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正畸牙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的表达

    作者:王敏;孙新华;付春茂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2(VEGFR-2)在兔正畸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相关性.方法:3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7组:正常组及实验1、3、5、7、14、21 d组,每组5 只.实验组动物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至切牙间拴结镍钛螺簧,0.08 N力拉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对实验标本行HE染色、VEGF、VEGFR-2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对VEGF、VEGFR-2表达的灰度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牙周组织中VEGF及VEGFR-2有少量表达.实验1 d组~7 d组压力区VEGF及VEGFR-2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牙周组织,有显著性差异,峰值均出现在5 d组;实验1 d组张力区VEGF及VEGFR-2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别;实验3 d组~14 d组张力区VEGF及VEGFR-2表达均高于正常牙周组织,VEGF的表达峰值出现在14 d组,VEGFR-2的表达在7 d组出现峰值.无论在压力区还是在张力区,VEGF与VEGFR-2的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在兔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VEGF及VEGFR-2的表达增强,VEGF与VEGFR-2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及 VEGFR-2参与了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

  • 正常和炎症来源的人牙周膜干细胞内皮向分化能力的比较

    作者:叶菁;张戎;褚云娟;李晶;王萌;陈芳;王欣;刘玲侠;王勤涛

    目的:比较炎症和正常牙周膜组来源的牙周膜干细胞(iPDLSCs和PDLSCs)体外成血管的能力.方法:组织块酶消化法培养iPDLSCs和PDLSCs,并经有限稀释法纯化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检测鉴定后,对其进行成血管诱导,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Matrigel assay检测其内皮细胞相关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及毛细血管网形成状况.结果:两种细胞经纯化后均阳性表达干细胞标记物CD90、CD29、CD105、CD146;iPDLSCs比PDLCSs具有更高的克隆形成能力;两种细胞经内皮向诱导培养后其内皮细胞标记物VEGF、vWF、CD31、VE-cadherin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诱导前明显上调(P<0.05),并且均能在体外形成管腔样结构;iPDLSCs中CD31、VE-cadherin mRNA的表达水平和管腔长度、分支节点数等均明显高于PDLSCs(P<0.05).结论:正常和炎症来源的人牙周膜干细胞均具有成血管能力,并且炎症来源的成血管能力更高.

  • 自体脂肪移植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半侧颜面萎缩

    作者:雷忱;倪雪君;郑厚兵;吴杉英;王彪

    目的 探讨体脂肪移植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Coleman技术获取颗粒脂肪,同期制备PRF,采用多点、多隧道、多平面的注射方式治疗半侧颜面萎缩.结果 本组21例患者,经过1-3次联合脂肪移植后局部面部凹陷较前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采用自体脂肪移植联合PRF治疗半侧颜面萎缩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但需要反复注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 胆道外科中的血管外科:一个在诊断与处理上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黄志强;黄晓强

    肝脏是一个血管化的器官.每分钟通过肝脏的血流量约1500 ml,占心排出量的25%.肝脏血流的独特之处是经过两个不同的流入渠道(肝动脉、门静脉)合二为一.

  • VEGF165基因修饰毛囊干细胞复合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三维支架构建皮肤替代物促血管化

    作者:全仁夫;郑宣;杨迪生;许世超

    目的 探讨基因修饰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复合明胶(gelatin,Gel)-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6S)-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三维支架对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冷冻-冻干法制备Gel-C6S-HA三维支架,接种VEGF165基因修饰的HFSCs,电镜观察复合支架内细胞形态、贴壁情况;取18只SD大鼠,每只背部正中线旁开两侧各做2个1.2cm×1.2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VEGF165转染HFSCs/Gel-C6S-HA支架)、B组(空载体转染HFSCs/Gel-C6S-HA支架)、C组(Gel-C6S-HA支架)和D组(凡士林纱布).将A、B、C组材料植入创面,D组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7,14,21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采集标本行HE染色;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评价新生血管形成情况. 结果 电镜下支架形成海绵状三维结构,孑孔间存在交通孑孔相连,呈圆形或多边形,孔径(133.2±43.4) μm.复合支架培养7d后,电镜下可见细胞完全铺展开,贴壁牢固.形态学观察术后7d,四组创面无明显红肿反应,术后14,21 d,A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其移植物吸收速度快.组织学和免疫学检测结果表明,术后7d,A、B组移植物内均有微血管生成,支架三维结构形态蓬松,细胞分布均匀,C组支架轮廓清晰,与皮下组织结合处少量细胞聚集;术后14,21 d,A组形成的新生血管多且大,A、B组支架内充满细胞并有部分向表皮层聚集,支架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C组有皮下组织细胞向支架内迁移.术后各时相点,A组MVD明显高于B、C组(P<0.05). 结论 VEGF165基因修饰HFSCs复合Gel-C6S-HA支架构建的皮肤替代物可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血管新生,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

