均37个月.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可吸收张力带组优13例,良2例,差0例;金属张力带组优15例,良2例,差1例.2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吸收张力带是固定肱骨髁上截骨治疗肘内翻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无须Ⅱ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简单方便,降低感染机会.

  • 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作者:严盈奇;夏满莉;戴加平;龚遂良;陈刚;周晓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对胸腰椎结核11例患者行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27~65岁,平均53.7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9个月.脊髓损伤程度根据ASIA损伤分级:C级3例,D级8例.根据ASIA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胸腰椎侧位X线片评估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损伤ASIA损伤分级:3例C级患者中2例术后提高至D级,1例提高至E级;8例D级患者中7例提高至E级,1例无变化.VAS术前为6.10±1.30,术后3d为1.70±0.8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36±10.41)%,术后3d为(14.55±8.9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后凸Cobb角术前为(22.64±4.84)°,术后3d为(4.27±1.4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未次随访时为(4.55±1.70)°,与术后3d比较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切口单一、手术创伤小、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矫正畸形、复发率低的优点,但仍需结合长期、规范的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

  •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与多曲方丝弓技术联合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软硬组织变化

    作者:王鹏;惠英;苏哲君;刘锐

    目的:将改良Twinblock矫治器与多曲方丝弓技术联合以矫治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评价其对软硬组织的改变.方法:对21例11~15岁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设计双期矫治,给予改良Twinblock功能矫治和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调整咬合关系至正常后,给予保持.结果:治疗后正、侧面轮廓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Ⅰ类,头影测量下颌骨的变化显著,矢状关系改善.结论:对下颌后缩型Ⅱ类错(牙合),一期改良Twinblock治疗可纠正骨骼矢状关系不调,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二期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对牙位及咬合关系精细调整,矫治效果显著.

  • 采用合理手术方式减少成人脊柱畸形三柱截骨术后并发症

    作者:邱勇

    脊柱后路三柱截骨术,包括全脊柱截骨术(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 )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等被广泛应用于严重成人脊柱畸形的矫正,术后畸形矫正和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恢复满意[1]。但上述术式存在大出血、神经损伤、感染、内固定失败、交界区并发症等[2]。随着手术策略和手术操作技术的完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但术后中远期随访会发生内固定断裂、近端交界区后凸(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 )和近端交界区失败( 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 PJF )、骨盆内固定螺钉的拔出和断裂等并发症,导致疼痛、功能丧失和畸形进展等一系列问题,甚至终导致翻修手术[3-5]。因此,采用合理手术方式预防成人脊柱畸形三柱截骨术后并发症尤为重要。

  • 后路凸凹侧双棒同步矫形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

    作者:方煌;李锋;陈安民;徐志刚;叶佳;金志辉;林阳

    目的 探讨后路凸凹双侧矫形棒同步矫形技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外科矫治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8月采用后路凸凹侧双棒同步矫形技术治疗AIS 4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2例;年龄11~24岁,平均17.1岁.Lenke分型:Ⅰ型17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8例.行选择性胸弯融合27例,非选择性融合21例.观测手术前后冠状Cobb角、顶椎偏距、顶椎旋转、躯干偏移、尾端融合椎旋转、倾斜角、椎间角、矢状面平衡变化,评价侧凸矫正效果及脊柱平衡状况.结果 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15.1个月.选择性融合患者末次随访胸、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6±11)%、(72±9)%.非选择性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胸、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4±15)%、(69±9)%.所有病例尾侧保留脊柱活动节段平均4.4个.1例因术中定位错误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行翻修术.其余病例末次随访无脊柱失代偿,无假关节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后路凸凹双侧矫形棒同步矫形治疗AIS,有助于提高矫形效果,重建和维持脊柱平衡,减少尾侧融合节段.

