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60例体会

    作者:齐峰瑞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以反复的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结缔组织增生,视力锐减为其特征,严重出血时视力减退到光感,反复出血则可形成增值性视网膜炎和视网膜脱离,终至失明.该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其发病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是结核.有认为其出血现象是视神经或功能性的出血,故又名青年反复性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2001年10月~2009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60例,效果比较满意,现作如下分析.

  • 超声诊断肾实质弥漫性回声改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海旺

    在肝脏、脾脏正常情况下,肾脏实质回声高于肝脏和脾脏即为肾实质弥漫性回声改变,为肾实质损害,在不同阶段其病理改变也不同,归纳起来有三类,一类是肾实质以充血水肿为主,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肾实质增厚,锥体回声明显减低,肾窦回声缩小,肾体积可能增大.另一类是以结缔组织增生为主,主要表现为肾实质回声增强,严重者实质与集合系统分界模糊.第三类是肾实质萎缩、纤维化,病肾的体积缩小,实质与肾窦回声明显增强,甚至与周围组织分辨不清[1].上述病理改变是肾实质弥漫性回声改变的声像图基础,但敏感性、特异性较低,鉴别病因的价值不大.肾实质弥漫性改变者,多有蛋白尿或血尿,可出现在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及糖尿病、肾淀粉样症、高血压、肾血管病等造成的肾损害.

  • 骨韧带样纤维瘤外科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张嘉锴;庞清江

    目的:探讨骨韧带样纤维瘤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15例骨韧带样纤维瘤患者,男4例,女11例;年龄18~64岁,平均39岁。部位分别是股骨上段4例、股骨下段3例、胫骨下段2例、肱骨上段1例、肱骨下段1例、肩胛骨1例、耻骨支1例、髂骨1例、胸骨柄1例。15例中1例行单纯病灶内刮除,14例按手术方式分两组,广泛切除组(7例),扩大刮除加灭活组(7例)。观察术后复发情况,采用Enneking功能评分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132个月,平均56个月。未发现转移。复发2例,1例为单纯病灶内刮除,1例为广泛切除组,复发率13.3%(2/15)。根据Enneking功能评估标准,广泛切除组术后(21.6±3.8)分,扩大刮除加灭活(28.3±1.3)分。广泛切除组优2例,良5例;扩大刮除加灭活组优7例。结论:扩大刮除加灭活手术较广泛切除组功能恢复更好,在重建较为困难的特殊部位建议优先考虑。

  •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马伶;闫秀英;李东海

    目的 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病变分别位于右侧胸壁皮下及右背部皮下组织,生长较缓慢,其中1例伴疼痛,呈良性经过,切除后无复发.镜下肿瘤组织有明显的胶原性背景,局部黏液样变,其间散在梭形或星芒状纤维母细胞,可见明显小核仁,细胞无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肿瘤无坏死.结论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独特的良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依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可以与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的纤维母细胞性病变鉴别.

  •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七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姚家美;曾海英;谭云山;侯英勇

    目的 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2000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7例,进行光镜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59岁,中位年龄61岁);四肢6例,腹腔1例.肿瘤大径1.2~4.0 cm,平均3.0 cm,边界较清,质韧或硬,切面灰白色或灰白灰黄色.镜下观察2例位于真皮层,4例位于皮下,1例位于肝实质.低倍镜下在大量致密胶原纤维背景中散在分布梭形或星形肿瘤细胞,似反应性纤维母细胞.间质散在分布少量血管成分,多为薄壁小血管.高倍镜下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嗜碱性,细胞核小,深染,可见小核仁,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7例波形蛋白均呈弥漫强阳性,结蛋白、S-100蛋白、CD34、广谱细胞角蛋白均呈阴性;仅1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局灶阳性,余6例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1%~2%.4例随访11~21个月(平均16.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极少发生于内脏器官,诊断上需与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鉴别.

