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检测和监测膀胱肿瘤:提高NMP22的应用价值

    作者:

    检测膀胱肿瘤方面,某些肿瘤标记物有比尿细胞学更好的敏感性,但较低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限制了应用.作者对核基质蛋白22(NMP22 )的假阳性结果进行分类,建立了相关的排除标准,重新计算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共有6 08例临床不除外膀胱肿瘤的患者接受了检查,其中镜下血尿226例,肉眼血尿143例,有尿频或排尿困难等慢性症状239例.后确诊为膀胱肿瘤者52例,NMP22的敏感性为88.5%,特异性为83.9%,阳性预测值为34.1%,而尿细胞学的敏感性为30.8%,即使将不典型结果计算为阳性,敏感性仅为61.5%,特异性为99.8%.作者发现,NMP22假阳性结果主要存在于6类疾病中,假阳性率分别为:泌尿系感染43.8%,泌尿系结石83.3%,近期泌尿系统异物(包括留置尿管和肾造瘘管)100.0%,肠膀胱100.0%,其他泌尿系统肿瘤20.7%,泌尿系统器械操作(如膀胱镜)26.5%.排除这6类疾病后,NMP22对膀胱肿瘤的特异性达到 99.2%,阳性预测值达到92.0%.作者认为,了解并正确排除假阳性结果,可以提高 NMP22在检测膀胱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单次和重复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和合并症:欧洲前列腺癌诊断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作者:

    为了研究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单次和重复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和合并症,作者在奥地利、比利时、波兰多家医院进行了前瞻性多中心研究.1997年1月~1999年3月,PSA 4~10 ng/ml、怀疑前列腺癌的连续1 051例患者(排除了前列腺癌病史、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尿潴留、留置尿管等),年龄48~77岁.均行6针系统活检加2针移行带活检,并在可疑部位追加活检.如果结果阴性,6周后行重复活检.穿刺前后口服奎诺酮类抗生素.记录活检后患者各种不适、直肠出血、血尿、尿潴留、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和疼痛评分等.1周后取病理结果时,再记录晚期合并症,如发热、血精、血尿、尿痛、尿路感染和尿潴留等.结果:初次活检发现前列腺癌231例,占22%.820例初次活检诊断BPH或正常组织者,6周后行重复活检发现前列腺癌83例,占10%.初次活检和重复活检的合并症情况对比如下:穿刺后的并发症轻微,包括直肠出血(2.1%∶2.4%,P=0.13)、轻度血尿(62.0%∶57.0%,P=0.06)、严重血尿(0.7%∶0.5%,P=0.09)、中重度血管迷走神经症状(2.8%∶1.4%,P=0.03);1周时的延迟合并症包括,发热(2.9%∶2.3%,P=0.08)、血精(9.8%∶10.2%,P=0.1)、反复轻度血尿(15.9%∶16.6%,P=0.06)、持续尿前(7.2%∶6.8%,P=0.12)和尿路感染(10.9%∶11.3%,P=0.07).严重合并症少见,包括败血症(0.1%比0%)和需处理的直肠出血(0%∶0.1%).<60岁患者中,不适症状明显.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合并症轻微,重复活检可以在6周后进行,并不增加疼痛和合并症.<60岁的患者不适比例高,可以使用局麻或表面麻醉.(王刚摘译顾方六校)

  • 尿路结构异常儿童合并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作者:黄楚君;王德娟;杨丽芬;张建飞;林佳周;林明祥;陈壮桂

    目的 探讨尿路结构异常儿童合并泌尿系感染(UTI)致病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汕头市中心医院符合UTI住院患儿476例,分为尿路正常组及尿路异常组,比较两组间病原菌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和耐药情况.结果 尿路异常者162例(肾积水为常见,占43.83%),尿路正常儿童314例.尿路异常儿童合并感染常见于男性(P<0.05),共检出致病菌166株,革兰氏阴性菌(G-)为主(71.08%),大肠埃希菌占首位(40.36%),肠球菌属居第2位(22.89%),粪肠球菌在尿路异常组常见(χ2=4.59,P=0.032).两组间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路结构异常男性儿童易发生泌尿系感染,且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尿路结构正常儿童.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反复膀胱颈挛缩1例

    作者:司徒杰;胡成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6岁.3年前因排尿困难伴肉眼血尿,在我院诊断为性前列腺增生,膀胱多发憩室并多发结石,行"TURP+经尿道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术后病理符合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症状改善.术后半年症状再发,性质同前,再次来我院就诊,行膀胱镜检,诊断后尿道膀胱颈疤痕形成,第二次入院行"膀胱颈电切术",术后上述症状消失,未予后续治疗,反复出现泌尿系感染及右下腹痛,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后好转.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双肾积水一例

    作者:黄文涛

    患者女,67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腰部胀痛,伴有双侧下肢肿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泌尿系感染"行抗感染治疗,效果一般,病情反复.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查KUB+IVP示双肾积水,显影延迟,双侧输尿管下段不显影.

