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神经损伤的分析

    作者:洪韬;宋刚;谌燕飞;王亚冰;马妍;焦力群

    目的:分析单中心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后患者的脑神经损伤发生率,并探讨其与手术经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598例患者的资料,术后7 d根据临床症状评估脑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1、3、6、12个月的随访,评估永久性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将患者进一步按2001年1月-2011年9月和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两个时间段分析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1)连续纳入行CEA治疗患者共598例,共15例(2.5%)发生脑神经损伤,包括2例(0.3%)面神经、7例(1.2%)舌下神经和6例(1.0%)迷走神经损伤,术后6个月仅1例(0.2%)未完全恢复。(2)2001年1月-2011年9月和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两个时间段,患者脑神经损伤分别为10例(3.2%,10/308)和5例(1.7%,5/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后脑神经损伤总发生率较低,大部分患者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随着手术经验的增长,CEA后脑神经损伤发生率未明显改善。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的关系

    作者:马艳霞;吕肖锋;焦秀敏;何子骏;王亚双;陈少敏

    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11月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体质量。将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史及入院7 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 DMCI组)47例与非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NDMCI组)36例,入院7 d后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入选患者进行连续72 h的血糖监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随访期间脑出血转化及血管再通情况,并行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其预后。结果(1)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糖参数的比较,DMCI组患者24 h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高于NDMCI组患者[(8.3±2.6) mmol/L比(5.8±1.3) mmol/L,(2.1±0.4) mmol/L比(1.6±0.6) mmol/L,(4.3±0.8) mmol/L比(3.6±0.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31.419、15.537、15.372,均P<0.01)。(2)DMCI组随访期间发生脑出血转化4例(8.5%),再通良好17例(36.2%),预后良好(90 d mRS评分<2分)15例(31.9%);NDMCI组发生脑出血转化1例(2.8%),再通良好21例(58.3%),预后良好21例(58.3%)。两组患者溶栓后再通情况与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过大,可能是影响其溶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 磁共振技术在大鼠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里昂;李力仙;邢晓辉;郭天林;贾玉龙;刘龙

    目前已有多种 MRI 技术逐步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及治疗,这些技术在卒中范围测定、缺血半暗带的判断以及脑组织代谢产物的测量方面,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大鼠实验性缺血性卒中的 MRI 研究对这些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笔者将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扩散峰度成像(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 )、重T2氧激发( T2* oxygen challenge, T2* OC )成像、MR波谱( MR spectra,MRS)成像在大鼠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涂雪松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是控制危险因素,增加侧支循环,改善神经受损症状。但该病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疗效欠佳。干细胞的移植试验则是继传统治疗之后一种全新的脑缺血的治疗方法。脑缺血发生后,内源性干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并迁移至缺血灶,参与对血管及神经的修复。 Ghanem等[1]研究发现,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 )通过增殖、分化及迁移,参与血管的再生。但因为数量少,故治疗作用有限。据Arvidsson等[2]研究显示,缺血损伤区域的神经细胞只有0.2%能被新生的神经细胞代替。利用外源性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解决了内源性干细胞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脑缺血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前景广阔。目前,虽然已有间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报道[3],但以现阶段的研究水平开展临床研究的条件仍不成熟。笔者对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 猪胰弹力蛋白酶血管外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

    作者:李子付;江国权;方兴根;张连富;方亦斌;黄清海;刘建民

    目的:探讨使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80~400 U孵育消化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点远端2~4 cm段。造模后1周行静脉血管造影,测量颈总动脉梭形膨大的宽度;取梭形扩张血管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病理学变化。对照组取4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等渗盐水孵育颈总动脉,1周后采用同样方法观察颈总动脉管腔及内膜变化。结果实验组12只新西兰大白兔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后,血管造影显示10只模型兔颈总动脉管腔呈梭形扩大,梭形动脉宽处直径为(3.70±0.32) mm,2只出现颈总动脉闭塞,较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1.80±0.16) mm]明显增粗(P<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兔右侧颈总动脉消化段管腔增宽,外膜及中膜减少;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兔颈动脉内膜炎性损伤及血栓附着。结论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消化颈总动脉外膜可以使兔颈总动脉呈梭形扩张,并造成颈动脉内膜损伤。使用此方法能够有效制作出梭形动脉瘤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迷走神经刺激对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文鑫;薛哲;束旭俊;香耀先;孙正辉;许百男

