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乙酰水解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曹裕民;张雄;王丽娟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磷脂,是迄今发现的有效的血小板激活剂.通过免疫促炎、促血栓形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自由基产生、离子超载、即早基因表达等途径,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能够水解PAF和相关的氧化磷脂并使之失活,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现就PAF、PAF-AH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启征;王丽娟;张雄

    脑卒中是成年人中常见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多数脑卒中患者残留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缺陷,对医疗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的影响较大.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往往不能完全恢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中发现,尽管脑卒中造成的功能损害很严重,但在其发生后康复的不同阶段,大脑功能和组织结构仍然可以发生重组,出现各种各样的可塑性变化,受损功能仍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神经可塑性已经成为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其中脑缺血与脑重构关系更为密切.近年来有关神经可塑性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因此,更深入研究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新的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促进脑缺血神经重构和脑功能恢复,对脑梗死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 突触后致密蛋白 95 棕榈酰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莹晗;张红红;孔二艳;张中健;王小宁

    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是兴奋性突触中含量丰富、主要的一种突触脚手架蛋白,是突触功能的标志性蛋白.蛋白质的棕榈酰化是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在神经系统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脏器组织,PSD-95依赖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并且其棕榈酰化已成为神经可塑性及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热点.

  • 母体IgG对NMDA诱导的其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红梅;邹丽萍;张炜华;曾敏;赵春礼;章军焰

    目的研究母体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诱导的其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幼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观察海马神经元在NMDA神经毒性作用下的变化,以及给予不同浓度的母体IgG后的影响.通过测定神经元漏出的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力,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用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死亡率.结果体外神经毒性损伤后,培养神经元漏出的LDH较NMDA处理前和正常对照组高(P<0.01);给予不同浓度的母体IgG(分别为10 mg/L、100 mg/L)后,LDH漏出较NMDA组低(均P<0.01),而且较大剂量比小剂量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P<0.05).锥虫蓝染色显示NMDA组神经元死亡率较NMDA处理前和正常对照组高(P<0.01);给予不同浓度的母体IgG(分别为10 mg/L、100 mg/L),死亡率均比NMDA组低(P<0.05、0.01),而且较大剂量比小剂量的保护作用更强(P<0.05).结论体外幼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结果表明,50 μmol/L NMDA可诱导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母体IgG对NMDA的神经毒性有保护性作用,而且有剂量依赖关系.

  • 钙调蛋白抑制剂对N-甲基-D-天冬氨酸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洪凤;刘学文

    目的 观察钙调蛋白抑制剂W-7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原代培养SD大鼠(120只)皮质神经元,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染色方法确定神经元的比例;添加不同浓度的NMDA,制备细胞损伤模型,MTT法评估细胞生存力;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培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NMDA)、不同剂量W-7保护组(25、50、100 μmol/L),MTT法评价细胞生存力;对上述各组进行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上述各组神经元的p38MAPK和NF-κBp65表达情况. 结果 ①以NSE抗体标记培养的神经元,阳性神经元的比例为90.86%.②不同浓度的NMDA对培养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50 μmol/L的NMDA对细胞的损伤以凋亡为主,以此剂量做后续实验.③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的吸光度(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损伤组比较,W-7各保护组A值均升高(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吖啶橙荧光染色可观察到凋亡细胞,保护组随着W-7剂量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量减少.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7可以使p38MAPK和NF-κB p65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W-7可能通过降低p38MAPK和NF-κBp65的途径,对NMDA诱导的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

  • 利培酮对N-甲基-D-门冬氨酸诱导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许毅;胡少华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N-甲基-D-门冬氨酸(NMDA)诱导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perague-Dawley妊娠大鼠3只,孕期17~19 d.用50 μmol/L NMDA处理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15 min,观察不同浓度(0.1 μmol/L,1 μmol/L, 10 μmol/L)的利培酮对这种损伤的作用. 结果 NMDA(50 μmol/L)处理15 min能显著增加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1),明显降低皮层神经细胞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后的吸光度(P<0.01).1 μmol/L浓度水平的利培酮能抑制NMDA诱导的大鼠皮层神经元LDH的释放,使MTT比色增强,明显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元形态.结论利培酮对NMDA诱导的大鼠皮层神经元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 兔眼视网膜下注射N-甲基右旋天冬氨酸诱导视网膜变性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张纯;徐永胜;王薇;曹安民

