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组织重建技术

    作者:林震涛;何理盛;梅文忠

    目的: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细节问题如不加以注意,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通过分组对比观察,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手术中的组织构建技巧,以期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改善生活质量.方法:①对象:选择2000-01/2007-07颅盖骨缺损患者86例.②分组: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普通术式修复法组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5~56岁;颞肌组织重建组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8~69岁.颅盖骨缺损修补手术时间为缺损后1个月~6年.③干预:颞肌组织重建组:将钛网塑型,固定,将颞肌筋膜和肌肉呈扇形贴紧钛网表面,间断缝合颞肌筋膜和肌肉缘于钛网表面;普通术式修复法:采用翻转皮辦.即颞肌筋膜外的皮辦,显露出骨缺损区,覆盖钛网,直接把颢部肌肉全部盖在钛网下.④评估:对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咀嚼、疼痛、颞部肌肉萎缩、外观皮肤凹陷进行比较,并观察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8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个月~6年.①颞肌组织构建患者术后咀嚼有力、头面部疼痛轻、颞部肌肉萎缩不明显,外观无或较轻皮肤凹陷.普通术式修复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可能因为局部钛网压迫顥肌层,致咀嚼时疼痛、无力.②普通术式修复法出现钛网松动3例,经局部加压包扎固定1个月后好转;两组2例硬膜外血肿自行吸收;3例术后癫痫,治疗后得到良好控制.结论:颅骨缺损重建术中,组织重建尤为重要,特別要注意重建生理的组织结构.采用间断缝合颞肌筋膜和肌肉缘于钛网外面的方法处理,可防止术后患者咀嚼无力、疼痛和外观变形等并发症,并有利于术后尽快的生理修复,使患者尽早正常生活.

  • 正常(牙合)青年男性咀嚼肌超声形态与牙弓形态的关系

    作者:庾英姿;米丛波;赵亚平;祖青;梁其彬;林成;王巧云

    背景:咀嚼肌形态与颅面形态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被报道,但是关于咀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明确.目的:探讨咀嚼肌形态功能对牙弓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 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前束大厚度、平均厚度,并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浅层嚼肌横截面的面积与上颌牙弓前中段长度,纵截面长度与下颌前段牙弓长度,大厚度与下颌牙弓中段宽度及上颌牙弓周长呈正相关(P < 0.05);颞肌前束大厚度、平均厚度与上颌牙弓前段及前中段长度呈负相关(P < 0.05),提示浅层嚼肌、颞肌形态功能可能是影响牙弓形态的因素之一.

  • 肌电图对颞肌及嚼肌剥离术前后咀嚼肌的功能评估

    作者:姚军;胡敏

    目的:肌电图能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形态学变化,是研究神经肌肉系统必备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比观察颞肌、嚼肌剥离术前后肌电图改变,探讨咀嚼肌剥离后的功能变化.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2000-03/2002-09收治行嚼肌及颞肌剥离术患者22例.应用颌下切口,显露并剥离一侧嚼肌下颌骨附着,同时剥离附着喙突之颞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双侧颞肌、嚼肌静止期与大用力收缩时肌电图检查.结果:颞肌及嚼肌术前术后均未发现任何一块肌肉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纤颤电位.大力收缩时,术后1个月肌电波单纯相及混合相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组肌电波幅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侧与非手术侧对比,术后1周组双侧肌电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双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肌电图表现来看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肌肉的不可逆性变化.

  • 三维塑形钛板颞肌下修补颅骨缺损的安全及有效性:38例患者数据分析方案

    作者:钱伟;张卫;金浩;朱扬清;邹煜

    背景:去骨瓣减压治疗后需进行缺损颅骨的修补.既往使用的自体骨、异体骨、有机材料等存在塑形效果不理想、感染等风险,而钛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颅骨修补材料,数字化三维成型可以使其与颅骨缺损完好匹配,较好地还原患者缺损部位的解剖原貌.目的:探索三维塑形钛板颞肌下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修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应用三维塑形钛板颞肌下修补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38例的手术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次要评价指标为修复后1,6,12,18,24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NIHSS评分和头颅 CT检查结果.试验方案已于2017-10-11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为ChiCTR-IOC-17012947.结果与结论:目前已完成的部分数据分析结果:38例患者已进行6-24个月不等的随访,未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头颅CT结果均显示钛网及钛钉固定良好,颅骨形态对称,未见皮下积液及颅内出血.通过额颞区颅骨缺损患者并发症、神经功能及影像学的结果,为临床定制三维塑形钛板颞肌下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提供了试验依据.

