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扣带素--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新靶点

    作者:张金珠;丛馨

    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顶端的紧密连接是构成旁细胞屏障的重要结构。紧密连接由跨膜蛋白和胞浆蛋白组成,其中胞浆蛋白作为桥梁连接跨膜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因此在决定紧密连接结构的完整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血管内皮中特异性表达的重要胞浆蛋白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扣带素(cingulin)是1988年发现的一种紧密连接胞浆蛋白,已有研究表明 cingulin 在上皮细胞中参与调控紧密连接跨膜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的增殖能力。然而,cingulin 在血管内皮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作者首先使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人皮肤、脑和肺组织的血管内皮上存在 cingulin 特异性的表达,其与经典的紧密连接粘连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存在共定位。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过表达 cingulin 可增加紧密连接链的长度,增加跨内皮细胞电阻值,并降低分子量为376 Da 和70000 Da 荧光示踪分子的通透性;而在敲低 cingulin的小鼠内皮细胞中,低分子量荧光示踪分子的通透性显著增加,这提示 cingulin 可经促进紧密连接的形成进而增强内皮细胞的旁细胞屏障功能。进一步,作者在 cingulin 敲除小鼠中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物素(作为旁细胞途径示踪分子)后发现,菱形窝下缘后区的神经元以及浦肯野细胞均呈现生物素阳性染色,提示在这些部位的血脑屏障受到了破坏。以上结果表明,cin-gulin 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其机制与调节紧密连接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关,这为将来治疗脑和外周器官的血管渗透综合症提供了新思路。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金夏祥;金行藻;张新华;李南云;吴波;周晓军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进行光镜、组化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肿瘤由异常的神经节细胞和许多平行排列的有髓纤维构成.网染显示瘤细胞间无网状纤维.免疫组化标记CgA、NF、NSE、Syn和S-100(+),GFAP(-).结论此类肿瘤具有错构瘤和真性肿瘤两者的特征,为良性病变.诊断依赖于MRI、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 常压缺氧致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急性病理改变的研究

    作者:李英俊;徐新萍;王德文;彭瑞云;王瑞娟;王少霞;左红艳;王晓民;李永兰

    目的 观察在常压7%氧浓度环境下于不同持续时间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组织学及其超微结构的急性损伤病理改变.方法 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雌雄各半,每组60只,其中缺氧组大鼠置入常压低氧舱内,氧浓度为7%,于持续缺氧1、3、5、7、10、14 d与相应对照组分别处死,小脑取材、固定、制片,观察其光镜和电镜下的结构变化,并从每只大鼠小脑组织所制的切片中随机选片,于光镜下自桥脑侧计数500个浦肯野细胞,计算变性细胞的发生率.结果 从持续缺氧1~7d过程中,浦肯野细胞的变性程度呈进行性加重,缺氧性改变细胞的数量呈进行性增加;于持续缺氧10 ~ 14 d时,缺氧性改变的程度呈进行性减轻趋势,变性细胞的数量亦呈减少趋势.光镜观察、电镜观察及变性细胞发生率三者结果一致.结论 在不同持续常压缺氧过程中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变性程度及其数量呈早期进行性加重和增多—后期渐适应恢复的规律性变化.

