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作者:温宏峰;杜继臣;李继来

    目的 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 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 mg/24 h,持续3 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 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①在治疗后3 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 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分析

    作者:张拥波;谢聃;赵红;王得新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 方法 回顾分析94例ICAO患者(ICAO组)的临床生化指标,并与105例(无颈内动脉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ICAO组患者血液中乳酸水平为(3.3±0.9)mmol/L,高于对照组的(2.7±0.7)mmol/L,P<0.001;超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中位数(median, M)和四分位距(quartiles, Q)分别为6.56 mg/L和1.53 mg/L,亦高于对照组hs-CRP 水平(M: 1.09 mg/L,Q:0.52 mg/L,P<0.001).而闭塞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0.94±0.28)mmol/L,低于对照组的(1.02±0.25)mmol/L,P<0.05.将乳酸、hs-CRP和HDL-C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和乳酸与ICAO具有独立相关性(OR=0.349,95%CI:0.195~0.626;OR=0.826,95%CI:0.754~0.906;P<0.001). 结论 ICAO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可出现异常改变,其中hs-CRP和乳酸是反映ICAO的重要的危险临床生化指标,即乳酸和hs-CRP值越大,患ICAO的危险就越大,应注意加强监测,并建议开展前瞻性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作者:杨剑文;焦力群;缪中荣;李慎茂;朱凤水;凌锋

    目的 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支架类型、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中,不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现再狭窄分别为16和6例, χ2 =17.887,P=0.000;吸烟为9和5例, χ2 =5.129,P=0.024.置入裸支架为19和19例, χ2 =6.620,P=0.010;性别、支架位置、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长度、血脂、血糖、血压水平、狭窄段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支架类型(95%CI:1.936~35.997,OR=8.426,P=0.0045)和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95%CI:1.341~18.304,OR=1.6883,P=0.0233)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 结论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置入支架的类型关系密切,其他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薇;缪中荣;贾建平

    目的 探讨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7年3月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50%),共112例(116处),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8处,基底动脉狭窄48处.评估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病死率.术后每3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次,评估卒中发生、症状改变情况及再狭窄情况. 结果 ①114处成功置入支架,2处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迂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114处中,78处管径恢复正常,34处残余狭窄率<10%,4处残余狭窄率约为30%.血管狭窄率由术前的(84±8)%,下降至术后的(8±7)%,P<0.01.②术后1周,6例(5.4%)患者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其中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支动脉闭塞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1.8%).③64例患者获得3~54个月的随访,平均(18±11)个月.其中2例(3.1%)死亡,8例(12.5%)发生再狭窄(复查DSA,再狭窄率为50%~90%). 结论 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经短中期随访其疗效满意.

  • 脑安胶囊对320例卒中高危患者的干预效果

    作者:黄昭穗;黄胜立;梁萌;刘靓;黄昭暄

    目的 评价脑安胶囊对卒中高危患者的中长期干预效果. 方法 在门诊与住院患者中,筛选出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同时年龄≥40岁、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CVHP)积分<75分者3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脑安胶囊组162例及阿司匹林组158例.脑安胶囊组口服脑安胶囊,2次/d, 2粒/次;阿司匹林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干预时间均为24~36个月.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血压、血脂、CVHP积分的水平以及卒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结果 ①脑安胶囊组累积随访470人年,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915%和0.851%;阿司匹林组累积随访460人年,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4.130%和2.391%.脑安胶囊组卒中综合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②脑安胶囊组干预前、后,收缩压为(162±11)、(130±7)mm Hg,舒张压为(101±9)、(83±6)mm Hg,CVHP积分值为(49±13)、(82±9);阿司匹林组干预前、后,收缩压为(161±10)、(137±5)mm Hg,舒张压为(99±7)、(90±4 )mm Hg,CVHP积分值为(49±12)、(70±11).两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及CVHP积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脑安胶囊可以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脑血管功能.在卒中高危人群一级预防中长期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厚广;董强;胡仁明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诱发的脑血管病,在糖、脂肪和蛋白质等一系列营养物质代谢紊乱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

    关键词: 糖尿病 脑血管意外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广苏;邱小鹰;陈汉明;陈红;肖岩

    既往认为,脑出血发病30 min内出血即停止.近年来,利用头部CT对脑出血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20%~40%的患者在发病24 h内,血肿仍继续扩大,称为活动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 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和胞磷胆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秦怀洲;王举磊;李立宏;白万胜;赵振伟;高国栋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尼莫地平、胞磷胆碱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胞磷胆碱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12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90 min,同侧颈总动脉结扎60 min模型.尼莫地平经颈内动脉给药(40 μg/kg);胞磷胆碱经腹腔注射给药(250 mg/kg,1次/d,连用3 d).再灌注后24 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后72 h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前脑皮质细胞凋亡率. 结果 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胞磷胆碱组及联合用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6±0.8、1.5±1.2、1.2±0.8和0.7±0.6;脑梗死体积分别为(186±25)、(122±22)、(119±21)和(81±27)mm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6±1.9)、(8.8±2.0)、(4.6±2.4)、(2.2±1.7)%.所有观察指标,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与胞磷胆碱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或胞磷胆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所有用药组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尼莫地平和胞磷胆碱早期使用均有效,两药联合使用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 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半暗带的识别及在动脉溶栓中的价值

    作者:王芃;索耀华;甄勇;马首艳;郎晓峰;李铁男;刘伟;黄山

    动脉内局部溶栓(local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LIAT)治疗颈动脉系统血管急性闭塞成为临床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在时间窗内快速选择合适的病例,成为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

  • 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马先军;董万利;邵凤扬

    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20%,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上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但由于椎 - 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形态结构的特殊性和后循环缺血临床症状体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诊断和处理的复杂性.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内膜切除术后高手术风险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Hitinder等前期所进行的一项随机试验显示,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支架置入术(带有保护装置)术后30d和术后1年的疗效并不亚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他们又报道了该研究3年的随访结果.

  • 急性脑出血强化降压随机研究的前期试验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急性脑出血(ICH)后,早期强制性降低血压治疗的疗效尚不能肯定.此项研究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皇家王子阿尔弗雷德医院的Anderson与中、日、韩等国学者为评估这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大样本研究的前期工作.

  • 椎动脉起始部合并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的治疗

    作者:朱凤水;李慎茂;焦力群;缪中荣;吉训明;凌锋

    目的 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 方法 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 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 复查16例. 结果 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 1例术后24 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 结论 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正确认识和诊治眩晕类疾病

    作者:董万利

    眩晕是常见的病症,但在国内外临床上均对其认识不足,很容易误诊、误治.这是因为:①眩晕的病情多较复杂,可由多学科、多系统疾病所引起[1].

    关键词: 眩晕 诊断 鉴别
  • 脑出血大鼠脑组织5-脂氧酶的表达及黄芪多糖的干预作用

    作者:刘兵荣;肖瑾;丁新生

    脑出血后病情的恶化往往与继发性脑水肿有关.脑水肿的形成涉及到炎性反应在内的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5-脂氧酶(5-lipoxygenase, 5-L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生成白三烯类(leukotrienes, LTS)的关键酶, 其产物中半胱氨酰白三烯类可诱导强烈的炎性反应.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到后循环缺血认识的历史和现状

    作者:董万利

    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是1953年由梅奥临床中心提出的[1].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在临床上指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 TIA),强调椎 -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的缺血症状(不只是眩晕);二是在病因上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1-2].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