  • 保留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对移植物血供恢复的影响

    作者:吴波;李士光;赵宗峤;孙磊

    目的 探讨保留韧带残迹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移植物血供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78只新西兰兔Ⅰ期行双侧膝关节ACL重建术,一侧保留止点残迹纤维(保留残迹组),对侧清除残迹纤维(切除残迹组).重建术后6,12,18及24周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免疫荧光染色及墨汁灌注染色,检测移植物血流量恢复、血管形成等情况.结果 重建术后6,12,18,24周时,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检测结果显示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流量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P<0.01),且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保留残迹组移植物CD34阳性表达量显著高于切除残迹组(P<0.05).墨汁灌注计数结果显示,重建术后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管形成数量亦较切除残迹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保留残迹有利于ACL重建术后移植物血运的早期恢复.

  • TGF-β1和bFGF应用于异体半关节移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强;赵广民;陈君长

    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作为修复创伤和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地位.异体骨移植失败的原因,主要为排斥反应、植骨血供不足和延迟愈合与不愈合.为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笔者设计了深冷冻异体骨加促诱导成骨和促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复合应用的移植方法,对异体半关节移植愈合过程和植骨血管化进行实验观察和探讨.

  • 早产儿视网膜病高危因素探讨

    作者:武辉;李璐;严超英;高玉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异常血管化的双侧眼疾患[1],据统计ROP约占儿童致盲病因的6.3%~37.9%.随着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此病发生率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在临床工作中预防此病发生的关键问题在于明确各种高危因素.但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尚不十分清楚.

  •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耀一;杨新明;胡振顺;孟宪勇

    1 引 言由创伤、感染、肿瘤、先天畸形等各种疾病造成的大段骨缺损一直是修复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难题.临床治疗骨缺损大多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方法,但自体骨移植具有以创伤修复创伤及供体来源不足等诸多缺陷,而同种异体骨移植也有来源受限、价格昂贵、成骨能力较差、易被吸收、免疫排异反应剧烈、可能传播严重疾病等缺陷,这些都限制了大段骨缺损的修复[1].

  • 富血小板血浆与创伤愈合

    作者:夏江霓;张长青;曾炳芳

    创伤愈合是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年来对急、慢性创面的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一方面因为各种因素(如糖尿病、相关组织疾病、血管化不良等系统性原因,以及感染、蛋白水解酶活性增高的局部性原因)致使创面难以愈合,甚至发展成为恶性;另一方面,即使伤口愈合,在上皮化的过程中,却产生了瘢痕性挛缩、增生性的瘢痕或瘢痕疙瘩等病理性的愈合方式.

  • 介绍一种应用阔筋膜瓣做预制皮瓣的新技术

    作者:张功林;章鸣;蔡国荣;郁辉;黄建华;王干生;陈剑峰;凌爱军

    预制皮瓣的概念是通过将知名血管或含知名血管的筋膜、肌肉等组织移植于本来没有知名血管部位的某一层次,或者将游离皮片移植于含有血管束并有丰富血运的筋膜、大网膜等组织上,通过重新血管化形成的轴型皮瓣[1].

  • 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胫骨外露一例

    作者:王成;陈欣;张国安

    患者男,21岁,因右下肢原发性囊性淋巴管瘤用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发生外漏,致小腿广泛皮肤坏死、胫骨外露,伤后6周收入笔者单位.入院时见患者右下肢胫前30 cm×15 cm面积皮肤坏死,胫骨外露18 cm×3 cm(图1a),创面分泌物较多.触诊小腿肌群僵硬、弹性差.在右踝部可触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右足踝关节以远呈可凹性淋巴水肿.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右小腿扩创术,去除创面坏死组织,胫骨外露骨面行扩创凿骨至骨面有细微渗血(图1b),创面清洗止血后,周边创面移植患者左大腿刃厚皮片,胫骨外露部分及外围约2 cm创面移植18 cm×8 cm大小人工真皮(皮能快愈敷料,日本GUNZE株式会社,图1c),皮片缝合固定后适度加压包扎.术后4周行Ⅱ期手术,自体刃厚皮片成活良好,除去人工真皮表层硅胶膜,可见人工真皮大部分已血管化,创面中心部位仍有5 cm×2 cm骨外露(图1d),再次移植12 cm×4 cm大小人工真皮,其余部位移植左大腿刃厚皮片(图1e).Ⅱ期手术后2周,可见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外露骨面被类真皮组织完全覆盖,再次移植左大腿刃厚皮片,创面完全修复.术后1年随访,除植皮区有较明显的色素沉着外,植皮区柔软、无明显瘢痕增生,未出现破溃创面,未见淋巴管瘤复发(图1f),患者行走正常.

