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躯体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大伟;靳雁斌;杜文津;刘玮;陈晋文;徐巍

    目的 分析影响离退休老年人躯体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60例离退休老干部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中文版简易躯体能力测试工具(CMPPT)测试躯体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试认知功能,通过体检报告和电子病历档案收集社会人口学和健康状况等信息.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b=-0.298,P<0.001),MMSE(b=0.369,P<0.001)和帕金森综合征(b=-2.557,P=0.014)与CMPPT具有独立相关性,既往卒中与CMPPT的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6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0岁、MMSE每减少5分和帕金森综合征具有低水平CMPPT(<9分)的OR值分别为9.064(2.464~23.621)、2.031(1.213~3.401)和5.741(1.142~29.014).结论 老龄化、认知和运动相关性疾病与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相关,因此,对认知和运动障碍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是延缓和改善其躯体功能下降的关键.

  • 盐酸苯海索在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程新峰

    目的 评估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治疗中盐酸苯海索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入我院的3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一时期入院的36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选用盐酸苯海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室内平地30 m折返行走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室内平地30 m折返行走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均降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升高,室内平地30 m折返行走时间均缩短(P<0.05);但UPDR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室内平地30 m折返行走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治疗中盐酸苯海索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一步缓解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对其步行、平衡功能予以有效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满达

    药物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syndrome)发生的为常见原因,药物通过不同途径来影响多巴胺系统,继而引起不同帕金森综合征.

  • 盐酸苯海索对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曾荣

    目的:本文就盐酸苯海索对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6例帕金森病患者设为A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6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设为B组,两组患者均予以盐酸苯海索治疗.对比治疗总有效率、帕金森症量表(UPDRS)评分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A、B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7.39%、65.22%,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的A组患者的UPDRS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为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使用盐酸苯海索治疗均可获得理想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要点

    作者:朱甜甜;宁知凤;崔莉

    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诊治的80例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美多芭、尼莫地平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10d为一个疗程,共6个疗程)对两组分别进行Webster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Webster评分为14.17分(s=1.95),低于对照组的15.69分(s=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特征与临床用药特点探析

    作者:王卫红;孟兰芳;王洋;赵丽娟

    目的:分析帕金森综合征(PDS)患者的并发症特征及临床用药特点.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HIS(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收录的PDS患者120例,分析其并发症特征及临床用药特点.结果:PDS合并疾病中脑梗死占比高,为28.3%,其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肺部感染等;使用频率前10类中药中41.6%为活血化瘀类,10.8%为通便药,9.2%为清热解毒剂;使用频率前10种中药中蛇毒巴曲酶注射液占10.0%,银杏叶提取物占8.3%,复方芦荟胶囊占7.5%;使用频率前10种西药中多巴丝肼占8.3%,阿司匹林占6.7%,维生素占5.0%.结论:PDS患者的并发症多比较严重,需主动积极治疗,关注血管性因素,可中西医结合治疗,确保效果优.

  •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秀茹

    目的: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5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3例观察组和42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美多巴、碘酸-α二氧麦角隐亭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共20 d,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精神、情绪和行为评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情绪、行为以及精神,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 帕金森综合征应用多巴丝肼联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虫类药物治疗效果

    作者:周晓晖

    目的:观察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用多巴丝肼联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虫类药物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神经科以帕金森综合征收治入院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患者给予多巴丝肼胶囊常规治疗,起始剂量为0.45~1.00 g/d,随后根据病情加重增加平均药量0.75 mg/d;实验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再加全蝎、僵蚕、水蛭3种虫类药材,每日1剂,一两2次温服,观察对比3个月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0.4%)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综合征应用多巴丝肼联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虫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自拟汤剂治疗帕金森综合征69例

    作者:张忠敏;毕鹏翔;王晓莉

    目的 观察自拟汤剂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确诊为帕金森综合征的69名患者,进行为期20d的中医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疗效进行前后对比.结果 治疗结束后,69例患者的记忆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过程中出现副反应的情况较少,治疗结果稳定.结论 自拟汤剂治疗帕金森综合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记忆功能,且毒副作用小、疗效持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合并病特征与临床用药特点分析

    作者:刘峘;谢雁鸣;易丹辉;王永炎

    该研究对17家三级甲等医院HIS数据库中4 497例帕金森综合征住院患者的诊断信息、临床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合并疾病为脑梗死、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肺部感染,其中脑梗塞、高血压病在男性的合并发生率分别达到33.46%,30.05%,女性较此略低.男性合并冠心病者高于女性,女性合并糖尿病和骨病者高于男性.合并疾病发生率随年龄升高,血管性因素占据重要地位.9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的合并病是冠心病、肺部感染,常伴有营养代谢紊乱及急症、危重症.便秘、抑郁及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与帕金森综合征核心症状治疗相关的药物种类约占临床用药20% ~ 30%,其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合并疾病,临床用药与疾病谱吻合.活血化瘀剂高居中药应用频率首位,达到44.52%;通便药占11.66%;清热解毒剂占9.46%.应用频率前20位的中药品种使用率合计达到56.07%,其中12种属于中药注射剂,占60%.研究提示在帕金森综合征诊疗中,合并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应重视本病的血管性因素,中医药更应关注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多巴丝肼片方案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探讨