    目的:通过刺激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迷走神经,探讨迷走神经刺激( VNS)对脑缺血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 Sprague-Dawley( SD)大鼠26只,根据体质量大小编号,计算机随机分成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10只)、VNS治疗组(1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VNS治疗组于模型建立30 min后开始刺激颈部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强度0.5 mA,间期0.5 ms,频率20 Hz,在1 h内每隔5 min刺激1次,每次持续30 s。模型组重复VNS治疗组步骤,但不予刺激。假手术组重复实验步骤,但既不栓塞血管也不刺激神经。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变化。24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及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 IL-6、caspase-3阳性细胞数、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增加[(20.7±5.0)个/高倍镜(HP)比(2.3±1.0)个/HP,(44.5±9.5)个/HP比0,(30.9±9.0)个/HP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相比,VNS治疗组的IL-6阳性细胞数[(10.9±3.7)个/HP]、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18.9±6.7)个/HP]及神经细胞凋亡计数[(14.0±5.2)个/HP]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模型组与VNS治疗组在造模前及造模后各个时期的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VNS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与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减少炎性反应有关,可能与皮质脑血流改变无关。

  • 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蝶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张波;陈圣攀;叶明;张鹏

    患者男,46岁,因车祸外伤后颅内杂音11个月,癫痫大发作2个月于2014年5月21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患者11个月前遭遇车祸,当时即昏迷并右侧耳鼻出血,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侧颅底骨折(图1),患者昏迷近10 h,醒后出现嗅觉丧失、右耳听力严重下降、颅内杂音、头痛等症状,颅内杂音呈吹风样并进行性加重,在该院接受预防感染、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患者2个月前突发癫痫大发作,行头部MRI检查发现右侧大脑半球缺血性水肿灶(图2),行头部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发现右侧颅内动静脉瘘特征影像(图3),进而在当地医院行全脑DSA检查,证实为右侧脑膜中动脉前支供血,瘘口位于蝶顶窦,向侧裂静脉回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图4),在该院接受抗癫痫及降颅压等药物治疗,未行手术,后转入我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致多组脑神经麻痹一例

    作者:鲁明;樊东升

    患者男,69岁,主因“口眼歪斜5年,声音嘶哑1年”于2014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流涎,左眼不能闭合,2周后症状达高峰。当地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给予“神经营养、抗病毒、针灸”等治疗,症状无任何改善,遗留左侧周围性面瘫。1年前,患者无诱因逐渐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伴左侧耳鸣、听力下降。3个月前,患者觉左面部麻木,同时出现复视,左视时明显。上述症状均逐渐加重。起病以来无头痛、头晕、发热、肢体麻木,体质量无明显下降。

  • 血管超声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性的评估价值

    作者:华扬

    颈动脉闭塞(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AO)包括颈总动脉闭塞和(或)颈内动脉闭塞(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ICAO ),临床上以 ICAO 多见,约15%的卒中患者与CAO相关[1]。进行CAO血运重建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能减少卒中的发生率。如何选择可靠、简便、操作性好的手段,评估CAO再通率与CEA成功性是临床关注的热点。既往对CAO实施CEA血运重建的超声系统评估报道较少。通过血管超声对CAO患者实施CEA血运重建术前、术中、术后的系统评估,可为CEA围手术期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的术中超声评估

    作者:刘玉梅;刘蓓蓓;孟秀峰;杨洁;李景植;李响;焦力群;华扬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术中超声监测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手术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根据术中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流再通组86例和未通组2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记录术中颈动脉血管异常、血管残余狭窄率、再通患者病变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1)颈动脉再通患者术中与术前患侧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别为(82±32)和(60±17) cm/s,平均流速(MV)分别为(50±19)和(42±13) cm/s,血管搏动指数(PI)分别为0.97±0.25和0.67±0.14,术中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未通患者术中与术前MCA的PSV分别为(46±20)和(63±21) cm/s,EDV分别为(24±13)和(34±12) cm/s,MV分别为(32±16)和(44±15) cm/s,术中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PI术中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0±0.18和0.67±0.15, P=0.317)。(2)再通组病变血管内径术中较术前明显增宽[(3.4±0.9)和(0.6±0.4) mm,P=0.000]。术中超声检查发现再通者86例中血管结构轻度异常13例,未再通者均为血管结构显著异常。结论术中颈动脉超声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可有效判断颈动脉血管结构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程度,及时指导术中二次修复。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的术后再通超声评估

