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贺晓武;左乔;黄清海;洪波;许奕;刘建民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替罗非班作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抗血小板聚集替代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309例,根据所接受的术中替罗非班药物剂量,分为标准组[211例,10μg/kg静脉注射3 min,0.15μg/(kg·min)微泵维持]和半量组[98例,5μg/kg静脉注射3 min,0.075μg/(kg·min)微泵维持],对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动脉瘤形态数据、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及出院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结果 (1)标准组与半量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入院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瘤颈、大径、动脉瘤部位、是否多发动脉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缺血并发症共15例(4.9%),其中标准组11例(5.2%),半量组4例(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1例标准组中操作相关缺血并发症后,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4.7%(10/211)比4.1%(4/98),P=1.000].出血并发症共13例(4.2%),均出现于标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比0,P=0.011),剔除2例操作相关出血后,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5.2%(11/211)比0(0/98),P=0.019].术后早期再出血(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比0,P=0.034).10例术后早期再出血中,8例于术后10 h内微泵维持替罗非班期间发生,均为致死(5例)、致残(3例)性出血.(3)标准组与半量组术后即刻致密栓塞率、瘤颈残余率及瘤体残余率分别为39.8%(84/211)、18.5%(39/211)、41.7%(88/211)和55.1%(54/98)、9.2%(9/98)、35.7%(3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4)与半量组比较,标准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78.7%(166/211)比87.8%(86/98)]和死亡率[5.7%(12/211)比1.0%(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破裂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术中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安全有效,是术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方案的可行替代方案;标准剂量替罗非班可能与术后严重出血事件相关,剂量减半后可降低出血风险.

  • 血红素氧合酶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李土明;钟萍;王潇;吴滢;童舒雯

    目的 探讨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07例为脑梗死组(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72 h).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8例为对照组.记录并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脂、空腹血糖、HO-1水平等.根据脑梗死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5分)、中度(5~15分)、重度(≥16分),并比较病情严重程度间HO-1水平的差异.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HO-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冠心病史、饮酒史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脑梗死组血清HO-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4.0)μg/L比(3.5±1.5)μg/L,P<0.01].(3)轻、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HO-1水平分别为(8.3±2.3)、(10.0±3.5)、(13.7±4.2)μ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P<0.01).(4)NIHSS评分与H0-1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4936,P<0.01).结论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越重,HO-1水平越高.

  • 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研究

    作者:张文玉;邹宁;李琦;秦新月

    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直径≤7 mm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作者:王晖;康凯

    目的 探讨直径≤7 mm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171例单发性直径≤7 mm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9例,动脉瘤未破裂患者5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动脉瘤破裂与未破裂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形态资料[如动脉瘤分布部位、有无子囊、动脉瘤形态(规则形与不规则形)、动脉瘤大瘤体直径、瘤高、瘤宽和瘤颈宽、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入射夹角、瘤体高度/瘤颈宽度、大瘤体直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高度/瘤体宽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等],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直径≤7 mm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建立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具有高血压病史(OR=2.453,95%CI:1.165~5.164)、有子囊(OR=2.380,95%CI:1.110~5.103)以及SR较高(OR=4.783,95%CI:1.390~16.459)和入射夹角较大(OR=1.043,95%CI:1.022~1.065)是直径≤7 mm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Logistic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达0.891(95%CI:0.834~0.948),当截断值为0.512时,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8.9%,敏感度为90.8%,特异度为84.6%.结论 有高血压病史、有子囊、SR值较高及入射夹角较大是直径≤7 mm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预测直径≤7 mm的动脉瘤破裂可能性.

