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山豆根中毒致意识障碍2例治疗体会

    作者:朱艳

    山豆根,又名广豆根.其性苦、寒,有毒,中医上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便利咽之功效.是治疗咽喉肿痛和子宫颈癌、恶性葡萄胎、膀胱癌、慢性迁延性肝炎的要药.本品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甲基金雀花碱等多种生物碱.不良反应一般在服药后5~10分钟出现,对胃肠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系统兴奋,还能够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个别报道山豆根引起亚急性基底核坏死性脑病.2002~2011年收治山豆根中毒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 山豆根的药材品种鉴别分析

    作者:石艳红

    目的 探讨中药材山豆根的常用鉴别方法,为临床正确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从山豆根的来源、性味功效、物理特点及化学成分药理等对山豆根及其几种常见混淆品进行鉴别分析.结果 山豆根和北豆根、滇豆根、木蓝山豆根、苦豆子根等几种常见混淆品可以从来源、性状特点、性味功效及化学成分药理等几方面进行鉴别分析.结论 山豆根和北豆根、滇豆根、木蓝山豆根、苦豆子根的药物来源产地不同,性状各有特点,成分有别,临床应有也有所别,处方配药时应加以区别,以杜绝混用错用现象.

  • 辨析山豆根与北豆根的临床使用

    作者:宓靖凯

    山豆根和北豆根是较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两者名称相似,但却是两种来源不同的植物,临床功效也有所不同.为了达到正确使用两种药物的目的,本文将从药用历史、品种来源、主要成分以及药理、毒理作用等方面分别叙述,以便使广大医务、药剂人员在临床中区别运用.

    关键词: 山豆根 北豆根 鉴别
  • 山豆根同名异物辨

    作者:吴顺俭

    山豆根来源复杂,药典规定了两个品种,以“山豆根”和“北豆根”命名以区别之,但在山东及北方许多地区,处方中开的山豆根,实际配付的多为北豆根,并且北豆根之名在处方中亦少见,说明两者使用上并未严格区分。虽然它们的作用相近,都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能,但所含成分不同,尤其在近代研究发现有不同的新作用,有的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 山豆根与几种易混品的鉴别分析

    作者:王芳

    目的 探讨山豆根与几种易混品的鉴别方法.方法 鉴别对比山豆根和其混淆品如北豆根、滇豆根、木蓝山豆根,观察几种药品的性状、药理效果、临床使用分析对比其区别.结果 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木蓝山豆根不论是从基源、性状、性味、药理、效用、临床应用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在临床使用当中不能够混淆.结论 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和木蓝山豆根不论从其基源,药理还是其效用都不相同,在临床应用当中应该根据其药名进行差别分别,并加以应用.

  • 山豆根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BL6生长、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俊兰;张东兴;刘诗

    目的 研究山豆根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BL6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BL6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用不含药物的RMPI1640培养基进行处理,处理组分别采用含有400 μg/ml、500 μg/ml、600 μg/ml、700 μg/ml、800 μg/ml山豆根提取物的RMPI1640培养基进行处理.采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黏附实验、侵袭重组基底膜实验、趋化性运动实验观察山豆根提取物对黑色素瘤细胞B16-BL6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的影响.结果 山豆根提取物终浓度为700、800 μg/ml时,B16-BL6细胞增殖生长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2.526,4.371,P<0.05);山豆根提取物终浓度为500、600、700、800 μg/ml时,黏附能力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856,8.515,8.926,12.357, P<0.05),侵袭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t=4.661,9.824,12.460,16.300,P<0.05),趋化性运动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t=2.698,3.906,6.012,7.974,P<0.05).结论 山豆根具有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BL6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的能力,且与药物剂量呈依赖性关系.

  • 不同产地山豆根U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作者:程钱;赵崇军;代一航;汪建芬;夏青;张文婷;王金凤;马志强;林瑞超

    目的 建立山豆根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山豆根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Waters UPLC H-Class,Agilent Zorbax SB C-18 RRHD色谱柱(2.1×100 mm,1.8 μm),预柱:Agilent SB-C18色谱柱(2.1×5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 ~5分钟,5% A;5 ~6分钟,5% ~9% A;6 ~6.5分钟,9% ~12% A;6.5~11分钟,12% ~15% A;11~21分钟,15% ~34% A;21 ~23分钟,34% ~45% A;23 ~26分钟, 45% ~47% A;26~27分钟,47% ~77% A;27~35分钟,77% ~98% A,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15 nm,柱温30℃,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建立的山豆根指纹图谱有27个共有峰,指认了2个共有峰;各批药材指纹图谱比较相似度大部分在0.90以上,符合指纹图谱研究技术的要求,说明本研究中的不同产地的山豆根在化学成分上相似度良好.结论 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较好,特征性及专属性较强,可以有效地对山豆根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可以对山豆根和北豆根的指纹图谱的比较提供思路,从而避免因临床混用导致的药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 基于ITS2条形码序列的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的DNA分子鉴定

