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山豆根醋浸液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初步观察

    作者:戴兆云;顾翔宇;吴一新

    2001-2002年,我们采用自制山豆根醋浸液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0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按2001年中华肝脏病学会公布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选取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标记均阴性,B超至少两次诊断为脂肪肝,且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0 IU/L的脂肪性肝炎患者20例.年龄18~60岁,其中,男12例,女8例,病程6个月~10年.

  • 利奈唑胺多药联合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分析

    作者:肖永久;解立新

    目的 回顾性分析利奈唑胺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联合治疗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利奈唑胺应用起点及终点时间为主要筛选标准,筛选应用利奈唑胺时间7d的肺部感染患者共79例,其中包括单独应用利奈唑胺或联合应用其他抗感染药物,与应用其他抗感染药物但未应用利奈唑胺的54例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随用药时间延长无显著性差异;A组ALT与其余各组在用药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用药过程中,A组与其余各组在不同时间有显著性差异,AST各组未见明显差异,二者在用药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增高.结论 利奈唑胺应用过程中,多药联合对患者肝功能并无明显影响.

  • 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107例分析

    作者:范文蕾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分析影响妊娠期肝功能的因素.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5月在门诊就诊的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者按年龄、孕周分层分析影响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的原因.结果: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在门诊检出率为3.55%,其中原因不明占引起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的43.93%,轻度肝功能异常者早孕占78.94%,中度异常者晚期妊娠占58.82%.结论:正常妊娠肝功能多在正常范嗣内,孕期内分泌变化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较轻,多数不会对肝脏造成重度损害.高蛋白高脂饮食、疲劳等外在因素亦可引起妊娠期肝功能异常.

  • 炎症性肠病的肝胆表现

    作者:鲁晓岚;罗金燕

    1 肝脂肪变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行剖腹手术时作肝楔状活检,据组织学改变发现肝脂肪浸润约占40%~50%.肝针刺活检发现率较低.发病情况与肠道病变的严重性和病人的营养状况有关,随病情好转,肝病变亦可恢复.推测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肠道病变致营养吸收不良,合并败血症或蛋白质丢失,从肠道来的毒性代谢产物,如石胆酸等回流入肝所致有关.有学者研究提示完全肠道外营养2周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中石胆酸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亦升高,肝脂肪变可能是炎症性肠病患者肝肿大的临床常见原因.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肝功能检验亦多正常.纠正营养不良对治疗有利.

  • 肝糖原累积症一例

    作者:周福元;倪传斌;冯筱榕;丁彦青;侯金林

    患儿男,4岁,因发现肝大半个月于2005年11月28日入院.患儿半个月前常规体检时发现肝大,乙肝和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40 U/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80 U/L.入院后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0/56 mm Hg(1 mm Hg=0.133 kPa),体重15kg.神志清楚,无特殊病容.皮肤无黄染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腹部饱满,腹壁静脉无怒张,肝上界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肝下界位于锁骨中线肋下约40 mm,质中,有轻压痛,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颈抵抗(-),布氏征(-),克氏征(-),颅神经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Ⅳ级,生理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 第113例发热-肝脾大-四肢多处肿胀

    作者:侯勇;唐福林;芦波;李梦涛

    病例摘要患者女,19岁.1995年无诱因发热,体温高39.5℃,伴腹胀,无腹痛.在其他医院检查血白细胞(WBC)3.3~4.1×109/L,血小板(106~129)×109/L,血红蛋白114~122 g/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44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7U/L,白蛋白22 g/L;血红细胞沉降率(ESR)8 mm/1 h,Ⅳ型胶原(-);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PCR(+).腹部超声示:肝脾大,腹水.骨髓穿刺未见异常.腹水细菌培养及瘤细胞检查均(-).

  • 温针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

    作者:栗书元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病例均采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肝功能检查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温针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成人血清ALT ULN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勇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是肝细胞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用于诊断肝病已有50余年的历史[1].ALT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并且发现很多组织细胞中包含此酶.它的作用是将丙氨酸的氨基转移给酮戊二酸[2] .ALT在肝脏中的含量高,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位于细胞的线粒体中,人们认为在诊断肝病方面ALT较 AST更特异[3] .ALT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一直设置为40 U/L,范围为30~50 U/L,近的一些研究对这个沿用已久的ALT正常值范围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并建议修订ALT正常值上限[4].

