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铝对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作者:贾怡昌;钟才云;王颖明;王心如;何执静

    目的从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角度,探讨铝的神经毒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 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4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氯化铝,Al3+剂量分别为0、11.2、55 .9和111.9 mg/kg体重,连续染毒90 d.采用旷场行为和被动回避实验观察神经行为学改变,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原子吸收法测海马铝含量.结果与给铝盐前比较,大鼠自发活动能力下降,被动回避潜伏期缩短.与对照组比较,Al3+111.9 mg/kg体重组海马天门冬氨酸、谷氨酰胺含量显著升高,Al3+55.9和111.9 mg/kg体重组牛磺酸含量显著升高,并均与染毒剂量呈明显正相关;各剂量组铝含量均显著升高,并与染毒剂量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可能是铝神经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 线粒体能量缺失与神经变性病

    作者:薛启

    有关神经系统变性病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缺失的关系,近年来已积累了更多的证据.阐明在神经变性时神经元发生的坏死或凋亡和线粒体内能量保存的多少有直接的关联[1].神经元的凋亡起因于神经元的轻度的程序性损伤,线粒体内仍保留一定量的ATP,而坏死则起因于神经元受严重损害,如兴奋性氨基酸类等消耗了大量的ATP,以致谷氨酸盐、NMDA等在线粒体膜上保持显著而持续的去极化状态,并逐渐导致ATP耗竭.在动物细胞中,线粒体是主要的O2- 来源,估计每分钟可生成O2- 2~3 nmol/mg 蛋白.在各种神经变性病中线粒体的能量缺失,可能是核 DNA 损害、也可能是线粒体 DNA 损害的后果[3,15,24].

  • 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

    作者:蔡桂兰;贾建平

    目的 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中兴奋性氨基酸(EAAs)含量的变化,探讨EAAs在二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法对30例aMCI、32例AD患者以及34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EAAs[谷氨酸、天门冬氨酸(Asp)]及EAAs N-甲基-D-Asp(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协同激动剂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 aMCI组血清中的谷氨酸[(39.6±22.1)μmol/L]和丙氨酸[(282.5±71.3)μmol/L]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30.0±11.6)μmol/L,P=0.044;(240.7±46.3)μmol/L,P=0.007].而AD组血清中谷氨酸[(42.2±21.8)μmol/L]、甘氨酸[(464.2±142.6)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0;(395.6±88.8)μmol/L,P=0.010];但aMCI组和A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组血清中Asp(P=0.011)和谷氨酸(P=0.017)的含量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轻度AD患者血清中这两种氨基酸含量[(42.1±21.3)、(55.0±29.0)μmol/L]要高于中重度AD患者[(25.4±9.2)μmol/L,P=0.023;(34.6±11.1)μmol/L,P=0.036].结论 EAAs可能参与AD的发病,并且与AD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MCI患者也存在着EAAs代谢的紊乱,提示其可能和AD有着类似的发病机制.

  • 高压氧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作者:方健;侯铁胜;方以群;胥军民;陈文笔;傅强;刘景昌

    通过复制脊髓损伤(SCI)模型,用常氧、高压氧(HBO)、氮氧混合气、激素等分别处理各组大鼠后,取脊髓组织测兴奋性氨基酸(EAA,包括天冬氨酸Asp及谷氨酸Glu)含量,以探讨HBO治疗SCI的机制.结果显示,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中EAA(Glu)含量明显升高,经不同处理后,除氮氧混合气组外,Glu含量均有所下降,以0.25MPa HBO组和0.25MPa HBO+激素组下降明显,与损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0.25MPa HBO组与0.1MPa HBO组比较及0.25MPa HBO+激素组与激素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HBO能通过减少组织中的EAA减轻SCI后的继发性损伤,恢复脊髓组织的功能,其中以0.25MPa HBO和0.25MPa HBO并用激素治疗效果较佳.