  •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预防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短期随访疗效观察

    作者:周盛源;陈雄生;贾连顺;朱巍;房雷;蔡弢艺

    目的 研究腰椎融合节段相邻退变节段棘突间置入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短期椎间隙退变进展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至11月腰椎融合节段相邻椎间隙退变程度为Thompson分级Ⅲ级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交替分为Coflex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Coflex组患者融合节段相邻退变节段棘突间置入Coflex,对照组患者融合节段相邻退变节段未予任何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时间为2年,将术后2年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和椎间隙活动度作为近期疗效的观察指标,与术前进行比较,评价Coflex对融合节段邻近椎间隙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获得术后2年随访的患者Coflex组22例,对照组21例,术后两组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小,为术前的47%(t =7.99,P<0.05);术后2年对照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轻微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融合节段相邻退变间隙椎间高度和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椎间隙高度变化值(t=6.7)和椎间活动度(t=-14.5)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无棘突骨折、Coflex松动、脱落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能明显限制椎间隙的屈伸活动范围和维持相应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对融合节段相邻椎间隙退变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应用经椎弓根固定器械(C-D)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韦标方

    目的 改进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经椎弓根固定器械(C-D)固定,加选择性椎间或椎体内植骨,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82例.结果 术后78例达到解剖复位,3例大部分复位,1例严重压缩性骨折,压缩的椎体虽未复原,但恢复了正常的脊柱力线.不全瘫者28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但完全截瘫者17例功能无恢复.35例经1~3年随访,畸形矫正满意,无矫正角度丢失,取钉后腰背僵硬感消失.结论 该术式复位、固定可靠,不需另取髂骨,创伤小,可大限度保留未损伤运动节段功能.

  • 套筒型导向生长棒对幼猪脊柱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邓海洋;吴双;王文军;晏怡果;王程;薛静波

    目的 评估套筒型导向生长棒随幼猪脊柱生长而自动滑动的效果.方法 将14头4个月幼猪随机分为生长棒组(n=8)和对照组(n=6),生长棒组对幼猪经胸背部小切口经皮下植入套筒型导向生长棒系统,对照组只行胸背部小切口切开后逐层缝合,不作其它处理.获取所有幼猪术后当天、术后1.5个月、术后3个月幼猪脊柱X线片,根据术后即刻和术后1.5、3个月X线片测量T8、T9椎体平均高度,T7-8、T8-9、T9-10椎间盘平均高度及生长棒滑动平均长度.测量生长棒组幼猪术后3个月脊柱MRI,观察椎间盘生长板HE染色后形态学改变,观察髓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测量软骨生长板厚度及生长棒滑动长度.结果 生长棒组共2头幼猪未完成实验,1例因麻醉复苏误吸死亡,1例术后感染,随访失败.余12头幼猪顺利完成实验.生长棒组术后当天与术后3个月T8、T9椎体平均高度分别为(18.26±3.26)mm、(27.15±4.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68,P=0.002);T7-8、T8-9、T9-10椎间盘平均高度分别为(1.79±0.24) mm、(2.14±0.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5,P=0.029).对照组术后当天与术后3个月T8、T9椎体平均高度分别为(17.86±3.50)mm、(28.63 ±4.4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54,P=0.001);T7-8、T8-9、T9-10椎间盘平均高度分别为(1.78±0.27)mm、(2.17±0.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28,P=0.035).术后3个月,生长棒组T8、T9椎体平均高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2,P=0.566),生长棒组T7-8、T8-9T9-10椎间盘平均高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3,P=0.823).生长棒组生长棒的平均滑动长度为65.74 mm.生长棒组与对照组相比生长板软骨细胞与髓核细胞排列整齐、细胞体积大、外形圆润、胞浆含量丰富.生长板软骨细胞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套筒型导向生长棒可随幼猪脊柱生长的驱动力而自动滑移延长,对幼猪脊柱正常生长无明显影响.

  • 脊柱侧凸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手术治疗

    作者:邱勇;王斌;朱泽章;吕锦瑜;俞杨;朱丽华

    目的探讨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52例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三类:(1)单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18例):对脊柱侧凸有手术矫形指征、伴发无明显神经损害的ChiariⅠ型畸形和(或)脊髓空洞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2)单纯颈枕部手术(12例):对脊柱侧凸尚无手术矫形指征者,无论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是否存在神经损害,均行后路枕大孔扩大、C1后弓切除、硬脊膜成形术和脊髓空洞分流术;(3)颈枕部手术加脊柱侧凸矫形手术(22例):对脊柱侧凸有矫形手术指征、伴发的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有神经损害者,先行枕大孔扩大、C1后弓切除、硬脊膜成形术和脊髓空洞分流术,术后6个月再行脊柱侧凸矫形术.结果34例颈枕部手术患者中24例术前存在明显的神经损害,术后6个月内仅6例有轻度的神经功能改善.40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中,Cobb角<90°者额状面平均矫正率为63%、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80%;Cobb角>90°者额状面平均矫正率为49%、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4%.随访6个月~5年,平均19个月,矫正率平均丢失6%.结论脊柱侧凸在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时不仅具有外科矫治性,而且可以获得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类似的矫形效果.

