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因素

    作者:黄镪;马青峰;冯娟;张冬冬;常红;武剑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对禁忌证(465例)者被排除,终有596例无绝对禁忌证的静脉溶栓候选者被纳入研究.以有无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事件,根据是否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静脉溶栓候选者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4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TD)、发病日期、多模式影像检查和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分析年龄、性别、OTD和基线NIHSS评分对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包括OTD超过6h、卒中模拟病、影像学证据提示的出血性卒中、未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等.结果 小卒中及症状快速恢复卒中(MRIS)是静脉溶栓候选者中常见的相对禁忌证[47.5% (283/596)],其次为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超过4.5 h[34.7%(207/596)].治疗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OTD低于对照组,MRIS比例低于对照组,多模式CT检查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9.0(5.5,12.0)分比2.0(1.0,5.0)分;OTD:120(74,170) min比210(120,285) min;MRIS:12.0%(16/133)比61.1% (283/463);多模式CT检查:33.1% (44/133)比21.8%(101/463),均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及工作日发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以有无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OTD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负相关(OR=0.97,95% CI:0.95 ~0.99,P<0.05;OR =0.99,95% CI:0.98 ~0.99,P<0.01),基线NIHSS评分及多模式CT检查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正相关(OR=1.24,95% CI:1.17~1.31,P<0.01;OR=17.55,95% CI:4.28 ~71.88,P<0.01).结论 MRIS及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延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排除溶栓治疗的主要原因,多模式CT影像和较重的基线卒中程度是促进静脉溶栓临床决策的正性影响因素.

  • 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DSA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

    作者:王驰;刘长江;杨鹏飞;黄清海

    目的 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采用Raymond分级的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12年1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6例并进行编号,采用SPSS软件从中按数字法随机抽取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师从事神经介入工作年限,将参与调查的10名医师分为低年资组(从业<5年)和高年资组(从业≥5年),各5名.所有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均由每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低年资组医师在首次评价后接受统一的神经介入Raymond分级课程培训1个月,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原病例进行评价,比较低年资组培训前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与高年资组间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1)高年资组一致性κ值(0.46±0.05)高于低年资组(0.31±0.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1).(2)高年资组整体一致性既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前又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后,组间κ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4±0.04)比(0.31±0.11)和(0.41±0.06),t值分别为6.13和2.97,均P<0.01].(3)对于侧壁、分叉部、大型(11 ~25 mm)、中型(5 ~ 10 mm)、小型(<5mm)、窄颈和宽颈动脉瘤的Kappa值,低年级组培训前分别为(0.39±0.11)、(0.24±0.13)、(0.35±0.13)、(0.35±0.12)、(0.1 3±0.09)、(0.23±0.1 1)、(0.34±0.09),培训后分别为(0.45±0.06)、(0.37±0.07)、(0.75±0.21)、(0.40±0.14)、(0.12±0.09)、(0.63±0.04)、(0.33±0.07),高年资组分别为(0.57±0.04)、(0.51±0.04)、(0.48±0.05)、(0.63±0.07)、(0.40±0.07)、(0.49±0.05)、(0.56±0.05),低年资组培训后侧壁、分叉部、大型和窄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Kappa一致性优于培训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对于<10 mm和宽颈动脉瘤培训前后判读的一致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年资组侧壁、分叉部、大型、中型、小型、窄颈、宽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一致性,分别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结果的Raymond分级判读一致性受临床经验、培训经历及动脉瘤大小的影响.

  • 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

    作者:赵心同;李真保;方兴根;吴德刚;赖年升;刘佳强

    目的 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未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死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0~Ⅲ级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 (l0/50)和29.4% (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经过3~ 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门诊随访,血管内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 (2/48)和95.8% (46/48);经过3~19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 (1/16)和81.2%(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5,P=0.004).(2)血管内治疗组经过3 ~ 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40个动脉瘤有5个(12.5%)动脉瘤复发.手术治疗组经过1 ~31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15个动脉瘤有3个(20.0%)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Hunt-Hess分级0~Ⅲ级的MCA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MCAA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将会使患者获益.

  • 辣椒素受体在卒中及其危险因素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甜;张淑坤;吴世政

    1997年,Caterina等[1]成功克隆出一个能被辣椒素激活的受体,并被命名为辣椒素受体,根据其通道结构及特性,属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醛(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亚家族,且辣椒素受体为TRPV亚家族首次克隆出的受体蛋白,故又名TRPV1.大量研究表明,TRPV1参与了卒中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卒中危险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笔者重点综述了TRPV1在上述疾病中的相关研究.

  • 3D打印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董孟琪;陈光忠

    3D打印技术,又称添加制造、增材制造或增量制造技术,是一种计算机快速成形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电脑辅助技术完成一系列数字切片,并将这些切片信息传送到3D打印机上,后者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即将连续的薄型层面进行堆叠,直至一个固态物体成型[1].其工作原理与普通打印机基本相同,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层层叠加,终将计算机上的图像变为实物.