  • 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时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恒林;王卓强;曹江北;刘秀珍;王永安;李云峰;米卫东;张宏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氨基酸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异丙酚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300μmol/L NMDA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PC12细胞氨基酸含量.结果300 μmol/L NMDA处理4h可使PC12细胞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但对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含量无明显影响;12.5和125μmol/L异丙酚与300 μmol/L NMDA同时处理PC12细胞4h后,谷氨酸含量较单纯NMDA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异丙酚可明显抑制NMDA诱导PC12细胞损伤所致的谷氨酸合成或释放,提示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谷氨酸的合成或释放而产生细胞保护作用.

  • 咪达唑仑对N-甲基-D-天冬氨酸致伤PC12细胞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恒林;王卓强;刘秀珍;曹江北;王永安;李云峰;米卫东;张宏

    目的 观察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MID)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致PC12细胞损伤时细胞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以探讨MID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NMDA(300μmol/L)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好的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300μmol/L)组、MID组(其中又分为3μmol/L和30μmol/L亚组),处理4h后收集细胞、漂洗、超声匀浆,4℃离心(12 000r/min×20min),取上清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PC12细胞内氨基酸含量.结果 NMDA 300μmol/L处理4h可使PC12细胞谷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但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含量无明显改变.MID 3μmol/L、30μmol/L分别与NMDA 300μmol/L同时处理PC12细胞4h后,谷氨酸含量较NMDA (300μmol/L)组明显降低(P<0.05),而对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则无明显影响. 结论 NMDA 300μmol/L可显著增加PC12细胞的谷氨酸水平而导致细胞损伤,而MID可抑制NMDA诱导PC12细胞损伤所致的谷氨酸释放,提示MID可能是通过抑制谷酸的释放而发挥其保护细胞的作用.

  • 外照射对大鼠癫痫及脑谷氨酸的影响

    作者:刘爱军;孙伟建;丁日高;张永祥;周文霞

    利用γ刀、X刀等放射外科治疗原发顽固性癫痫是外科治疗癫痫的研究热点之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癫痫与常规手术相比损伤小,并发症少,而且住院周期短,病人更易于接受.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重要的是需要确定能够有效抑制癫痫发作小剂量.本实验观察了20Gv外照射对模型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着重检测了受照后脑内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谷氨酸的变化,旨在验证非致死剂量照射对癫痫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生化机理.

  •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主亚基单克隆抗体抗谷氨酸兴奋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康晓楠;孙长凯;范明;丁爱石;赵杰;王吉庆;韩大跃;施广霞

    目的研究人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NMDAR,NR)主亚基(NR1)单克隆抗体mAbN1是否对兴奋毒性脑损害有防护作用.方法取10只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建立了谷氨酸对培养海马神经细胞兴奋毒性神经损伤模型,观察抗体保护后神经细胞形态,检测细胞存活率(锥虫蓝拒染法)和细胞培养上清乳酸脱氢酶漏出量,每组2个平行皿,实验重复4次.结果经0.3 μmol/L mAbN1预处理后,神经元具有明显抗谷氨酸兴奋毒性损伤能力,存活率提高35%;抗体表位合成肽可以阻断这种保护,提示该抗体的保护功能是特异性的.结论NR1单克隆抗体mAbN1具有体外抗兴奋毒作用,该研究为兴奋毒性脑损害抗体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电磁脉冲对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玉红;王德文;彭瑞云;李子建;董标;董方霆;梁月琴;胡文华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s,EMP)辐射对大鼠海马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EMP辐射场强为6×104V/m,脉冲上升时间20 ns,脉宽30μs,频率2.5脉冲/min,作用2 min.二级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EMP组(n=26)和对照组(n=6),EMP组大鼠接受辐射后分别于即刻及3、6、24、48 h断头取脑,制备海马组织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EMP辐射后即刻及3、6 h,大鼠海马组织天冬氨酸(Asp)含量明显升高[峰值(17.25±1.63)pmol/μl],与对照组[(10.56±1.50)pmol/μ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谷氨酸(Glu)含量也于上述3个时间点升高[峰值(13.67±0.95)pmol/μl],明显高于对照组[(6.94±1.10)pmol/μl],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两者含量均于辐射后24 h渐趋恢复,48 h接近正常水平.大鼠海马组织3种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Gly)、牛磺酸(Ta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也于EMP辐射后不同时间点升高,高水平分别为(4.51±0.60)、(29.85±2.70)、(5.14±0.73)pmol/μl,与对照组[分别为(2.18±0.31)、(9.88±1.47)、(2.84±0.67)pmol/μ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代表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比值的Glu/GABA值于辐射后即刻明显升高(3.45±0.25);辐射后24 h明显下降(1.62±0.23),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48 h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很可能参与了EMP致动物学习记忆障碍的早期(24 h以内)机制.

