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苗凤玲;郭志刚

    患者男,67岁。主因发热、乏力、恶心及消化不良来诊。行B超检查,发现脾14cm×4.0cm,肋下4.5cm。脾实质内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强不均的结节样回声。较大者1.8cm×1.6cm中央回声增强,周边回声减低,呈“牛眼征”(图1)。结节周边轮廓清晰,后方回声无改变。脾实质内可见散在“等号”样强回声。腹腔内未探及明显肿大淋巴结。B超提示:1、脾大;2、脾肿瘤(原发性)。后行B超引导下活检穿刺术,病理诊断为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脾血管肉瘤)。一个月后,患者死亡。  讨论:原发性脾恶性肿瘤尤其少见。Bostik报告17707例尸解中和688 20例外科脾切除标本中发现有原发性脾肿瘤仅5例。国内1944~1986年文献报告原发性脾肿瘤112例,其中脾恶肿瘤占59.8%,其中以脉管组织起源的肉瘤仅占25.4%。由于病情发展快,转移早,预后恶劣。以往临床以脾肿瘤作诊断者甚少,主要在尸解和术后病理中发现。超声显像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能迅速确定肿瘤,被公认为脾肿瘤的诊断首选方法。

  • B超显像脾血管肉瘤伴脾静脉瘤栓1例

    作者:曾苹青

    患者女,72岁,左上腹痛5天.门诊B超检查肝脏、胆囊无异常.脾脏形态不正常,向内下方突起一个不规则低回声团块,大小约为164 mm×109 mm,边缘模糊,其内部回声高低不均,并可见网络状结构(图1),脾门区脾静脉内径12mm,内见大小约20 mm×12 mm的几乎充满脾静脉管腔的实质低回声(图2).

  • 脾血管肉瘤合并腹腔结核一例

    作者:白莉;彭建军;周平;毛高平

    患者女性,55岁,因左腰季肋部胀满不适伴乏力5个月入院.于入院前4年曾患肺结核,抗结核治疗1年半.

  • 脾血管肉瘤一例

    作者:唐克;张忠涛;李建设;周小鸽;王宇

    脾血管肉瘤(angi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于1879年首先报道,截止1999年,全世界共报道100例.我院于2004年5月31日收治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脾血管肉瘤,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血管肉瘤二例

    作者:马建华;祁泽民;冯贤松;帅晓明;韩群;杨秀萍;李惠珍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临床诊断困难。我科近年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例1 男性,41岁。因左上腹胀痛1月余平诊入院。主诉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左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并左上腹部包块渐大。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脾脏肿大,下缘平脐,右缘过正中线,无触痛,质地中等,表面不平,界限清楚。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正常,血小板散在易见。血色素100 g/ L,红细胞3.27×1012/L,白细胞7.1×109/L,其中N 0.64,L 0.21,S 0.2 ,M 0.9,E 0.4。B超检查:脾脏增厚9.5 cm,长21 cm,肋下3.5 cm,脾实质回声强弱不等呈网络状。外院CT疑为“脾淋巴瘤”。入院诊断:脾肿大,脾实质占位性病变。手术所见:脾脏26 cm×16 cm ×12 cm,表面欠光滑,张力大,呈结节状隆起,包膜完整,上极和下极有片状坏死灶,易脆,破溃处呈鱼肉状。术后临床诊断:脾脏恶性肿瘤。术后病理诊断:脾脏血管肉瘤,脾门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瘤细胞显示第Ⅷ因子阳性)。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21例诊治分析