  • 携带 HBV 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1例

    作者:杨婉;刘凯辉;于晓辉

    患者,女,12岁。因“双下肢水肿2周”入院。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查体:心、肺、腹及神经系统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HBsAg(+)、HBcAb(-),HBsAg 定量0.070 IU/mL、HBcAb 定量0.208(低于检测值),HBV DNA <500 IU/mL,各项嗜肝病毒指标除 HBsAg 阳性外,其余均阴性,自身抗体阴性,肝生化指标提示谷氨酸氨基转移酶57 U/L,谷草氨酸氨基转移酶115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216 IU/L、白球蛋白比值0.8、白蛋白20.3 g/L、总蛋白47.1 g/L、胆碱酯酶1866 U/L,血常规提示三系血细胞减低。B 超示:肝硬化、腹水、脾大、胆囊壁水肿,继发性胆囊炎(图1A)。上腹部核磁示:肝脏再生结节形成,脾脏增大、门脾静脉增宽,脾周少量腹水;胆囊炎,胆囊周围炎;胆总管轻度增宽(图1B)。其父有乙型肝炎病史,其他家族成员未发现乙型肝炎及 Willson 病史。入院初步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予以保肝、降酶、补充人血白蛋白、利尿等对症治疗后,双下肢水肿消退,但复查肝功能,转氨酶下降不明显。

  • 力平脂致横纹肌及肝损伤1例

    作者:辛沈;贺顺川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因反复活动中胸闷5年,再发3 d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四肢活动正常,肌肉无触痛.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ST-T无改变.生化检查:甘油三酯(TG)3.55 mmol*L-1,总胆固醇、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谱等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均正常.胸片:心胸比值0.59,心脏超声:主动脉硬化改变.

  • 帕金森综合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麻醉管理一例

    作者:刘德民;李传玉;高艳华;许焕才;韩延亮

    患者女,50岁,因食欲差、尿黄、皮肤及巩膜黄染1周人院.谷氨酸氨基转移酶61 U/L,总胆红素49.5 μmol/L,直接胆红素39.6 μmol/L,间接胆红素9.9 μmol/L,尿素氮4.14rmmol/L,血红蛋白79 g/L.该患者有帕金森综合征病史11年,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癌,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30 min肌注地西泮10 mg,入室后开放静脉,首先于T8~9行硬膜外麻醉,注入5ml局麻药(1.33%利多卡因加0.16%布比卡因混合液),待麻醉平面出现后全麻诱导.静注咪唑安定2 mg、芬太尼0.2 mg、维库溴铵6 mg、依托咪酯10 mg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机械控制通气.

  • cTnI、AST及CK在鉴别诊断大鼠骨骼肌与心肌损伤应用价值的比较

    作者:杨照新;常鹏环;董战玲;黄绵庆;符健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I)在鉴别诊断大鼠骨骼肌与心肌损伤应用价值.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心肌损伤组,单次背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骨骼肌损伤组,单次单侧胫骨肌注射布比卡因;联合损伤组,单次单侧胫骨肌注射布比卡因及背部皮下异丙肾上腺素;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予给药后24h,检测血清AST,CK及cTnI,常规HE染色观察骨骼肌和心肌受损情况.结果心肌损伤组和联合损伤组血清cTn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骨骼肌损伤组(P<0.01),而联合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AST与骨骼肌损伤组无明显差异(P>0.05),心肌损伤组CK与骨骼肌损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nI在鉴别大鼠心肌及骨骼肌损伤上较AST、CK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误诊及漏诊率.

  • 二甲双胍对小鼠 NASH 的疗效及对肝组织NF-κB 活性、TGF-β1 mRNA 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中秋;史治宙;廖庆辉;赖康保;谭娅琴;陈玉华;刘荣火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小鼠肝组织NF-κB活性、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各8只。模型组小鼠以5%CCl4花生油溶液皮下注射制作NASH模型;治疗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同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200 mg/( kg· d)灌胃;对照组正常饮食,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处死各组小鼠,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ALT、AST;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检测肝组织NF-κB活性;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的TGF-β1 mRNA。结果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轻于模型组。治疗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较模型组有所下降,但高于对照组,三组ALT、AST水平相比,P均<0.05。治疗组、模型组、对照组肝组织NF-кB活性值分别为8493.4±2365.9、12243.0±4052.3、6049.0±1793.7,肝组织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0.09、0.36±0.10、0.17±0.05,三组相比,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可减轻NASH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改善肝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NF-κB活性、下调TGF-β1 mRNA表达有关。

  • 狭基线纹香茶菜水溶性总黄酮对H2O2致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冯传平;丁海霞;黄松;彭攸灵;刘颖新;李飞艳

