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冯凤芝;向阳;单莹;万希润;杨秀玉

    目的 探讨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葡萄胎患者及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首先将葡萄胎清宫前无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进行比较;然后,将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葡萄胎清宫后进展为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葡萄胎清宫前有胸部CT检查的37例初治葡萄胎患者中,发现存在肺部转移灶的患者有11例,占30%.葡萄胎清宫前有肺转移患者的停经时间[(15.0±4.0)周]、完全性葡萄胎所占的比例(91%),均显著高于葡萄胎清官前无肺转移的患者[(10.0±2.5)周和5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27);而年龄、子宫体积较相应停经时间大4周、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 cm、葡萄胎清宫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患者的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水平距第1次清宫术的时间间隔,明显短于葡萄胎清宫后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患者,分别为(83±18)、(126±31)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的化疗疗程数、肺部转移灶完全消失或明显吸收后不再改变所需的化疗疗程数、治疗所需总化疗疗程数以及完全缓解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葡萄胎一经诊断应尽早行清宫术,清宫术实施的时间越晚,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和需要进行化疗的概率就越大.若葡萄胎清宫前发生了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其治疗效果与葡萄胎清宫后发生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的相同,均可治愈.

  • 寡核苷酸芯片筛查孤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的相关基因

    作者:徐建云;叶枫;吕卫国;洪蝶;钱建华;谢幸

    目的 在全基因组DNA水平探讨孤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的相关基因,并探索其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位点鉴定孤雄完全性葡萄胎的亲代来源;人基因组U133 Plus 2.0寡核苷酸芯片检测孤雄完全性葡萄胎和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全基因组DNA水平的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RT-PCR技术验证小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对寡核苷酸芯片检测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中,其基因组DNA经STR基因位点鉴定显示,9例(82%)为父系来源,2例(18%)为双亲来源;寡核苷酸芯片检测显示,和正常早孕绒毛组织相比,孤雄完全性葡萄胎组织中表达上调基因279个,占检测基因的0.72%(279/38 500),表达下调基因1710个,占检测基因的4.44%(1710/38 500);小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与寡核苷酸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和通路,其中印迹基因的变化和生长激素及人胎盘生长催乳激素基因的变化尤为明显.结论 孤雄完全性葡萄胎的发生、发展是涉及多基因、多途径的复杂过程,其中印迹基因和生长激素类基因表达改变起重要作用.

  • 家系成员中有葡萄胎史的六例葡萄胎患者的家系分析及NLRP7基因突变的评估

    作者:李勇;程琪;钱建华;周薇;谢幸;Rima Slim

    目的 对家系成员中有葡萄胎史的葡萄胎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并评估其NLRP7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及山东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就诊的家系成员中有葡萄胎史的葡萄胎患者6例,进行家系分析;以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体检的健康妇女60例为对照,抽取葡萄胎患者及其相关家系成员和健康妇女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PCR扩增、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对NLRP7基因突变进行筛选及分析,寻找突变位点及对应的核苷酸变异和蛋白质变异.结果 家系成员中有葡萄胎史的6例葡萄胎患者中,3个家系是患者的姐妹有葡萄胎史,其中2个家系(家系MoCh76和Ch77)为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这2个家系中患者的NLRP7基因均存在2个位点的突变,家系MoCh76中患者的突变位点为外显子3、5,对应的核苷酸变异分别为[295G>T]、[1970A>T],蛋白质变异分别为[Glu99X]、[Asp657Val],家系Ch77中2个反复发生葡萄胎的姐妹的突变位点为外显子4、7,对应的核苷酸变异分别为[1294C>T]、[247l+1G>A],蛋白质变异分别为[Arg432X]、[Leu825X];1个家系(家系105)为非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患者未发现NLlP7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对应的核苷酸变异和蛋白质变异.3个家系是患者的母亲有葡萄胎史,均为非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家系MoCh73的患者存在NLRP7基因单个位点的突变,突变位点为外显子4,对应的核苷酸变异为[1137G>C]、蛋白质变异为[Lys379Asn];家系106和110的患者均未发现NLRP7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对应的核苷酸变异和蛋白质变异.60例健康对照妇女均未发现NLRP7基因的上述突变位点及对应的核苷酸变异和蛋白质变异.结论 NLRP7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的相关基因.

