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20例,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平均为(16±8)分.根据患者到达医院至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分为延误组(DNT>60 min,151例)和非延误组(DNT≤60 min,69例).记录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发病到入院时间、影像学检查、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非延误组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比例、入院时血糖水平、发病到入院时间均高于延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5%(30/69)比3.3%(5/151)、(7.9±3.0) mmol/L比(6.9±2.1) mmol/L、(95±53) min比(80±34) min,均P<0.05];两组TOAST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0.330,95%CI:0.109~0.998,P=0.046)、入院时血糖水平升高(OR:0.775,95%CI:0.657~0.914,P=0.005)、发病到入院时间延长(OR=0.648,95%CI:0.504~0.831,P=0.013)、颈内动脉病变(OR=0.192,95%CI:0.038~0.960,P=0.044)发生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风险低;入院时收缩压升高(OR=1.275,95%CI:1.091~1.491,P=0.027)、心源性脑栓塞(OR=3.892,95%CI:1.661~9.112,P=0.006)发生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风险高.结论 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入院时血糖较高、发病到入院时间较长、存在颈内动脉病变,可能引起家属和诊后医师的重视,不易发生溶栓院内延误,而入院时收缩压较高、心源性脑栓塞易发生院内延误.
-
风险模型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脑出血及不良结局的比较
目的 比较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THRIVE),多中心卒中调查(MSS),休斯敦动脉内治疗(HIAT)及葡萄糖水平、种族、年龄、性别、收缩压水平、卒中程度(GRASPS)评分4种风险模型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脑出血与不良结局的效能.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3年5月至2016年3月收住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发病6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实施机械取栓的患者15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THRIVE、MSS、HIAT、GRASPS评分4种风险模型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脑出血与不良结局[包括90 d全因死亡和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的效能.结果 MSS评分(AUC为0.639,95%CI:0.548~0.730,P=0.004)和GRASPS评分(AUC为0.616,95%CI:0.525~0.706,P=0.017)能够预测脑出血事件,但预测准确性较低;4种模型对机械取栓后90 d内死亡均有预测价值,其中GRASPS评分(AUC为0.783,95%CI:0.706~0.860,P<0.001)有中等预测准确性,其余3种模型AUC<0.7,预测准确性低;4种模型均能对90 d不良预后(90 d mRS≥3分)进行预测,其中GRASPS评分及THRIVE评分AUC均>0.7,GRASPS评分AUC大(AUC为0.782,95%CI:0.708~0.855,P<0.01),两者有中度预测准确性.结论 GRASPS评分对机械取栓后90 d内全因死亡及不良预后均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THRIVE评分对90 d不良预后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4种模型对机械取栓后脑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仍有待验证.
-
健康体检人群脉压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脉压增高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 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并接受超声无创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检测的6 006人.为了控制年龄、性别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根据脉压增高组(≥60 mmHg)的年龄和性别,在脉压正常组(<60 mmHg)中选择相同性别且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者作为入选标准,终纳入1 115人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将研究人群以配比的方式分为脉压增高组590人和脉压正常组1 115人,比较两组CVHI指标及其积分值的差异,分析脉压水平升高与脑血流动力学积分值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脉压增高组颈动脉的小流速、平均流速、临界压显著低于正常脉压组(P<0.05),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动态阻力、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等指标则显著高于脉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增高组和脉压正常组的脑血流动力学积分值分别为(76±22)、(88±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积分值<75分的比例分别为34.4%(203/590)和15.6%(174/1 115,P<0.01).随着脉压水平升高,脑血流动力学积分值呈显著降低趋势,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312,P<0.01).结论 脉压升高可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其积分值的变化,脉压水平与脑血流动力学积分值呈显著负相关.
-
质量监督与持续改进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救治效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质量监督与持续改进制度对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院内诊疗流程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424例,按流程运行年度[第1年度(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第2年度(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第3年度(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进行分析.比较第1、2、3年度各治疗环节[抵达医院至影像学检查(DTI)、抵达医院至静脉穿刺(DTN)、影像学检查至静脉穿刺(ITN)、抵达医院至股动脉穿刺(DTP)、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ITP)]耗费时间及延误(DTN>60 min、DTP>90 min)率;以第1、2、3年度治疗环节耗费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时段(>中位数值)为因变量,观察年度、治疗方式对延误的影响;分析不同年度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延误原因(客观原因/其他原因)构成比的差异.结果 (1)第1、2、3年度,DTI分别为23.0(11.0,42.0)、22.0(10.1,39.0)、13.0(6.0,27.0)min,DTN分别为50.0(30.0,77.1)、45.0(30.0,70.2)、36.0(24.0,57.0)min,DTI及DTN环节耗费时间逐年缩短,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TP耗费时间有缩短趋势,但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ITN及ITP环节耗费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第1、2、3年度,DTN延误率分别为33.3%(40/120)、20.7%(29/140)和8.1%(9/111),3个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111,P<0.01);DTP延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第1年度为参照,第3年度DTI发生延误的风险降低(OR=0.174,95%CI:0.101~0.298,P<0.01),第2、3年度DTN发生延误的风险均降低(OR=0.564,95%CI:0.338~0.941;OR=0.180,95%CI:0.101~0.320;均P<0.05);相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桥接治疗是DTI环节救治效率改善的保护因素(OR=0.530,95%CI:0.297~0.943,P=0.031);相对于桥接治疗,直接血管内治疗是DTP救治效率改善的保护因素(OR=0.427,95%CI:0.202~0.901,P=0.025);其余自变量对DTI、DTN和DTP环节是否造成延误无明显影响(均P>0.05).(4)在3个年度中,静脉溶栓发生延误以客观原因为主,其他原因所致的静脉溶栓延误构成比逐年下降,第3年度已无其他原因发生的延误(x2=10.402,P=0.004);血管内治疗方式延误原因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22,P=0.164).结论 在现有流程和资源配置下,设定DTN目标时间并实行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时间窗内AIS患者到院后影像学检查的进行和静脉溶栓的有效实施和持续优化.