  • Pavlik吊带与牵引石膏早期治疗发育性髋脱位的疗效比较

    作者:付喆;杨建平;张中礼;王侃;邓书贞;陈兆强;解礼伟

    目的:比较Pavlik吊带与牵引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牵引石膏)早期治疗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B超筛查确诊的GrafⅢ或Ⅳ型DDH患儿257例(298髋),男31例,女226例;初始治疗年龄为30~159 d,平均(74.1±39.2)d,末次随访年龄超过2岁。采用Pavlik吊带治疗190例(219髋),牵引石膏治疗67例(79髋)。末次随访时拍摄早期治疗成功病例2~3岁时的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干骺端中心边缘(O point edge,OE)角及Smith不稳定(Smith instability,SI)指数(包括水平位移SI?c、垂直位移SI?h),采用Salter标准判断有无股骨头坏死。结果牵引石膏组复位成功率(97.5%)高于Pavlik吊带组(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353,P=0.000);牵引石膏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6.6%)与Pavlik吊带组(4.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P=0.745)。Pavlik吊带组早期治疗GrafⅢ型DDH的复位成功率低于牵引石膏组(分别为80.7%和98.4%,χ2=11.248,P=0.001);且Pavlik吊带复位成功后2~3岁时AI、OE角及SI?c(分别为22.9°±3.7°、16.5°±6.3°及0.74±0.06)较牵引石膏组(分别为21.4°±3.4°、18.9°±3.6°及0.72±0.03)差(P均<0.05)。Pavlik吊带组与牵引石膏组早期治疗GrafⅣ型DDH复位成功率的差异较大(分别为25.6%和94.4%,χ2=24.231,P=0.001),且Pavlik吊带复位成功后2~3岁时OE角(16.0°±4.1°)较牵引石膏组(18.6°±4.5°)差(t=-2.141,P=0.038)。结论 Pavlik吊带早期治疗GrafⅢ或Ⅳ型DDH具有局限性,尤其是GrafⅣ型复位失败率高,不利于复位后髋关节发育;而牵引石膏固定能够显著提高早期治疗的复位成功率,有利于髋关节发育,且不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 矫形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颖

    目的 探讨矫形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52例行矫形器治疗,配合必要的功能锻炼,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佩戴矫形器治疗前,Ⅰ级9 例,Ⅱ级37例,Ⅲ级6例;在佩戴矫形器治疗后,0级9例,Ⅰ级24例,Ⅱ级16例,Ⅲ级3例.矫正效果恢复正常9例,显效26例,有效17例.结论 脊柱矫形器在脊柱侧弯矫治中能辅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对稳定病变关节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使椎体的负重减轻,促进病变的愈合,在矫正椎体畸形和提高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躯体功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并推广.

  • 低温可塑板材制作烧伤整形患者的功能康复支具

    作者:黄桃英;石晓敏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自2001年始采用低温可塑板材,利用板材在大于70℃的水中可变软,冷却后即恢复硬度这一特点,根据患者局部临床需要,设计、制作成功能康复支具,用于烧伤康复期及整形手术后患者局部的固定及支撑,对限制或减轻挛缩畸形,防止皮片挛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小夹板加动态肩外展矫形器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优势

    作者:陈军;周勇;尹艳;廖博

    目的观察小夹板加动态肩外展矫形器对肱骨干骨折愈合及肩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2001/2004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夹板加动态肩外展矫形器外固定)35例和对照组(常规夹板外固定)20例,治疗后4,6,8,12周进行X射线评分评估骨痂生长情况、并比较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X射线评分: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②无论临床愈合时间或骨性愈合时间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0.01).③功能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矫形器治疗肱骨干骨折能达到理想的复位和维持稳定的固定效果,可有效地遏制骨延迟愈合、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 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文格;张洪林;赵沙河;刘建霞;史计月;陈欣志;田再杰