  • 如何理解现有间质性膀胱炎的指南

    作者:杨勇

    膀胱疼痛综合征是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临床诊断.国际尿控学会将膀胱疼痛综合征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同时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其他病理病变".国际尿控学会仍然保留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主要指"有典型的膀胱镜下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否则,应诊断为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

  • 创伤后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作者:Donald E.fry;安静;丁一妹;张俊磊;高娜;高建川

    本文中所讨论的医院内感染是指发生在远离创伤或手术部位的感染,为常见的有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血管内导管所致感染(输液等所致感染).这些部位对患者而言同手术及创伤部位一样,同样可以引起广泛的感染.所以对于发热的创伤患者,临床医师应该检查上述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常见部位,不应放过任何细枝末节.

  • 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病原学分析

    作者:任晓磊;王媛;夏海波;包国昌;高志明

    目的 分析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泌尿外科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尿培养阳性样本中分离的73株菌株的病原学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3株阳性菌株中,其中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后检出23株,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检出20株,其他微创手术后检出30株.在73株菌株中,革兰阴性菌55株(75.34%)、革兰阳性菌8株(10.96%)、真菌10例(13.70%).革兰阴性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粘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前3位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包括热带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菌中产ESBLs检出5株,革兰阳性菌中MRSA检出1株.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后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上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泌尿系感染者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检测

    作者:翟如波;李云慧;孙跃岭;梅旭;邱广斌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院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泌尿系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的晨起清洁中段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1 784株,居前4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属,主要分布于泌尿外科、老年病内科、肾脏内科、神经内科,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患者占69.6%.引起泌尿系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57.8%,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强,耐药率低于8.5%,对于非产ESBLs株,Ⅱ、Ⅲ代头孢菌素、氨曲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检出率为46.9%,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12.4%和11.3%,对于非产ESBLs株除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均具有较强敏感性.变形杆菌属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强,阴沟肠杆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强,产气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强,未检出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肠杆菌科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鲍曼不动杆菌多药耐药性严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进行持续性病原菌及耐药性主动监测,关注病原菌耐药性变化趋势,针对每株细菌的耐药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以减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 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欧阳娟;黄骥;阳军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监护病房(NICU)患者发生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常见的病原谱,为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病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病例684例,诊断为尿路感染者131例,感染率为19.15%。共分离出131例病原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6株(占65.6%),革兰阳性球菌32株(占24.4%);真菌13株(占9.9%)。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肌无力及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较平均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泌尿系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和是否留置导尿管无相关性(P均>0.05),而患者的年龄>65岁、住院时间>2周和有意识障碍是NICU患者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 NICU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高,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导致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有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和有无意识障碍。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董云英;董英

    目的调查本院脑卒中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145例脑卒中合并尿路感染住院患者,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尿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方法。结果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分离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等,分别占48.97%(71/145)、13.10%(19/145)、6.89%(10/145)、6.21%(9/145)、4.83%(7/145)和8.97%(13/145),其中部分大肠埃希菌呈多药耐药。结论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该类患者基础疾病多,自理能力差,多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发病率高,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加,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 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叶恒志;成凤韬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7例并发泌尿系感染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87例患者以尿频、尿痛、血尿及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60岁者发生率为83.91%(73/87),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患等基础疾病者为78.16%(68/87),实施侵袭性操作者占67.81%(59/87)。结论老年患者继发泌尿系感染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应给予高度重视。

  • 成人前列腺囊高分化鳞癌一例

    作者:李学松;肖云翔;周利群;韩文科;杨新宇;何志嵩;那彦群;薛兆英;郭应禄

    患者男性,39岁.因间断性无痛性终末血尿5个月,下腹部及骶尾部疼痛1个月, 于2003年3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无痛性终末肉眼血尿,有血块,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外院诊为泌尿系感染予抗生素治疗后血尿逐渐消失.1个月前再次出现终末肉眼血尿,伴尿急、尿痛,同时出现下腹部和骶尾部持续性疼痛.既往左侧隐睾,阴囊型尿道下裂;吸烟20年,40支/d;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无遗传病史.入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尿道外口开口于阴囊,左侧阴囊空虚,左腹股沟外环口可扪及3 cm×2 cm×2 cm大的睾丸,右侧睾丸小,附睾可触及直径约2 cm质硬结节,双侧输精管触摸不清.直肠指检:直肠右前壁可扪及约5 cm ×4 cm 质硬突向直肠腔的包块.B超:膀胱右后方相当于精囊部位探及6.1 cm×5.8 cm×6.9 cm大、近似椭圆形的中低回声肿物,边界清,回声不均匀,血流丰富 .肿物前方与膀胱后壁相连接,不易分开,该处膀胱壁不完整,肿物的内下方为囊性区,囊腔内可见液体流动,囊性区前方可见受挤压的前列腺,提示右侧精囊占位病变可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盆腔内病灶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呈囊实性结构,其上部有实性肿块,侵犯膀胱后壁,提示后尿道先天性囊肿伴恶变可能(图1).

