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扣带素--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新靶点

    作者:张金珠;丛馨

    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顶端的紧密连接是构成旁细胞屏障的重要结构。紧密连接由跨膜蛋白和胞浆蛋白组成,其中胞浆蛋白作为桥梁连接跨膜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因此在决定紧密连接结构的完整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血管内皮中特异性表达的重要胞浆蛋白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扣带素(cingulin)是1988年发现的一种紧密连接胞浆蛋白,已有研究表明 cingulin 在上皮细胞中参与调控紧密连接跨膜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的增殖能力。然而,cingulin 在血管内皮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作者首先使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人皮肤、脑和肺组织的血管内皮上存在 cingulin 特异性的表达,其与经典的紧密连接粘连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存在共定位。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过表达 cingulin 可增加紧密连接链的长度,增加跨内皮细胞电阻值,并降低分子量为376 Da 和70000 Da 荧光示踪分子的通透性;而在敲低 cingulin的小鼠内皮细胞中,低分子量荧光示踪分子的通透性显著增加,这提示 cingulin 可经促进紧密连接的形成进而增强内皮细胞的旁细胞屏障功能。进一步,作者在 cingulin 敲除小鼠中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物素(作为旁细胞途径示踪分子)后发现,菱形窝下缘后区的神经元以及浦肯野细胞均呈现生物素阳性染色,提示在这些部位的血脑屏障受到了破坏。以上结果表明,cin-gulin 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其机制与调节紧密连接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关,这为将来治疗脑和外周器官的血管渗透综合症提供了新思路。

  • 星形胶质细胞

    作者:刘慧;王小军;胡荣;杨忠;蔡文琴

    目录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一) 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二) 胶质网络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一)分泌功能(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的发育及再生(三)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对神经元微环境调控的能力(四)免疫功能与血脑屏障调控三、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新近进展(一)星形胶质细胞也具有可兴奋性(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通讯或对话(三)在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四)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

  • 胡黄连苷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作者:刘敏;翟丽;张睿;王婷婷;张红艳;郭云良

    目的 探索胡黄连苷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血脑屏障(BBB)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1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剔除死亡),假手术组、模型组、胡黄连苷Ⅱ治疗组、夹竹桃麻素阳性对照药物组、胡黄连苷Ⅱ与夹竹桃麻素共同作用组,每组25只大鼠.应用栓线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ELISA检测脑组织活性氧(ROS)的含量,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依文思蓝法检测BBB的通透性,硝酸镧透射电镜观察BBB的结构,Western blotting检测ROCK、MLCK、MMP-2、Claudin-5的表达水平.结果 大鼠造模后,脑组织ROS含量增高,皮质区梗死明显,BBB的通透性增加、结构受损,大鼠脑组织ROCK、MLCK、MMP-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Claudin-5表达明显减弱;胡黄连苷Ⅱ治疗后,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明显缩小(14.12%±1.73%比34.75%±4.32%,P<0.01),BBB渗漏率和镧颗粒漏出显著减少,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ROCK、MLCK、MMP-2蛋白表达下降(P<0.05),Claudin-5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胡黄连苷Ⅱ可能通过下调ROCK、MLCK、MMP-2表达,上调Claudin-5表达,从而减轻BBB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bFGF对大鼠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吕文;陈建良;陈洪;向进;吴耀晨;郭伟;杨地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在Wistar大鼠颅脑创伤的同时腹腔注射bFGF,伤后24小时检测创伤组和bFGF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并用伊文氏兰作为示踪剂定量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 结果 bFGF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氏兰含量均明显低于颅脑创伤组. 结论在颅脑创伤早期给予bFGF可以有效地减轻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

  • 脑囊虫病临床异质性、病理变化与免疫反应

    作者:陈小华;谷俊朝

    脑囊虫病,由猪囊尾蚴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囊虫病临床异质性表现为从无症状到颅内高压、脑积水、蛛网膜炎、癫痫,甚至死亡.脑囊虫病病理变化表现为血脑屏障破坏、脑实质肉芽肿形成、局部及外周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脑囊虫病的临床异质性与病理变化均与宿主抗猪囊尾蚴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本文就与脑囊虫病临床异质性、病理变化相关的抗囊尾蚴免疫、影响因素(囊尾蚴发育阶段、大小、数量、位置、基因组学;宿主年龄、性别、遗传背景)与免疫机制等做一综述.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浸润的机制及早期评估

    作者:周溦;李军民

    中枢神经系统(CNS)是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直接浸润或复发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的主要机制与血脑屏障有关.然而,A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很难早期预测和评估.因此,准确评估A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对早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及改善ALL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ALL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的入浸途径及分子机制,ALL中枢浸润的评估指标及血脑屏障功能的评估方法作一综述.