  • 心肌梗死后家兔浦肯野细胞钙调控的改变

    作者:包明威;唐艳红;黄从新;刘捷;江洪;杨波;王腾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浦肯野细胞钙瞬变、钙火花和钙波的改变.方法 MI组(n=8)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MI模型,2 d后分离单个浦肯野细胞,保存在模拟缺血缓冲液中;对照组(n=2)不结扎冠状动脉直接分离单个浦肯野细胞.两组浦肯野细胞均用Fluo-4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基础状态、1500ms和3000ms场刺激时钙荧光.结果 两组细胞在各种条件下,钙荧光强度变化曲线上升支速度决.快频率场刺激时,对照组曲线下降支速度快,低荧光强度较慢频率场刺激时高,高荧光强度与慢频率无明显差异.慢频率场刺激时,对照组曲线下降支在下降高度的前90%速度快,持续时间短,但后10%下降速度明显变缓.快频率场刺激时,MI组低荧光强度明显升高,高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曲线波动幅度明显变小,上升和下降速度均明显变慢,且下降支比上升支略缓.慢频率场刺激时,MI组浦肯野细胞低和高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曲线下降支中段周期性出现顿挫,顿挫使荧光强度下降延缓.基础状态下,MI组浦肯野细胞可见到自发的钙火花现象.基础状态下和慢频率场刺激时,MI组浦肯野细胞可见到钙波.结论 能量缺乏和pH值降低引起的肌浆网钙泵功能和多种蛋白质结合钙离子能力下降,以及快频率刺激时肌浆网钙储备显著减少是导致MI后浦肯野细胞钙调控异常的重要原因.

  • 心脏浦肯野细胞胞内钙调控的特点

    作者:包明威;黄从新;刘捷

  • 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型家系的神经病理学研究

    作者:王雪晶;沈若武;黄良;李晓辉;唐北沙

    目的 对我国首次报道的经基因诊断明确的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6,SCA6)家系进行神经病理学研究.方法 对经基因诊断明确的一个SCA6家系中的2例患者进行尸检,分别取小脑上蚓部、齿状核、下橄榄核等部位进行HE染色、尼氏染色、Golgi染色、Calbindin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电镜的检测,研究早发型SCA6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结果 早发型SCA6患者的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出现严重的神经退行性改变,齿状核、下橄榄核神经元以及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也受到累及,而脊髓相对保存无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结论 早发型SCA6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较为严重的神经退行性改变,主要发生在小脑皮质、齿状核以及下橄榄核,这些病理改变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 我科学家将干细胞诱导分化后获得浦肯野细胞

    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细胞生物室陈志国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将人源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s)诱导分化成为成熟具有电生理活性的浦肯野细胞,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该研究成果突破性地为研究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的功能,揭示小脑共济失调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 卒中后抑郁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研究

    作者:刘丹丹;隋汝波;张磊;夏海苗;王春检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PSD)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方法选用健康雄性 SD 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给予假手术处理)、卒中组(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抑郁组〔给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 CUMS)结合孤养〕和 PSD 组(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后给予 CUMS 结合孤养)。应激(CUMS)后第1、7、14、21天测量体质量,并行蔗糖水实验和旷野实验(OFT)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造模成功后行尼氏染色观察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TUNEL 染色检测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浦肯野细胞激活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activated - caspase 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卒中组、抑郁组及 PSD 组大鼠应激后第21天体质量、糖水消耗比例、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均降低( P <0.05);与卒中组比较,抑郁组、PSD 组大鼠应激后第21天上述指标均降低(P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卒中组、抑郁组、PSD 组均有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卒中组、抑郁组、PSD 组浦肯野细胞 activated - caspase 3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率均高于假手术组,抑郁组、PSD 组又高于卒中组(P <0.05)。结论 PSD 大鼠浦肯野细胞存在明显的凋亡损伤,该损伤可能与 PSD 发病相关。