  • 颅内支架术后亚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万跃;刘文军;但毕堂;朱碧峰;彭小祥

    患者男,79岁,因"头晕行走不稳2个月伴发作性言语不清15d"于2015年4月12日就诊于武汉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2月12日患者出现头晕及走路不稳,并伴发作性言语不清,共发作3次,每次持续30 min ~2 h后自行缓解,不伴肢体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并行头部MRI及MR血管成像(MRA)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及半卵圆中心多发性缺血灶,基底动脉近端重度狭窄[脑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1级](图1),血栓弹力图示正常.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及长期吸烟.

  • 3D打印技术辅助切除岩斜区巨大血管周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邓仕凤;黄文华;黄理金;黄伟佳;张晓斌;康晓雨;郭鸿华;姚黎辉

    患者女,24岁,因"左侧口周麻木2个月,左侧听力下降,视物略有模糊,头痛1个月余"于2014月10月29日收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格检查:眼球活动正常,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双侧闭目不同步,左侧稍慢,左侧听力下降,伸舌稍右偏,其余检查正常.术前头部增强CT显示哑铃形肿瘤横跨中、后颅窝,染色明显,密度均匀,大层面肿瘤大小约46 mm× 38 mm(图1).术前增强MRI显示肿瘤强化均匀(图2).

  • 倒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动脉瘤一例

    作者:黄清海;曹伟;赵瑞;杨鹏飞;刘建民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头晕10余天,MR血管成像(MRA)显示基底动脉大型动脉瘤"于2015年8月18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MR T2加权成像显示脑干前方动脉瘤内流空信号(图1);MRA显示基底动脉下1/3段大型囊状动脉瘤,累及双侧椎动脉,瘤颈长为18 mm,瘤体大径为20 mm(图2);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于2015年8月22日行全脑DSA检查,结果显示与MRA检查相符,双侧小脑前下动脉发育不良,由小脑后下动脉代偿供血(图3).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三例的诊治

    作者:刘维钦;李桂林;张鸿祺;李静伟

    目的 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预后效果等进行评价.结果 3例患者均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早1例首先使用弹簧圈闭塞瘘口及引流静脉起始段,术后第3天突发破裂出血后紧急行患侧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及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后两例直接采用介入手段闭塞瘘口及患侧椎动脉,术后恢复.3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0、6、1年,症状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采用介入手段闭塞瘘口及患侧椎动脉异常节段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经脑膜中动脉入路Onyx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圣攀;张波;叶明;李静伟;张鹏;李萌;张鸿祺;凌锋

    目的 探讨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治疗的7例前颅窝底DAV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经脑膜中动脉入路栓塞的前颅窝底DAVF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获得一次性完全栓塞,影像学达到完全治愈,瘘口及引流静脉全部消失.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痉挛及破裂出血或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3 ~12个月的随访造影显示,瘘口完全栓塞无复发,临床症状全部治愈.结论 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前颅窝底DAVF是一种安全、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和并发症少的特点.

  •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陈光忠;李鉴轶;秦琨;董孟琪;曾少建;彭超;詹升全;周东;唐凯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贯序交替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VM患者10例,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进行3D打印模型试验组.对试验组5例AVM患者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应用薄层数据扫描获取5例AVM患者三维数据,通过Mimics 14.01软件进行数字化数据提取和重建,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应用AVM实体模型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及手术方案设计,并与对照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D打印模型试验组术前谈话时间(10.2±0.8) min较对照组术前谈话时间(15.0±1.3)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3±0.6)分比(8.1±0.3)分,P<0.01],试验组术中造影后至手术实施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5.7 ±0.4) min比(10.5±1.6) min,P<0.01].无一例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型可以帮助术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畸形团空间构筑学特征,指导术者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同时应用3D打印实体模型可提高与AVM患者术前谈话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 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作者:冯明陶;冯政哲;方亦斌;刘建民;黄清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PubMed、Embase及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Register数据库,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与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方案的所有文献,提取即刻完全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等)、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发生率、随访治愈率、复发率等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入选18篇文献,其中包括1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7篇观察性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OR=0.98,95% CI:0.72 ~ 1.32,P=0.93)、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OR=1.04,95% CI:O.54~1.99,P=0.91)、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OR=1.57,95% CI:0.96~2.55,P=0.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支架辅助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OR=1.35,95% CI: 1.04 ~ 1.74,P=0.02);随访治愈率(OR=1.65,95% CI:1.25 ~2.17,P<0.01)、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发生率(OR =2.56,95% CI: 1.97 ~3.33,P<0.01)、复发率(OR=0.45,95% CI:0.35 ~0.57,P<0.01)支架辅助栓塞较单纯弹簧圈栓塞具有优势.结论 就目前研究现状,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有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趋势,但尚需更多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并且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 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发展需要冷静思考与持续积淀

    作者:焦力群

    2015年转眼即逝.每一年的时间其实均不会增加或减少,但给我们的感觉是岁岁不同,因为每一年,我们所经历和面对的医疗均非简单重复.2015年,我们开始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管内干预显然就是这个火种.

    关键词: 卒中 卷首语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