  • 人血脑屏障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及缺氧-复氧对其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冯洁;叶丽亚;张文健;刘杰文;娄晋宁;李成辉

    目的 建立人血脑屏障体外实验模型,并探讨缺氧-复氧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VEC)在细胞插入器上培养至汇合状态,以液面试漏试验确定血脑屏障模型的形成,并通过形态学检查、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测定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率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鉴定;以未达汇合状态的HB-MVEC及培养至汇合状态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对照.观察缺氧.复氧处理(缺氧2h和复氧1、2、4、8、24h)和缺氧-复氧时存在白细胞激活产物(缺氧2 h后在有白细胞激活产物存在情况下复氧1 h)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以及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对血脑屏障模型的保护作用.各项实验均观察3孔细胞.结果 HB-MVEC在细胞插入器培养至汇合状态后,液面试漏试验呈阳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胞间无间隙,透射电镜检查证实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血脑屏障模型、未达汇合状态HB-MVEC和HUVEC的TEER分别为(46.0±1.3)、(30.8±1.4)、(7.5±2.1)Ω/cm2;向细胞插入器内加入含HRP的培养基培养1 h后,HRP通透率分别为0.17%±0.03%、0.26%±0.04%和0.94%±0.07%;缺氧2h和复氧1、2、4、8、24h HRP通透率分别为3.97%±0.94%、6.06%±0.75%、7.17%±0.18%、7.96%±0.47%、8.57%±0.62%、10.37%±0.78%.血脑屏障模型缺氧2 h后在有白细胞激活产物的情况下复氧1 h,其HRP通透率为8.87%±0.76%,明显高于无白细胞激活产物组(7.20%±0.87%);而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能够减弱这种情况下的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增加,3组的HRP通透率分别为7.08%±0.89%,6.01%±0.57%和5.53%±0.62%.结论 应用HB-MVEC可以构建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缺氧.复氧明显增加血脑屏障模型的通透性,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具有保护血脑屏障模型的作用.

  • HIV-1Tat蛋白对血脑屏障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郑文慧;赵丽

    HIV-1感染机体后,可作用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相关细胞,引起其结构和功能异常,这有利于HIV-1入侵中枢神经系统.损伤BBB的分子机制有多种,其中Tat蛋白作为HIV-1反式转录激活因子,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降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而且一些化学物质如甲基苯丙胺,可协同HIV-1 Tat蛋白损伤BBB.本文就HIV-1 Tat蛋白对BBB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乙型脑炎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佳;朱武洋;王兰;梁国栋

    乙型脑炎病毒能够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可引起人类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且致死率较高。该病毒免疫逃逸、跨越血脑屏障及其跨种间传播与感染等机制尚不清楚,而反向遗传技术对于阐明乙脑病毒致病分子机理、研制重组病毒疫苗及开发基因工程载体是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将就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状况、限制因素及应用加以综述。

  •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脑出血与"脑染色"的鉴别诊断

    作者:高艳;李坤成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早期(6 h之内)动脉溶栓治疗后即刻脑CT征象及脑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对82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即刻、4~6 h、24 h脑CT表现.结果即刻CT扫描出现27例高密度区,包括脑组织染色8例,其中神经核团染色5例,脑灰质染色3例;溶栓后脑出血15例;亚急性脑梗死区脑组织染色4例.CT早期缺血改变及较低的ESS评分是脑动脉溶栓术后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它们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33和11.35.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即刻脑CT显示的脑组织染色是由于闭塞的脑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引起缺血-再灌流损伤,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血脑屏障受损,含对比剂的血液内液体成分渗到脑组织间隙所致,使血管再通区受损伤的灰质或神经核团的脑组织染色,白质不染色.随着对比剂在体内的减少,染色在几小时后逐渐变淡,此种表现是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前局部脑组织已出现缺血性脑梗死的征象,勿误认为脑出血征象.

