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elD631: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RET原癌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作者:姚斌;柳学;董婷婷;陈雄;黄知敏;翁建平

    目的 检测一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家系中RET原癌基因突变情况,以探寻该家系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一个MEN2A家系,包括先证者两代人共22位成员的大家系.提取该家系22位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先证者RET原癌基因的外显子10、11,进而对纯化后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并进一步进行克隆测序,判定变异的位点及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测得突变所在的外显子后,将其余几例患者及其亲属相应外显子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4例MEN2A患者均存在D631密码子(GAC)的杂合缺失,碱基序列由TGC^GACGAGCTG变为TGCGAGCTG,导致代表天冬氨酸的D631的缺失,即delD631;4例患者中Ⅱ6的一级亲属(Ⅲ10)为该基因突变携带者.克隆测序发现的突变点与Cariff医学遗传学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的MEN2A相关的RET原癌基因突变比较,确定为新突变点.结论 本研究MEN2A家系存在外显子11的D631杂合缺失突变,是国内外报道的首个RET原癌基因D631缺失突变.临床表现特点:相对于半胱氨酸位点突变,其发病年龄迟,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早于甲状腺髓样癌发生.

  • 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和基因型的同一性

    作者:郑小丽;许乐;胡伏莲;王蔚虹

    目的 明确克拉霉素耐药的幽门螺杆菌(Hp)菌株耐药性和基因型的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从16株对克拉霉素耐药的Hp混合菌落菌株中各随机挑选10个单菌落,转代扩菌后,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单菌落对克拉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CTAB/NaCl方法提取单菌落的DNA,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其点突变,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方法比较各菌落的基因型.结果 来自16个耐药Hp菌株的共160个单菌落均对克拉霉素耐药,且都存在23 S rRNA基因的点突变.来自同一患者的克拉霉素耐药菌株的10个单菌落具有相同的RAPD指纹图谱,与亲代混合菌落菌株也有相同的RAPD指纹图谱.结论 克拉霉素耐药的Hp菌株中未发现耐药性或基因型的混合感染存在.

  • RET原癌基因p.C618Y突变的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一家系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赵坚强;郭良;戚晓平;陈振光;王可敬;楼建林;余秀华;成军;金杭阳

    目的 探讨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的临床诊治特点及RET原癌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个FMTC家系进行系统的家系调查,提取外周血进行RET原癌基因和降钙素检测,并绘制家系图.结果基因检测该家系为RET原癌基因第10外显子第618位点TGC→TAC杂合错义突变,即p.C618Y突变,与临床完全符合.7例MTC中,男1例,女6例;首次诊断平均年龄49.6(24 ~78)岁;临床均表现为颈部肿块;肿瘤大直径1.4~4.4 cm,平均2.6 cm;7例均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除1例(78岁)拒绝手术外,1例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左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例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既往左侧甲状腺因“良性肿瘤”已全切除),其余4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6例均+至少双侧颈部Ⅵ区淋巴结清扫或+单/双侧颈部改良淋巴结清扫术.接受手术的6例患者首次术后降钙素仍升高:其中1例首次术后64个月因MTC转移死亡;3例在首次术后6个月行再次手术,2例降钙素降至正常,1例降钙素仍升高;另外2例分别在首次术后214、60个月,影像学检查示双侧甲状腺叶残留、局部淋巴结肿大并降钙素升高.2例无症状中的1例因术前血清降钙素高,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双侧甲状腺C细胞增生;另1例已随访10个月,未发现影像学和降钙素异常.结论 基于家系调查并整合RET基因和降钙素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以改善预后;对无症状的RET基因突变携带者,应根据其降钙素水平,实施个体化的预防性甲状腺全切除或严密随访观察.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点突变与风湿性心脏病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金振晓;纪宗玲;胡军;胡巧侠;陈南春;陈苏民;刘维永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易感性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第一外显子点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36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和39名正常人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及正常人均未发现有MBL C和D等位基因的出现;11例病人为MBL A/B等位基因杂合子,1例病人为MBL B/B等位基因纯合子;15名正常人为MBL A/B等位基因杂合子,未发现有MBL B/B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B等位基因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平均症状出现年龄为30岁±14岁,AA纯合子病人的平均症状出现年龄为37岁±11岁,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的点突变所造成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功能低下或血清浓度偏低,可能不是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但会加速风湿性心脏病的进展,这与风湿性心脏病易感人群在青少年中高是一致的.

