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作者:刘娟;周华东;姚国恩;蒋晓江;许志强;王延江

    目的 比较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中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532例接受单侧CAS的患者,按照给予药物的不同,分为尼莫地平组(184例,10 mg尼莫地平加入500 ml等渗盐水中,持续缓慢静脉滴注)和法舒地尔组(348例,30 mg法舒地尔加入250ml等渗盐水中,持续缓慢静脉滴注),观察术中血管痉挛、症状性低血压、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的发生情况. 结果 ①法舒地尔组术中无血管痉挛发生的患者比例高于尼莫地平组(85.1%比77.7%),无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低于尼莫地平组(13.8%比20.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法舒地尔组术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尼莫地平组(10.6%比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尼莫地平相比,盐酸法舒地尔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低,同时对血压影响较小.

  • 颅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

    作者:刘爱华;李传辉;杨新健;罗斌;吴中学

    目的 采用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颅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n)栓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 连续纳入2008年1月—2010年2月行栓塞治疗的PCoA-An患者13例,根据随访的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4例和稳定组9例.基于栓塞前后的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建立动脉瘤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采用有限元算法对术前及术后瘤颈区域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对动脉瘤复发(2~18个月)的影响. 结果 栓塞术前,复发组瘤颈区域的收缩峰期壁面切应力( WSS)和血流速度分别为(29 ±7) Pa和(0.62±0.12) m/s,稳定组分别为(31±12) Pa和(0.85 ±0.29) m/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术后,复发组相同区域收缩峰期的WSS和血流速度分别为(48±4) Pa和(0.99±0.09)m/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稳定组分别为(21±12) Pa和(0.57 ±0.27) m/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栓塞术后,复发组瘤颈区域收缩峰期的WSS和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结论 栓塞PCoA-An后,瘤颈区域存在的高WSS、高血流速度可能是导致术后动脉瘤复发的重要因素.

  • 粤语训练对卒中后粤语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作者:李敏;王璇;李胜活;潘翠环;陈艳;张朝霞;谢晓娜

    目的 探讨应用粤语拼音方案的发音标准配合构音器官运动功能训练,对卒中后粤语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前瞻性地将符合入组标准,母语为粤语的脑梗死后所致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患者58例,按纳入顺序的单双号,分为粤语训练组(29例)和普通话训练组(2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以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评定功能障碍的程度.两组患者均接受构音器官运动功能训练及构音训练.粤语训练组的构音训练方案根据粤语拼音方案进行评估,普通话训练组的构音训练方案使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构音障碍评估表进行评估. 结果 ①治疗后4周,粤语训练组和普通话训练组患者构音正常的例数各占37.9%( 11/29)和17.2%( 5/29),轻、中、重、极重度构音障碍各占37.9% (11/29)和27.6%( 8/29)、13.8%(4/29)和34.5%(10/29)、7.0%( 2/29)和13.8%(4/29)、3.4%(1/29)和7.0%(2/29).两组治疗后构音障碍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②粤语训练组和普通话训练组构音障碍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5,P=0.000x2=6.33,P=0.012).③粤语训练组和普通话训练组经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89.7%( 26/29)和65.5%(1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9,P=0.028).结论 粤语训练组采用的治疗方案能更有效地促进卒中后粤语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

  • 经颅磁刺激对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和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

    作者:张艳明;付伟;胡洁;马佳妮;曲斯伟;宋为群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对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和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卒中后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rTMS组患者采用行为学训练方法(包括视觉扫描训练、躯干旋转训练、交叉促进训练,15 min/次,2次/d;常规训练30 min/次,2次/d)和rTMS治疗(刺激频率为0.5Hz、强度为静息运动阈值的90%,治疗15 min/次,2次/d),均为期2周.对照组患者只接受行为学训练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直线二等分试验、线段划消试验、画钟试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 结果 ①治疗后,rTMS组与对照组直线二等分试验评分中位数(M,范围)分别为8.17(0 ~48.31)、31.75(0~86.96);两组线段划消试验评分M分别为0.005(0 ~0.333)、1.333(0 ~5.667);两组画钟试验评分M分别为0(0~1)、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后rTMS组与对照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M分别为36( 24 ~ 94)、21(6 ~63),两组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分别为45( 30 ~ 65)、40(10 ~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经颅磁刺激对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治疗有显著作用,卒中后患侧单侧空间忽略的恢复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治疗的抉择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朴健民;于金录;罗祺

