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中的构建及应用

    作者:沈红健;杨鹏飞;张磊;邢鹏飞;张洪剑;张永巍;柯骏;邓本强;刘建民

    目的 探讨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救治中的构建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11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并且纳入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统的597例疑似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AIS救治流程中各环节运行现状以及运行效率.对卒中护士和接诊医师制定绩效考核指标,计算卒中护士判定卒中的准确率及漏诊率;以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和签署知情同意书-静脉团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时间评价卒中护士救治操作能力,达标时间<10 min;以呼叫接诊医师-医师到达预检台和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时间评价接诊医师应急处理能力,达标时间<5 min,计算达标率.结果 597例预检判定为疑似卒中患者中,医师判定为卒中549例,建立静脉通道430例,转运至CT室443例,完成头部CT平扫441例,静脉溶栓52例.流程中患者到院-医师到达预检台、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转运至CT室-完成CT平扫、完成CT平扫-团注rt-PA时间、患者到院-完成CT平扫及患者到院-团注rt-PA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3(1,5)、8(3,16)、3(2,5)、3(2,9)、9(3,22)、20(10,30)、27(19,55) min.卒中护士判定卒中的准确率、漏诊率分别为92.0%(549/597)、8.4%(50/597);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签署知情同意书-团注rt-PA时间达标率分别为82.1% (353/430)、80.8%(42/52).呼叫接诊医师-医师到达预检台、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CT室时间达标率分别为94.5% (564/597)、91.4% (405/443).结论 以“时间管理”为核心的流程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分析AIS救治流程中各种环节和各种人员的效率,不断优化流程.

    关键词: 卒中 信息化 流程
  • 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

    作者:祁鹏;杨希孟;王利军;陆军;王俊杰;胡深;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 ~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 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 ~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 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

    作者:金子凡;冯娟

    目的 探讨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17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3分)组109例,预后不良(mRS≥3分)组6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资料等,根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 <0.05的因素进一步行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NLR以中位数为截点转化为二分类变量带入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佳截断值.结果 (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较高[11(8,16)分比3(2,5)分],GCS评分较低[13(6,15)分比15(15,1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手术治疗比例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7% (27/68)比14.7% (16/109),P<0.01];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NLR值[8.92(4.83,16.07)比3.45 (2.22,5.81)]及入院时血糖水平[7.36(6.19,9.25) mmol/L比6.33 (5.27,8.18) mmol/L]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肌酐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肿体积较大[38.64(16.89,77.14) ml比9.69(2.64,19.12) ml],破入脑室比例较多[60.3% (41/68)比22.0% (24/10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脑出血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5.00(OR=4.718,95% CI:1.770~ 12.572)、血肿体积增加(OR=1.046,95% CI:1.016 ~1.077)及NIHSS评分增加(OR=1.411,95% CI:1.242 ~1.602)是急性脑出血出院后90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手术治疗(OR=0.126,95% CI:0.026~0.608)是急性脑出血预后的保护因素(P<0.01).(6)NLR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10 ~0.847,P<0.01),当NLR截断值为5.63时,大Youden指数0.464,其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74.3%.结论 高NLR可能提示急性脑出血短期预后不良,将NLR>5.63作为急性脑出血预后不良的筛查指标时,需要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估.

  • 磁敏感加权成像深髓静脉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洪云;朱幼玲;黄治飞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种以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作为序列基础而改进扫描的对比增强成像技术,具有三维、高空间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特点,可对颅内微静脉系统尤其是深部髓质静脉显像,表现为垂直于侧脑室的小静脉影像.SWI在神经系统,尤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评估非常有价值[1].2008年,Tong等[2]首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儿SWI序列上,发现患侧侧脑室旁大量扩张、增粗并垂直于侧脑室的静脉影,被命名为深髓静脉征(deep medullary veins sign,DMVs).

  •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颅内动脉瘤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唐海双;黄清海;刘建民

    不同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在环境刺激下,具有表型转化的能力[1].在生理状态下,VSMC的形态表现为收缩状态,具有调节血流大小、维持血管张力的作用.当血管环境或血流条件发生改变时,VSMC可发生炎性反应和基质重塑,从而使VSMC由收缩型细胞向炎性反应细胞发生转化[2].研究显示,VSMC表型转化在血管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的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

  • 他汀类药物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晓东;于嘉兴;马永杰;毛明利;张鸿祺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一种病理性膨胀,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1].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 ~5%,年破裂率为0~ 1%[14].在我国35 ~ 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总患病率高达7.0%[5].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2.4,6].与颅内动脉瘤患病有关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血压病、吸烟、酗酒、性别、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肌纤维发育不良、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7-9].虽然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但仍有少数患者因各种因素不宜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同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发现了部分自然破裂风险低于现阶段外科治疗风险的UIA患者,对临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 p38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霞辉;王磊;侯亚卿;周文科;黄立勇;张新中