  •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ABL激酶区点突变分析

    作者:秦亚溱;刘艳荣;李金兰;阮国瑞;主鸿鹄;江倩;付家瑜;陆颖;常艳;李玲娣;黄晓军;陈珊珊;丘镜滢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ABL酪氨酸激酶区点突变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巢式PCR扩增30例伊马替尼治疗时处于加速/急变或慢性期后期,伊马替尼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在治疗不同时间的45例CML患者的骨髓标本,检测bcr/abl融合mRNA的abl激酶区,纯化、测序并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检出点突变(43.3%),类型分别为E255K 4例,G250E 4例,F359C+G250E、E355G、M244V、Y253H及D276G1各1例.其中12例发生疾病进展,转入加速/急变期,8例疾病进展时表现为纯合型点突变,3例为野生与突变型ABL同时存在(1例无进展时标本).加速/急变期患者(1.5~30个月,中位5个月)明显早于慢性期后期患者(11~45个月,中位25.5个月)检出点突变(P<0.05 ).4/7例随访患者在急变前的7~15个月分别检测到不同程度的点突变.结论 ABL激酶区点突变是伊马替尼治疗CML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定期监测ABL激酶区点突变有助于及早采取干预治疗,提高疗效.

  •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mtDNA点突变与发病类型的关系

    作者:宋东林;张英谦;石进;吕强;陈晋文;张卫清;王;蔡庆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mtDNA在3243及8344位点的点突变与发病类型的关系.方法提取5例患者骨骼肌中的总DNA,以2对寡核苷酸为引物行PCR扩增,分别应用BglⅠ和ApaI酶酶切后,琼脂糖电泳判定.结果 2例患者nt3243位点出现A→G点突变,卒中样发病型(MELAS)和不整红边纤维型(MERRF)各1例;2例MERRF患者nt8344位点出现A→G点突变,其中1例同时存在着3243位点突变.结论 nt3243及nt8344位点突变分别与MELAS 和MERRF的发病有关.1例MERRF患者同时存在上述2个位点的突变,这可能与线粒体脑肌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有关.

  • 国外重组腺病毒-p53制品对肿瘤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概况

    作者:彭朝晖;张晓志

    p53肿瘤抑制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病人的预后关系密切[1].超过50%以上的肿瘤存在p53基因的异常(包括点突变、等位基因缺失、重排、插入、基因融合等).

  • 1型糖尿病患者及其父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外显子1A/G49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张绍维;丁丽;李鹏飞;钱聪;兰继承;赵文洲

    目前在多个种族人群中发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外显子1的点突变(49位点A/G)与1型糖尿病(T1DM)发病相关[1,2].本研究检测汉族人T1DM患者及其父母的CTLA-4基因外显子1的49位点基因型,探讨此基因多态性与T1DM的关系.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CD35基因多态性特点和表达水平与发病进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褚福亮;王福生;徐东平;金磊

    人体红细胞表面表达的CD35分子是补体C3b受体,又称之为CR1.近年来发现CD35基因中发生L型点突变可使红细胞表达CD35分子减少,尤其是在慢性病毒感染患者(如艾滋病、丙型肝炎等)中,红细胞表面CD35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此变化与病情的进展相关[1,2].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急性感染和发病过程中,患者CD35基因型有何特征?红细胞表面CD35分子有无变化?与疾病的进展之间有何联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了北京地区54例SARS患者CD35的基因多态性、在红细胞上表达水平,并据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了CD35水平的改变与病程进展之间的关系.

  • 线粒体DNA A8344G点突变的临床异质性表现

    作者:赵娟;赵丹华;张巍;吕鹤;袁云;戚豫;王朝霞

    目的 报道线粒体DNA (mtDNA) A8344G点突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4-2011年10例经基因检查证实存在mtDNA A8344G点突变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改变特点.结果 6例患者表现为青少年起病的肌阵挛癫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符合肌阵挛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综合征;2例患者为婴幼儿起病的以脑干和基底节病变为主的Leigh综合征;2例患者表现为成人起病的肢带型分布的线粒体肌病.10例患者均行骨骼肌病理检查,除1例MERRF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出现破碎红纤维(RRF).肌肉组织中mtDNA A8344G突变比例定量分析显示,Leigh综合征患者(87.2%、88.4%)>MERRF综合征(69.0%~86.8%)>线粒体肌病患者(67.2%、58.4%).结论 mtDNA A8344G突变导致的临床类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患者中肌肉mtDNA突变比例与临床表型可能有一定相关性,突变比例越高,临床严重程度越重.

