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管内黑色素细胞瘤1例

    作者:冯瑶;肖虹;郑绘霞;梁钢;李宁

    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双下肢无力伴麻木1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黏膜无异常黑斑、黑痣,双下肢肌张力正常,肌力V-.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MRI示胸5~6水平椎管内腹侧硬膜下可见一类圆形等短T1、等T2信号影,大小1.5 cm ×0.9 cm ×0.8 cm;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冠状位病灶以宽基底与硬脊膜相连,病灶邻近脊髓受压变形(图1~3).临床诊断:椎管内占位(T5 ~6).

  • 眼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2例报道

    作者:何心堂;李艳菊;郑智勇;谢飞来;曲利娟

    眼内黑色素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黑色素性病变,属于特殊类型的细胞色素瘤,好发于视盘,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等部位罕见[1,2].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例1女性,44岁.左眼视力下降1年余.专科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手动/眼前,双眼眼压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下方虹膜后粘连,晶体皮质完全混浊,眼底看不清;右眼虹膜纹理清楚、色素正常,眼底无异常.彩超检查示左侧晶状体近鼻侧后下方囊实性占位病变,大小1.08 cm×0.45 cm,边界清楚,晶状体及玻璃体内见不规则絮状回声;右眼未见异常回声.MR1示左眼肿物与睫状体关系密切,部分突入玻璃体内,与巩膜界限欠清,T1W1呈高信号,T2W1及脂肪抑制呈低信号(图1);右眼无异常.

  •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1例

    作者:吴迪;王银萍;金美善;王晶波;许海洋

    患者男性,2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复视3天,恶心、呕吐半天.查体:患者单侧视物清晰,复视状态.MRI示左额叶有一7 cm ×6 cm ×5.4 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略呈分叶状,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稍低信号(图1),增强扫描未强化.邻近脑组织明显受压,并见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左侧脑室受压明显变细,中线结构右偏.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额叶,7 cm ×5.5 cm×4.5 cm大小,呈黑色,质地软,有包膜,包膜上可见丰富的血管.病变与前颅窝底硬膜部分粘连,粘连处的硬膜呈黑色;病变包膜与脑组织间轻度粘连,与双侧视神经之间无粘连.部分肿瘤组织突入左侧脑室额角内.

  •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学观察

    作者:赵燕;李南云;周晓军;陈忠豪;吴波;马恒辉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非常罕见的相对良性的肿瘤,其发病率是CNS肿瘤的0.06%~1%[1].以往大多数病例作为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性脑膜瘤及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被报道[2,3].CNS不同的黑色素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是不相同的,因此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尤为重要.作者报道2例椎管内软脊膜黑色素细胞瘤,占我院同期CNS肿瘤的0.05%.

  • 椎管内黑色素细胞瘤1例

    作者:姜艳丽;韩月东;叶建军;马强华

    患者男,40岁,主因"行走困难伴感觉障碍半年余"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直至颈部以下瘫痪,于当地医院行脊髓肿瘤切除术,术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无病理结果.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再次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伴感觉障碍,呈进行性加重.MRI:延颈交界处脊髓右前方,C2~4椎体平面,C5、6椎体平面脊髓右后方,L3~5椎体平面椎管内可见多发短T1短T2异常信号,T1WI压脂后呈稍高信号,C2~6椎体平面脊髓受压变细.MRI诊断:椎管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行髓外硬膜下病变切除术,术中见硬脊膜膨隆,呈黑色,髓外硬膜下黑色肿瘤组织,质软,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与硬脊膜粘连紧密.术后病理诊断:椎管内黑色素细胞瘤.

  • 阴茎恶性黑色素细胞瘤一例

    作者:符厚圣;王飞;王为服;钟江;康新立

    患者男,41岁,因发现阴茎肿物3个月于2012年3月入院,入院前1周在当地医院就诊,查体示双侧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行肿物病理活检,结果回报示阴茎黑色素细胞瘤.发病以来无疼痛、瘙痒及血尿.入院查体尿道外口可见一直径约1.0 cm的黑痣样赘生物,其旁可触及一直径约0.5 cm的结节,有少许渗血,无糜烂,无触痛;右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 颈椎椎管内黑色素细胞瘤一例报告

    作者:李彬;陈晓亮;西永明;赵鹏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因颈背部疼痛2个月余,加重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1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背部疼痛,夜间为甚,当地医院考虑“颈椎病”,未行特殊治疗.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并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且向左转头时症状明显,遂来我院.

  • 颈7~胸1脊膜黑色素细胞瘤1例报告

    作者:李战友;潘兵;许文根;卢一生

    颈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临床非常罕见,我院于2004年12月收治1例,成功施行了摘除手术,现报告如下.