-
毛柳甙对缺血性卒中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毛柳甙是红景天根茎中的重要药理成分,具有抗衰老、防辐射、抗肿瘤、心血管保护、调节免疫等广泛的药理活性[1-3].研究显示,毛柳甙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有望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4].笔者就毛柳甙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动脉瘤夹不同夹闭时间对兔颈总动脉管壁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不同夹闭时间对兔颈总动脉管壁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60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分别夹闭颈总动脉30 min和60 min,每组各30只,分别取动脉瘤夹夹持部位颈总动脉标本30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血管壁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 一次性使用动脉瘤夹夹闭30 min和60 min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均可见中层弹力板形变和内皮细胞脱落,夹闭时间60 min组血管壁出现局部坏死伴发炎性反应,甚至管壁破裂. 夹闭30 min组和夹闭60 min组血管壁总体损伤程度(U=324.00,P=0.045)和重度损伤率[0%(0/30)比20.0%(6/30),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夹闭时间60 min比30 min对血管壁的损伤更重,术中应注意缩短夹闭颈动脉时间.
-
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8例)或血管内治疗(7例)后出现CVS 15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5例患者均进行全脑DSA,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痉挛的动脉并灌注维拉帕米(11.1±3.4) mg,对照治疗前后全脑DSA表现,搜集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记录灌注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随访6个月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1)对15例患者共实施了20支动脉内的灌注治疗,灌注前后比较,DSA上CVS改善14例,无明显变化1例.(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脑血流速度(mBFV),由超选择灌注术治疗前的(181±4) cm/s降至治疗后1 h内的(126±4)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P<0.01),无一例发生使用微导管所导致的并发症.(3)灌注过程中监测患者右上臂血压,灌注开始时收缩压为(138±8) mmHg,灌注结束时为(135±10) mmHg,术后1 h为(137±7) mmHg;手术开始时心率为(83±6)次/min,手术结束时为(79±8)次/min,至术后1 h为(80±5)次/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6个月时的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中度病残但能生活自理3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例.无一例植物生存或死亡.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能有效改善动脉瘤性SAH 造成的CVS,同时对心率及血压无明显影响.
-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手术入路影响因素及效果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BBA)是具有挑战难度的颅内动脉瘤.经典手术入路,如颞下、眶上外侧(LSO)和改良乙状窦前入路仍被认为是有效可靠的入路.Tjahjadi等分析了以上经典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
颈动脉夹层动脉瘤预后:颈动脉夹层卒中研究结果和系统评价
英国剑桥大学的Larsson等代表"卒中研究组(Stroke Research Group)"报道了颈动脉夹层卒中研究(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in Stroke Study ,CADISS)结果.该研究目的是明确夹层动脉瘤(DA)的自然史,以及DA是否能增加卒中复发风险和不同类型抗血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与抗凝)能否治疗DA或预防DA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
高分辨MRI判断椎动脉颅内终末段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目的 采用高分辨MRI(HRMRI)技术评价椎动脉颅内终末段(tICVA)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经DSA诊断双侧tICVA纤细患者.同时采用HRMRI的时间飞跃法和黑血技术,分析4例患者双侧tICVA影像特征,鉴别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 DSA显示4例患者双侧tICVA纤细或闭塞,经HRMRI评价血管壁结构显示,4例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均位于右侧,表现为管壁厚度无明显增厚,直径小于对侧的1/2;左侧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例,闭塞3例,表现为局部管壁的增厚、斑块的形成,造成相应管腔的缩小甚至闭塞.对其中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论 HRMRI有助于鉴别椎动脉终末段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判断椎动脉的优势侧,为椎动脉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
2017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本刊对一些常用的词汇,如CT、MRI、DSA将允许直接使用缩写;对以下常用词汇,可在第1次出现时不标注英文全称,即写出中文全称后,直接用英文缩写
关键词: -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概要
1 中国卒中概况1.1 中国卒中疾病负担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3显示,中国是全球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约94%的卒中负担由可控性危险因素造成. 发病率:中国心脑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子监测研究(中国MONICA研究,1987至1993年)显示,男性与女性卒中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70/10万和161/10万.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