    目的:探讨狭基线纹香茶菜水溶性总黄酮(WSTF)对氧化应激损伤LO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给药范围,建立过氧化氢(H2 O2)致LO2细胞损伤模型,用含不同浓度WSTF的培养液与急性损伤肝细胞共孵育不同时间,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检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二醛(MDA)的水平,评价WSTF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分析WSTF抑制H2 O2诱导LO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0.3 mmol·L-1 H2 O2处理LO2细胞4 h构建H2 O2损伤LO2细胞模型,确定0.0312~0.125 mg·ml-1 WSTF为保护LO2细胞损伤的给药浓度范围.WSTF可抑制H2 O2对肝细胞的损伤,并明显降低H2 O2致急性损伤肝细胞的ALT、AST释放量和MDA水平,逆转H2 O2诱导LO2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和细胞内ROS升高.结论:WSTF体外给药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 cTnI、AST及CK在鉴别诊断大鼠骨骼肌与心肌损伤应用价值的比较

    作者:杨照新;常鹏环;姚茂忠;黄绵庆;符健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cTnI)在鉴别诊断大鼠骨骼肌与心肌损伤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心肌损伤组,单次背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骨骼肌损伤组,单次单侧胫骨肌注射布比卡因;联合损伤组,单次单侧胫骨肌注射布比卡因及背部皮下异丙肾上腺素.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予给药后24 h,检测血清AST,CK及cTnI,常规HE染色观察骨骼肌和心肌受损情况.结果:心肌损伤组和联合损伤组血清cTn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骨骼肌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联合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AST与骨骼肌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伤组CK与骨骼肌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I在鉴别大鼠心肌及骨骼肌损伤上较AST、CK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误诊及漏诊率.

  •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江浪进

    目的 监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8+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群间的变化,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细胞免疫方面的动态.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CD3+、CD4+及CD8+细胞数量变化,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人群(P<0.01),而CD8+细胞数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转氨酶异常者外周血CD3+、CD8+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CD4+细胞数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的改变,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使得HBV难以清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细胞数与血清转氨酶浓度有平行关系.

  • 探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清类风湿因子关系

    作者:唐敏云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血清类风湿因子(RF)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接受治疗的190例 HBV 感染患者纳入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均检测 RF、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乙型肝炎 e抗原(HBeAg)定量、HBV DNA 定量,对比2组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中 RF 阳性率分别为4.0%、26.3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RF 阳性率分别为33.33%、30.00%、20.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阴性(16.67%)和阳性(30.77%)HBV 感染者的 RF 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V DNA 阴性(28.57%)和 HBV DNA 阳性(23.53%)患者的 RF 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LT 异常(32.31%)和 ALT 正常(13.33%)患者的 RF 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BV 感染的 RF 与患者的 ALT 水平、HBeAg 水平有关,检测 RF 的变化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 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颖;马凤云;陆敏华

    目的:分析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69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为观察组,以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的血清ALT和血清尿酸(SUA)水平进行检测,对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脂肪因子[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血清脂联素(APN)]水平进行检测。统计两组对象ALT升高的发生率,对比分析不同ALT升高程度下观察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脂肪因子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ALT升高的发生率及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观察组患者,在SUA水平上,ALT重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未升高组依次升高(P<0.05);在血清TNF‐α、CRP、IL‐6及FFA水平上,ALT重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未升高组依次升高(P<0.05),在血清APN水平上,重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未升高组依次降低(P<0.05)。结论血清ALT升高与SUA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指标变化趋势一致,相互影响,而影响机制可能与血清炎性因子及脂肪因子的改变有关。

  • 非甾体抗炎药致肝功能损害病例分析

    作者:干小红;邓利华;周后凤;陈学英;涂正涛

    目的:对非甾体抗炎药致肝功能损害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成年女性Still病患者因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肝功能损害进行因果关系分析.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和维C银翘片可能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异常升高,经停药并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和异甘草酸镁治疗后,ALT和AST逐渐降低.结论:尼美舒利和维C银翘片应慎用于肝功能损害者,同时应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

  • 孕早期白细胞计数、肝功指标检测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凤玲;周义文;王亮

    目的 对孕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进行监测,并分析其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GDM的孕妇156例的病历资料(GDM 组),随机选取同期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孕妇156例为对照(NGT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WBC、ALT和AST水平与GDM发生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WBC、ALT和AST单独及联合预测GDM的效果.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和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WBC(9.73 ±1.6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7.45 ±1.92)× 109/L、ALT(25.93 ±6.57)U/L、AST(25.30 ±7.55)U/L均明显高于NGT组[(7.57 ±1.62)×109/L、(6.71 ± 1.69)×109/L、(18.32 ±5.66)U/L、(16.29 ±5.51)U/L](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WBC、AST和ALT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WBC、AST和ALT联合预测GDM发生风险的效能较高(AUC=0.903,P<0.05),利用约登指数得出佳截点为WBC≥9.31×109/L,ALT≥23 IU/L和AST≥21.34 IU/L.结论 GDM患者孕早期WBC、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孕早期应用WBC、ALT和AST联合监测可为预测GDM发生风险提供新手段.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