  • 晚期面神经麻痹修复过程中表情肌与颞肌电生理力学指标的对比研究

    作者:胡志奇;齐向东

    背景:应用颞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修复晚期面神经麻痹(以下简称面瘫),存在肌力过强的缺点,将颞肌和表情肌的电生理力学指标比较研究,希望可以避免出现术后不对称表情的情况.目的:采用肌电图测定颞肌与表情肌的干扰型,为晚期面瘫施行颞肌筋膜瓣转移筛选功能指标.设计:开放性试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及临床解剖研究所.对象:于2000年军校学员中选拔的健康青年志愿者18例完成本试验.方法:依照肌电图原理,对表情肌及颞肌肌束的肌电图干扰型测定.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相应肌肉束干扰型的转折数、平均振幅和两者比值.结果:颞肌可以利用的三束肌束的肌力是相应表情肌肌束的1.5倍至4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颞肌可分三束替代表情肌修复晚期面瘫,肌力相对较强.

  • 甲状腺微小癌颅骨巨大转移1例

    作者:王运华;徐杰;张志峰;刘淑皎

    患者,女,68岁.发现左侧颞顶部头皮肿物1年半入院.查体:左侧颞顶部有一10cm×10 cm大小质地较软的肿物,无活动性,右下肢肌力Ⅳ极,未发现其它阳性体征,头颅X线片示左颞顶部10 cm×10 cm大小的骨质破坏缺损.颅脑CT示左颞顶部大层面10 cm×9 cm类圆形软组织影,密度不均,有碎骨片影,左颞顶骨骨质破坏缺损.于2002年8月10日在全麻下施行开颅肿瘤切除,术中见:左颞顶部颞肌下巨大肿物,呈灰白色,质地较韧,内有碎骨片,血动丰富,缺损的颅骨边缘骨质疏松,肿物已侵及颞肌、硬脑膜.术中切除肿瘤同时切除受累的颞肌、硬脑膜.咬除明显破坏的颅骨,并一期修补硬脑膜.

  • 先天性耳前瘘管90例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罗振峰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效果和体会。方法:对90例耳前瘘管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90例患者在7~14 d 内术区愈合,随访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前控制感染,术中以颞肌为基底进行扩大切除,对于手术治疗的彻底性有重要的意义。

  • 保留额骨瓣在治疗额颞叶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韩锦山;李泽华;张瀛

    我科自1999年3月~2001年3月共手术治疗额颞叶挫裂伤及硬膜下血肿12例,均采用保留额骨瓣清除病灶及血肿,并行颞肌下减压术式,收到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年龄分布:24岁~65岁.以额颞叶挫裂伤为主8例,以硬膜下血肿为主4例.按GCS昏迷评分:4分1例,6分~8分5例,9分~12分6例.预后:死亡1例,成活11例.

  • 耳屏前切口术后颞肌肿胀的原因分析

    作者:王树桢;包志军;王治国;庞小菲

    重型颅脑外伤特别是额颞叶重度挫伤往往需要额颞去骨板减压清除坏死脑组织及颅内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有时遇到这样的病例:术后术侧颞肌极度肿胀,颞肌深面呈弧形改变凸向颅侧,对脑组织造成明显的占位压迫效应.

  • 早期颞肌外钛网修补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颅骨缺损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希汉;肖连福;黄陈铭

    目的: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颅骨缺损的修补方法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10-2016年28例大面积脑梗死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在大面积脑梗死术后3个月内行颞肌外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结果:患者对缺损区术后外形满意,咬合无疼痛感.2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予以改善微循环局部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积液在2周内逐渐吸收消失.结论:早期颞肌外三维钛网修补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颅骨缺损,较好地保留了缺血区脑组织血供,有利于脑神经功能的后期恢复,而且特殊定制的三维塑形钛网既保证了良好的颞部外观,又不影响咀嚼功能,术后并发症少,对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而言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手术方法.

  • 基于颞肌表面肌电的鼠标装置研究

    作者:张腾宇;李立峰;王喜太;赵域

    目的 设计一种基于颞肌表面肌电的鼠标装置,用于解决高位截瘫、上肢残疾等手部功能障碍者操作鼠标的难题.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控制鼠标的方法,通过分析与试验,选取面部颞肌肌电信号作为控制信息,以咬牙作为触发动作,根据不同咬牙动作时,面部颞肌产生不同的肌电信号特征,设计一种利用颞肌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鼠标控制的装置.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受试者能够通过简单的咬牙动作实现控制鼠标的目的.结论 利用颞肌表面肌电控制鼠标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基于该方法设计的鼠标装置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 改良翼点入路脑颞肌粘连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作者:袁苏涛;周秀珍;周瑞玲;陈名峰;黄声榕

    介绍改良翼点入路,脑颞肌粘连术治疗3例大面积脑梗死的体会。手术方法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静脉麻醉,仰卧位,头转向对侧45°。用头架固定。改良翼点入路开颅[1],分离颞肌,注意保护好颞浅动脉,骨窗尽可能接近颅底。弃去骨瓣。脑颞肌粘连,广泛剪开硬脑膜,将颞肌覆盖于脑表面,其边缘与硬脑膜边缘作减张缝合。硬膜外置一引流管,缝合头皮。

  • 颞肌筋膜修复邻近部位癌肿切除后的缺损

    作者:钱茂华;汪晓雷;管沛;王翔;顾晓林

    头面部癌肿切除后所遗留的组织缺损修复,以往常用的带蒂肌皮瓣受长度限制,各种游离皮瓣则需显微外科技术和特殊器械,且均可造成供区组织丧失和功能外观缺陷.