  • 线粒体DNA A3243G突变的临床听力学特点及与突变率的关系

    作者:薛俊芳;陈丽;马祎楠;赵丹华;段继波;王朝霞;戚豫;刘玉和

    目的 总结线粒体DNA (mtDNA) A3243G突变引起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听力学特点,分析听力受损部位,探讨其与mtDNA A3243G突变率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收集的44例mtDNA A3243G突变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分析血和尿中mtDNA突变率以及性别、年龄与听力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44例患者中41例接受纯音测听,听力表现为正常或双侧基本对称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以高频下降型及下降型为主,82耳中听力下降75耳(91.46%);言语测听26耳中22耳与纯音测听不一致;畸变产物耳声发射86耳中异常77耳,其中5耳纯音测听正常;耳蜗电图75耳中异常31耳;82耳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中异常25耳,其中ABR阈值与纯音测听明显不一致10耳,Ⅰ-Ⅴ波间期延长2耳,Ⅴ波较Ⅰ波先消失1耳.2耳言语测听异常而ABR正常.(2)血和尿中mtDNA A3243G突变率及性别与听力水平无相关性;年龄与mtDNA A3243G突变所致MELAS综合征的听力水平呈正相关(r=0.653,P=0.003).结论 mtDNA A3243G突变的临床听力学表型呈高度异质性特点,与mtDNA A3243G突变率无关,听力病损部位主要位于耳蜗,可合并有蜗后的病变.听力下降是mtDNA A3243G线粒体脑肌病的一项重要特征.

  • 036部分AIS患者雄激素受体点突变(R840S): 不同R840点突变的临床表现

    作者:潘芹芹;崔毓桂

  • 用一个新的NCF1点突变对常染色体P47phox缺陷性慢性肉芽肿病进行产前诊断

    作者:杜雪;张颖

  • 3种少见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杂合取合予的临床特征

    作者:许涓涓;丘小霞;杜娟;李萌;黄萍丽;李娇

    目的:了解3种少见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血红蛋白Constants Spring (Hb CS),血红蛋白Westmead(Hb WS)和血红蛋白Quong Sze(Hb QS)]杂合子与双重杂合子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35例上述3种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的杂合子与双重杂合子患者和正常对照男女各20例,进行血常规参数分析、血红蛋白分析、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方法(RDB)和多重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基因型。结果:杂合子组、Hb CS和Hb WS双重杂合子(αCSα/αWSα)组均无临床表现,但Hb QS杂合子(αQSα/αα)组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值小于其余杂合子组(P<0.05)。Hb CS和Hb QS双重杂合子(αCSα/αQSα)组有轻微的临床表现,MCV和MCH值低于Hb CS杂合子和Hb WS杂合子组(P<0.05)。结论:Hb CS杂合子组和Hb WS杂合子组表现为静止型地中海贫血,Hb QS杂合子组更接近轻型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表型多样,Hb CS和Hb WS双重杂合子表现接近于静止型地中海贫血,而Hb CS和Hb QS双重杂合子表现类似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Hb H病),在遗传咨询中需注意。

  • 线粒体DNA点突变与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廖海羚;王进;肖友生;甘露;周家彬;黄坚毅;薛丽虹

    目的 探索线粒体DNA (mtDNA)点突变与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为揭示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试验分锰中毒组、锰接触组和正常组,分别提取各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测序方法对临床诊断为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28例患者及30例锰接触未发病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的mt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所在片段进行分析.结果 在3组88例研究对象中发现有19例存在mtDNA8281~8289 (ccccctcta)9 bp片段缺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锰中毒组中发现有8例存在7028C>T,1例存在8119T>C,6例存在8344A>C,2例存在9540T>C点突变;与锰接触组、正常组7028C>T、8344A>C点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119T>C、9540T>C点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线粒体DNA点突变与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有关.

  • 1 SUR1/Kir6.2通道的单点突变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ADA 2001年会,35-OR)

    作者:

    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是两种新型的胰岛素促分泌剂,通过阻断ATP敏感K+通道发挥作用.格列苯脲可与β细胞KATP通道SUR1亚单位上2个不同的结合位点,即磺脲类位点与benzamido位点相互作用.通过比较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与格列苯脲的结构,发现瑞格列奈可与benzamido部分结合,而Nateglinide可与SUR1磺脲类部分结合.已证实大鼠SUR1上丝氨酸区域(1237)为磺脲类结合位点.通过PCR致人的SUR1中S1237Y点突变,之后将hSUR1[S1237Y]与hKir6.2在HEK293细胞内共表达,总体细胞检查显示变异通道的特点是甲苯磺丁脲的敏感性缺失,而格列苯脲抑制作用的可逆性增加.瑞格列奈仍可抑制电流通过变异的通道,而Nateglinide如甲苯磺丁脲一样,抑制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因此,Nateglinide而不是瑞格列奈可与SUR1上的磺脲类位点相互作用.