    目的 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选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制作SAH模型,剔除3只死亡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DMSO+ p38抑制剂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38、磷酸化p38、帕金森病蛋白7(DJ-1)、自噬相关基因5(Atg5)、自噬接头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Ⅰ轻链3(LC3)-Ⅰ和LC3-Ⅱ蛋白表达,并用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判断神经损伤.PC12细胞加氧合血红蛋白建立体外SAH模型,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DMSO组及DMSO+ p38抑制剂组,利用荧光探针JC-l观察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1)4组大鼠p38、磷酸化p38和DJ-1蛋白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4.959、150.293和698.476,均P< 0.01).4组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4.989,P<0.01).4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Atg5和p62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5.319、110.490和36.311,均P<0.01).4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25.550,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SAH后p38、磷酸化p38和DJ-1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分别为0.43 ±0.06、0.41 ±0.02和0.07 ±0.01上升至0.61±0.08、0.79±0.07和0.17 ±0.03,均P<0.01),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8.29±0.28上升至9.23±0.42,P<0.01);Atg5蛋白表达上调及LC3-Ⅱ/LC3-Ⅰ升高(分别为0.23±0.04和0.25±0.04上升至0.47 ±0.04和0.46±0.04,均P<0.01),p62蛋白表达下调(1.09 ±0.14下降至0.54 ±0.10,P<0.01);神经功能评分降低[(17.5±0.6)分降至(11.3±2.7)分,P<0.01].p38抑制剂显著下调SAH后磷酸化p38蛋白表达(0.79 ±0.07降至0.47 ±0.04,P<0.01),上调DJ-1蛋白表达(0.17±0.03上升至1.02±0.06,P<0.01),线粒体膜电位恢复(9.23±0.42降低至8.47 ±0.36,P<0.01),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Atg5表达上调(分别为0.46±0.04、0.47±0.04上调为0.77±0.06、0.95±0.12,均P<0.01),P62表达变为SAH水平(0.57±0.09变为0.54±0.10,P=0.650),神经功能评分得到显著升高[(11.3±2.7)分上升至(15.5±1.0)分,P<0.01)].结论 SAH后,p38抑制剂下调磷酸化p38活性后可能通过上调DJ-1蛋白表达,抑制异常自噬,维持线粒体功能,进而发挥神经保护功能.

  • 脑桥“心形”梗死致黄昏幻觉一例

    作者:庞效敏;董铭;许月光;戴妍源;崔俐

    患者男,56岁,因“言语不清伴走路不稳1d”于2018年2月21日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该患者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伴走路不稳,头晕,视物双影.有饮水呛咳,无意识不清及抽搐发作.饮食、睡眠尚可,小便如常,大便干结.患者于入院后3d,夜间出现幻视,表现为做穿针引线样动作,到处找笔,诉其能看到过世母亲,且脾气暴躁,白天症状好转,伴睡眠倒错.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约40年,血压高达220/120 mmHg,口服“硝苯地平”,血压控制在170/100 mmHg左右;吸烟史30余年,约10支/d;饮酒史30余年,约100 g/d.

  • 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田涛;彭汤明;万伟锋;陈礼刚;黄昌仁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经LVIS支架于急性期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LVIS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即刻、半年及1年随访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RS分级)进行评估,临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共对60个动脉瘤行LVIS支架置入,支架展开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 (48/60),近全栓塞率为13.3% (8/60),不全栓塞率为6.7%(4/60);术后半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7.8%(36/41),近全栓塞率为7.3%(3/41),不全栓塞率为4.9% (2/41);术后1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3.0%(39/47),近全栓塞率为12.8%(6/47),不全栓塞率为4.3% (2/47).56例患者中有49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87.8% (43/49).术中并发症7例,分别为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 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 2018美国卒中协会/美国心脏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

    作者:Powers W J;Rabinstein AA;Ackerson T;车睿雯;高瑜;吉康祥;吉训明;蒋芳;李传辉;李芳芳;刘宇嘉;吕彦锋;马红蕊;任明;魏文静;王彬成;吴川杰;吴隆飞;喻琬童;张莉

    (接第4期)3.7机械取栓3.7.1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应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推荐等级Ⅱ,证据水平A,改写自2015版血管内治疗指南.3.7.2对于考虑进行机械取栓的患者,不应因静脉溶栓后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而延误机械取栓.推荐等级Ⅲ:有害,证据水平B-R,修订自2015版血管内治疗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