  • 检测微卫星序列多态性位点鉴别完全性葡萄胎的亲代来源

    作者:邓顺生;丁志明;钱建华;吕卫国;万小云;谢幸

    目的 通过检测9个微卫星序列多态性位点以鉴别完全性葡萄胎的亲代来源.方法 用多重PCR技术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显色方法,对50例病理诊断为完全性葡萄胎患者的葡萄胎标本及夫妇外周血标本进行DNA分析.结果 50例完全性葡萄胎患者中,双亲来源完全性葡萄胎7例,占14%;孤雄完全性葡萄胎43例,占86%,其中孤雄单精完全性葡萄胎35例,孤雄双精完全性葡萄胎8.例.结论 微卫星序列多态性位点检测是一种鉴别完全性葡萄胎亲代来源的简便、快速、可靠、高效的方法.

  • 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作者:赵峻;向阳;黄尚志;万希润;董敏;胡韶毅;何莲芝;杨秀玉

    目的探讨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FRM)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FR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例FRM及6例散发性葡萄胎患者及葡萄胎组织的DNA进行微卫星多态性检测,以鉴定葡萄胎的遗传学起源.结果 2例FRM患者均为罕见的双亲来源的完全性葡萄胎(BiCHM);6例散发性葡萄胎患者中,1例部分性葡萄胎为双亲三倍体,其余5例完全性葡萄胎均为孤雄完全性葡萄胎.2例FRM患者在葡萄胎之后都继发了侵蚀性葡萄胎或绒毛膜癌,并发生了肺转移,但经过化疗和(或)肺叶切除,均已达到完全缓解.结论从遗传学起源上分类,FRM常为BiCHM,具有较高的恶变率及转移率.通过基因分析可确定葡萄胎的遗传学起源,对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 LMP2和PPM1A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章沙沙;万小云;周彩云;吕卫国;谢幸

    目的 榆测低分子质量多肽2(LMP2)和蛋白磷酸酶1A(PPM1A)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在预测葡萄胎恶变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96例完全性葡萄胎(其中28例恶变)组织中LMP2和PPM1A蛋白的表达,选择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2例(侵蚀性葡萄胎7例、绒毛膜癌5例)和正常妊娠绒毛20例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LMP2和PPM1A存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绒毛外滋养细胞中均有表达.LMP2在葡萄胎恶变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绒毛和葡萄胎良性转归者,分别为(6.79±2.38)、(3.10±1.65)、(5.26±2.63)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者[(6.42±2.6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PPM1A在正常绒毛、葡萄胎(良性转归、恶变)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依次下调,分别为(6.30±2.98)、(4.93±2.50)、(4.43±2.04)、(3.33±2.06)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汁学意义(P<0.01),且葡萄胎恶变者的表达低于良性转归者(P=0.001).LMP2表达与卵巢黄素化囊肿大小有关,PPM1A表达与子宫大小有关(P<0.05).LMP2与PPM1A的表达水平之间小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LMP2高表达和PPM1A低表达可能在滋养细胞的运动、侵袭及葡萄胎的恶性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检测葡萄胎首次清官术组织中LMP2和PPM1A的表达,对判断葡萄胎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预防性化疗对40岁以上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蒋诗阳;李玲;赵峻;向阳;万希润;冯凤芝;任彤;杨隽钧

    目的 探讨预防性化疗对40岁以上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40岁以上侵蚀性葡萄胎患者共115例.其中,11例在确诊侵蚀性葡萄胎前接受过预防性化疗(预防性化疗组),104例在确诊侵蚀性葡萄胎后开始治疗性化疗(非预防性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临床分期、预后评分(按国际妇产科联盟2000年的评分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结局及复发情况等.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预防性化疗组、非预防性化疗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7±5)、(46±4)岁;临床分期Ⅰ~Ⅱ期者分别占3/11、29.8%(31/104),Ⅲ~Ⅳ期者分别占8/11、70.2%(73/104);预后评分0~6分者分别占11/11、84.6% (88/104),>6分者分别占0、15.4%(16/104).两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预后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方案:预防性化疗组与非预防性化疗组患者的总化疗疗程数(中位数分别为7、5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71,P=0.002);而两组患者的治疗性化疗开始至血清β-hCG水平降至正常所需疗程数、巩固化疗疗程数、总治疗性化疗疗程数、子宫切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局及复发情况:预防性化疗组、非预防性化疗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1/11、98.1% (102/104),复发率分别为0、1.0%(1/102),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岁以上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未从预防性化疗中明显获益,预防性化疗可能不能明显改善其预后,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的产前诊断及处理

