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李如娟;曹金强;杨金波;李思颉;周冀英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药物规范治疗,将高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经影像学证实为颅内外多发性狭窄的患者145例.按照3:2的比例随机分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IPC组)85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严格按照2011年美国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同时给予rTPC组患者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采用双臂血压计将双上肢加压至180 ~200 mm Hg,维持5min,放气休息5min,为1个循环,每次连续训练5个循环,1次/d,共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再梗死的发生率.其中rIPC组35例,对照组26例,接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检查,观察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的情况.[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rIPC组中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的有71例(83.5%),对照组有40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检查显示,rIPC组有3例(3.5%)再次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有8例(13.3%)再次发生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PECT检查显示,rIPC组脑代谢及血流较治疗前有改善的有29例(82.9%),对照组有13例(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rTPC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心率、血压改变及其他不适感.[结论]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血流及代谢,并且可以预防脑梗死的再发生.

  • 肾病综合征合并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作者:周露露;程震;黄显军;陈茂刚;王启章;徐盎然;徐格林;刘新峰;朱武生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发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及肾脏病科住院的14例NS并发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患者年龄为13 ~62岁,平均为(31±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②CT/MRI/MRV提示CVST阳性比为13/14,1例患者在MR不能确诊的情况下,行DSA检查确诊.病变部位主要为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③有12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25g/L,8例血浆纤维蛋白原>4g/L,8例D-二聚体>500mg/L.经抗凝治疗后,FIB和D-二聚体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4例患者随访12 ~60个月,平均(29±14)个月.对8例患者复查头部MRI/MRV,有6例显示闭塞的静脉或静脉窦再通.临床痊愈13例,改良Rankin评分(mRS)均为0分;遗留头痛的患者1例,mRS为1分.无一例CVST复发.[结论] NS患者若出现头痛、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为CVST.对于并发CVST,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预后良好.

  • 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理金;文军;黄伟佳;钟兵;张晓斌;石小峰;叶宇;欧阳锡华;陈委;纠智松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 胶体溶液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徐跃峤;王宁;陈文劲;李萌;程玮涛;张鸿祺;凌锋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胶体溶液扩容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缺血脑组织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经DSA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根据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分为脑血管痉挛组(12例)和无痉挛组(18例).应用氙(Xe) -CT评价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后,对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在30 min内经静脉注入胶体溶液——琥珀酰明胶(4 ml/kg),再次进行Xe-CT检查,比较扩容前后的rCBF变化.记录输液前后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 ①无痉挛组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rCBF均>30ml·100g-1·min-1.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共72支血管供血区)至少1支血管供血区的rCBF <30 ml· 100g-1·min-1,其中7支血管供血区的rCBF≤25 ml·100 g-1·min-1.②扩容前后,脑血管痉挛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rCBF >25 ml·100 g-1·min-1的65支血管,扩容前后的r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CBF≤25 ml· 100 g-1·min-1的7支血管,rCBF由(20±3)ml·100g-1·min-1升高为(34±6) ml·100g-1·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胶体溶液扩容后,可以升高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缺血区域的rCBF,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经不同动脉途径使用Onyx18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

    作者:张鹏;张鸿祺;支兴龙;李萌;宋庆斌;凌锋

    [目的] 探讨经不同动脉途径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使用Onyx18栓塞治疗的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例,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33 ~71岁,平均50岁.分析栓塞所选用的不同动脉入路、栓塞的治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均由眼动脉的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供血,9例另由脑膜中动脉和蝶腭动脉参与供血,其中2例还伴有额极动脉供血;3例另由蝶腭动脉参与供血.②在16例患者中,1例经蝶腭动脉、8例经脑膜中动脉分支、7例经眼动脉供血的筛前动脉分支进行超选择置管栓塞.所有患者均得到影像学治愈,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③术后半年门诊随访7例,无任何相关症状;半年影像学随访3例,无影像学复发表现.[结论] 经动脉途径使用Onyx18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供血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高龄脑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后早期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郑天衡;郝俊杰;周晓宇;高建;朱鑫璞;张会军;王少石