  • 电针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及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吴珍元;黄英如;冼华;邓熊;高伟峰;米庆高;张军;孙永博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及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n=8):A组(模型组)、B组(0.5mA电针组)、C组(1.0mA电针组)、D组(1.5mA电针组).切断坐骨神经干造成失神经支配腓肠肌模型,术后1天,B、C、D组术侧分别给予相应强度电针(针刺“足三里”和“承山”)治疗,每次治疗10min,隔天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A组不行治疗.术后8周,测定术侧腓肠肌湿重比,Masson染色测定腓肠肌结缔组织截面积率、肌纤维直径和截面积,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Bcl-2和Bax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腓肠肌超微结构.结果:A组与B、C、D组间,D组与B、C组间腓肠肌湿重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B、C、D组间,以及D组与B、C组间结缔组织截面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但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B、C、D组间,以及B、C、D组间肌纤维直径和截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A组高、D组低,A组与B、C、D组间,以及B、C、D组间TGF-β1、CTGF蛋白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Bcl-2蛋白表达,A组低、D组高,而Bax蛋白表达,A组高、D组低;Bcl-2/Bax比值A组低,B、C、D组依次升高,且A组与C、D组间,以及B、C、D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透射电镜显示,A组肌丝排列紊乱、溶解严重,Z线断裂,线粒体空泡化;B、C、D组肌丝排列基本整齐,肌丝溶解、Z线断裂较轻,B组可见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但轻于A组.结论:电针可减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靶肌肉结缔组织增生,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 股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任国强;卢再鸣;潘诗农;陆晓梅;郭启勇

    目的 探讨股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DFB)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股骨DFB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X线平片显示,股骨干骺端见偏心性或中心性类圆形或梭形透亮影,病灶长轴沿股骨的长轴走向.CT可见股骨干骺端局部软组织肿块,邻近骨皮质缺损,骨质向内凹陷,边缘稍硬化,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MRI表现为肿瘤在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DFB具有侵袭性特征,手术时需要较大的切除范围;其影像特征与非骨化纤维瘤等相似,易导致误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 股骨近端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

    作者:黄渝程;陈天武

    女,39岁,右髋部进行性疼痛半年,加重1周就诊。查体示:右髋部无畸形,无压痛,无感觉减退,右髋活动无受限。CT示股骨近端增粗,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其长轴与股骨平行,病灶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晰,显示硬化带,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间隙清晰,未见肿胀(图1a)。 MRI示股骨近段一囊状异常信号影,累及股骨颈及转子间,边界较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部可见分隔影,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内部未强化(图1b~1e)。术中所见:局部骨皮质菲薄,病变组织质地较韧,呈灰黄色。术后病理:纤维组织增生,黏液样变,成纤维细胞增生,可见骨化,细胞形态学无异型(图1f)。

  • NF-κB在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郭锐芳;杨少奇

    肝脏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创伤修复愈合反应,表现为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由于肝脏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在进展为肝硬化时所必经的可逆病理过程,所以其治疗H益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核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是Sen和HBaltimore[1]于1986年发现的一种能够与B细胞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的增强子κB序列特异结合的核蛋白因子,NF-κB属于NF-κB/Rel蛋白家族,具有转录激活功能.

  • 颈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

    作者:黄彩平;王弘士;嵇庆海;盛伟琪;周正荣;吴伟宏

    目的阐述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特征以利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3年11月间收治的4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手术和病理资料.结果4例术中示肿块位于肌肉间隙,能单纯手术切除,随访期分别为38个月、7个月、6个月、3个月,局部无复发.结论本病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治疗为单纯手术切除,不宜过度.细胞学,免疫组化对诊断价值较小.

  • 腹部小圆细胞瘤1例

    作者:俞志勇

    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类罕见的恶性肿瘤.该肿瘤起病隐匿,但进展迅速.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腹部小圆细胞瘤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个月余"于2004-06-01收住解放军307医院肿瘤科.患者于2004年4月中旬发现腹部膨隆,于脐下触及一圆形包块,质硬、同定、无压痛,不伴发热、食欲下降及体重下降.