    目的 研究视网膜下注射兴奋性氨基酸N-甲基右旋天冬氨酸(NMDA)对神经细胞变性的作用.方法 取12只1个月龄有色家兔,视网膜下注射10 μl(30 mmol/L)NMDA(溶剂为DMEM-F12),形成视网膜隆起,在注射12、24、48 h及1周后分别处死家兔,取其视网膜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电镜观察.应用抗Calretinin、Calbindin、PKCα抗体,分别标记视网膜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及视杆双极细胞;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技术标记凋亡细胞.结果 损伤早期(12~24 h),实验组视网膜可见散在细胞核固缩浓染的光感受器细胞,并有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早期严重变性;中期(48 h)视网膜各层神经元均出现病理性改变;损伤晚期(1周)视网膜各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损伤早期,TUNEL技术标记的阳性细胞位于视网膜各层.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计量资料显示视网膜下注射NMDA后,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视杆双极细胞数目基本无变化.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有凋亡、坏死、水肿变性及混合型细胞死亡等多种变性形式.结论 视网膜下聚集NMDA时,光感受器细胞、水平细胞、视杆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均表现为视网膜兴奋性毒性反应,与以往体内及体外研究结果显示的仅有内核层神经元死亡情况不同.

  • 咪达唑仑对N-甲基-D-天冬氨酸致伤PC12细胞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恒林;王卓强;刘秀珍;曹江北;王永安;李云峰;米卫东;张宏

    目的 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MID)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细胞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以探讨MID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NMDA(300μmol/L)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好的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300μmol/L)组、MID组(其中又分为3μmol/L和30μmol/L亚组),处理4h后收集细胞、漂洗、超声匀浆,4℃离心(12 000r/min×20min),取上清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PC12细胞内氨基酸含量.结果 NMDA 300μmol/L处理4h可使PC12细胞谷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但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含量无明显改变.MID 3μmol/L、30μmol/L分别与NMDA 300μmol/L同时处理PC12细胞4h后,谷氨酸含量较NMDA (300μmol/L)组明显降低(P<0.05),而对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则无明显影响. 结论 NMDA 300μmol/L可显著增加PC12细胞的谷氨酸水平而导致细胞损伤,而MID可抑制NMDA诱导PC12细胞损伤所致的谷氨酸释放,提示MID可能是通过抑制谷酸的释放而发挥其保护细胞的作用.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合并畸胎瘤一例

    作者:张昱雯;唐荣;丁晶;屠蕊沁;钟鸣;林江;罗荣奎;汪昕;江孙芳

    报道1例确诊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合并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以精神行为异常及癫痫起病,经免疫治疗及畸胎瘤切除后好转.

  • 难治性癫(癎)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唐兴华;李琳;刘振国

    目前难治性癫(癎)的基因治疗策略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网络、神经肽Y和神经营养因子等以发挥抗癫(癎)作用.其中研究较为热门的靶点包括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及其受体、甘丙肽、神经肽Y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本文就上述靶点的主要研究结果、各研究的优劣做简要介绍,以为临床解决难治性癫(癎)提供证据.

  • U0126对谷氨酸神经毒性损伤模型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赵精咪;孙莉;梁浩;程焱

    目的 探索U0126对脑组织谷氨酸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皮层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建立脑组织谷氨酸神经毒性模型.首先,采用不同浓度NMDA(50、100、200 mmol/L)及处理不同时间(3、6、12、24 h)筛选佳的建模条件.根据选定的佳条件,实验设对照组、MAPK/ERK1/2抑制剂U0126单独处理组(2 g/L)、NMDA组(200 mmol/L)、不同浓度(0.5、1、2 g/L)U0126联合NMDA处理组.各组处理24 h后处死动物,脑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组织评价损伤;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损伤部位环氧合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aspase-3(活化形式)及磷酸化ERK1/2(p-ERK1/2)表达水平,确定U0126在脑组织谷氨酸神经毒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结果 (1)NMDA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导致大鼠皮层兴奋毒性损伤,激活MAPK/ERK1/2信号通路,加重脑组织损伤,选取200 mmol/L NMDA处理24 h进行建模.(2)与对照组相比,NMDA组脑损伤部位COX-2、iNOS、Caspase-3(活化形式)、p-ERK1/2表达明显增加.U0126+NMDA处理组与NMDA组相比,COX-2、iNOS、Caspase-3(活化形式)、p-ERK1/2表达水平随U0126浓度升高而降低,脑损伤的面积显著减小.结论 U0126对大鼠皮层谷氨酸神经毒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激活及其下游的炎症、凋亡信号途径有关.