  • 兴奋性氨基酸与1,2-二氯乙烷急性中毒性脑病关系的探讨

    作者:郭晓丽;牛侨

    目的探讨兴奋性氨基酸(EAAs)与1,2-二氯乙烷(1,2-DCE)急性中毒性脑病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3个染毒组(5.0、10.0、20.0g/m31,2-DCE)和3个时间组(10.0 g/m3 1,2-DCE染毒后2、4、6 h);连续静式吸人染毒12 h;干湿重法测定大鼠脑皮质和髓质含水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及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变化.结果(1)大鼠脑皮质和髓质含水量:不同剂量染毒组大鼠脑皮质含水量分别为76.10%±1.41%、76.45%±0.75%、79.95%±1.45%,均高于对照组(74.22%±1.77%),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髓质含水量仅20.0g/m3组(71.77%±3.07%)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染毒后2、4、6 h脑皮质含水量分别为79.36%±2.10%、79.48%±1.21%、80.64%±1.93%,均高于10.0g/m3即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4种氨基酸递质含量:不同剂量染毒组Asp含量分别为(4.83±0.35)、(7.17±0.40)、(10.52±0.39)μmol/g;Glu含量分别为(23.86±0.62)、(31.21±2.50)、(28.23±1.58)μmol/g;Gly含量分别为(5.59±1.01)、(6.06±0.83)、(7.26±1.34)μmol/g,均高于相应对照组[(3.72±0.48)、(21.09±1.20)、(3.83±0.44)μmol/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染毒后2、4、6 h组与10.0g/m3即刻组比较,Asp含量明显增加;Glu含量在4、6 h组明显增加,峰值[(35.40±2.40)μmol/g]出现于4 h;Gly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无论是染毒组还是时间组,GABA含量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AAs参与1,2-DCE急性中毒性脑病发病过程,它对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脑水肿形成机制之一.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类递质的观察

    作者:杨宝昌;黄敬孚;宋力

    目的:观察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血浆氨基酸类递质的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测定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急性期、换血治疗后期、恢复期血浆氨基酸水平.结果:患儿急性期血浆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异亮氨酸(Ile)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急性期血浆甘氨酸(Gly)和胱氨酸(Cys)水平明显低于恢复期,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期兴奋性氨基酸(EAAs)Asp、Glu和抑制性氨基酸(IAAs)Gly参与了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过程.调节EAAs与IAAs的相对平衡有助于减缓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

  • 帕瑞昔布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病人术后颈内静脉球部血浆兴奋性氨基酸和β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路建;周红梅;周清河;朱志鹏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病人术后颈内静脉球部血浆兴奋性氨基酸和β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135例,年龄65~79岁,体重47~76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45):帕瑞昔布钠组(P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帕瑞昔布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PD组).麻醉诱导前15 min时,P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D组经15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随后以0.5 μg · kg -1· h -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PD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同时经15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随后以0.5 μg · kg -1· h -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 min(T0)、术毕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和72 h(T4)时取颈内静脉球部血样,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血浆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β淀粉样蛋白浓度.于术前1 d和术后7 d时行韦氏记忆量表、数字广度、视觉认知和联想学习、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循迹连线测试A等测验,记录术后7 d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组和D组比较,PD组T2,3时血浆谷氨酸浓度、T2时血浆天冬氨酸浓度、T1时血浆β淀粉样蛋白浓度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复合右美托咪定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和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有关.

