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硬脊膜外肠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张锦亮;陈跃平;韩世波;戴丽萍;赵兴红

    患者 女,33岁.因"双下肢疼痛8年,加重伴行走障碍1年余"于2006年9月2日入院.病史中否认有近亲婚育史.胸椎MRl平扫+增强示:T4~8椎体平面椎管内脊髓后囊性占位性病变.拟诊"囊性畸胎瘤".于2006年9月12日在插管全麻下手术,取俯卧位,相当于T4~8胸椎棘突切口入路,见囊肿位于T4~8椎管内硬脊膜外,呈白色透明多环状,边界清楚,囊内充满液体.囊液为无色透明类似脑脊液的液体,囊肿大小约10cm×3cm×2cm,基底位于T5左侧神经根处,并与硬脊膜下相通,与硬脊膜粘连易分离.手术全切囊肿,组织病理检查,镜下见:囊肿仅含内胚层成分,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内面衬有类似胃肠道或呼吸道的黏膜,黏膜为单层柱状含纤毛上皮.细胞内含分泌黏蛋白的杯状细胞.

  • 多发性原发于椎管的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一例

    作者:邱大胜;孔祥泉;石健

    患者男,53岁.背痛、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6个月,进行性加重1个月.体检:脊柱外观无畸形,腹壁浅感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侧剑突下感觉减退,左右腹壁反射减退,双侧Babinski征(+).胸椎MR平扫(图1,2):T3~5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可见3枚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结节影,直径分别约为0.4、0.5和1.5 cm;呈稍短T1、稍短T2信号,较大者明显压迫脊髓;在T1W加抑制脂肪序列图像上,病灶仍呈稍高信号,T8~9间隙变窄,T8下缘见一局限性凹入,椎间盘信号减低.意见:T3~5水平椎管内髓外多发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神经纤维瘤,建议行增强MRI以明确诊断.全麻下行T2~6椎管探查+肿瘤切除术,打开椎管见硬脊膜呈黑色,T5所对应硬脊膜膨隆,无搏动,T3~5硬膜下髓外各有一黑色肿块,直径0.3 ~1.5 cm,质软,易脆,界清,与硬脊膜粘连,T5平面肿瘤压迫脊髓.镜检(图3):见立方及圆形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巢状排列,大小及形态相差悬殊,细胞无异形,无核分裂像,胞质内有大量黑色素存在,黑色素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人类黑色素瘤抗体(HMB45)(+)、S-100(±)、上皮膜抗原 (EMA)(±).病理诊断:(T3~5椎管内)原发性硬脊膜黑色素细胞瘤.

  • 脊髓蛛网膜炎的内科治疗

    作者:陈宏宇

    脊髓蛛网膜炎又称脊髓蛛网膜粘连或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是蛛网膜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的一种慢性炎症过程.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蛛网膜逐渐增厚,与脊髓、神经根、软膜、硬脊膜粘连,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影响脊髓血液循环,终导致脊髓功能障碍.脊髓蛛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仅次于椎管内肿瘤.受累部位以胸段为多,颈段和腰骶段较少.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男多于女.