  • 抗NMDA受体脑炎三例误诊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莹;夏振西;刘楠;丁继朝;黄勇华

    目的:加强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 N-methyl-D-asparate, NMDA)受体脑炎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例抗NMDA受体脑炎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2例以癫痫发作就诊,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就诊。2例在疾病初期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误诊为脑胶质瘤。入院后因脑脊液病毒学检测阴性或血肿瘤标志物正常,综合分析病情考虑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能,行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阳性,诊断为抗NMDA受体脑炎。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症状控制,生活可自理,但遗留记忆力稍减退和(或)轻度反应迟钝。结论接诊以癫痫或精神行为异常起病,伴有运动异常或自主神经症状者,应考虑抗NMDA受体脑炎可能,及时行血或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明确诊断,以免误漏诊。

  • 抗NMDA受体脑炎纠误挽治回顾分析

    作者:刘佳福;于洋;王树云;陈向军;潘曙明

    目的:总结抗N-甲基-D-天冬氨酸( N-methyl-D-asparate, NMDA)受体脑炎早期诊断要点,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青年女性,因反复发热20余日,伴精神异常进行性加重9d就诊,外院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精神分裂症,予相应治疗效果不佳,入我院。入院后怀疑脑炎,行血清炎性指标、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无异常,脉搏氧饱和度降低,考虑有中枢性通气不足,病程中出现唾液分泌明显增多,口面部不自主运动,动态脑电图提示弥漫性慢波,盆腔影像学提示畸胎瘤,高度怀疑抗NMDA受体脑炎,行血液及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阳性,明确诊断。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行手术切除畸胎瘤后,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对年轻患者临床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症状伴意识和运动障碍,特别是伴卵巢畸胎瘤者,应高度怀疑抗NMDA受体脑炎,积极行脑脊液和(或)血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

  • 抗NMDA受体脑炎30例误诊分析

    作者:滕丽华;王仲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 N-methyl-D-asparate, NMDA)受体脑炎患者发病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3月—2014年7月诊治的30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诊临床表现、是否合并畸胎瘤、脑脊液病毒学检测及免疫学特殊抗体检测结果等,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早期表现无特异性,依出现频率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或肢体不自主运动、发热、头痛、意识障碍,除1例首诊我院确诊外,29例曾于当地医院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精神疾病及癫痫予抗病毒治疗或联合控制癫痫治疗效果欠佳。本组均经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阳性明确诊断,初诊误诊率达100%,确诊时间(270.15±114.97) d。确诊后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合并畸胎瘤者予手术切除。预后与病程有一定相关性。结论临床医生应熟悉抗NMDA受体脑炎的早期常见临床表现,建议将早期抗NMDA受体抗体筛查作为高危人群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测项目,以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患者赢得早期治疗时间,改善预后。

  • 男性抗NMDA受体脑炎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庭毅;李睿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 N-methyl-D-asparate, 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男性抗NMDA受体脑炎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随病程进展出现发热、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口-面-舌部异常活动,病程初期在当地医院及我院均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给予相应治疗效果不佳。经脑脊液和血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阳性,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经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症状好转带药出院,随访半年恢复良好。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好发于青年女性,男性少见,主要表现为癫痫、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口-面-舌部异常活动等,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确诊需行脑脊液及血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经及时诊断、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 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诱发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作者:关婷婷;吴新民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发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方法 取当天新生的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12 d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NMDA组、异丙酚10μmol/L+NMDA组(P1组)、异丙酚100μmol/L+NMDA组(P2组)、异丙酚400μmol/L+NMDA组(P3组).NMDA组培养液中加入NMDA至终浓度20 μmol/L,P1组、P2组及P3组加入NMDA前即刻分别加入异丙酚至终浓度为10、100、400μmol/L,加入异丙酚后11min用激光共轭聚焦显微技术测定[Ca2+]i.结果 NMDA可诱发海马神经元[Ca2+]i升高,预先加入异丙酚100、400μmol/L可抑制这种改变,异丙酚10μmol/L对NDMA诱发的上述改变无影响.结论 高浓度异丙酚可抑制NMDA诱发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Ca2+]i的升高,这可能是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咪达唑仑对N-甲基-D-天冬氨酸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恒林;曹江北;王卓强;李云峰;米卫东;张宏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乳酸脱氢酶(LDH)法及MTT比色法判断细胞损伤程度及细胞存活率,Fura-2/AM荧光标记法测定细胞内Ca2+浓度([Ca2+]i),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NMDA 300μmol@L-1处理4 h可明显导致PC12细胞的损伤,LDH释放量明显增加,存活细胞吸光度值OD570nm明显降低(P<0.01),[Ca2+]i和NOS活性则明显增加(P<0.01).咪达唑仑0.33~30μmol@L-1与NMDA 300μmol@L-1共同作用4 h后,除0.33 μmol@L-1组外,其他各剂量组均有较好的细胞保护作用,LDH明显降低而OD570nm显著增加(P<0.01).咪达唑仑3和30 μmol@L-1均可显著降低NMDA诱导的[Ca2+]i水平及NOS活性(P<0.01).结论咪达唑仑对NMDA所致PC12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钙超载及NOS活性有关.