  • 颈肩部纤维组织源性肿瘤的MR和CT诊断

    作者:顾雅佳;彭卫军;王坚;王佩华

    目的分析颈肩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及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CT特征,重点讨论MRI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有MR或CT影像资料的颈肩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4例及侵袭性纤维瘤病3例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4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均位于颈部肌间隙中,类圆形,边界大部分清晰,1例在MRI上见包膜样改变.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2例)及等低密度夹杂改变(1例),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密度改变与平扫时一致.肿瘤在T1WI上为均匀等信号(1例)或等低信号混杂改变(1例);T2WI上2例信号相似于邻近的肌肉,不均匀伴有结节样的低信号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仍以等肌肉信号为主,伴有灶性低或略高信号.(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均起源于肌肉本身,长梭形生长,长径与所侵犯的肌肉走向一致,边缘均不规则.CT平扫为等肌肉密度、边界不清晰的肿块(2例); MR T1WI为均匀等信号的占位,边界不清晰(3例);T2WI见夹杂条状或结节状低信号的稍高信号(2例)或均匀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条状或结节状的低信号影及不规则的边界显示更加清晰,2例见边缘爪样浸润改变.结论好发于不同年龄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和侵袭性纤维瘤病都为纤维来源的软组织肿瘤,但影像改变完全不同,这与其不同的病理基础密切相关.MR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明显优于CT.

  • 下鼻甲手术适应证讨论

    作者:王向阳;石丽亚;莫志蜂

    慢性鼻炎的鼻腔通气障碍主要是由于下鼻甲"肥大"引起的,但是下鼻甲肥大还是肿大目前尚未定论.下鼻甲肥大是指鼻甲黏膜结缔组织增生,用血管收缩剂后黏膜无明显反应;下鼻甲肿大则对血管收缩剂很敏感.

  • 强的松龙加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在骨科的应用

    作者:马寅日

    在骨病、骨伤中有一大类是无菌性炎症,尤其是职业性慢性损伤,骨科医生每天要和疼痛患者打交道,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损伤以及各种滑囊炎等甚为常见.而强的松龙主要是利用其抗炎作用,降低毛细胞的通透性,减轻充血,抑制炎性浸润和渗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轻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1].利多卡因主要有止痛作用,能阻断传向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刺激,以达到调节神经、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缓解肌紧张,增强组织的新陈代谢[2].因此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非细菌性关节炎和运动系慢性损伤等无菌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病作用.同时局部注射起到了液体解剖松解粘连的作用,从而改善了功能.

  •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覃红萍;梁海燕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出血的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诊治现状

    作者:康骅;宁小晶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是甲状腺炎性疾病之一,1912年,日本九州大学桥本策医师在德国医学杂志上首先报告了4例本病,故又称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LT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是一种有明确遗传倾向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属甲状腺结构被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滤泡萎缩,结缔组织增生,随后大多伴有甲状腺功能的减退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本病有增加趋势,下面就本病的发病情况、诊断和处理现状做一介绍.

  • 子宫腺肌症无创及微创治疗现状

    作者:王芳;张晶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人子宫肌层内,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牛周期性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发病率不详,部分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0%~65%[1-2]引.子宫腺肌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尤以30~50岁经产妇多见.目前对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人性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作为子宫腺肌症的常规治疗方法,技术已成熟.介入性治疗是近年开展的新技术,疗效显著,但尚未在临床广泛普及应用.现将各种治疗技术的方法、临床效果及副作用等综述如下.

  • 他汀类药物抗心肌肥厚研究进展

    作者:陈改玲;王勇

    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通常是心脏对多种刺激因素产生的代偿性反应,随着病情进展,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等事件明显上升.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结缔组织增生、细胞体积增大而细胞数目无变化.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外的刺激信号,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的活化,而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是胞外刺激与核内基因活化的耦联环节,在心肌细胞肥大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且有效的调脂药物,近年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抗心肌肥厚作用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多个信号传导环节都有调控作用,现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 肝硬化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玉波

    肝硬化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增生,致使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临床可有多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在我国,肝硬化是常见疾病和主要死因之一.本病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35~48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比例约为(3.6~8):1.

  • 背部弹力纤维瘤一例

    作者:贾志芳;吕振海;张江华

    [病例]女,42岁.因左肩胛下无痛性肿物进行性增大2年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年前发现左肩胛下有一肿物,如核桃大小,无痛,肿物缓慢增大,左肩活动不受限,无左上肢放射痛.查体:左肩胛下方可见一隆起性肿物,表面皮肤色泽正常,约5 cm×4 cm大小,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活动性差,无压痛.局麻下手术,见肿物位于肩胛骨下角深面与胸廓肋骨之间,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完整切除肿物及周围粘连组织.病理结果:背部弹力纤维瘤.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