  • 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作用

    作者:王姗姗;陈寿权;李章平;黄唯佳;程俊彦;王万铁;王卫;方周溪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早期脑水肿与血脑屏障变化的时间特点,研究乌司他丁对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复苏组(分复苏后即刻、0.5 h、3 h、6 h、9 h),药物组(给药后即刻、0.5 h、3 h、6 h、9 h),建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及EB含量,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点脑水肿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心肺复苏后0.5 h起就出现脑组织水含量的持续增加,6 h后EB含量升高,电镜显示神经细胞胞质水肿,血管-神经突起间隙(V-R间隙)扩张.而药物组仅于复苏后0.5、3 h有脑组织水含量的增加,6 h后水含量下降,电镜观察神经细胞水肿减轻,V-R间隙呈轻度局灶性扩张.给药后9 h内均未见EB含量的升高.结论心肺复苏早期即出现脑水肿,开始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而后血脑屏障开放,促使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乌司他丁可以通过抑制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 新型小鼠脑爆震伤模型的建立及研究

    作者:佟昌慈;柳云恩;张玉彪;丛培芳;施琳;史秀云;刘颖;侯明晓;金红旭

    目的 研发一种新型爆震伤模拟装置建立小鼠脑爆震伤模型,并研究小鼠脑爆震伤的损伤机制.方法?30只昆明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trl组)和脑爆震伤模型组(TBI组).利用自主研发的爆震伤模拟装置制备脑爆震伤小鼠模型,并采用Morris水迷宫、伊文思蓝(EB)实验和HE染色,观察小鼠脑部经冲击波暴露后空间记忆能力、血脑屏障、脑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脑损伤标志物Tau、S100β、胆碱,炎症相关因子IL-1β、IL-4、IL-6、IL-10、NF-κB,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和氧化应激相关因子IREα、MDA5、COX2、SOD1和SOD2的蛋白表达.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与Ctrl组(11.2±2.1)s相比,TBI组小鼠寻找平台时间为(54.6±8.4)s,明显增加(t=-19.330,P<0.05);TBI组小鼠EB渗出量比Ctrl组明显增高3.22倍(t=-13.903,P<0.05);病理染色可见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同时TBI诱导脑组织损伤标志物Tau(0.26±0.03 vs 0.46±0.04,t=-9.788,P<0.05)、S100β(0.54±0.03 vs.0.74±0.02,t=-12.433,P<0.05)和胆碱(0.54±0.05 vs 0.80±0.04,t=-7.970,P<0.05),炎性因子IL-1β(0.22±0.04 vs 0.31±0.05,t=-3.431,P<0.05)、IL-4(0.65±0.02 vs 0.97±0.03,t=-18.927,P<0.05)、IL-6(0.88±0.05 vs 1.07±0.08,t=-9.488,P<0.05)和NF-κB(0.80±0.06 vs 1.03±0.07,t=-4.507,P<0.05),促凋亡因子Caspase-3(0.44±0.03 vs 0.60±0.05,t=-4.472,P<0.05)和Bax(0.66±0.04 vs 0.78±0.04,t=-13.007,P<0.05),促氧化因子IREα(0.72±0.06 vs 1.07±0.04,t=-9.665,P<0.05)、MDA5(0.47±0.02 vs 0.77±0.02,t=-23.678,P<0.05)和COX2(0.70±0.07 vs 0.86±0.02,t=-6.421,P<0.05)的蛋白表达,降低抑炎因子IL-10(1.14±0.06 vs 0.74±0.07,t=13.729,P<0.05)、 抑凋亡因子Bcl-2(0.72±0.05 vs 0.46±0.02,t=11.491,P<0.05)及抑氧化应激因子SOD1(1.17±0.05 vs 0.99±0.01,t=7.731,P<0.05)和SOD2(0.81±0.05 vs 0.61±0.04,t=10.257,P<0.05)的蛋白表达.结论 脑爆震伤可损伤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破坏血脑屏障、损伤海马区神经元,同时促进脑损伤标志物的表达,诱导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发生,成功通过自主研发的爆震伤模拟装置建立小鼠脑爆震伤模型.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曾朝涛;张萌;周天恩;蒋龙元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血脑屏障及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假手术(Sham)6 h组、24h组,每组6只;脓毒症(CLP)及乌司他丁(UTI)6 h组、24h组,每组10只.Sham组只开腹后关腹,CLP组及UTI组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UTI组建模后1h股静脉注射乌司他丁50 000U/kg,其他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各组在建模后6h、24 h断脑取材,取材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取材后HE染色、称量脑干湿质量、伊文思蓝渗透法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TUNEL免疫荧光检测脑细胞凋亡.应用SPSS 13.0软件统计学分析,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UTI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Sham组(P<0.05),高于CLP组(P<0.05).光镜下CLP组大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水肿较UTI组明显.CLP 24 h组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较UTI 24 h组显著升高(P<0.05).CLP组大鼠脑细胞凋亡数较UTI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乌司他丁通过减轻血脑屏障损伤,抑制脑细胞凋亡,对脓毒症大鼠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 人血白蛋白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张轶钦;钟文宏;韩永丽;江稳强;曾红科