    作者:昌军

    目的 探讨多巴丝肼片(美多芭)方案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美多芭治疗)24例,B组(美多芭+吡贝地尔治疗)34例,C组(美多芭+盐酸苯海索片治疗)4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半年后,B组、C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同时B组的效果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B组患者UPDRS的评分显著低于A、B两组(P<0.05).结论 美多芭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协同治疗帕金森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 CD14 mRNA和TLR4 mRNA表达与帕金森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郭薇;杜会山;谈晓牧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和toll样受体(TLR4)mRNA的表达与帕金森综合征(PD)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潞河医院治疗的PD患者80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CD14mRNA和TLRmRNA表达,同时分析CD14mRNA和TLR4mRNA表达与P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CD14mRNA和TLR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PD组CD14mRNA和TLR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22±0.344)和(1.417±0.40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Y分期>2.5期患者CD14mRNA和 TLR4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43±0.312)和(1.722±0.422),明显高于H-Y分期≦2.5期患者(P<0.05);CD14mRNA和TLR4mRNA相对表达量与PD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运动并发症、服用受体激动剂和左旋多巴类药物无关(P>0.05);CD14mRNA和TLR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14mRNA和TLR4mRNA表达与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提示机体固有免疫可能参与了 PD的发生发展.

  • miR-1976在帕金森综合征中的作用

    作者:谢涛波;钟纯正;符尧天

    目的 探讨miR-1976在帕金森综合征(PD)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随机将细胞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miR-1976抑制剂(inhibitor)转染组和空白转染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做处理,模型组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SH-SY5Y细胞建立PD细胞模型,miR-1976 inhibitor转染组转染miR-1976 inhibitor质粒,空白转染组转染空白质粒.采用MM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 Ⅰ/Ⅱ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eclin1、LC3 Ⅰ/Ⅱ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和miR-1976 inhibitor转染组培养24h、48 h和72 h时OD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P<0.05);模型组和miR-1976 inhibitor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221±2.816)%和(11.016±2.910)%,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P<0.05);模型组和miR-1976 inhibitor转染组Beclin1 mRNA和LC3 Ⅰ/ⅡmRNA相对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P<0.05),而miR-1976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P<0.05);模型组和miR-1976 inhibitor转染组Beclin1、LC3 Ⅰ、LC3Ⅱ蛋白相对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转染组(P<0.05).结论 miR-1976在PD中有重要作用,miR-1976低表达可抑制神经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及自噬.

  • 表现为少年帕金森综合征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型例报道

    作者:王展;赵惠卿;王雪梅;杨雅琴;冯涛;马惠姿

    目的 报道1例首发症状为少年帕金森综合征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G11)患儿.方法 描述1例13岁发病的27岁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首发为抖动、肢体僵硬,逐渐出现运动迟缓、行走困难,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有效.MRI示胼胝体萎缩和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改变;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基因检测提示SPG11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c.5867-1G>C和c.3687-2A>G.家系分析显示突变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为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SPG11可以帕金森综合征为首发表现,少年起病的帕金森综合征患儿有必要进行全面基因筛查.

  • 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作者:付培平;李家才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与原发帕金森病相鉴别.方法: 综合分析52例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即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PS)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2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PD)临床资料作对照.结果: 发现VPS患者伴有神经功能局灶受损体征,CT或MRI结果异常率高于PD患者.结论: VPS、PD病因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影像学亦有差异.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孙刚顺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具有典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已表明其与基底节区多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1,2].

  • 三联疗法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作者:桂振东;张卫华;陈芳;谭玉丹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是因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本文报道一例因使用胃三联疗法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个案供参考.

  • 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分析

    作者:周莎莎

    目的:观察药物疗法对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帕金森综合征患者46例,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所有患者展开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在此基础上单独使用美多巴治疗,观察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美多巴联合脑得生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帕金森综合征治疗中,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尤其是美多巴与脑得生联合使用临床效果极为显著,可大大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认识现状

    作者:张颖冬

    1929年,Critchley以“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综合征(arteriosclerotic parkinsonism)”描述高血压老年患者表现出的肌强直、面具脸和小步态等类似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症状,并提出这一综合征具有进展迅速、下肢受累明显重于上肢且多无震颤的特点;同时,其认为基底节区多发性血管性病变是导致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综合征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因[1-2]。然而,此概念受到很大争议。半个世纪后, Critchley更正其有关动脉硬化与PD发病的观点,将其再命名为“动脉硬化性假性帕金森综合征”[1-2]。其他的命名还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 )和下半身帕金森综合征(lower body parkinsonism,LBP)等,因VP更符合该类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而在研究中被广泛采用[3-4]。对VP的概念虽仍存在争议,但近期研究再次确定了其为一组独特的疾病[2-3]。以运动障碍为主诉就诊的老年患者是患有VP还是PD?由于两种疾病在病程、药物治疗反应性、二级预防措施及预后等方面不同,因此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一例

    作者:马妍;鲁明;刘小璇;樊东升;刘晓鲁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组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包括多种亚型[1],我国以SCA3常见,也称为马查多-约瑟夫病(Machado-Joseph disease,MJD)[2].SCA3的核心表现包括为突眼、小脑性共济失调、肌强直、锥体束征、肌萎缩等,而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SCA3病例较为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少见的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SCA3病例.

162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