  • 疑难病例分析——间歇性发热、颈部活动受限1月伴四肢活动明显减少5天

    作者:陈惠金

    病史简介男,10月。就诊前1月出现间歇性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伴颈部强直,头部活动受限,触碰其颈部即哭吵。热退时颈部强直状况似稍有缓解,可自行转动头部,但仍拒绝他人触碰。就诊前半月发现患儿双眼大小不等,右眼裂偏小。就诊前5天出现四肢活动减少,两手能甩动,但不肯抓物,两下肢踢动较前明显减少。发病以来,食纳、睡眠尚好。曾在几家市级儿科医院就诊及住院,疑为咽喉炎、颈椎半脱位,先后给予“希刻劳、先锋Ⅵ号、病毒唑”等抗感染及退热等处理,但患儿发热、颈部活动受限及肢体活动减少等症状均无任何缓解,于日前来疑难门诊求诊。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因“胎心不好”足月剖腹出生,Apgar评分9分,出生体重2300g。人工喂养为主,约3月龄会抬头,6月龄能扶坐,尚不会爬。体检发现患儿神清,前囟已闭,左眼裂>右眼裂,两瞳孔等大,光反射存在。颈部强直,不能抬头。心肺无异常。腹软。双下肢肌张力稍低,四肢肌力下降,分别为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Ⅲ级。双膝反射存在,克氏征阴性,双巴氏征阳性。颈部X线摄片提示颈曲显僵直,未发现明显病变。又予头部及颈部磁共振扫描,提示在C4~T3髓外硬膜外间隙见梭形T1、T2高信号,脊髓明显受压和移位,诊断为髓外硬膜外占位性病变,血肿或表皮样囊肿伴感染可能(图1),予收住院。择日在全麻下行C4~T3硬膜外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硬膜外背侧及左侧,大部与硬脊膜粘连,部分进入C4~T3左侧椎间孔内,将脊髓压向右下方。肿块呈暗红色,内含少量暗红色血。将肿块完整切除后,脊髓回位。肿块送检病理科,报告显示大部分肿块为纤维囊壁样组织,部分粘液变性,部分出血,并见少量较致密纤维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及少量扩张的血管。术后患儿脊髓压迫症状消失,颈部转动自如,双手恢复持物,四肢肌力恢复,双眼裂恢复等大。复查磁共振示脊髓压迫解除,于术后10天出院。出院诊断:脊髓压迫,硬膜外C4~T3占位。目前术后已5月余,随访无异常发现。

  • 丝裂霉素C-几丁糖混合物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效果

    作者:孙钰;李小磊;颜连启;王静成;王强;顾加祥;冯新民;胡金龙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几丁糖混合物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分别为丝裂霉素C-几丁糖混合物组(A组)、丝裂霉素C组(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各组大鼠行L1椎板切除术,局部应用不同的药物.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天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术后6周行大体标本观察、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用药前后各组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大鼠硬膜外粘连程度明显轻于C组,A、B两组硬膜外瘢痕中羟脯氨酸含量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见A组及B组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较少,结构疏松;C组中可见硬膜外形成致密的瘢痕粘连.结论 丝裂霉素C-几丁糖混合物能够有效减少瘢痕组织形成,预防硬膜外粘连.

  • 腰椎管成形术预防硬脊膜粘连疗效分析

    作者:卢廷胜;尹海磊;马金聚;吕则文;林鹏;王淑新

    [目的]观察腰椎管成形术在预防硬脊膜粘连的疗效.[方法]将2001年1月~ 2011年6月收治的32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试验组,186例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为对照组,141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并行横突间植骨术.术后1、12个月复查MRI,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MRI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硬膜前缘与椎体后缘间瘢痕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所有病例术后截骨植骨处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JOA评分优良率94.1%;B组JOA评分优良率91.1% (P <0.05).[结论]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可增加腰椎稳定性,手术效果优良,有效地预防硬脊膜粘连的发生,在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并发症方面效果较为满意.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保安;娄桂真;王守军;关茂武;张庆林

    文献报道,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发病率为1.7%~2%,其病因至今不明,全身因素有代谢异常学说,亦有人认为是脊柱动、静力学的不合理负荷所致.局部因素有外伤学说和椎间盘变性学说.我们认为韧带骨化既有全身性骨化因素,又有椎间盘变性导致节段性不稳,使后纵韧带发生异常应力作用这一局部骨化因素.OPLL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和增厚,与硬脊膜粘连,导致椎管逐渐狭窄、容积变小,产生椎管内慢性占位病变的效应,使脊髓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和损伤.骨化组织往往首先压迫脊髓前动脉,使其发生供血障碍,造成脊髓中央部受损;然后累及椎体束外侧,故临床上可先出现上肢运动障碍,后出现下肢瘫痪.因颈椎病患者中只部分伴有OPLL,而OPLL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特别是OPLL的中断部、骨化与非骨化区交界处,以及骨化病灶以下的椎间盘代偿性活动增加,容易出现这些部位的髓核变性与突出,因此使其病理演变过程更加复杂.我们认为,颈椎病与OPLL之间的病理演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锻炼