    作者:徐晓兰;石林春;宋经元;韩建萍;姚辉;陈士林;何顺志

    山豆根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对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易混伪品进行DNA分子鉴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科9属38个物种84份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序列变异分析、K-2p遗传距离比较及NJ系统发育聚类树构建.结果表明所研究山豆根基原植物样品种内ITS2序列无变异,与其同属密切相关物种的ITS2序列变异位点为102个,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072,与其他混伪品的ITS2序列变异位点为200个,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594.山豆根基原植物在NJ系统发育聚类树上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8.因此,ITS2作为DNA条形码序列能够有效的区分山豆根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为山豆根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提供基础.

  • 某院495张含山豆根饮片处方的用药分析

    作者:吕美玲;黄智锋;陈琳婧;吕冬梅;吕春梅;彭连共

    目的:通过分析山豆根在我院的使用情况,规范我院山豆根使用及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逐张调取厦门市中医院2015年门诊山豆根饮片的处方共495张。利用 Excel 程序对其进行一般性描述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山豆根的人群男女比例相当,主要分布在20~60岁(87.87%);主要分布的科室为消化内科(73.33%),其次是风湿肾病科、脑病科等;中医证型统计较多的是肝气犯胃、脾胃湿热、风热犯肺。结论山豆根作为治疗咽喉肿痛要药,在我院门诊中使用基本合理。

  • 山豆根与北豆根的中药饮片应用鉴别

    作者:梁素娇

    目的:辨别山豆根与北豆根两种不同药材,减少二者在临床混用乱用现象。方法通过对药材来源、性状、显微、功用等特征进行鉴别。结果山豆根与北豆根名字相似,易混淆,二者在性状、成分、功用主治等方面有不同之处,从药人员应认真区别,不可混用。结论山豆根与北豆根虽然属于同一类药,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临床应用及鉴别方面应正确区分、合理应用、保障安全。

  • 山豆根对小鼠急性肝毒性及其病理形态学研究

    作者:盛云华;李峰杰;周绮;金若敏

    目的:研究山豆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及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小鼠口服山豆根水煎液,常规观察14 d,测定其LD50.另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分组,计算肝脏指数及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采用Bliss法测得2个批号山豆根的LD50为A(批号081012)31.935 g·kg-1,95%可信限为30.509~33.506 g·kg-1;B(批号0904295)LD50为16.39 g·kg-1,95%可信限为14.426~18.38 g·kg-1.肝毒性时效关系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口服山豆根水煎液A 30 g·kg-1,B12.4 g·kg-1,给药6 h后肝脏均明显肿大,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损伤在24 h严重.量效关系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口服山豆根水煎液A 16.4,10,3.2 g·kg-1,B 12.4,10.8,10,9.2,8,7.2 g·kg-1,肝脏指数显著性升高(P<0.01);随剂量的增大,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均增加.结论:小鼠一次性口服大剂量山豆根水煎液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显示一定的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关键词: 山豆根 肝毒性 病理
  • 广西产山豆根HPLC指纹图谱测定

    作者:黄颖;王乃平;陈勇

    目的:建立广西主产山豆根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以氧化苦参碱为参照物,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0.2%磷酸+0.32%三乙胺)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4 min后由220 nm转换到280nm.结果:其重复性、精密度均符合<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中的有关规定.结论:本实验结果为广豆根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 正交试验优选山豆根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

    作者:孟美;王化宇;任钰;张炜煜

    目的:优选山豆根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选取乙醇体积分数、加醇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优选山豆根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以总多糖含量为指标,选取加水倍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优选山豆根中总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总生物碱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1h;总多糖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适合于产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君明;崔瑛

    目的:介绍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至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生物碱、多糖等;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保肝、增强免疫、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药理活性,同时又可引起肝毒性、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结论:建议开展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毒性及肝毒性的"量-时-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开展与之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建立其安全有效的治疗窗口,终为其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 山豆根中生物碱的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田雪松

    目的:介绍山豆根中生物碱的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从临床表现、实验室研究及毒性机制3个方面,对山豆根毒性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山豆根具有神经毒性、肝毒性、心血管毒性及引起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毒性以胃肠道反应、肝毒性为主,但是以神经毒性为.结论:山豆根中生物碱是引起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主要毒性成分,超剂量服用是中毒的主要原因,毒性机制与抑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炎症损伤相关.