  • 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关系

    作者:唐天萍;高宗恩;陈晓辉;钟孟飞;吕在刚;李海停

    目的 探讨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25例经全脑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脑血管病常规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指标.根据DSA结果分为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组(狭窄组,273例)和无狭窄组(152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以合并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依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和高Hcy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8例、单纯高血压组86例、单纯高Hcy组92例和H型高血压组209例,比较H型高血压组与其余3组之间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差异.结果 (1)与无狭窄组比较,狭窄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H型高血压、高Hcy患者比率更高,Hcy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危险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OR=2.769,95%CI:1.071~7.158)、糖尿病(OR=2.360,95%CI:1.441~3.867)、吸烟(OR=1.605,95%CI:1.056~2.439)是发生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3)H型高血压组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4.6%(156/209),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57.0%(49/86)]、正常组[55.3%(21/38)]及单纯高Hcy组[51.1%(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吸烟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H型高血压较高血压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更高.

  • 缺血性卒中炎性反应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月;刘振权;汤轶波;李韵歆

    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占卒中的80% [1] ,其致死率为5% ~15%,致残率可达50% [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性反应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5] ,其主要涉及外周白细胞浸润脑实质和内源性小胶质细胞活化[6-7]. 研究显示,炎性级联反应作为主攻击因素[8-9] ,在该过程中可活化促炎性细胞因子[10]、趋化因子[11]和黏附分子[12]. 鉴于炎性反应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进展综述如下.

  • 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分析

    作者:贾树红;崔蕾;张麟伟;朱先进;刘尊敬;彭丹涛

    目的 探讨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晕、构音障碍、四肢瘫痪,2例伴眼球活动障碍,2例出现嗜睡及感觉障碍,1例曾怀疑"脑干脑炎".MR扩散加权成像示延髓及脑桥层面新发梗死,矢状面T2像示病灶均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区,血管检查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论 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为罕见的卒中类型,其在MRI上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病情危重,早期易误诊.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张力;王汉东;潘云曦;丁可;祝剑虹;茅磊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BSC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头部CT、MRI),其中急性出血患者14例,非急性出血患者1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部CT及MRI检查.术中采用枕下正中入路14例,枕下远外侧入路7例,颞下入路3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卡氏评分(KP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功能状况.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1)25例患者中,病灶位于桥脑18例,中脑4例,延髓2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病灶大径<2 cm 5例,2~<3 cm 14例,3~<4 cm 6例,大径平均值为(2.3±0.7)cm.(2)14例急性出血患者中,13例术后复查头部CT示术区无出血,复查头部MRI示病灶全切,术后(12±3)d KPS显示患者的功能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分别为(57±17)和(72±11)分,配对t=26.419,P<0.01],其中6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3~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3,15)个月,复查头部MRI]无不适主诉及复发.14例急性出血患者中,术后1例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1例非急性出血患者术后复查头部CT示术区无出血,复查头部MRI示病灶全切,术后(12±3)d KPS显示患者的功能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分别为(75±10)和(87±12)分,配对t=13.203,P<0.01],其中6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4,14)个月,复查头部MRI]无不适主诉及复发.11例非急性出血患者中,术后1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BSCM有较高的出血倾向,显微手术是治疗BSCM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患者功能状况的改善.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Meta分析

    作者:马莉花;孙梦娇;原铂尧;王满侠

    目的 系统评价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7月.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以及提取数据,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数据核对.使用RexMan 5.3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5篇,终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85例.(1)在安全性方面,症状性颅内出血(OR=1.02,95%CI:0.57~1.82,P=0.96)、任何颅内出血(OR=1.20,95%CI:0.84~1.70,P=0.32)和死亡(OR=1.18,95%CI:0.81~1.71,P=0.40)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有效性方面,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溶栓24~48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至少8分或NIHSS评分为0~1分;OR=0.80,95%CI:0.65~0.98,P=0.03]和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24 h时闭塞血管完全、部分再通,或溶栓后初次血管造影评估时,血流恢复至原梗死区域的50%以上,或责任血管中无可回收血栓;OR=0.44,95%CI:0.26~0.72,P=0.001),0.25 mg/kg的替奈普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OR=0.62,95%CI:0.42~0.93,P=0.02).结论 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以及预后,并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