  •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促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作者:周凌;伍津津;鲁元刚;朱堂友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替代物覆盖创面,能否有效促进血管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笔者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条件培养基促内皮细胞增生的能力进行了观察,拟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治疗性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

    作者:谢卫国;洪光祥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是1989年首先由Ferrara等[1]从牛垂体星状细胞分离出的一种糖蛋白.血管生成是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所以VEGF在很多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受到重视,_但外源性给予VEGF在临床应用中受到给药方式、局部浓度维持、方便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的制约.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采用基因调控方法促进内源性VEGF高表达,进而促进局部组织的血管化,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基因治疗手段.

  • 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志;姚敏;许伟石

    组织工程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方法是将种子细胞种植到支架材料上组成有活性的复合体,终建立组织学及功能、特性近似于人体的组织和器官替代物.目前的组织工程皮肤在临床应用受限、移植成功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血管结构,移植早期不能及时建立血运[1].因此,要成功构建复杂的组织工程化组织和器官,血管化是必需的.目前关于血管化的研究主要以组织工程皮肤为对象.本文对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研究方法和策略作一综述.

  • 聚乳酸-羟基乙酸编织网/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促血管化研究

    作者:王新刚;韩春茂;有传刚;郑玉蓉;李齐寅;张莉萍

    目的 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 PLGA)编织网/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PCCS)对血管化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 方法 (1)采用冷冻-冻干法制备PCCS和胶原-壳聚糖支架(CCS),对比观察PCCS、PLGA编织网及CCS的微观形态及吸水能力。(2)取PCCS与CCS样本,分别植入24只SD大鼠脊柱两侧皮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3批,于术后1、2、4周分批处死大鼠,采集埋植部位皮肤标本,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表达水平。对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 (1)PLGA编织网与胶原-壳聚糖海绵紧密结合,形成的PCCS具有与CCS相类似的三维多孔结构。(2)PCCS的吸水率为( 506±15)%,显著高于PLGA编织网的(195±15)%,明显低于CCS的(627 ±21)%,t值分别为11.9、3.8,P<0.05或P<0.001。(3)CCS 4周左右完成支架全层的组织长入,PCCS仅用2周完成这一过程且形成的新生胶原更加丰富、分布均匀。(4)随着埋植时间的延长,2种支架的血管逐渐由支架周围向支架内部长入。术后1、2、4周,PCCS中血管计数依次为(10.7±3.2)、(18.6±2.1)、(30.3±4.5)条/mm2,明显高于CCS的(5.4±0.9)、(10.8±4.2)、(23.6±1.7)条/mm2,t值分别为4.6、4.4和4.5,P值均小于0.01。(5)术后各时相点PCCS中α-SMA与VEGF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CCS(t值分别为1.26、1.63、2.17与5.52、2.07、1.78,P值均小于0.01)。 结论 PCCS能够快速诱导血管长入并促进血管成熟,其中支架的机械支撑作用与三维多孔结构具有重要协同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对真皮替代物血管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孟庆楠;赵德梅;陈建国;谭谦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 165)基因对真皮替代物体内管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含体积分数10% FBS的M199培养基(简称完全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按随机数字表法将HUVEC分为3组,每组6孔:未转染组,不行转染;空载质粒组,转染pIRES2-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质粒;VEGF质粒组,转染pIRES2-EG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质粒. 转染后24 h,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中绿包荧光蛋白(GFP)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中GFP的表达率;未转染组行相同检测.以新霉素筛选出空载质粒组和VEGF质粒组稳转细胞进行实验.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ELISA法检测3组细胞中VEGF 165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 165的蛋白含量. (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雄性裸鼠分为4组,毎组12只:生理盐水组,背部两侧(部位下同)埋植经生理盐水培养2 d的真皮替代物;培养基组,埋植经完全培养基培养2 d的真皮替代物;未转染细胞组,埋植经含未转染HUVEC的完全培养基培养2 d的真皮替代物;转染细胞组,埋植经含VEGF质粒稳转HUVEC的完全培养基培养2 d的真皮替代物.埋植术后3、7、14和21 d取出各组真皮替代物,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上微血管和HUVEC分布,计数术后14 d微血管数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真皮替代物中VEGF 165蛋白表达.各项检测及观察均重复进行3次,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处理.结果 (1)转染后24h,仅在2个转染组细胞中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细胞中GFP表达率:未转染组为0,空载质粒组(85 2±3.2)%,VEGF质粒组(93.1±2.4)%.未转染组、空载质粒组、VEGF质粒组细胞中VEGF 165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05 ±0.09、3.02 ±0.13(F=5.28,P<0.05),VEGF165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8 ±0.16、0.76±0.13、1.92±0.18(F=7.62,P<0.05);细胞上清液中VEGF 165蛋白含量分别为(62.4 ±2.7)、(73.1±3 8)、(117.5 ±3.1)pg/mL(F=15.08,P<0.05).VEGF质粒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余2组,P值均小于0.05.(2)术后14 d起转染细胞组真皮替代物中HUVEC明显多于其他3组.术后14 d,各组真皮替代物中每200倍视野中微血管数量:生理盐水组(4.2±1.1)个、培养基组(5.2 ± 1.1)个、未转染细胞组(6.6±0.9)个、转染细胞组(13.8±0.8)个,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6,P<0.01;转染细胞组微血管数量明显多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05).真皮替代物上VEGF 165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术后7 d起,转染细胞组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14、21 d未转染细胞组(1 652±0.086、2.152 ±0.062)与转染细胞组(2.403 ±0.091、2.879±0.047)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1.299±0.027、1.362±0.103,P值均小于0.05),且转染细胞组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组(P值均小于0.05).各组真皮替代物中VEGF 165蛋白含量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增加. 结论 VEGF 165基因转染使HUVEC持续高表达VEGF 165蛋白,可有效促进真皮替代物体内血管化.