    近年来,随着CT血管造影术(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以及DSA等影像技术的提高和普及,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检出率逐渐增高.而对UIA患者的治疗决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

  • CT血管造影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媛;贾建平;孙永馨

    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或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目前,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用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DSA检查的有创性以及超声检查对操作者经验和技术的依赖性,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CT血管造影术(CTA)通过血管重建可以显示脑动脉管腔和斑块的形态,从而能够客观地分析颅内、外血管的病理生理学状况[1].MRA具有成像时间短、无辐射、无需注射对比剂等优势,但在描述颅内血管狭窄、闭塞、侧支循环开放的情况、斑块的厚度和钙化情况等方面,CTA优于MRA[2].我们就CT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中应用的优势进行综述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于CTA的认识.

  • 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分析及进展

    作者:刘毅;孙智善;孟然;吉训明

    缺血性脑损伤(卒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早期,通过对卒中发病机制和调节介质的研究,提示神经保护药是潜在、有效的干预和治疗药物.此后,大量研究采用动物模型来探讨缺血后脑内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改变,证实部分药物确实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为神经保护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通过MEDLINE检索引擎(PubMed)以"neuroprotection"和"stroke"为关键词搜索文献,结果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相关文献;而在随后的几年,相关的研究成倍数增长.显示,卒中神经保护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生物医学的研究重点.

  • 大鼠脑出血急性期核因子Nrf2信号通路表达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

    作者:尚寒冰;杨德华;张卫峰;李厅;赵卫国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ICH)急性期不同时间点核因子Nrf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出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0只.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入大脑基底核区,建立大鼠ICH模型,根据ICH后不同时间点,将大鼠随机分为2、8、24 h,3、5、10d组,各时间点设相应假手术组,每组10只.分别于造模后2、8、24 h,3、5、10d,检测Nrf2及其下游基因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并在相应时间点行神经行为学评价及脑含水量的测定. 结果 ①从ICH后24h开始,出血组大鼠的前肢抬起的比例均低于假手术组,出血组的右向转角比例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ICH后24 h,3、5d,出血组的脑含水量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组的脑含水量在3d达到高峰,为(86.9±5.4)%,此后逐渐降低.③与假手术组比较,Nrf2mRNA在ICH后2h至5d均高于假手术组,2h达到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rf2下游基因血红素加氧酶(HO)、谷胱甘肽-S-转移酶α1( GST-α1)、谷胱甘肽(GSH)及硫氧还蛋白(TRX)mRNA表达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HO-1mRNA表达上调为显著,ICH后2h至5d均高于假手术组,3d时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与假手术组比较,Nrf2蛋白在ICH后2h至5d均高于假手术组,24 h达到高峰,相对表达量为0.39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O-1蛋白在ICH后8h至10d均高于假手术组,3d达到高峰,相对表达量为0.9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核因子Nrf2信号通路在大鼠ICH急性期被激活,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其中HO-1表达变化与神经行为学、脑含水量变化趋势相近,可能在反映ICH继发性脑损伤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氧葡萄糖剥夺-再恢复小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Toll样受体9表达的变化