    作者:戚庆炜;向阳;郝娜;刘俊涛;徐蕴华;杨秀玉;孙念怙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a twin pregnancy consisting of a complete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CMCF)的产前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CF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例患者在孕10周时,B超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患者要求终止妊娠,刮宫物间期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核型分析提示,胎儿与葡萄胎均为二倍体,证实为CMCF.第2例患者在孕21周时,B超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B超引导下经腹壁绒毛活组织检查(活检)和羊膜腔穿刺,葡萄胎和羊水的间期细胞FISH和核型分析提示,胎儿与葡萄胎均为二倍体,证实为CMCF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患者继续妊娠,在孕28周时胎膜早破,因继发感染而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胎儿存活,胎盘、新生儿外周血的核型分析结果与产前诊断相符.结论产前一旦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应立即进行CMCF和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HM)的鉴别,如果绒毛和羊水行间期细胞FISH和核型分析为二倍体,则为CMCF,是否继续妊娠,需采取个体化原则;如果为三倍体,则为部分性葡萄胎,应及时终止妊娠.

  • 异位葡萄胎的诊断与治疗--附三例病例报告

    作者:马水清;向阳;杨秀玉;杨隽钧;毕风玲;何风权

    目的探讨异位葡萄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异位葡萄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异位葡萄胎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异位的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异位葡萄胎早期易发生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腹腔镜等检查在异位葡萄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规范的化学治疗及耐药病灶的手术切除仍为其主要治疗手段.结论异位葡萄胎患者应强调预防性化学治疗的重要性,并重视发生转移后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姗;杨秀玉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 PSTT)是近20年来新命名的一种滋养细胞肿瘤.起初它曾被称为"滋养细胞假瘤","不典型绒毛膜癌","绒毛膜上皮病","合胞体瘤"或"不典型绒毛膜上皮瘤".随着认识的深入,PSTT这一兼有良、恶性内涵的命名得以公认,并正式与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并列,成为第4种滋养细胞疾病.PSTT临床罕见,至今文献报道仅百余例.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在临床应用中的新问题

    作者:梁元姣;吴元赭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一旦妊娠产生绒毛即可由血循环中测出,在正常与异常妊娠中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当胎盘排除后,血中hCG即迅速消失.hCG的分泌与滋养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因此血清hCG测定能在临床上诊断早孕、异位妊娠、先兆流产、葡萄胎及滋养细胞肿瘤,而且在治疗后的随访及预后中成为重要指标.对其他疾病如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男性睾丸肿瘤、非滋养细胞疾病、非生殖细胞肿瘤亦有辅助诊断意义.随着hCG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不断提高,尽管如此,仍有假阴性或假阳性的可能[1,2].近年来,在hCG测定的临床应用上出现hCG持续低水平升高与临床不符合的现象,下面就这一问题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峻;向阳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滋养细胞肿瘤,以绒毛水肿变性和滋养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为特征.葡萄胎的发生率各国相差很大,日本为1/522次妊娠,英国为1/(710~1000) 次妊娠,美国为1/(1326~2500)次妊娠[1],我国的发生率约为1/1238 次妊娠[2].葡萄胎的发生率与人种有关,印第安人和巴基斯坦人的葡萄胎发生率高于白种人[3];其恶变率也受地理分布及种族的影响,约为10%~20%[2].葡萄胎的病因尚不清楚,迄今有细胞遗传异常、营养不良、病毒感染、卵巢功能失调及免疫机制失调等学说.而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familial recurrent moles, FRM) 是指在一个家系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族成员反复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葡萄胎,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本文将主要对这一特殊类型的葡萄胎进行阐述.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赵峻;向阳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糖蛋白激素家族中的一员,一旦妊娠后绒毛生成,即可在血循环中检测到.hCG在正常与异常妊娠期有一定的分泌规律,滋养细胞的数量和活力与hCG的分泌密切相关,因此,血清hCG测定能够在临床上诊断早孕、异位妊娠、先兆流产、葡萄胎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等,并在治疗中和治疗后的随诊中成为重要监测指标.本文就hCG的结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的分子遗传学及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计鸣良;赵峻

    葡萄胎是常见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其特征为绒毛水肿变性和滋养细胞增殖。亚洲国家的葡萄胎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但通常为散发性,既往患过葡萄胎的妇女再次患葡萄胎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为1%~15%[1];当葡萄胎后出现过1次正常妊娠时,未来妊娠的葡萄胎风险将降低[2]。葡萄胎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葡萄胎二例

    作者:黄晓燕;王宏伟;赵小峰;陈湫波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为胚外组织变性、滋养层发育异常所致,多发生于年轻的生育年龄妇女[1].我院自1998年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以来,发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葡萄胎2例.现报道如下.

  •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一例

    作者:房广英;陈晓端

    患者31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半年,B超示子宫肌瘤而于2004年12月入院.患者1992年因侵蚀性葡萄胎伴肺转移化疗8个疗程,子宫及肺部病灶消失.1998年顺产一男孩.2003年1月因不全流产在当地卫生院先后3次行刮宫术治疗.