    目的: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期治疗中应用改良绞链石膏/支具,观察其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工程大学临床医学院骨科1984-01/2005-06收治的下肢长骨干骨折患者82例.分为实验组42例,采用符合生物固定要求的内固定后,应用外用改良铰链石膏/支具外固定.与传统绞链不同的是,近侧合叶片的联结点不是一个圆孔,而是一个按照膝关节瞬时中心曲线设计的滑道.使患者在3周后负重、持拐行走,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铰链石膏/支具配合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内固定.结果:82例患者平均获2年随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6~8周内愈合者22例(52.4%),9~12周全部愈合.②实验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股骨及胫骨干骨折早期负重后Ender钉尾轻度外移3例,系断端嵌合不佳所致;骨折部半侧愈合不良1例;向外成角10°1例.无一例发生发生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关节僵硬和明显的废用性肌萎缩.③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术后5,6,7周实验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5周:(92.53±15.34)°比(80.12±16.41)°,6周:(108.48±16.35)°比(96.26±18.37)°,7周:(146.37±19.28)°比(135.21±17.65)°,t=2.73~3.54,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检查骨痂出现率:术后4,5,6周实验组骨痂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52%比0.28%,0.67%比0.40%,0.88%比0.70%,χ2=4.08~5.86,P<0.05).结论:下肢长骨干骨折采用内固定后,应用符合膝关节生物力学原理的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外固定,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期负重活动减少了因骨折长期卧床制动引起的股四头肌粘连、膝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

  •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欣;孙旭;钱邦平;邱勇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发生于低龄儿童,通常是指<5岁发生的脊柱侧凸[1],后也用于泛指发生于低龄儿童具有极大畸形加重风险和呼吸功能不全的脊柱侧凸畸形[2],具有发病年龄早,畸形进展迅速等特点[3],其外科治疗非常困难.支具治疗对于控制严重脊柱侧凸的进展无明显作用,而且患儿依从性差,长时间佩戴支具易引起皮肤压疮等问题.

  • 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分析

    作者:赵永丽;郭宪政;管泽民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错(牙合)患病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40%升至2000年的67.82%[1].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正畸人数迅速增加.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对正畸的疗效和疗程都有较大影响,笔者对200例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在正畸前、中、后的口腔卫生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指导及监督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 手术室骨科金属植入材料管理的体会

    作者:杨柳青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骨外科的不断进步,与之配套的骨科金属植入材料(骨材)也日新月异,面对种类繁多的骨材,实行规范的流程控制,一直是手术室医疗器械耗材管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主要通过2004年以前和2004年以后,手术室对骨材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进行比较,探索更方便、更规范的管理模式.

  • 小夹板固定加中药外敷治疗胫骨骨折延迟愈合

    作者:胡元武;苏红斌

    目的:探讨胫骨中下段骨折经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后骨折延迟愈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胫骨中下段骨折经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后骨折延迟愈合采用去除外固定支架,中药外敷于骨折处,外加小夹板固定.结果:经平均10周的门诊治疗与随访,32例出现连续性骨痂,4例没有出现连续性骨痂而行手术治疗.结论:小夹板固定中药外敷治疗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是切实可行的.

  • 唾液对Free-edge托槽摩擦力的影响

    作者:张玉华;梁甲兴;林立;李多;林斌

    目的:研究唾液对Free-edge托槽摩擦力的影响。方法槽沟为0.56 mm ×0.71 mm 的Free-edge方丝弓托槽和直丝弓托槽与4种不锈钢丝(0.45mm和0.50mm圆丝,0.43mm×0.64mm和0.48mm×0.64mm方丝)及2种结扎方式(全翼结扎及中间翼结扎)组合,每种组合分别在干燥和唾液环境中进行摩擦力实验,记录托槽与弓丝间滑动时的摩擦力。结果在全翼结扎时,Free-edge方丝弓托槽和直丝弓托槽在唾液环境中的摩擦力显著高于在干燥环境中的摩擦力(P<0.05);在中间翼结扎时,Free-edge托槽在2种环境中的摩擦力无显著差别;Free-edge托槽结扎中间翼时的摩擦力显著低于结扎全翼时的摩擦力(P<0.01)。结论唾液增加了Free-edge托槽在全翼结扎时的摩擦力。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