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单侧颈动脉结扎治疗七例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初步报告

    作者:彭泽峰;马建荣;刘景平;王君宇;姜冰;杨志权;张明宇;马志明;刘尚明

    目的探讨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7例均为DSA证实的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对5例为先行缓慢夹闭颈内动脉再行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直接行结扎颈内动脉,1例直接行结扎颈总动脉.术前均行马他氏(Matas;test)试验2周,4例术中、术后行多普勒监测,全部病例术后进行心电、血压等监护.结果7例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第5周缓慢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术后4 h意识变差,肢体活动障碍,行急诊手术再次开放颈内动脉,但术后患者仍有偏瘫.7例患者出院时,6例症状部分缓解,CT复查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结论单纯颈动脉结扎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简单有效的方法,特别是缓慢闭塞颈内动脉的方法值得采用.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作者:单永治;凌锋;KITZ K

    目的评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16例,其中单纯伽玛刀治疗7例,经动脉途径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再行伽玛刀治疗9例.根据Congard分型,硬脑膜动静脉瘘Ⅰ型4例,Ⅱa型5例,Ⅱa+b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靶点边缘剂量16~20 Gy,平均18 Gy,靶点边缘被50%~70%等剂量曲线所包含.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08个月.结果 14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2例部分改善.12例MRI或造影证实瘘口完全或近全闭塞,4例部分闭塞.无放射治疗导致的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一种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侵袭型硬脑膜动静脉瘘且伴有广泛皮质静脉引流的患者,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结合放射外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模式.

  • 3059例卒中危险因素20年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春岭;黄如训;解龙昌;林健雯;朱良付;师晓耕

    目的分析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资料完整的3 059例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性,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3059例卒中患者中共有危险因素3286例次,依次为高血压1 645例次、吸烟622例次、酗酒357例次、冠心病272例次、糖尿病191例次、风湿性心脏病105例次、卒中家族史94例次.结论高血压、吸烟与酗酒为卒中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有助于卒中防治.

  • 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六例的诊治

    作者:陈凌;凌锋;张鸿祺;支兴龙;李慎茂;李萌;吉训明;陈立华;吴浩;莫大鹏

    目的探讨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10年.结果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后肺部感染.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逄锦峰;魏盾;孙绪腾;赵长福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 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 卒中后老年患者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逄涛;逄艳丽;崔志红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24例卒中后老年患者采用抑郁症量表(HAMD)评定,≥17分者确定为抑郁症.观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服用氟西汀(Fluoxitine)的治疗效果;分析抑郁症的产生与卒中后脑血管损害部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文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124例老年卒中患者中有61例HAMD≥17,卒中后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9.2%,大脑皮质下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更高;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文化程度与抑郁症有显著相关性(r=0.853,P<0.01);日常生活依赖程度评分与HAMD呈显著负相关(r=-0.757,P<0.01).氟西汀治疗抑郁症有效.结论对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老年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抗抑郁治疗临床效果更好.

    关键词: 卒中 抑郁症 氟西汀
  •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一例

    作者:靳令经;陈左权;韩洪杰

    患者男,53岁,有长期高血压及吸烟史,因"发作性眩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 h"于2004年6月1日入院,症状持续2 h左右逐渐缓解.入院体格检查:双眼向右注视时,有短暂水平震颤,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行头部磁共振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MRA显示右侧椎动脉显影不良,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2004年6月6日经DSA检查证实:右椎动脉起始部有4.6 mm狭窄,狭窄率为90%(图1),右椎动脉狭窄远端直径2.6 mm.在右椎动脉开口处造影发现:右小脑后下动脉(PICA)充盈欠佳,基底动脉未显影(图2);左椎动脉造影亦未见右侧PICA充盈.