    作者:刘丹峰;汪为林;邬义德;汪汉华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笔者三家医院1976年2月~1998年10月共收治21例,现就其诊断及治疗加以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0~65岁,平均42岁。病史2 周~3月,平均1月。16例有发热、消瘦、纳差、乏力症状,15例有左上腹胀痛不适向左肩背部放射,并可扪及左上腹包块。2例无明显症状轻微外伤后致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术前化验检查Hb5.0~9.6g/l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异常改变。术前B超检查5例,诊断脾肿瘤3例,脾占位6例;CT检查7例,诊断脾肿瘤5例。术前诊断:脾脏肿大6例,脾占位4例,脾错构瘤、脾囊肿、脾脓肿各1例。1例诊断为肝硬化脾大、脾亢。2例术前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5例术前诊断为脾肿瘤。 本组经病理证实有18例为恶性淋巴瘤、3例为脾脏血管肉瘤。恶性淋巴瘤中13例为巨块型,分别为5.0×6.0~12.0×14.0cm2,其中6例局限于脾内,7例胰尾及脾门处有淋巴结肿大。3例脾上下极各有一肿块分别5.0×5.0cm2~6.8×7.2cm2大小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脾下极破裂,腹腔内有大量积血及破碎脾肿瘤组织。2例脾血管肉瘤,术中见其为巨块型分别有6.0×8.0cm2、6.0×10.0cm2大小。1例脾脏有2处病灶分别6.0×4.0cm2 ,5.0×5.0cm2大小,并伴有肝脏数处小转移病灶。 治疗及预后 18例恶性淋巴瘤中,14例行脾切除加脾门淋巴结及胰尾切除术;2例术前脾Ⅲ级肿大,活动度较小估计粘连较重,CT诊断为脾肿瘤,因此介入化疗后行脾切除及脾门淋巴结胰尾切除;2例术中见脾Ⅱ~Ⅲ度肿大,脾及肿瘤与周围粘连紧密稍加分离即有多量渗血难以控制而放弃手术治疗。术后5例失访,4例术后仅作化疗,术后生存2 ~3年。其中1例腹腔后转移复发后再行化疗、放疗带瘤生存1年;2例肿瘤破裂出血分别生存 6个月、1年,生存一年者全身化疗同时亦给予腹腔内化疗;1例合并肝硬化术后死于肝衰,7例经化疗及腹腔内区域性放疗术后1~7年仍健在。2例手术不能切除者术后给予介入化疗及放疗分别生存6个月、8个月。3例脾血管肉瘤虽经化疗(包括肝脏介入化疗)放疗生存分别为6个月、1.5年、2年,终因肝及腹膜后转移死亡。 讨论由于脾脏原发性肿瘤较少见,早期无特殊症状,术前诊断困难且较易误诊。大部分病例有轻~重度贫血等全身症状,特别是当扪及左上腹包块时,结合全身情况应考虑有脾肿瘤可能,进一步检查。

  • 脾血管肉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许华宁;陈伟明;黄辉

    患者女,60岁.1个月前无明显外伤碰撞情况下发现左前臂、右腰部及右腹部皮肤青紫,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59×109/L,血红蛋白94 g/L,血小板38×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粒细胞系统见毒性改变,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减少.骨髓活检提示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抑制,骨髓巨细胞呈病态改变.超声检查:脾肋间厚度4.5cm,肋下1.8 cm,脾静脉内径0.9 cm.脾肿大,轮廓欠光整,脾实质回声增密增高,内见多个椭圆形高回声区,其中一个大小约6.9 cm×6.3 cm×6.5 cm,边界较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周围可见无回声环包绕(图1).病变区血流信号丰富,周围可见绕行、移位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78.

  •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1例报道

    作者:陈天星;陈建伟;汪琳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angiosarcoma)罕见,由Ianghans在1879年首先报到[1],经检索国内至今共报道40余例.我院于2001年诊治1例.

  • 脾血管肉瘤伴胃十二指肠转移一例

    作者:姜艳芳;魏志;孙自勤;郑金锋;王海莹

    患者男,57岁,因“左上腹疼痛1个月余”于2014年10月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该患者有20余年的吸烟史(20支/ d)和饮酒史(300 g/ d),体检发现存在脾区叩击痛,磁共振检查示脾血管瘤破裂出血,诊断为脾血管瘤破裂并出血,于2014年10月13日行全麻下脾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脾血管肉瘤诊断。出院后患者仍感腹痛,伴发热,在当地疗养院予止痛、退烧等对症治疗后腹痛仍反复发作,于2014年12月15日就诊于我院肝胆外科。血常规:WBC 10.45×109/ L,NE%82.8%,Hb 73 g/ L,PLT 695×109/ L;肝功能:AKP 147 U/ L,TP 56.4 g/ L,ALB 25.1 g/ L;凝血:APTT 36.1 s,FIB 5.691 g/ L,D-二聚体1.40 mg/ L;大便潜血:弱阳性。2014年12月24日我院内镜中心行无痛胃镜检查示:胃体大弯侧(图1)及十二指肠降部(图2)见多枚直径约1.2~1.8 cm 广基隆起,表面充血,中央凹陷;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提示腺体排列尚可,中央腺体消失,未见新生血管形成(图3);亚甲兰喷洒染色后病变部位浅着色,中央凹陷部位深着色(图4)。活检病理回报:(胃体、十二指肠)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光镜下见肿瘤呈弥漫性管腔样血管增生结构,间隙内布满不典型内皮细胞(图5)。免疫组化:胃体CD34(+)、CD31(+)、S-100(-)(图6),十二指肠 CD34(+)、CD31(+),结合临床病史及免疫组化考虑为胃十二指肠转移性脾血管肉瘤。由于该患者属于肿瘤晚期,已无手术指征,给予止痛对症治疗,腹痛缓解后出院。电话随访获悉,患者已于出院后2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 脾血管肉瘤并发脾破裂1例

    作者:李华芝

    1 病案摘要患者女,54岁.2004年12月3日晚餐后约2小时在家看电视时突感左上腹持续性隐痛,无放射,腹痛随体位改变而加剧,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2次,无咖啡样液体,无畏寒发热,无腹胀腹泻.当晚未予任何处理.次日10时许腹痛未缓解乃步行来我院检查并收入院治疗.已绝经6年.