  • 骨形态发生蛋白对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发育的重要性

    作者:秦丽华;E. Bryan Crenshaw Ⅲ;雷季良;周长满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通过Ⅰ型受体传导信号在小脑浦肯野细胞发育中的作用.为揭示临床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引起的遗传病发病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8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Crenshaw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神经研究实验室完成.小鼠种类为C57Bl/6J,敲除了骨形态发生蛋白Ⅰ型受体的Bmpr1a和Bmpr1b两个亚型基因,产生了条件性的BMPR-Ⅰ A和经典性的BMPR-Ⅰ B受体敲除鼠,破坏了在小脑内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转导.并使用免疫双标calbindin,Tuj1估计小鼠胚胎13.5 d和新生幼鼠的浦肯野细胞发育分化情况.结果:①在小鼠刚出生时,正常组鼠的浦肯野细胞都迁移到了小脑,并形成浦肯野细胞层;但在Bmpr1a/Bmpr1b双敲除鼠的浦肯野细胞迁移明显异常,大部分Calbindin阳性的浦肯野细胞呈簇状位于小脑深部,另有部分细胞迁移到了中脑下丘.②免疫双标显示在正常组双标的细胞位于小脑的腹侧缘;但在Bmpr1a/Bmpr1b双敲除组,双标记的浦肯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并且浦肯野细胞排列紊乱,说明浦肯野细胞的分化受到影响.结论:①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对浦肯野细胞的作用可能不是直接的,或许是经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的.②只有两受体基因Bmpr1a和Bm-pr1b同时敲除才能影响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对小脑浦肯野细胞发育的作用.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针刺营养小脑浦肯野细胞机制探析

    作者:沈翠翠;姜劲峰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 MSA-C亚型的首发和突出症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小脑浦肯野细胞及相关神经元的萎缩及丧失是导致此疾病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尚没有能够明确改善患者症状的有效药物.研究已证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对小脑浦肯野细胞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针刺治疗能够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途径调节GDNF的释放,因此,该文将对GDNF在针刺营养小脑浦肯野细胞的机制作一浅析.

  • 丙泊酚对在体小鼠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活动的影响

    作者:吕冰;邱德来;初春平;金日;金文哲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在体小鼠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自发性单纯性放电活动、自发性复杂峰电位放电特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8周龄 ICR 小鼠6只,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在小脑 CrusⅡ小叶行开颅手术,开孔直径为1.0~1.5 mm,去除硬脑膜后,用蠕动泵在脑表面持续灌流含氧的人工脑脊液,浦肯野细胞贴附式记录使用 Multi clamp700B 膜片钳放大器,通过 D /A 转换器1440和 Clampfit 10.3软件获取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活动数据。待自发性活动记录稳定后,给予丙泊酚,观察其对浦肯野细胞自发性单纯峰电位(SS)和复杂峰电位( CS)活动的影响。结果脑表面给予丙泊酚剂量依存地抑制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 SS 放电活动,其半数抑制浓度为143μmol /L,当浓度为500μmol /L 时自发性 SS 放电完全抑制,然而,丙泊酚对自发性复杂峰电位放电频率和波形特征无显著影响。结论在体条件下,脑表面灌流丙泊酚显著抑制浦肯野细胞自发性 SS 放电活动。

  • 活化N-甲基(酰)-D-门冬氨酸受体抑制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活动

    作者:刘全日;刘恒;孙雷;邱德来

    [目的]研究N-甲基(酰)-D-门冬氨酸(NMDA)对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PC)自发性活动的影响,观察NMDA受体在小脑皮层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电生理和神经药理学手段观察外源性NMDA对乌拉坦麻醉小鼠小脑皮层PC自发性单纯性放电活动的影响,分析电生理实验数据.[结果]通过脑表面灌流NMDA活化小脑皮层NMDA受体,可导致小脑皮层PC自发性单纯性放电活动可逆性抑制.脑表面灌流浓度为25 μmol/L的NMDA 10 min后,PC自发性单纯性放电频率降低8.9%±2.3%(P<0.05),冲洗后恢复.当NMDA浓度增加至50μmol/L时PC自发性单纯性放电频率减少53.3%±3.5%(P<0.05);但对自发性单纯性放电的幅值和宽度无显著性影响.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阻断剂解除NMDA对PC自发性单纯性放电的抑制作用,同时可见外源性NMDA可引起的PC自发性单纯性放电频率增加.[结论]在成年小鼠小脑皮层,活化NMDA受体不能兴奋PC,反而通过GABAA受体抑制PC自发性单纯性放电活动,提示小脑皮层中间神经元网络在PC自发性活动和信息处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乙醇对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复杂性峰电位活动的影响