  • 针刺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感觉障碍一例

    作者:卞金玲;韩艾;许军峰;张少明;石学敏

    患者女,45岁,主因"右半身感觉障碍,肢体活动不利,平衡能力差3年"入院治疗.3年前患者因工作紧张,血压升高为180/120 mm Hg,发生脑出血,昏迷.头部MRI检查显示:左桥脑出血约10 ml.在当地行保守治疗,经镇静、降颅内压、降血压及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遗留有右半身感觉障碍(束带感),肢体活动欠灵活,手指精细动作不能完成;行走不稳,蹒跚步态;复视、眼球震颤,阅读困难;小便失控;平衡性差,反应迟缓,出现易激动等症状.3年来,患者坚持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肌张力、肌容量正常.为进一步改善症状,患者于2004年6月14日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

  •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脑缺血中的应用

    作者:王哲勋

    1951年,Fisher就提出将颅外动脉与颅内动脉吻合,以增加脑供血的设想.1967年,Yasargil和Donaghy分别在苏黎士和美国的伯林顿同时成功地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开创了颅内-外动脉吻合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arterial bypass,EIAB)的历史.从此,这种手术便作为预防和治疗脑缺血的一种新术式,在全世界广泛开展起来.各种吻合术式也不断涌现,该术式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一度成为脑血管外科的一个热点.1976年,我国也开展了STA-MCA吻合术.1985年,EIAB国际性随机研究组就"颅内-外动脉吻合术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的问题进行了报道[1],由于这项研究的权威性,使全世界神经外科医师对EIAB的热情骤降,手术例数大为减少.近年来,随着脑血流和脑代谢检测的进步,有些学者对上述结论提出质疑,认为有选择性地对一部分脑缺血患者行EIAB,可有效地预防完全性卒中的发生[2,3].由此引发了对该手术适应证的重新审定和疗效的再评价.目前,新一轮关于EIAB治疗脑缺血的协作研究正在进行之中[4].

  •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赞;凌锋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防治AS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本措施.近10多年来,关于AS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对AS病因及病理学的研究起到了巨的大推动作用,使人们对AS形成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AS形成过程涉及的多种蛋白和基因,其中主要包括脂蛋白受体、黏附分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吞噬作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卒中在中国的基础研究现状

    作者:徐格林;刘新峰

    脑血管病(卒中)是一组老年常见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脑血管病幸存者往往要面对躯体功能障碍,视力、听力缺失,认知功能下降和人格、情感改变等一系列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还得承受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沉重心理负担.严重的后遗症常常造成脑血管病幸存患者生活独立性的显著降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明显下降.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全世界,脑血管病是第一位的致残原因和第二位的致死原因.作者回顾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主要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中国脑血管病的研究现状,从流行病学、遗传学、病因学、预防与治疗等方面作一阐述.

  • 我心目中的刘承基教授

    作者:凌锋

    刘承基教授是我敬重的人.只要拿起笔,刘教授的音容笑貌就在脑海闪现;谆谆教导就在心中回响,奔腾的回忆顷刻间便涌上心头,跃然纸上.

    关键词: 教导
  • 作者:

    目的探讨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8例弥漫型脑AVM的脑血管造影影像不同于典型的脑AVM,可见多条供血动脉和弥漫的异常血管染色,边界不清,染色不匀,没有明显的畸形血管团边界,有数条引流静脉.手术治疗的4例中,2例畸形团全部切除,1例先栓塞后切除畸形团,术后复查仍有残留,1例因位于重要功能区未能全部切除.术中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异常的动静脉血管间有正常脑组织存在.另4例中,2例再出血死亡,2例未做治疗.结论弥漫型脑AVM在脑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上不同于典型的AVM,其病变范围可能存在一个局限病灶到弥漫性损害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非重要功能区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是全部切除比较困难.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发展方向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的杂志已经1周岁了.如果这是一个健康的宝贝儿,那么亲属和朋友们会在周岁这一天为他祝福,还要举行一个古老的游戏"抓周儿",预测宝贝儿今后的发展和未来.虽然只是一个游戏,却倾注了长辈们无限的希望和寄托.我们的杂志不正是这样一个健康活泼而身负重任的宝贝儿吗?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