  • 复杂性肾结石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程跃;严泽军

    复杂性肾结石是指鹿角形结石或伴有肾脏解剖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多发性结石.一般而言,肾结石的复杂性与以下因素有关:(1)结石的成分、大小、形状及其在肾内的分布情况;(2)肾功能是否正常;(3)是否同时存在泌尿系感染[1].

  •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术前泌尿系带菌情况筛查结果分析

    作者:高美玲;孙迎娟;侯桂英;孙晓玲;黄伟丽;徐桂强

    目的:监测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液中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预防手术后泌尿系感染。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9月泌尿外科所有住院患者共统计病例数1495例,共收集标本1455份做尿培养,其中符合要求标本1251份,并对尿培养分离菌进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部分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1251份合格尿培养标本中检出病原菌391株占31.25%;其中革兰阴性菌291株占74.42%,革兰阳性菌88株占22.50%,真菌12株占3.0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分别为48.40%和32.00%,粪肠球菌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菌株,屎肠球菌中VRE为9.09%。结论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培养筛查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为主,分离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 泌尿系感染患者沙眼衣原体与淋病奈瑟菌和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状况调查

    作者:张志红;张娜;李小改;谢林森;张晓燕;王东环

    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患者沙眼衣原体(Ct)、淋病奈瑟菌(Ng)、解脲脲原体(Uu)感染及耐药情况,为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就诊的泌尿系感染的患者200例,采集尿道分泌物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t、Ng、Uu感染状况,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结果 65例检出Ct、Ng、Uu感染,感染率为32.50%;病原体单一感染者42例、混合感染者23例,分别占64.62%、35.38%;Ct对红霉素、甲砜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0.00%、60.00%、43.33%,Ng对甲砜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5.00%、55.00%、45.00%,Uu对甲砜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98%、58.54%、53.66%.结论 泌尿系感染患者Ct、Ng、Uu感染率高,主要以单一病原体感染多见,部分患者可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Ct、Ng、Uu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

  • 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磊;车宪平;古军;陈化磊;胡鑫明;周世英

    目的 探讨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一2017年5月于医院泌尿外科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82例肾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患者在完成手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泌尿系感染分为A组与B组,完成手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肾结石复发分为C组与D组,对肾结石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手术后1个月,共有14例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感染率为17.0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65岁,手术前尿WBC“+++”,住院时间≥14 d,均为患者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手术后1年内,共有16例患者出现肾结石复发,复发率为19.5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尿WBC为“+++”、结石成分为感染性结石与手术后出现泌尿系感染,均为患者手术后1年内肾结石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肾结石术后有若干因素可以导致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干预.

  • 骨科患儿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原因与预防研究

    作者:孙继红;朱丽;刘丽;王薇;吕宏宏

    目的:探讨骨科患儿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原因及预防,为骨科患儿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12月骨科手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患儿为感染组、同期接受骨科手术术后未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患儿为未感染组,每组各60例,回顾性分析引起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尿液细菌培养检出病原菌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5.00%,革兰阳性菌占35.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均为1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均为100.00%,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均为75.00%;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置导尿时插尿管次数、导尿管尿液逆行、集尿袋更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每日尿量是与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引起骨科患儿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原因主要较多,针对原因进行积极干预是降低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 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斌;陶佳意;汪兴旺;柳琦;吴有才

    目的:分析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复发提供理论指导与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75例,所有患者行输尿管镜碎石术(URL)或URL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分析临床相关资料,判断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采用回归分析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尿常规WBC>+++患者13例,感染5例,感染率38.5%,WBC<++或正常者62例,感染6例,感染率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例患者住院时间≥10d ,感染3例,感染率37.5%,67例住院时间<10d ,感染5例,感染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年后随访,尿常规WBC>+++的患者中肾结石复发率达53.8%;WBC正常患者的结石复发率6.5%,泌尿系感染患者中复发率54.5%,经 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尿WBC、住院时间及术后有无泌尿系感染为肾结石复发的多发因素。结论肾结石术后泌尿系感染是结石复发的关键因素,需密切关注肾结石患者术后的泌尿系感染预防与控制,减少肾结石的复发率。

  • 妇科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

    作者:陈莉;叶笑梅;王佐;沈晓露;王秀丽

    目的 探讨妇科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为妇科泌尿系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8月在医院诊治的100例妇科泌尿系感染患者(研究组)与50例单纯妇科生殖道感染患者(对照组),检测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研究组患者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及菌株鉴定.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4例为多重病原菌感染,17例为双重病原菌感染,79例为单纯病原菌感染,分别占4.00%、17.00%、79.00%,共培养出病原菌1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1株、革兰阳性菌25株、真菌4株、衣原体7株、支原体18株,分别占56.80%、20.00%、3.20%、5.60%、14.40%;研究组患者PCT、IL-2、IL-6、IL-8、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妇科泌尿系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大肠埃希菌、支原体、粪肠球菌为主的单纯感染,可引起血清炎性因子进一步升高,同时支原体与衣原体检测应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1754 条记录 12/88 页 « 12...9101112131415...87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