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于耀宇;曲友直;王祝峰;邓剑平;高立;张涛;李健;于嘉;赵振伟;高国栋

    目的 分析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连续收治的966例(1052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73例行显微外科手术,66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未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对预后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伴有急性重度脑积水、治疗时机、是否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显微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有重度脑积水者是否术中行终板造瘘及术后是否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12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① 966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72.0%(695/966),预后不良率为23.1%(223/966),病死率为5.0%(48/966).②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8.36,95%CI:2.23~11.68;P<0.01)、Fisher分级≥Ⅲ级(OR:9.65,95%CI:3.09~13.48;P<0.01)、Hunt-Hess分级≥Ⅳ级(OR:7.49,95%CI:1.12~13.25;P<0.01)、未手术治疗(OR:8.23,95%CI:5.59~20.89;P<0.01)、术中动脉瘤再破裂(OR:8.69,95%CI:5.12~19.51;P<0.01)、非早期治疗(>3 d;OR:2.36,95%CI:1.65~12.46;P<0.01)及术后未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OR:3.08,95%CI:1.07~8.63;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手术治疗、治疗时机、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及是否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Neuroform支架或球囊瘤颈重塑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王祝峰;于耀宇;曲友直;邓剑平;高立;李健;田立桩;于嘉;张涛;赵振伟;高国栋

    目的 探讨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与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中,12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78例采用球囊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3个月对预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术后6~12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 以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78例动脉瘤中,完全栓塞114例,次全栓塞12例,部分栓塞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完全栓塞69例,次全栓塞9例.Neuroform支架辅助组、球囊辅助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7.2%(98/129)、78.2%(61/78);预后不良率分别为:22.8%(29/129)、20.5%(16/78);病死率分别为:1.6%(2/129)、1.3%(1/78).术后46例患者接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Neuroform支架辅助组32例,球囊辅助组14例.影像学随访46例患者中,13例再通,7例影像学好转,26例稳定.结论 Neuroform支架或球囊瘤颈重塑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栓塞.

  • 前循环动脉瘤术中皮质和头皮脑电监测对手术策略的影响

    作者:宋志俊;史继新;杭春华;田蕾;潘颢;孙康健;谢韡;樊友武;潘云曦;马驰原;李杰;李劲松;王汉东;成惠林

    目的 探讨皮质和头皮脑电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术中对手术策略的影响,以及患者术后因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发生缺血事件的情况.方法 对行开颅手术的52例患者(58个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同时进行术中皮质和头皮的脑电监测.前者用于监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可能的皮质缺血,后者用于监测麻醉药物对脑电影响.综合分析术中双相脑电变化对手术决策及患者术后病情的影响.结果 对52例患者中的 40个动脉瘤的41支主要动脉采用了临时阻断,其中34例皮质和头皮脑电均无明显改变,18例患者的19支动脉临时阻断后,皮质脑电出现明显抑制,头皮脑电无明显变化.在皮质脑电明显变化的18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阻断载瘤动脉相关缺血事件9例,其中永久神经功能障碍5例.脑电信息影响手术策略19次,其中因皮质脑电明显变化改变吻合方式1例,预防性去骨瓣减压2例,采用分次阻断7例,快速夹闭7例,另有2例阻断30 min皮质脑电无明显变化而安全永久性闭塞载瘤动脉.52例中有1例因未充分理解脑电明显变化信息而行术后二次手术.结论 前循环动脉瘤术中阻断载瘤动脉时,皮质和头皮脑电联合监测可实时监测局部皮质血流,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重视并理解脑电提供的信息,可以减少阻断血管相关并发症及避免复杂的血管重建、二次手术等.

  • 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世芳;吴志强;肖卫民;李润雄;罗根培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52例有症状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以判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征,并比较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TIA病史、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的情况和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52例患者中,35例(67.3 %)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有30例,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85.7%,颅外动脉狭窄的有13例,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37.1%.同时存在2条以上动脉狭窄的有20例,发生率为57.1%,双侧动脉狭窄的有15例,发生率为42.9%,既有前循环动脉狭窄又有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有8例,发生率为2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5,95%CI:2.7~7.8;P=0.019)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1.5,95CI:1.1~4.6;P=0.042)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半数以上有多条动脉狭窄;糖尿病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

  • 不同治疗方式和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短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吴琪;张鑫;杭春华;张庆荣

    目的 观察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不同时机(早期和延期,以72 h为界限)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99例(共328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组186例,血管内治疗组113例.手术组中剔除15例患者后,29例为早期手术组,142例为延期手术组.血管内治疗组中37例为早期治疗组,76例为延期手术组.观察患者住院天数、出院和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5.9%(11/186)、3.5%(4/113),P>0.05;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4~5级)分别为84.5%(153/181)、95.5%(105/110),P<0.01;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6±7)、(12±6)d,P<0.01.②手术组中,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病死率分别为10.4%(3/29)、3.5%(5/142),P>0.05.住院天数为(14±5)、(17±7)d,P<0.05;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分别为85.7%(24/28)、87.7%(121/138),P>0.05.血管内治疗组中,早期治疗组和延期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2.7%(1/37)、3.9%(3/76);住院天数为(12±5)、(12±6) d; 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为97.3%(36/37)、94.5%(69/73).P均>0.05.③术后手术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血管内治疗组(25.8%,9.7%,P<0.01);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短期临床疗效优于显微手术.不同治疗时机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