  • 颞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作者:吴秀云

    患者,女,2岁.因左耳持续性出血4个月于2004年10月27日入院.4个月前患儿无原因出现左耳道出血,曾在我科门诊检查发现左外耳道有肉芽样组织,给予摘除及碘仿纱条压迫,很快复发.入院专科检查见左颞区隆起,压之软.左外耳道深部有一从上壁垂下的红色肿物,质韧易出血,未能窥及鼓膜.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张口未受限,颞骨CT:左侧颞骨大面积骨质破坏,累及左颞颌关节、左骨性外耳道前壁,左颅中窝外壁部分破坏(见图①).为进一步确诊,于2004年10月29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左颞肌肿物切开取活检术.术中见颞肌饱满隆起,肌层下方可见肿瘤为灰蓝色,质软,似鱼肉样,不易出血,与肌层分界不清,与脑膜粘连,无硬骨质层.切除部分送病理检查见大量嗜酸性细胞弥漫性和局灶性浸润,间杂有多量的肉芽结构及丰富的毛细血管,少量的langerhan组织样细胞、泡沫细胞、慢性炎细胞、多核巨细胞.(见图②).

  • 耳解剖基础(上)[耳显微外科2007版(一)]

    作者:王正敏

    1 颞骨解剖颞骨位于颅底的两侧,由4部分组成:鳞部、鼓茎突部、乳突部和岩部.1.1 鳞部鳞部扁薄微凸,表面有颞线,供颞肌附着,为手术的重要标志.外耳道后上方有一小窝称外耳道上三角(suprameatal triangle),以耳道上棘(Henle棘)为界.耳道上三角为鼓窦的表面标志.鳞部下前方为颧突,与鳞部、鼓骨共同组成下颌关节窝.窝后岩鼓裂有颌内动脉的鼓支穿过,裂内侧为中耳.裂旁有一鼓索小管(Huguier小管)通过鼓索神经.

  • 戴用全口义齿不同时间的咀嚼肌肌电图表现

    作者:杨丹苓;郁春华;耿屹;张富强

    目的:通过测定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全口义齿戴用时间与咀嚼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0例初戴全口义齿2周的患者与32例戴用全口义齿3个月以上的患者,应用Medelec Synergy肌电仪,测定咀嚼运动时双侧颞肌前束与咬肌的表面募集电位、募集电位时限、面积,并计算肌不对称指数.2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口义齿初戴组,其颞肌与咬肌的电位幅值低于常戴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左颞肌P<0.05,双侧咬肌P<0.05);双侧咬肌肌电面积,初戴组大于常戴组(P<0.05),咀嚼肌不对称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初戴全口义齿2周与戴用全口义齿3个月以上患者比较,咀嚼肌活动有显著差异;初戴者,其咀嚼功能恢复未能达到相应程度.

  • 数字医学辅助下创伤性骨化肌炎的手术治疗: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翔宇;郑吉驷;张善勇;杨驰

    创伤性骨化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MOT)是一种发生在肌肉或软组织内、由创伤引起的异位骨化疾病,很少累及咀嚼肌.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颞肌MOT病例,应用数字医学技术辅助切除病灶,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MOT的病因假说及手术方式进行总结.

  • 颞肌下塑形钛网修补额颞部颅骨缺损36例

    作者:王志明;殷尚炯;刘洪泉;王辉;孟文博

    去骨瓣减压术在挽救危重颅脑损伤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由此遗留的颅骨缺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外貌及心理状态有着较大影响.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我们对36例额颞部颅骨缺损患者采用颞肌下塑形钛网修补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28例,女8例,年龄18~ 65岁,平均40.6岁.颅脑损伤术后30例,脑出血术后6例.缺损面积:5 cm×6 cm ~ 12 cm×15 cm.缺损时间:2~ 11月,平均3.6月.1.2修补材料手术前行64排CT薄层扫描,根据CT薄层扫描数据进行个体化制作符合缺损大小和颅骨生理形态的三维钛网进行无模压制、成形钛网,钛网的四周大于骨窗缘0.5 cm~1.0cm.

  • 翼点入路帽状腱膜下筋膜间及骨膜下三种开颅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作者:李宇光

    1 方法 本科为了探索脑外科手术中的翼点入路,采用了包括标准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及其它各种改良翼点入路.手术病种有脑内血肿清除术,开颅垂体瘤切除术,鞍区脑膜瘤切除术,颅咽管瘤切除术等.分为三组,其中A组以帽状腱膜下分离皮瓣,再以切口处切开颞肌形成肌骨瓣或游离骨瓣.

  • 咀嚼肌H反射的检测及其应用

    作者:邢永虎;王云;汪萌芽

    H反射作为神经电生理重要检测手段,在神经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咀嚼肌H反射是由咀嚼肌I a类感觉传人纤维通过与三叉神经α运动神经元突触联系而产生的单突触反射.本文就近年来咀嚼肌H反射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33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