  • 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贾文清;孔德生;苗壮;张亮;辛宇;王贵怀;杨俊

    目的 分析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3~50岁,平均年龄39.8岁.6例患者中,4例主诉颈肩腰背痛、2例主诉四肢麻木无力.术前均进行MRI检查,仅1例诊断为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其余均为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2例,2例为多发或播散病例,仅行部分切除.术后随访时间9~52个月,平均25.7个月.1例患者术后9个月复发,16个月死亡;1例术后4年复发;其余4例均为初发且术后均未复发.2例复发患者均为术后未行放疗者,4例未复发患者中2例术后行放疗,所有患者均未化疗.结论 椎管内原发黑色素细胞瘤恶性程度较低,需依靠术后病理进行诊断.全切肿瘤术后不易复发、转移.治疗首选手术,提倡早期全切除,预后较好,部分切除患者采取适宜的放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 视乳头黑色素细胞瘤1例

    作者:项勇刚;孙斌;汤咏梅;韩艳玲;张勇

    1 病例患者,男,56岁,2007年8月因右眼前黑影漂浮而就诊.否认既往眼病史.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底检查,见视乳头表面鼻侧有一个1.0PD大小的圆形、棕黑色隆起物,隆起约1.5D,边界清晰(图1).眼压:右眼13 mmHg,左眼14 mmHg.

  • 视乳头旁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一例

    作者:任若瑾;李彬;陈长喜

    患者女,39岁。因左眼无视力半年伴疼痛,于1999年8月25日来我院就诊。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2, 左眼眼前手动。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指测眼压正常。散瞳检查: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视乳头上方可见高出视网膜表面的灰白色隆起,累及视乳头,呈蘑菇状,表面光滑,下方可见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伴点状出血。右眼未见异常。B超检查:左视乳头及乳头上方、鼻侧、颞侧(以鼻上为主)可探及蕈状光团约9.5 mm×8.8 mm×7.0 mm,其位于眼底光带内,内回声为均匀中、强反射,有声衰减及不典型脉络膜凹,表面可见条状光带覆盖(图1)。提示:左视乳头、脉络膜黑色素瘤,继发性视网膜脱离。临床拟诊:左脉络膜黑色素瘤;左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于同月31日,在球后及眶尖麻醉下行左眼球摘除术。病理检查:眼球大小正常,巩膜表面未见异常。矢状轴垂直切开眼球,可见肿瘤位于视乳头旁的视网膜下,为均匀一致的深黑色蕈状肿物,约7.6 mm×7.6 mm×6.0 mm。光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多为大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图2);部分肿瘤细胞体积较小,呈梭形,胞浆中等,多位于瘤体周边部。切片经脱色素后,可见清晰的肿瘤细胞胞核,核小且圆,核染色质淡染。两种瘤细胞均无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象(图3)。瘤体内仅有少量血管组织,未见明显坏死。从视乳头至锯齿缘可见继发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渗出伴有少量出血,肿瘤表面视网膜萎缩伴囊样变性,并有少量肿瘤细胞浸润;锯齿缘部视网膜轻度囊样变性。病理诊断:左眼视乳头旁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

  • 多发性原发于椎管的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一例

    作者:邱大胜;孔祥泉;石健

    患者男,53岁.背痛、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6个月,进行性加重1个月.体检:脊柱外观无畸形,腹壁浅感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侧剑突下感觉减退,左右腹壁反射减退,双侧Babinski征(+).胸椎MR平扫(图1,2):T3~5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可见3枚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结节影,直径分别约为0.4、0.5和1.5 cm;呈稍短T1、稍短T2信号,较大者明显压迫脊髓;在T1W加抑制脂肪序列图像上,病灶仍呈稍高信号,T8~9间隙变窄,T8下缘见一局限性凹入,椎间盘信号减低.意见:T3~5水平椎管内髓外多发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神经纤维瘤,建议行增强MRI以明确诊断.全麻下行T2~6椎管探查+肿瘤切除术,打开椎管见硬脊膜呈黑色,T5所对应硬脊膜膨隆,无搏动,T3~5硬膜下髓外各有一黑色肿块,直径0.3 ~1.5 cm,质软,易脆,界清,与硬脊膜粘连,T5平面肿瘤压迫脊髓.镜检(图3):见立方及圆形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巢状排列,大小及形态相差悬殊,细胞无异形,无核分裂像,胞质内有大量黑色素存在,黑色素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人类黑色素瘤抗体(HMB45)(+)、S-100(±)、上皮膜抗原 (EMA)(±).病理诊断:(T3~5椎管内)原发性硬脊膜黑色素细胞瘤.

  • 眼睫状体色素性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姚倩东;莫显斌;崔志荣;秦蕾

    患者女,26岁。右眼失明20 d入院。眼科检查:2~7点位虹膜后方有一淡灰色实性肿物伸入后房,大小为3 mm×4 mm,表面不光整,有色素团,可见新生血管伸入肿物,晶状体完全混浊。 B超检查:右眼颞侧略上方睫状体虹膜区有实性均匀回声亮区,边界不清,并向睫状体、虹膜浸润。 CT表现:右眼球前份见10 mm×10 mm不规则稍高密度影,边缘不光整,与晶状体分界不清,眼环正常(图1)。CT诊断:右眼球占位性病变,位于晶状体后方,可解释为起源于虹膜睫状体的肿瘤。 行右眼摘除术后病理检查:瘤细胞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核呈长卵圆形,染色细,分布不均,部分可见核仁,呈束状、栅栏状或旋涡状排列,部分区域有少许色素。病理诊断:右眼虹膜睫状体色素性神经鞘瘤。 说明:睫状体神经鞘瘤是睫状体神经鞘细胞(Schwann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可能起源于睫状神经周围的Schwann细胞,大多为孤立性、局限性肿瘤。该瘤极罕见,CT表现为眼球前份睫状体区不规则稍高密度肿块。须与黑色素瘤、黑色素细胞瘤及色素上皮瘤等鉴别,针吸活检是较可靠的诊断和鉴别方法。