  • 利多卡因对N-甲基-D-天冬氨酸抑制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曾媛;吴新民;李云峰;董波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抑制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6组,分别采用正常不含药液的培养基(C组);含400 μmol·L-1NMDA的培养基(N组);NMDA分别混合10μmol·L-1(L1组)、102μmol·L-1(L2组)、103 μmol·L-1(L3组)以及104μmol·L-1(L4组)利多卡因的培养基培养5 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DNA相对含量,解析细胞周期,计算S期细胞荧光强度占受测细胞总荧光强度的百分数为S期分数(SPF)和S期与G2期细胞荧光强度之和与M期细胞荧光强度的比值[(S+G2)/M].结果与C组比较,N、L1组SPF和(S+G2)/M均降低(P<0.05),L4组SPF降低(P<0.05),而L2及L3组SPF和(S+G2)/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L2、L3及L4组SPF和(S+G2)/M升高(P<0.05),L1组SPF升高(P<0.05),而(S+G2)/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MDA可以通过抑制PC12细胞DNA合成而影响细胞的增殖活性,利多卡因能拮抗NMDA对PC1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急性缺氧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

    作者:林毅勇;邵福源;孙刚;王春燕;刘玲;赵忠新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诱发电流的特性以及急性缺氧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INMDA)的影响.方法:运用常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原代培养第七八天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记录INMDA,并建立神经细胞体外急性缺氧模型,由Clampex 8.0软件采样系统获得的图形,直接进入Clampfit 8.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①在钳制电压为-60 mV时,100μmol/L NMDA可在海马神经元上诱发出一大的内向电流,INMDA的峰值为(-745.461±123.731)pA.I-V曲线显示在钳制电压为正值时INMDA呈外向电流,而钳制电压为负值时则为内向电流.给予NMDA后,海马神经元上即刻诱发出内向电流,随后尽管持续给药20s,但INMDA开始发生衰减.②在钳制电压为-60 mV时,海马神经元急性缺氧2 min后,细胞外给予100 μmol/L NM-DA可诱发一大而增强的INMDA,峰值为(-1 670.49±202.09)pA,峰值显著增大(t=12.572,P<0.01),峰值增加率为130%.结论:NMDA诱发的电流呈现明显的内向整流性和失敏特性,急性缺氧能提高海马神经元NMDA通道的兴奋性,NMDA受体参与了兴奋毒性的产生.

  • 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作用

    作者:李清;刘菊英;周青山;朱涛;秦成名

    背景:氯胺酮是临床常用的静脉全麻药,静脉或硬脊膜外腔用药都有镇痛作用,它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目的:观察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9/2005-01在郧阳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由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新生两三天Wistar大鼠.方法:取Wistar大鼠T11~L6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达98%后用于实验.将培养细胞24孔板随机分为6组(每组9份):①对照组加Hanks液50μL.②N-甲基-D-天冬氨酸组加药浓度为100μmol/L.③氯胺酮组加药浓度为1 mmol/L.④100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0.1 mmol/L氯胺酮组.⑤100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0.5 mmol/L氯胺酮组.⑥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1mmol/L氯胺酮组.1 mmol/L氯胺酮为临床镇痛剂量.培养24 h后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蛋白和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①Bcl-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复染细胞着色及形态学变化.②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③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①Bcl-2平均吸光度值(A)作为半定量测量Bcl-2蛋白表达水平: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0.054±0.021,0.108±0.039,P<0.01],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1 mmol/L氯胺酮组高于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组,差异显著[分别为0.148±0.045,0.054±0.021,P<0.01].②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25.26±6.13)%,(5.66±2.24)%,P<0.01],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1 mmol/L氯胺酮组低于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组,差异显著[分别为(24.41±4.82)%,(25.26±6.13)%,P<0.01].③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使星形胶质细胞内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1 mmol/L氯胺酮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该效应在临床镇痛剂量以内有明显量效关系,与N-甲基-D-天冬氨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1 mmol/L氯胺酮组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0.1 mmol/L氯胺酮组与N-甲基-D-天冬氨酸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可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凋亡,适量氯胺酮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增强星形胶质细胞Bcl-2蛋白表达,同时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