    作者:刘玉梅;王力力;凌晨;段春;周瑛华;贾凌云;焦力群;华扬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对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病变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后再通患者的近、远期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其中次全闭塞(颈动脉狭窄率95%~99%)63例,完全闭塞44例。记录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采用门诊随访、电话跟踪的方式,超声随访手术再通患者术后1周及3、6、12、24个月的情况,记录CEA术后患者临床预后、血管再狭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1)107例患者手术后再通86例(80.4%),未通21例(19.6%)。术后30 d内卒中及死亡发生率为4.7%(5例),其中次全闭塞组发生率为4.8%(3例),完全闭塞组为4.5%(2例)。(2)术后1周内再通患者的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 EDV)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120±39) cm/s比(60±17) cm/s,(50±18) cm/s比(33±11) cm/s和0.96±0.20比0.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颈动脉超声显示再通患者原病变局部血管内径均较术前增宽[分别为(4.4±1.1)和(3.6±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超声随访颈动脉再通患者69例,时间为1~60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术后1~6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5.6%(66例),>6~12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12~24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2年以上血管通畅比率91.3%(63例)。结论血管超声可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后血管再通患者进行近期及远期的跟踪随访,判断血流改善程度,及时发现术后再狭窄。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的术前超声评估

    作者:刘玉梅;赵新宇;夏明钰;高明杰;张楠;李莉;焦力群;华扬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次全闭塞(狭窄率95%~99%)或完全闭塞,并接受 CEA 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平均年龄(61±9)岁。根据DSA结果,将107例患者分为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63例和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4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病变各段血管内径、病变的位置(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管腔内回声特征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是否开放、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患者远心段血管内径较次全性闭塞组明显增宽[(4.1±1.1)、(3.2±0.8)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闭塞位置与手术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血管腔内均质回声(低回声与等回声)充填者的再通率[94.1%(16/17)和86.7%(13/15)]均明显高于不均质回声患者的再通率[0(0/12),P<0.01]。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中,颈内-外侧支动脉开放时CEA的再通率增加[70.0%(14/20)比0%(0/3)]。总体比较,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较完全性闭塞组的再通比率明显升高[90.5%(57/63)比65.9%(29/44),P<0.01]。结论颈动脉管径正常或增宽、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术前超声检查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实施后再通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脑膜血管瘤病变伴发颅内动脉瘤形成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何科君;齐铁伟;郭少雷;梁丰;杨毅兵

    目的:探讨1例脑膜血管瘤病变( MA)伴发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形成颅内动脉瘤的MA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急诊开颅大脑中动脉瘤夹闭、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将手术中动脉瘤周围脑膜脑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MA伴发颅内动脉瘤患者镜检提示脑膜增厚,梭形细胞围绕脑膜和皮质内增生的血管周围形成环状、栅栏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示增生的血管及血管周围成纤维细胞样梭形细胞弥漫性vimentin阳性;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CD99、CD34阳性;病灶内残存胶质细胞示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阳性。结论 MA伴发动脉瘤形成的脑膜血管瘤病罕见,患者脑皮质血管畸形,血管条件差,动脉瘤形状极不规则,出血风险较高,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受累脑膜脑组织并夹闭动脉瘤。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过度灌注综合征(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HS)是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后相对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脑血管自动调节受损和脑血管重建术后血流改变是导致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主要机制。大多数新的研究为回顾性,并且集中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忽略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波兰的研究者Buczek等比较了CEA和CAS术后,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监测HS发生率及临床症状。他们回顾性评估了61例常规行CEA 和CAS的患者。手术前后由神经科医师对每例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将严重头痛、眼或面部疼痛、意识模糊、视力障碍、癫痫发作或任何非脑缺血性局灶性缺损定义为HS 临床症状。治疗前通过 TCD 测量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平均血流速度( MV)和搏动指数,治疗后分别在6 h和2~5 d测量两次。治疗后评估MCA的PSV和MV,与基线状态相比,血流速度增加>100%定义为过度灌注。治疗前通过TCD乙酰唑胺试验评价脑血管反应(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

  • 第14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通知

    作者: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 急性重症脑梗死机械血管再通论坛通知

    作者:

  • 脑梗死急诊溶栓及神经保护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高骅

    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定于2014年9月3-5日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脑梗死急诊溶栓及神经保护新进展学习班”。本学习班依托宣武医院在神经学科的整体优势,紧密结合国际新进展,在大量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对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性取栓的患者选择和排除标准、技术操作、重症监护及超早期康复治疗等进行系统讲座及技术推广。学习结束后经考核,可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6分。

  • 高颅压及脑静脉病变诊治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高骅

    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将于2014年9月3-5日举办北京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高颅压及脑静脉病变诊治新进展学习班”。本学习班将对脑静脉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规范及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进行讲解。学习班结束后,学员经考核,可授予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6分。

  • 201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作者:

    本刊对一些常用的词汇,如CT、MRI、DSA允许直接使用缩写;对以下常用词汇,可在第1次出现时不标注英文全称,即写出中文全称后,直接用英文缩写。见下表。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