  • 老年病人全麻术后颅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疏树华;方才;潘建辉;王瑞明;柴小青;谢志琼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全麻术后颅内兴奋性氨基酸(EAA)水平的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关系.方法 40例择期老年病人行全麻手术,年龄65~79岁,ASA Ⅰ~Ⅲ级.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48和72h时取颈内静脉球部血样,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RP-HPLC)检测血浆EAA浓度.所有患者均实施有效的术后镇痛,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分别评估麻醉前、术后3d认知功能.结果 术后3d期间,11例病人发生POCD(28%).与麻醉前比较,术后24、48h POCD病人血浆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浓度升高(P<0.05或0.01),术后72h恢复.与非POCD病人比较,术后24、48h POCD病人血浆Glu、Asp、Gly浓度升高(P<0.05).POCD病人Glu和Asp浓度与MMS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Glu:r=-0.86,P<0.01;Asp:r=-0.99,P<0.01).结论 老年病人全麻术后颅内EAA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POCD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 黑皮质素4型受体在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兴奋性氨基酸中的作用

    作者:褚海辰;罗友军;孙晓鹏;殷积慧

    目的 探讨黑皮质素4型受体(MC4R)在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兴奋性氨基酸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组6孔:正常白对照组(C组)、T组和TH组.C组未作任何处理,T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TH组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和终浓度为1 μmol/L的MC4R特异性阻断剂HS014.各组孵育3 h后采用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质谱法检测上清液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的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T组Glu和Asp浓度升高(P<0.01),TH组Glu和As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TH组Glu和Asp浓度降低(P<0.01).结论 MC4R介导了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

  • 再灌注期吸入异氟醚对不同程度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孙永海;岳云;王云

    目的探讨再灌注期吸入异氟醚对不同程度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复苏组(n=18)及对照组(n=18),后两组又分为缺血10min、15 min、20min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建立大鼠清醒全脑缺血模型.复苏组于再灌注开始后立即吸入1.4%异氟醚30 min进行复苏.收集清醒、缺血及再灌注后微透析标本,测定谷氨酸递质浓度.并进行运动功能双盲评定.双盲记数海马CA1区核完整的锥体细胞及凋亡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复苏组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组织谷氨酸递质浓度降低(P<0.05);全脑缺血15min复苏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升高(P<0.05);全脑缺血10、15、20min对照组和复苏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全脑缺血10、15 min复苏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再灌注早期吸入异氟醚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促进脑缺血期间过度释放的谷氨酸递质于再灌注期的吸收有关.

  • 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作者:潘道渡;胡兴国;王远胜;曾因明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L4-5)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I组为假手术组;Ⅱ组术前30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20μl,Ⅲ组术后30min鞘内注射新斯的明10μl(10μl),Ⅳ组术前30min鞘内注射新斯的明10lμ(10μl).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以累计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应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结果Ⅱ组累积疼痛评分高于Ⅰ组(P<0.01),Ⅲ组和Ⅳ组累计疼痛评分低于Ⅱ组(P<0.01).与I组比较,Ⅱ组脊髓Asp、Glu含量升高(P<0.05),Ⅲ、Ⅳ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和Ⅳ组Asp、Glu含量低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新斯的明的镇痛作用可能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下降有关.