    作者:刘彦卿;宋永伟;张建福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骨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合理地进行功能锻炼,能够提高本病保守治疗的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防止复发[1];能够在手术治疗中加强腰椎稳定性,防止神经根及硬脊膜粘连的形成,对于硬脊膜粘连引起的腰痛及牵涉痛往往可短时间内缓解或消失[2].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中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现结合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原发性脑脊膜黑色素瘤病一例

    作者:左鹏;邓欣莲;江鹏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双下肢麻木酸软无力近4年,无疼痛。于院外治疗,病情无减轻,近期渐加重,不能行走,大小便失控,伴头晕、头痛。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黑痣,双侧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颈1~胸1椎体水平椎管内可见纵向生长软组织肿块,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边界较清,相应水平颈髓明显受压变细;增强扫描病灶明显较均匀性强化(图1)。诊断:椎管内肿瘤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颅脑MRI:脑室系统扩张,小脑延髓池扩大,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术前超声及CT内脏未发现肿瘤性病变。行椎管内占位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瘤组织呈黑色,硬度中等,肿瘤组织侵及硬脊膜内外及软脊膜下,硬脊膜粘连,脊髓被肿瘤推移,局部包饶。肿瘤组织主要源于软脊膜,血供丰富。由于粘连明显,椎管内肿瘤次全切除。

  • 脊髓拴系综合征伴隐性脊柱1例

    作者:陈琳;黄红云;张健;解自行

    患者女,13岁,主因骶尾部多毛6年,右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2年于2007年12月22日入院.腰椎平片显示:腰骶部椎板缺如,腰椎左侧弯;腰椎MRI显示:终丝增粗,在L4,5处和背侧硬脊膜粘连.人院诊断:脊髓拴系综合征(TCS)伴隐性脊柱裂.于2007年12月26日全麻下行脊髓拴系终丝切断+粘连松解术.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脊膜粘连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神兴勤;孙天威;方钊;孟德福;胡炜;张学利

    目的 通过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合并硬脊膜粘连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OLF合并硬脊膜粘连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9月行OLF手术的85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术前MRI和CT检查结果是否同时存在“车轨征”及“锯齿状线征”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同时具有两种影像学表现,共34例;对照组不同时或不具有两种影像学表现,共51例.以术中剥离黄韧带时所见硬脊膜与黄韧带粘连作为诊断硬脊膜粘连的“金标准”.将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并分别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影像学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5表示具有参考价值,> 10表示具有诊断价值),判断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无参考或诊断价值. 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26例术中可见硬脊膜粘连,男10例,女16例;8例术中未见硬脊膜粘连,男6例,女2例.对照组中2例术中可见硬脊膜粘连,均为存在“锯齿状线征”女性患者;49例术中未见硬脊膜粘连,男14例,女35例.“车轨征”+“锯齿状线征”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86.0%,阳性似然比为6.6;单纯“车轨征”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64.9%,阳性似然比为2.6;单纯“锯齿状线征”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2%,阳性似然比为4.4. 结论 胸椎OLF患者术前CT和MRI检查提示为“车轨征”+“锯齿状线征”对术前OLF合并硬脊膜粘连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 椎间盘镜下等离子髓核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时愔;王开化;汪涛;王启跃;唐先红

    微创技术是当代外科的发展趋势,脊柱外科应用微创技术可以减少组织的手术损伤,提高治疗效果[1]。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ecectomy ,M ED )术后硬脊膜粘连是较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对此,自2009年至2012年笔者采用常规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后,同时应用等离子刀对椎管内残余组织进行消融、皱缩、成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9例,63例获得随访,并与同期仅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获随访的82例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