  • 脾血管肉瘤的诊治

    作者:卢晓男;李谷;陈力

    脾脏血管肉瘤较为罕见,笔者于2001年10月手术治疗1例脾脏血管肉瘤伴脾内播散患者.现结合近两年来文献资料报道的7例脾脏血管肉瘤病例[1-6],对该病的临床诊治作一简要分析,报告如下.

  • 脾血管肉瘤伴肝转移一例报道

    作者:姚军波;于聪慧;梅建民

    病人:男,48岁.因双侧季肋部阵发性刺痛不适8月入院.腹痛从左季肋部开始,后出现双侧疼痛,疼痛以夜间明显,深吸气时加重,1月内体重下降4kg.当地曾行B型超声、CT检查,诊断为"脾血管瘤,肝多发囊肿".3月后复查CT显示脾、肝肿瘤增多、变大.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腹平软,肝肋下2 cm,边缘钝,质地中等,无压痛、结节.脾肋下4 cm,边缘钝,质地中等,无结节与压痛.血常规:WBC6.3×109/L,N 0.718,RBC3.42×1012/L,Hb 107g/L,PLT 77×109/L.CA199、CEA、蛋白电泳、肝功能正常.

  • 脾血管肉瘤肝转移的诊治

    作者:兰明银;胡玲;严斌

    血管肉瘤是起源于血管内皮或淋巴管内皮的恶性肿瘤.血管肉瘤较少见,而脾血管肉瘤则较为罕见.笔者自1990年1月~2004年12月治疗脾血管肉瘤术后肝转移、骨转移3例.现报告如下.

  • 脾血管肉瘤合并自发性脾破裂1例报告

    作者:李华芝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4岁.因左上腹疼痛16 h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于2004-12-04入院.患者于12月3日晚餐后约2 h突然感到左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隐痛,腹痛随体位改变而加剧,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无畏寒、发热,无腹胀、腹泻.当晚未予任何处理,次晨10时腹痛仍未缓解来我院求诊.患者无暴饮暴食史,绝经6年.体格检查:体温36℃ ,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5 mmHg(10 mmHg=1.33 kPa).急性痛苦面容,面色略显苍白,营养中等,神清合作,坐位及行走时腹痛均不明显,躺卧时左上腹疼痛较剧烈.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肺部听诊无异常.心界不大,心率96次/分,心律整齐,无杂音.

  • 脾高雪氏病误诊为血管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敏;蔡江义;马春林;原荣;李军;燕玲青

    目的报告1例脾高雪氏病误诊病例.方法应用光镜对1例原诊断脾血管肉瘤病例,重新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进一步做PAS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脾高雪氏病临床无特殊症状.光镜具有特征性的细胞,PAS、CD68呈阳性,CD34呈阴性.结论脾高雪氏病是一种脂质代谢障碍引起的非肿瘤病变,与血管肉瘤有本质上的区别.PAS染色、免疫组化组织细胞标记及血管内皮标记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 脾血管肉瘤误诊为急性胃炎1例分析

    作者:曹友红

    1临床资料某女,76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天,加重1小时"入院.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弯腰后上腹部胀痛,呈持续性,伴间断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症状稍有缓解,不伴呕血、黑便、畏寒、高热等不适.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5/60mmHg.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心肺阴性.腹平软,上腹部剑突下偏左轻压痛,反跳痛阴性,无肌卫,未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次/分.辅助检查:入院当日门诊查血常规示:WBC 8.4×109/L,N% 72.3%,Hb 78g/L,PLT 90×109/L;腹部立位平片提示未见明显膈下游离气体.

  • 巨大脾血管肉瘤1例

    作者:刘旭伟;焦惠贤

    脾原发性血管肉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我院2005年11月收治1例脾血管肉瘤患者,现对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报道如下.

  • 巨大脾血管肉瘤1例

    作者:刘旭伟;焦惠贤

    脾原发性血管肉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我院2005年11月收治1例脾血管肉瘤患者,现对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