  • 脑缺血时神经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来滨;李双成;张卫国;石葛明;崔慧先

    脑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病于各年龄段,因而一直受到广大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年关于脑缺血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多[1,2],研究发现不同脑区的神经元对缺血有不同的敏感性,脑组织在缺氧4~5 min后即发生不可逆损伤.关于脑缺血神经元不同损伤敏感性或耐受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神经元本身的特性、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及钙超载有关[3].研究脑缺血神经元受损、死亡机制对防治此类疾病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

  • 谷氨酸兴奋毒性与青光眼

    作者:杜敏;王万辉

    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在我国青光眼的致盲人数已达盲人的5.3%~21%[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约有500万人因青光眼而致盲[2].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眼压、局部缺血、遗传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所造成的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细胞(RGCs)的不可逆性死亡.而且青光眼的治疗,一直针对降低眼压,以减少疾病进展的可能性.然而,许多青光眼病人即使眼压已降至正常,患者的视野仍不断丢失;另外,六分之一的青光眼患者虽没有眼压升高,却已存在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这些现象均表明,单纯用眼压不能够解释青光眼视神经病变.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青光眼视神经的损害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终的共同通路[3].

  • 6-羟基多巴胺和MK-801抑制脊髓水肿的效应

    作者:姚晓光;张为;陈百成;申勇;董玉昌

    背景:脊髓遭受急性损伤后,脊髓水肿是引发和加重脊髓组织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在损伤后立即引起微血管的收缩、内皮损伤、动脉通透性的增加,被认为是参与水肿.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兴奋性氨基酸与细胞水肿有关.目的:观察选择性酚胺能神经元破坏剂、6-羟基多巴胺和天门冬氨酸的竞争性拮抗剂对脊髓急性损伤后发生水肿时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3/09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选用Wistar大鼠160只,体质量300~350 g,雌雄不限,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3组,6-羟基多巴胺组60只,MK-801(5-甲基二氢二苯并环庚烯亚胺马来酸)组50只,对照组50只.方法:采用静力加载技术在Wistar大鼠T13椎体水平造成急性脊髓损伤.6-羟基多巴胺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6-羟基多巴胺,MK-801组在尾静脉注射MK-801治疗,对照组大鼠不给予治疗.应用神经学功能评分、组织含水量测定及光镜、电镜观察,比较各组间的水肿程度.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学功能评分及脊髓组织含水量.结果:160只大鼠纳入结果分析.①6-羟基多巴胺组伤后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下降,由(217.45±4.26)ng/g降到(29.37±2.61)ng/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脊髓组织水肿的有效抑制达24 h,伤后12 h可观察到明显的功能恢复,血管源性水肿表现轻.②MK-801组伤后24 h才表现为对水肿的抑制,神经功能在伤后早期恢复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伤后24 h有明显的功能恢复(P<0.05),细胞毒性水肿表现轻.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早期发生的血管源性水肿,兴奋性氨基酸可以抑制稍后发生的细胞毒性水肿.

  • 激动或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大鼠脑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

    作者:金英;张宝云;姚素艳;刘卓;刘婉珠;赵艳杰

    目的:应用清醒大鼠脑微透析技术,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自身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45只雄性SD大鼠,横跨海马背部植人一自制的透析探头,待大鼠清醒后24h用人造脑脊液,N-甲基-D-天冬氨酸250,5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500μmol/L+MK-801 100μmoL/L,MK-801 100μmol/L,甘氨酸500μmol/L,7-氯犬尿烯酸200 μmol/L灌流,灌流速度为5 μL/min,每20min收集一次透析液,采用邻苯二甲醛-β-巯基乙醇衍生化反相梯度洗脱荧光检测透析液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结果:4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海马内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250,500μmol/L可明显增加细胞外基础状态下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100μmol/L)可拮抗N-甲基-D-天冬氨酸(500μmol/L)引起的谷氨酸释放增加作用.单独应用MK-801(100μmoL/L)对基础状态下谷氨酸的水平没有影响.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协同激动剂甘氨酸500μmoL/L也可明显增加细胞外基础状态下谷氨酸的水平.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上甘氨酸部位的选择性阻断剂7-氯犬尿烯酸200 μmol/L可以拮抗甘氨酸引起的谷氨酸释放增加作用.结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激活增加海马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这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可能存在于突触前膜(兴奋性神经末梢膜上),即自身调节受体正反馈调节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