  •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机理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宪利;裴国献

    1前言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开发用于修复、增进或改善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品的一门新兴科学.于19世纪80年代兴起,由Langer和Vacanti首先提出[1],尽管起步较晚,却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一大热门研究.但近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组织工程在"缩水".有人通过对全球知名组织工程科研机构的非连续4年的相关数据做了比较:自2000年以后,每年减少20%的资金投入.在皮肤、软骨以及其他一些较成熟的组织工程上市产品使用量每年减少50%,至2002年投资减少了90%.2002年末,美国有20项组织工程产品申报临床实验,4项获准,无一获利.调查还显示干细胞的研究规模增长了42%.究其原因可能与全球经济下滑有直接关系,同时也给组织工程人一个警示:不能在研究结果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盲目乐观.初组织工程的三要素为组织工程材料、细胞外基质和靶细胞.作者通过收集、研究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认为当今的组织工程人越来越注重"根基性"的研究:组织工程化组织、器官的血管化.

  • 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芽器官移植产生的人体血管化和功能性肝脏

    作者:张文

    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供体器官严重短缺,迫切需要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来源的人体器官。尽管有许多功能性细胞分化的报告,但至今还没能成功地研究出一个三维的血管化器官如肝脏。为此,研究人员通过体外移植人类iPSCs来源的肝芽(iPSC-LBs)获得了具有人体血管和功能性的肝脏。特异的肝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未成熟内胚层细胞)主要通过内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自我组织成三维的iPSC-LBs。免疫染色和基因表达分析揭示了体外生长的iPSC-LBs和体内肝芽之间的相似性。在iPSC-LB移植中,人体血管只要在48小时内连接到宿主血管上就可以具有功能。只要有功能的血管形成,便可促进iPSC-LBs形成类似成人的肝脏组织。在受体肝没有被取代的情况下,高代谢iPSC,衍生组织可发挥肝细胞特异性功能,如蛋白质的产生和人类特异性的药物代谢。此外,在药物诱发的致命肝功能衰竭模型中,iPSC-LBs的肠系膜移植可以缓解该肝功能衰竭模型。据分析,这是第一次报告由iPSCs产生的功能性人体器官。虽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治疗还需继续努力,但这已经证明芽器官移植的概念示范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新方法。

  • 一种新的眶壁缺损修复方法——岛状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

    作者:陈晓红

    眼眶的内侧壁——纸样板,同时又是鼻腔鼻窦外侧壁,当原发眶壁或鼻腔鼻窦的肿瘤累及眶壁时,其修复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羟基磷灰石或钛板等异体人工组织修补眶壁,外用血管化的自体组织包裹移植物体,一旦移植物裸露,鼻腔分泌物就会污染移植物,终被迫取出,导致修复失败,这在术后放疗的患者尤为常见.

380 条记录 19/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