    作者:史金地;初春平;邱德来;邴艳华

    [目的]探讨乙醇对小鼠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PC)复杂性峰电位(CS)活动的影响.[方法]取6~~8周龄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给予乌拉坦(1.3 g/kg)施行麻醉,在小脑Vermis区施行直径为1.0~1.Smm的开颅术,揭除硬脑膜,在暴露的脑表面区域持续灌流给予含氧的人工脑脊液(ACSF);电生理记录选用在体膜片钳记录,并结合生物素染色技术,记录电极内充装20~30 μL电极内液,阻抗为4~6 MΩ;通过膜片钳放大器及数据采集软件记录小脑皮层PC自发性活动.[结果]给予乌拉坦施行麻醉后,小鼠小脑皮层Vermis区PC表现为规律的单纯性峰电位(SS)放电,平均频率为(19.00±4.20)Hz;同时伴有不规律的CS活动,平均频率为(0.31±0.12)Hz;在电流钳记录模式下,乙醇(300 mmol/L)可缩短放电暂停时间,减少后超极化振幅;在电压钳下,乙醇可显著抑制CS的小穗个数及波形下面积,但对CS发生频率即小穗间隔频率未见有影响;乙醇对CS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存性;阻断NMDA和mGluR1受体对乙醇所起的CS抑制作用末见有影响,但乙醇对CS的抑制作用可被CB1受体阻断剂所阻断.[结论]乙醇通过活化CB1受体抑制小鼠小脑皮层PC的CS活动,提示过量饮酒可能通过激活攀缘纤维-PC突触前CB1受体抑制外周信息向小脑皮层PC的传入,进而影响运动调节功能.

  • 碘过量对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发育影响的实验观察

    作者:康亚妮;陈祖培;刘皓;王世忠

    目的 探讨碘过量对Wistar大鼠仔鼠小脑浦肯野(Purkinje)细胞的形态学影响.方法 将断乳后1个月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I、5HI、10HI、50HI、100HI),饮用含不同质量浓度的碘水,饲养3个月后雌雄合笼,取第2代1、20、60日龄仔鼠,测量血清甲状腺激素,动态观察仔鼠的小脑发育.结果 在60日龄时,各碘过量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呈下降趋势,100HI组呈明显甲状腺功能低下状态;在1日龄仔鼠,与NI组相比,各碘过量组仔鼠Purkinje细胞树突覆盖面积、分支密度、总长度、棘突密度、总棘突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20日和60日龄仔鼠,各碘过量组与NI组相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脑发育落后,其中以100HI组为明显(P<0.05或<0.01).结论 碘过量会影响大鼠子代的小脑发育,其机理可能与高碘所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但大鼠对高碘有极强的耐受力,当碘摄入量小于正常摄入量的50倍时,不会影响仔鼠小脑Purkinje细胞的发育.

  • 酸敏感离子通道1a在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表达

    作者:尹皓;肖哲曼;卢祖能

    目的 探讨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用出生后第0,7,14,21,30天和2个月的SPF级C57BL/6小鼠,乙醚麻醉后取小脑组织制成切片,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ASIC1a的表达.结果 出生后第0,7,14,21,30天和2个月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均存在ASIC1a的表达.结论 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存在ASIC1a的表达,对认识ASIC1a对小脑浦肯野细胞发育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 促胰液素对小脑浦肯野细胞抑制性突触的调节

    作者:张颖;杨永滨

    目的 观察促胰液素(secretin)对小脑中间神经元—浦肯野细胞抑制性突触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脑脑片膜片钳技术,脑片灌流液中给予secretin,观察其对浦肯野细胞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 Secretin应用后,浦肯野细胞诱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增强;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也增强.结论 Secretin可能参与调节浦肯野细胞的功能及其信号传递,从而参与小脑功能的调节.