    目的 探讨人血白蛋白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制作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1],2h后拔出线栓再灌注为治疗起点,采用尾缘静脉注射法注射药物.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6):假手术组(Sham组:分离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外动脉然后缝合皮肤),生理盐水组(NS组:生理盐水5 ml/kg),白蛋白组(Alb组:25%人血白蛋白1.25 g/kg).分别于治疗后6h,24h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S100B的浓度从而检测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通过分光光度法测量脑组织中伊文氏蓝(Evans blue)染料的含量;用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脑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NS组以及Alb组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高于Sham组(P>0.05);在6h,24 h两个时间点,NS组与Al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在MCAO术后Alb组6h(196.67±20.11vs.160.04±14.00,P=0.000)与24h (145.81±8.88vs.122.49±12.69,P=0.000)血清S100B的浓度明显高于N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h(0.97 ±0.08vs.0.74±0.06,P=0.000)以及24h(2.45±0.07vs.2.23±0.07,P<0.01)脑组织中伊文氏蓝含量的检测Alb组高于N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组织中6 hAQP4表达Alb组高于NS组(0.72±0.11vs0.57±0.06,P<0.01),24 h(0.80±0.03vs.0.61±0.0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血白蛋白可以增加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白蛋白上调脑组织内水通道蛋白AQP4的表达有关.

  • 溶血磷脂酸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余樱;张兆辉;杨波;曾庆杏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向SD大鼠右侧基底节区立体定向注射LPA或LPA+苏拉明(L+S),用伊文思蓝(EB)作为示踪剂定量测定不同时间点BBB通透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变化,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LPA脑内注射后6 h同侧基底节区BBB对EB的通透性开始增加,24 h通透性达大,到48 h通透性渐减,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L+S脑内注射组各时间点与LPA组相应时间点相比通透性明显下降(P<0.05).MMP-9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为血管内皮细胞,LPA脑内注射后6 h免疫阳性血管数增多,于24 h表达多,48 h逐渐减少,L+S组各时间点与之分别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透射电镜观察到LPA组BBB基底膜粗糙、断裂,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明显肿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等,然而L+S组上述改变不明显.结论 LPA能诱导BBB通透性的增加,其可能机制为LPA受体介导的内皮细胞高表达MMP-9,降解基底膜.

  • 高渗盐水降颅压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朱高峰;曾红科

    颅内压增高,特别是重度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就可出现脑疝而危及生命.颅脑损伤、脑中风、脑肿瘤、颅内感染、脓毒症脑病及电解质紊乱等,均可引起脑水肿,导致颅高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ICP 20~25 mmHg(1 mmHg=0.133 kPa)被认为是人体能够耐受的极限,超过这个值就必须开始降颅压治疗[1].渗透疗法是临床常用的降颅压方法之一,理想的渗透性治疗药物应是无毒的,不透过完整的血脑屏障,且能在血管内外维持一个稳定的渗透压梯度[2].之前,甘露醇是临床应用多的渗透性治疗药物,但随着其诸多副作用的暴露,高渗盐水(hypertonicsaline,HS)作为一种替代药物,在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日益受到重视.

  • 硫酸镁对大鼠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朱志安;冯东福;张红;邱建华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在SD大鼠颅脑创伤的同时腹腔注射硫酸镁治疗,伤后24h测定颅脑创伤组及硫酸镁治疗组大鼠挫伤灶边缘脑皮质含水量,用伊文氏蓝作为示踪剂定量观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做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硫酸镁治疗组大鼠脑皮质含水量及伊文氏蓝含量均明显低于颅脑创伤组.超微结构观察也发现硫酸镁治疗组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较创伤组减轻.结论:在颇脑创伤早期应用硫酸镁可以有效地减轻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