  • 山豆根中主要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特性

    作者:陈江华;杨林;邓中平

    目的:考察山豆根水提物中主要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特性,为山豆根的体内吸收特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Caco-2细胞模型研究山豆根中主要成分从给药端向吸收端的转运透过情况,采用UPLC-MS考察主要药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吸收透过情况,流动相0 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4 mL· min-1.质谱条件采用正离子选择性离子进行检测,扫描测定氧化苦参碱(m/z±H)265.1,苦参碱(m/z±H)249.1,计算二者的表观渗透系数.结果:在给药120 min时,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11.43±0.41)×10-6,(3.91±0.70)×10-6m·s-1.山豆根水提物中可检测到20种成分,包括苦参碱在内的5个主要组分(P2,P4,P6,P7,P25)有较高的透过率,6种组分(P3,P5,P9,P11,P14,P27)具有中等透过率,包括氧化苦参碱在内的其他组分透过率较低或不能透过细胞模型.结论:山豆根的主要成分中约55%易透过细胞模型,其中苦参碱在体外模型中极易被吸收,而氧化苦参碱在体外模型中具有低透过率,提示苦参碱是山豆根吸收进入体内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 山豆根水煎液致大鼠亚急性肝脏毒性研究

    作者:陈龙;吴谦;耿娅;张泽安;邓中平

    目的:给予质量可控的山豆根(RRST)水煎液致大鼠肝脏毒性,并探讨其毒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代表性好、来源固定的药材,取山豆根饮片加6倍量水,浸泡30 min,武火煮沸,换文火煎煮60 min,共煎煮2次,合并2次的滤液浓缩至生药2 g·mL-1,得山豆根水煎液储备液,并对其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测定,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动物实验: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10% CCl4)、低剂量组(灌胃给予1 g·kg-1山豆根水煎液)、中剂量组(灌胃给予4 g·kg-1山豆根水煎液)和高剂量组(灌胃给予16 g·kg-1山豆根水煎液),每组6只.连续给药14d,第15天ip 25%乌拉坦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摘取肝脏,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病理制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取部分肝组织加冷生理盐水制成10%肝匀浆,离心,取上清波,测定肝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大鼠连续给予不同剂量山豆根水煎液7d后,高剂量组出现活动减少,四肢无力;14 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ALT,ALP,TBA值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高剂量组的肝细胞肿大,并伴有炎症浸润.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IL-6,TNF-α含量升高(P<0.05及P<0.01),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SOD/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山豆根具有肝脏毒性,给予大鼠16 g·kg-1山豆根水煎液可导致明显的肝损伤,且其损伤机制与炎症因子的作用和脂质过氧化有关,与四氯化碳的肝毒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山豆根水煎液致大鼠肝损伤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盛云华;李峰杰;姚广涛;金若敏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山豆根水煎液致大鼠肝损伤的相关基因.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给药组,给药组以山豆根水煎液20g/kg连续灌胃大鼠26d,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蒸馏水,取肝组织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提取肝组织总RNA,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cDNA经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化的cRNA.经片段化处理后的cRNA分别与含有31 100条探针的Affymetrix大鼠芯片杂交.采用SBC生物芯片在线分析系统,以Foldchange>2或Foldchange<0.5为筛选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相关代谢学途径和功能分析.结果:连续灌胃给予20g/kg山豆根水煎液26d,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山豆根给药组肝组织线粒体明显变形,滑面内质网扩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山豆根组2倍差异表达基因共有488条,其中上调172条,下调316条.经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到脂质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类固醇合成信号通路等,此外,差异表达基因还涉及到免疫相关的抗原处理和提呈等通路.结论:山豆根致大鼠肝损伤涉及众多基因表达的改变,其中与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与其密切相关,可能是其致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 毒性药材山豆根的中医药古籍挖掘研究

    作者:杨雪;张冰;夏东胜;高建超;田春华;李岚

    山豆根历代古籍多记载其为“无毒”,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即将其归为“有毒”药材.文章通过历代古籍挖掘的方法,从山豆根药名考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一般情况以及毒性、炮制、使用禁忌等安全性方面梳理历代本草对山豆根的记载,以期为进一步对其开展安全性研究与评价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的疗效与安全.

  • 基于方剂组成统计分析的山豆根减毒增效配伍规律探讨

    作者:李进;王均宁;孟丽萍

    目的:基于山豆根的古今方剂组成统计数据,探讨其减毒增效配伍方法,为揭示其控毒机制、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分析平台,利用SPSS 17.0多元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考察山豆根与各药物(组)间的配伍关系.结果:频数统计显示,各类药物与山豆根配伍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清热药、活血药、化痰药、止血药等;单味药与山豆根配伍所占比例居前者依次为甘草、桔梗、玄参、薄荷、黄芩等.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20个对山豆根功效或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组).结论:通过以润制燥、以甘缓毒等配伍,可减山豆根之毒;通过宣泄化痰以利肺气、寒凉相助以解热毒、宣上利下以消肿痛、疏散宣透以解郁火等配伍可增其效.

285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