  • 成年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向海马结构及副高纹状体直接投射的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张集祥;孔雪;王军;王政富;陈芳;赵海全;刘为民

    目的:在成年鸡观察小脑浦肯野细胞向端脑海马结构和副高纹状体的直接投射.方法:选择4月龄以上的成年鸡,开颅,直流电损毁小脑Ⅵ叶皮质,动物存活7d,透射电镜观察端脑海马结构的海马(Hp)、旁海马内侧区(APHm)和副高纹状体(HA)前后部分及端脑谷部位(Va)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在Hp、APHm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溃变终末和少量的溃变纤维,在HA的前后部位可观察到少量溃变终末,在Va未能观察到溃变终末.结论:成年鸡小脑有向海马结构、副高纹状体的直接投射,且其直接投射的主要部位为海马结构.

  • 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向海马的直接投射-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王政富;王娟;刘为民;张艳晓;周庆国;李少焕;鲁林

    目的:进一步观察和确定前期的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向端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方法:选择2月龄左右的青年鸡,外科方法开颅,直流电损毁小脑V叶白质或红藻氨酸选择性损毁Ⅵa的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动物存活7 d,透射电镜观察端脑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于APHm内出现变性纤维及变性终末,以泡沫型变性为普遍,并可见到变性终末与APHm内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结论: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可直接投射向海马结构,并与APHm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 外源性甲状腺素对胎儿酒精效果出生后大鼠小脑发育的改善作用

    作者:金福;金正勇;丁允英;许春花

    目的 研究胎儿酒精效果对大鼠小脑皮质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B(TrkB)的影响及外源性甲状腺素(T4)的效应.方法 选择怀孕第6天的SD孕鼠随机分为酒精组、正常组、酒精 + T4组以及代理母鼠组.酒精组孕鼠摄取1 475 J/d的酒精;正常组孕鼠摄取与酒精组同热卡的奶粉;酒精 + T4组孕鼠摄取与酒精组同量的酒精,同时皮下注射5 μg/(kg·d)甲状腺素;代理母鼠组摄取正常鼠食.酒精组、正常组、酒精 + T4组母鼠分娩6 h后处死采血,测试血中酒精浓度和甲状腺素含量.三组仔鼠由代理母鼠养育,并分别于生后第7、14、21、28、60、90天麻醉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脑皮质中BDNF和TrkB阳性浦肯野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并测算小脑4/5小叶中单位面积所含的BDNF或TrkB阳性浦肯野细胞数.结果 三组18只母鼠(每组6只)及其所生仔鼠中144只(每组均选择48只)纳入分析.酒精组、酒精 + T4组母鼠的血液酒精浓度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酒精 + T4组母鼠血液甲状腺素含量高于酒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酒精 + T4组仔鼠从第14天开始,小脑皮质中出现分布及形态与正常组类似的BDNF和TrkB阳性浦肯野细胞,酒精组仔鼠小脑皮质中始终未出现BDNF和TrkB阳性浦肯野细胞.酒精 + T4组仔鼠小脑中BDNF和TrkB阳性浦肯野细胞数,从第14天起与正常组无差异(P > 0.05);酒精组仔鼠小脑中BDNF和TrkB阳性浦肯野细胞数,从第28天起较正常组及酒精 + T4组显著减少(P < 0.01),并持续到第90天.结论 外源性甲状腺素能促进小脑皮质中BDNF和其特异性受体TrkB的合成,促进BDNF-及TrkB-阳性浦肯野细胞的发育,进而改善胎儿酒精效果致低甲状腺素所引起的小脑发育障碍.

  • 小脑肽1对浦肯野细胞突触形成作用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遇春霖;张忠玲

    小脑肽1是一种小脑中的特异性糖蛋白,由颗粒细胞生成并分泌,在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和浦肯野细胞之间的兴奋性突触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将详细描述小脑肽1诱导新生突触形成的分子机制。复习相关方面的文献,就小脑肽1对于浦肯野细胞上突触的形成以及兴奋与抑制传入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作详细介绍。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