  • 脓毒症脑病大鼠血清和脑组织S100β的变化

    作者:姚波;艾宇航;张丽娜

    目的 探讨S100β在脓毒症脑病大鼠体内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30只SD大鼠安放脑电极后,18只建立盲肠结扎穿孔法诱发的脓毒症模型,余12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利用RM6240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心率、血压、脑电图的变化,通过脑电图变化判断脓毒症脑病的发生,8h后留取血清和脑组织标本,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和脑组织标本S100β的浓度.对各组心率、平均动脉压、神经反射评分、血清S100β、脑组织匀浆S100β及脑组织匀浆/血清S100β采用单向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只脓毒症模型鼠死亡3只,余分为脓毒症非脑病组8只,脓毒症脑病组7只.脓毒症脑病组血清和脑组织匀浆S100β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脓毒症脑病组中脑组织匀浆/血清S100β比值高于脓毒症非脑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4 vs 1.51,P<0.05).结论 血清S100β浓度的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大鼠脓毒症脑病发生的一个良好生化标志物.

  • 兔脑激光间质热毁损及血脑屏障急性期改变

    作者:石键;张宏;陈中华;付伟明;陈鹏;陶祥洛

    目的 观察激光间质加热(laser interstitial thermotherapy,LITT)后兔脑毁损组织与周边脑组织的超微病理改变,评估LITT后急性期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开放性.方法 浙江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新西兰大白兔共70只.经随机筛选设LITT A组(2 W,600 s,20只)及B组(15W,100 s,20只),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插入半导体激光光纤,分别对兔右侧前脑实行立体定向问质加热,另随机设甘露醇灌注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各15只.透射电镜下观察LITT后3 h,6 h,12 h,24 h的中心热毁损灶及靶周边脑组织BBB的超微形态学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相廊不同时间的S100B蛋白变化;另检测脑脊液白蛋门与血清白蛋白比值(BBB系数).实验数据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q检验.结果 接触激光光纤前端成为加热毁损灶,以细胞坏死为主,细胞膜结构损伤,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膨胀,线粒体嵴消失,胞浆稀疏等.形态学改变明显于对照组.热能传导至周边,可见部分细胞发牛不同时期的凋亡改变.急性期内可见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基膜模糊断裂、周围间隙增宽、缝隙结构破坏,且S100B蛋白及BBB系数在LITT组明显升高,BBB开放的时程较甘露醇灌注组长.但24 h后LITT A组开始恢复,S100B与BBB系数较LITT B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7).结论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半导体激光加热兔脑组织的毁损灶,急性期内可导致明确的细胞组织损伤,BBB结构破坏,小功率加热组血脑屏障开放时程较大功率组缩短.提示利用小功率半导体激光可形成精确安全的脑毁损灶,为功能神经外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心肺复苏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血脑屏障的变化及其抑制剂的作用

    作者:何志捷;黄子通;邹子俊;陈晓彤;王彤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早期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和血脑屏障的变化规律及MMP-9抑制剂SB-3CT的作用.方法 将健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对照组和复苏治疗组,实验地点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动物模型采用气管夹闭窒息法,自主循环恢复定义为恢复室上性心律,平均动脉压≥60mmHg并且维持5 min以上.假手术对照组仅进行麻醉和气管插管,复苏治疗组于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腹腔内注射SB-3CT 25mg/kg.复苏对照组于自主循环恢复后不注射SB-3CT.在即刻及3,9,24 h和48 h时间点分5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样,测定脑组织MMP-9蛋白的表达和检测腩组织MMP-9 mRNA,观察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含量的变化,使用电镜观察脑组织的超微结构.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MMP-9表达、MMP-9 mRNA、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 值分别为1.0000,0.6831,0.7124和0.9975.复苏对照组心肺复苏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变化在24 h到达高峰,P 值分别为0.0264,0.0163,0.0000和0.0412,与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复苏治疗组心肺复苏后上述指标变化与复苏对照组相似,但变化程度较复苏对照组轻,P 值分别为0.0392,O.0373,0.O004和O.0180.脑组织损伤情况通过电镜观察得到证实.结论 大鼠心肺复苏后脑MMP-9,MMP-9 mRNA、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含量明显升高,血脑屏障受到破坏;电镜观察证实脑组织损伤明显;这些变化在心肺复苏后24 h时点达高峰.应用特异性MMP-9抑制剂SB-3CT可显减少MMP-9的表达,减轻脑水肿,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2170 条记录 6/109 页 « 12345678...10810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