    作者:杨碧莹;马珊珊;潘经锐;纪原;彭晴霞;王艺东

    目的 观察氧葡萄糖剥夺-再恢复(OGDR)对小鼠BV-2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OGDR法建立BV-2细胞缺氧、缺糖模型,以常氧培养的BV-2细胞作为对照.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BV-2细胞在OGDR后0、6、12、24、48、72h形态的变化,CCK8法检测OGDR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存活率的变化,反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TLR9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①OGDR后BV-2细胞由原来静止的分枝状变成激活的阿米巴状.②OGDR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0h为对照组的(65.7±9.2)%;12 h下降至低,为对照组的(44.8±2.3)%,后逐渐升高,48、72 h分别为对照组的(60.8±10.2)%、(72.3±10.0)%.③OGDR后,随着时间的延长,TLR9 mRNA表达逐渐升高,24h达高峰,后逐渐降低,但72 h仍高于0h时间点的表达.TLR9蛋白表达亦呈升高趋势,在72h达高峰.对照组各时间点TLR9 mRNA、TLR9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相同时间点的比较,OGDR组OGDR后6~72h,TLR9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12~72h,TLR9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OGDR后BV-2细胞被激活,其细胞内TLR9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支架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后动脉大型动脉瘤一例

    作者:钟书;张鹏;何川;凌锋

    患者 男,50岁.2012年7月2日因偶有头晕,在当地医院接受头部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显示有颅内动脉瘤,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进一步诊治,于2012年7月13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一直服用缬沙坦80 mg,1次/d,控制血压为125~140/70 ~ 85 mm Hg.入院体检:血压136/80 mm Hg,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正常,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采用国际视力表检测显示左眼视力1.5,右眼视力1.0,视野无缺损.2012年7月17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全脑DSA检查.显示左侧大脑后动脉P1 ~ P2交界处囊状动脉瘤,直径约10 mm,载瘤动脉近端直径约2.5 mm,远端直径2.3 mm,其远侧端动脉显影正常,其余血管未见异常.诊断:左侧大脑后动脉宽颈动脉瘤,高血压病Ⅰ期.

  • 硬脑膜动静脉瘘引发丘脑充血性改变一例

    作者:袁源;张鹏;张鸿祺

    患者 男,55岁.因"反应迟钝3个月,小便失禁20 d"于2012年8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应迟钝、言语迟缓、智力下降、不能正确应答,无恶心呕吐、发热、四肢抽搐、视物不清及肢体活动不灵.既往体健,无家族性遗传病史.20 d前,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有时不能识别家人,并间断出现小便失禁.3个月前患者到当地医院就诊,头部CT检查,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有略高密度影.1个月前患者症状加重,当地医院MRI检查,示双侧丘脑T1信号变长、T2信号略长,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对比增强显示病灶不均匀强化.

  • 缺铁性贫血合并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一例

    作者:郭秀海;林一聪;魏岗之;贾建平;武剑

    患者 女,28岁.主因"头晕、头痛24 d,伴言语混乱15d"于2010年10月14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24 d无诱因突感头晕、头痛,表现为持续的右颞枕部中度胀痛,接受中药治疗后症状减轻.15d前症状加重,头痛剧烈,达到疼痛数字评分的9分(疼痛数字评分为0~10,头痛越严重,评分越高),以左侧为著.言语混乱.当时患者体温为37.9℃,反应淡漠,体检欠合作.头部CT示"可疑出血性脑梗死",血常规示血红蛋白为71 g/L.给予"醒脑静(20 ml,1次/d)、甘露醇(250 ml,1次/8 h)、甘油果糖(250 ml,1次/12h)"静脉滴注.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的变化

    作者:江澈;张磊;黄清海;刘建民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发生后的初72h内,机体会发生多种病理改变.近年来,这些早期出现的急性病理改变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并被认为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在SAH引起的早期脑损伤中,神经炎性反应被视为引起早期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1,HMGB-1)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核蛋白,能调节多种炎性因子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在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对SAH患者急性期血清中HMGB-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结果的评估——标准化报告的必要性

    作者:黄清海;吕楠

    随着神经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而神经介入技术和介入材料的应用与更新,使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疗效与安全性不断提高,并被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所接受.有关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文献也日渐增多[1-2],但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结果的报道,无论是预后的判断标准,还是随访时间,均无统一的标准.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制定血管内治疗结果新的分级方法,制定公认的标准化报告程序,也就成为神经介入同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