  • 细胞遗传学检测在慢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潘成云;许娜;何柏林;曹睿;廖立斌;阴常欣;蓝扬清;陆紫媛;黄继贤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病程演进与细胞遗传学的关系.方法 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对387例初诊CML患者行染色体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结合ABL激酶区点突变检测分析细胞遗传学变化与CML病程演进的关系.结果 间接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87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其中Ph+ CML占94.1%(364/387),PhCML占5.9%(23/387);标准易位t(9;22) (q34;q11) 320例(87.9%),变异易位5例(1.4%),初诊Ph+合并额外染色体异常(ACA) 39例(10.7%).合并ACA中“主要路径”异常22例(56.4%),“次要路径”异常15例(38.5%),-Y异常2例(5.1%).23.4%(71/303)标准易位患者在TKI治疗中出现ACA,主要为染色体数目异常,此类患者疾病进展比例高(x2=168.21,P<0.001)、更易合并点突变(x2=29.04,P<0.001).初诊CML慢性期合并ACA患者与标准易位患者相比,有较低的无事件生存(EFS)及无病生存(DFS)率(P值分别为0.037和0.003),但总生存(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CML慢性期患者TKI治疗过程中出现ACA者与无ACA者相比,OS、EFS、DFS率均降低(P值均<0.001).进展期合并ACA患者长期生存率下降(P=0.086).结论 CML在病程演进中往往合并ACA,此类患者更易发生不良事件或疾病进展,在TKI治疗过程中规律、及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点突变检测对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BCR-ABL酪氨酸激酶区点突变检测多中心比对研究

    作者:秦亚溱;王冬梅;乔纯;沈宏杰;耿素霞;曹增;黄晓军

    目的 调查不同医院BCR-ABL酪氨酸激酶区点突变检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 由6家医院各制备10份来自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BCR-AB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样本的cDNA,每份分装成6管派发,每家医院按照自身的操作程序检测共60份比对样本的BCR-ABL激酶区点突变,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合测序图谱进行结果比对分析.结果 37份(61.7%)比对样本的碱基及相应氨基酸突变类型6家医院报告均一致.53份样本可以确定突变类型,共涵盖23种;1份样本没有突变;6份样本由于室间图谱差异较大无法明确结果.突变比例低造成12份样本结果不一致,二者明显相关(P=0.008);测序图谱特殊及扩增区域未覆盖各造成1份样本结果不一致;3份样本发生扩增失败;7份样本发生检测或报告错误.80.6%的结果明确的样本室间报告突变比例差值在20%以内.标本内参弱与检测失败和室间测序图谱差异大均相关.结论 通过样本比对能够发现临床常规检测存在的问题,促进检测水平的提高.突变比例低是导致室间突变报告不一致的主要因素.

  • JAK2基因V617F点突变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冀林华;李占全;崔森;耿惠;邹成林;熊辉霞;罗伟;苏娟;柴克霞;王红心;杨发满;袁霞;李玉丽;李学梅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表现为红细胞大量增殖,但是对于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2005年国际上多个研究小组报道了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尤其是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患者中存在特定的JAK2V617F基因突变,并证实其与MPN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3].

  • 伊马替尼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点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谷红丽;王进;秦正红;张日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 是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它含有特征性的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具有组成性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激活其下游的信号传导途径导致CML的发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IM)通过竞争性结合ABL酪氨酸激酶区的ATP结合位点,使该激酶失去催化活性,阻断下游的信号传导,达到治疗CML的目的.随着IM应用时间的延长及病例数的扩大,其耐药现象已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目前研究表明,IM耐药机制可分为BCR-ABL依赖性[1-2]和非依赖性[3-4],其中ABL激酶区点突变是常见的原因[1-2,5-6],已报道的点突变类型已超过90种.然而,国内类似报道尚不多,为了探讨我国CML患者IM耐药的机制及突变类型,我们检测32例IM耐药患者ABL激酶区的点突变,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点突变的关系、不同突变发生的频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569 条记录 8/29 页 « 12...567891011...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