  •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现状

    作者:张涛;于耀宇;邓剑平;于嘉;高立;曲友直;赵振伟;高国栋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根据夹层动脉瘤病变性质和部位的不同,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以SAH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其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远大于相同部位的囊状动脉瘤患者.因此,在临床上,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旦明确诊断,均应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或致残率.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脑缺血的相互关系

    作者:赵旺;罗勇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胚胎时"血岛"细胞的分化特点,故又称之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它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为具有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的细胞,可修复损伤血管内皮,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组织细胞的供血状态.在脑血管病中,EPCs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的血管修复,对脑缺血后的血管网络重建有重要的意义.但不同的脑血管病其外周血EPCs的数量、增殖、迁移能力不同,而EPCs的动员、迁移、增殖过程又受多种内源性因素的调节.

  • 低孔率球囊扩张支架对犬颈总动脉瘤腔压力的影响

    作者:杨志刚;刘建民;王奎重;黄清海;陈鑫璞;袁媛;许奕;洪波

    目的 观察低孔率球囊扩张支架对犬颈总动脉瘤腔压力的影响.方法 自行设计中央部分网孔加密而两端与普通类型支架相同(正常孔率区)的低孔率支架,据中央网孔密度高低分为A、B、C三型.取10只犬,于每只犬的双侧颈总动脉建立3个侧壁宽颈动脉瘤模型.将24个成功的动脉瘤按平衡不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 置入A型支架组、B型支架组、 C型支架组和空白对照组(仅测压,不置入支架).采用微导管尾端连接的生物信号分析仪记录瘤腔内和载瘤动脉内的压力变化.结果 ① 18个动脉瘤成功置入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中央低孔率区完全覆盖动脉瘤瘤颈,支架贴壁良好,载瘤动脉血流通畅.所有动脉瘤内血流减慢,其中12个(66.7%)瘤体减小.置入支架组均无血栓形成及支架移位.② 3个支架组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动脉瘤内的压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在支架置入过程中,3个支架组动脉瘤内压力均比对照组及自身置入前、置入后升高(P<0.05,P<0.01);而3个支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支架置入后载瘤动脉内压力,3个支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后,各组自身比较,动脉瘤内压力与载瘤动脉内压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孔率支架置入后,可使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流空时间延长.不影响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内压力的变化,仅在支架释放的过程中可引起动脉瘤腔内压力的短暂性升高.

  • 左心房黏液瘤伴颅内多发动脉瘤一例

    作者:贺雄军;刘亚杰;李铁林

    患者女,54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于2008年10月20日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该患者2年前因心悸、胸闷于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左心房黏液瘤及房间隔缺损,当时未伴肢体乏力及不适,遂行黏液瘤切除术并修补房间隔缺损.术后病理证实为左心房黏液瘤,术后3个月及1年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黏液瘤复发.2 d前患者感头部轻度胀痛,以右侧头部为主,头痛持续存在,程度无加重.伴恶心,不伴呕吐.

    关键词: 黏液瘤 动脉瘤
  • 血管内栓塞后未能治愈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处理

    作者:王军民;张鸿祺;鲍遇海;支兴龙;李萌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首次经弹簧圈栓塞后,60%~75%的颅内动脉瘤可完全闭塞而获得治愈[1-2],并且已有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证实,弹簧圈栓塞患者与手术夹闭患者相比,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但栓塞治疗后动脉瘤的复发率为14%~33%,近1/3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3-4].现将栓塞后未能治愈的颅内动脉瘤手术处理的经验报道如下.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与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

    作者:聂本津;缪中荣;焦力群;李慎茂;朱凤水;宋庆斌;凌锋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除了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CAS)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但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子脱落、血管闭塞和再狭窄等缺血事件,而高灌注综合征( hyperperfusion syndrome,HPS)虽不常见,但出现脑出血后,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

  •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急性卒中和心房颤动患者一级、二级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蒋丽丹

    血管性事件的一级预防:未来的心源性卒中的患病率将会升高.因此,对所有患心房颤动但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这对制定药物治疗的策略很关键.心房颤动是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故对心房颤动患者必须行抗凝治疗(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者除外).在控制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前提下,对75岁以上的心房颤动患者也应进行抗凝治疗.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是否需要使用保护装置——介入技术对预后的影响(SPACE 试验)

    作者:蒋丽丹

    使用保护装置和设计不同的支架一直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并无独立、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数据可以证实其有效性.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指南(ASA 2009年版)(上)

    作者:美国心脏协会卒中专家委员会;何福亮;张鸿祺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在美国,每年约有3万人发病,约占所有卒中的5%[1-2].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 AHA)曾于1994年发布了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 aSAH)的治疗指南[3].在随后的十几年内,对aSAH的诊断方法、血管内和手术治疗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这些并未改变aSAH预后较差的结果,其病死率仍高达45%,存活者亦有很高的残疾率[4-9].

  •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作者:高国栋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就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并且随着破裂次数的增加,致残和致死率明显增加[1].因此,针对经历过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打击的患者,如何采取及时安全有效的措施,防止第2次破裂,是治疗的主要目的.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弹簧圈栓塞和手术夹闭.相对于"金标准"的手术夹闭,弹簧圈栓塞是较新的手段,早被作为不适合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替代方法.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