  • 双胎妊娠之一侵蚀性葡萄胎肺转移一例

    作者:焦福兰;刘志蓉;张雪琼;刘红

    患者21岁,因孕1产0孕22周-1,腹痛伴阴道流血1个月,于2003年2月17日入院.入院前3 d行B超检查,结果示中孕活胎,部分性葡萄胎.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检查:体温36.8℃,脉搏96次,血压115/75 mm Hg(1 mm Hg= 0.133 kPa),消瘦,中度贫血貌.产科检查:宫高27 cm,腹围82 cm,子宫无明显张力,腹部右侧触及胎儿,闻及胎心.试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 g/L.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 600 IU/L.入院诊断:(1) 孕1产0,双胎妊娠22周-1;(2) 宫内单活胎合并葡萄胎;(3) 继发性贫血.

  • 葡萄胎33年后发生绒毛膜癌一例

    作者:岑尧;王少平

    患者70岁,腹胀伴尿频1个月于2004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自觉腹部憋胀,饭后更加明显,伴尿频,夜尿4~5次,无尿痛、腹痛,大便无明显改变,无明显咳嗽、咯血.

  • 妊娠合并子宫肌层弥漫性淋巴管扩张一例

    作者:傅秀珍;李洁;刘希莲;闫安辉

      患者26岁,孕2产0孕24周+4,院外B超疑为“部分性葡萄胎”建议终止妊娠于1999年5月5日入院。平日月经规律,量稍多伴经期轻微腹痛。末次月经1998年11月16日,停经2.5个月时,因少量阴道流血,行B超检查,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内见多发性小的无回声区,呈网状(图1),宫内见妊娠囊,囊内见一胎体回声,双顶径2.3 cm,胎心搏动规律,B超诊断:(1)早孕;(2)绒毛膜癌待除外,并建议终止妊娠,但患者不同意,要求保胎治疗,经保胎治疗后阴道流血停止。  患者曾于1997年8月因停经50 d伴少量阴道流血,B超提示葡萄胎行人工流产术,术后病理检查未见绒毛水肿,术后半年B超检查发现子宫8.0 cm×6.1 cm×7.5 cm,肌层回声增强,内有密集的液性小暗区,血β-hCG阴性。  入院身体检查:体温36.5℃,脉搏80次,血压90/52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30次。神志清,精神好。心肺(-)。产科检查:宫高20 cm,腹围82 cm,臀先露,胎心率140次,规律。B超检查:胎儿发育正常,胎盘位于子宫后壁,厚2.5 cm,回声均质,宫壁显示弥漫性条索状或囊泡状无回声区。彩色超声显示:病变区有散在血流信号。入院诊断:孕2产0 24周+4;子宫血管瘤合并妊娠待除外?子宫腺肌病合并妊娠待除外。住院4 d无特殊治疗出院观察。出院后严密随访,多次B超检查子宫壁病变无变化,胎儿如期增长。于8月8日孕37周+6第2次入院,入院后经充分的术前准备,8月13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中见子宫足月妊娠大小,表面颜色正常,子宫下段浆膜下见丰富而怒张的静脉血管(图2),行子宫纵切口,切开肌层,厚46 mm,肌层内可见散在的小囊腔,直径1~3 mm。宫壁触之质韧,有弹性。切口边缘可见直径2 cm的肌核,胎盘附着在子宫后壁,外观正常,探查双侧附件正常,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10分,体重3 350 g,探查宫壁除增厚外无其他异常发现,切下部分宫壁及肌核送病理,病理报告:(1)子宫肌瘤伴玻璃样变性,肌瘤旁子宫肌壁组织局部红色变性。(2)肌间淋巴管扩张,其内充满淋巴液(图3),部分呈囊状。决定保留子宫,常规缝合子宫切口。手术顺利,术中出血600 ml,术后一般情况好,切口甲级愈合。术后子宫复旧好,恶露不多,如期出院。术后2个月复诊,子宫如妊娠40 d大小,月经未复潮,余(-)。

  • 上皮型钙粘附素在正常滋养细胞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胡燕;孙红;帅茨霞;丰有吉;王群姬;李剑敏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本质的特征,涉及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其中细胞粘附是一个重要环节.上皮型钙粘附素( epithelial cadherin, E-cd)作为钙粘附素家族中的一员,为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间联结重要的一类分子,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E-cd在正常滋养细胞、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绒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E-cd的表达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袭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838 条记录 6/42 页 « 12345678...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