  • 上皮样细胞痣1例报告

    作者:徐红;张观宇

    上皮样细胞痣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黑色素细胞瘤,又称Spits痣或良性幼年黑色素瘤[1],患者半数以上大于14岁,约1/4大于30岁.

  • 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三例

    作者:吴婵;董方田;罗岩;张枝桥;于伟泓;戴荣平;谭柯

    眼部黑色素细胞瘤属于良性色素痣,常发生于视乳头部,发生于虹膜、睫状体或脉络膜者较罕见.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可以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在临床上容易误诊为黑色素瘤.现将北京协和医院1990至2010年诊治的3例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进行总结报道,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 后颅窝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1例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郝妮娜;刘保龙;靳松;韩彤;崔世民

    目的 探讨后颅窝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例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后颅窝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后颅窝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结果 手术全切1例后颅窝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后颅窝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临床少见,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具有特征性,术前可做出明确诊断.

  • B16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探讨

    作者:张燕;郭伶俐;赵发;任鹏涛;田青;蔡建辉

    目的 利用C57BL/6小鼠制备黑色素瘤动物模型,选择合适的造模条件.方法 将黑色素瘤细胞株B16制备成1×108 L-1、1×109 L-1、5×109 L-1、1×1010 L-1浓度的细胞悬液,分别注射于小鼠背部,观察小鼠的出瘤时间、生存期及小鼠生活习性的改变.结果 小鼠出瘤率为100%.浓度越高出瘤时间、生存期越短,生活习性改变越明显.结论 选择背部为注射部位较方便,细胞浓度为1×109 L-1制备的动物模型,出瘤时间、生存时间更适于实际工作.

  • 可溶性Fas表达水平与人黑色素瘤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谭岩;王永晨;白晓;芦小单;方艳秋

    目的:分析可溶性Fas(soluble Fas,sFas)表达水平与人黑色素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探讨Fas、Fas配体与可溶性Fas在调控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方法:对35位确诊黑色素细胞癌患者的皮肤组织标本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类,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对人血清中sFas的浓度进行分析.结果:35例黑色素细胞癌组织中,病理分型浅表型2例、结节型9例、肢端型18例、雀斑痣型6例.Fas在正常皮肤组织中高表达,恶性黑色素癌组织中低表达;而相反FasL在恶性黑色素癌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非常低.可溶性Fas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显著,sFas在恶性黑色素细胞癌患者、良性黑色素瘤和正常人血清中的浓度分别为(36.32±11.57) ng/ml、(7.33±3.78)ng/ml和(4.18±1.88)ng/ml.结论:可溶性Fas在恶性黑色素癌患者血清中含量较高,与黑色素细胞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sFas对细胞凋亡的竞争性抑制可能与黑色素细胞癌的进展密切相关.

  • 表达嵌合性受体的T细胞: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1

    作者:王率;殷正丰;吴孟超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过继性免疫疗法就被成功地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细胞瘤的治疗,然而获得针对大多数其他类型肿瘤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xic T Lymphocyte,CTL)却很困难.虽然抗体可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但由于抗体进入组织的能力以及杀伤肿瘤的效应均较差,所以直接注射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发展了一种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即根据CTL对靶细胞的识别特异性依赖于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的发现,将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或受体的抗体或配体与T细胞受体的细胞内成分融合成嵌合性T细胞受体(Chimeric T Cell Recepter,cTCR),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具有高度肿瘤特异性的CTL.cTCR可赋予T细胞持久的预先决定的新配体识别特异性.转染有cTCR 的CTL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非限制性方式选择性地靶向和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国际上已有一些实验室对表达cTCR的CTL进行了研究.本文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 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的超声诊断特征分析

    作者:李栋军;顼晓琳;杨文利;王子杨;陈伟;赵琦;李逸丰;崔蕊;沈琳;魏文斌

    目的:探讨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的超声诊断特征,并与睫状体黑色素瘤进行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收治的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患者22例(22只眼),同时选取同期就诊的睫状体黑色素瘤患者23例(23只眼)作为鉴别,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分析所有患者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UBM检查显示21例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中,呈高回声14例、中等回声4例、低回声3例,17例侵犯虹膜及房角,1例侵犯巩膜;15例睫状体黑色素瘤中,呈中等回声5例、低回声10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22例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中,形态呈梭形1例、半球形21例,15例病变内可见血流信号;23例睫状体黑色素瘤中,形态呈梭形1例、半球形15例、蕈状7例,22例病变内可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显示,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峰值强度低于睫状体黑色素瘤,平均渡越时间长于睫状体黑色素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的超声检查有一定的特点,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