    [目的] 研究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06年7月—2011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科于发病4.5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75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年龄<80岁组(121例)和年龄≥80岁组(54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溶栓后24h内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例数.采用改良Rankin( mRS)评分对存活的ICH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①共31例(17.7%)患者于溶栓后24h发生ICH,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的ICH发生率分别为15.7%和22.2%,SICH发生率分别为5.8%和14.8%,两组患者ICH和SICH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脑白质疏松(LA)患者中,年龄< 80岁组的ICH发生率(16.7%)低于年龄≥80岁组(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43,P=0.031);其余可能的危险因素,年龄<80m岁组与≥80岁组的ICH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共23例ICH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90 d随访显示,年龄<80岁组患者的基本痊愈和轻中度残疾的比例高于年龄≥80岁组,重度残疾的比例低于年龄≥80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可能与高龄患者溶栓后早期ICH具有相关性.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斌;段炼

    自1967年10月,Yasargil等[1]首次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对患有Marfan综合征伴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的患者进行治疗后,STA-MCA吻合术逐步应用于动脉瘤、卒中急性期、烟雾病等的治疗中.该吻合术逐渐成为显微神经外科颅内血管重建术的一种重要的术式.我们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2],就该术式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奎重;史忠岚;袁绍纪

    血流导向支架(flow diverting stent,FD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新装置,其治疗动脉瘤的机制是通过对载瘤动脉的血管重建,干扰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从而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促进瘤颈部内膜的修复.目前,FDS主要用来治疗颅内复杂或难治性动脉瘤[1].FDS由48根网丝编织而成,孔率(网孔面积占支架所围成的总面积比例)约为65%~70% [24],故亦被称为密网支架或低孔率支架.我们对FD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综述如下.

  • 卒中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昱;丁颖;李进华;莫昊;肖志杰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一种代谢和应激反应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在调节能量代谢和维持机体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消耗细胞能量、提高AMP/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比值的生理和病理刺激时,如营养缺乏、剧烈活动、热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氧化应激和缺血、缺氧等,均能激活AMPK,限制ATP的进一步耗竭并促进细胞合成ATP,以维持细胞内的能量水平[1].

  • 自噬在脑缺血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丽;蒋腾;张颖冬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细胞内物质的统称,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主要负责长半衰期蛋白及细胞器的降解和再利用,以电镜下出现大量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为特征[1-2].在真核生物体内,自噬是细胞在营养缺乏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可为生物合成提供循环利用的原料,促进组织重构.然而,自噬不适时发生或过度激活,可引起不同于细胞凋亡的另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自噬性细胞死亡[3-4].有研究发现,细胞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如饥饿、缺氧、高温,或在细胞内部应激,如损伤、过多的细胞器和胞质成分积聚等多种情况下,均可诱导自噬的发生[5].脑缺血是由于脑组织血流不足,脑细胞代谢障碍,终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和死亡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过程.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自噬参与脑缺血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就自噬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综述如下.

    关键词: 脑缺血 自噬 综述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右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作者:惠志强;梁建涛;张鸿祺;何川;凌锋

    患者女,29岁.因"右侧颈部搏动性肿物,声音嘶哑2年"于2011年11月23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入院.患者于出生后即发现全身存在浅棕色斑片状色素沉着(牛奶咖啡斑),无皮下结节;出生后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脊柱侧弯后突畸形.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患者的父亲、叔父、伯父皆为神经纤维瘤病患者.

  •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开口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侯雪湄;尹榕;张志强;张晓燕;邵少举;罗红波;石向群

    [目的] 评价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CE-MRA)在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对108例(216支椎动脉)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行CE-MRA检查,CE-MRA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CE-MRA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①216支血管中,CE-MR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的有188支(87.0%).有24支(11.1%)CE-MRA判定狭窄程度高于DSA.有4支(1.9%) CE-MRA判定狭窄程度低于DSA.两种检查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r1=0.785,P<0.001.②CE-MRA诊断为正常的有168支血管,DSA诊断有2支为轻度狭窄(狭窄率≤49%),2支为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99%).CE-MRA诊断为轻度狭窄的8支血管中,DSA显示有6支为正常血管;在CE-MRA诊断为中重度狭窄的30支血管中,10支经DSA证实为轻度狭窄,8支为无狭窄.CE-MRA提示闭塞的10支血管,均与DSA显示的一致.③以DSA为金标准,CE-MRA检查的敏感性为89.5% (34/38),特异性为92.1% (164/178),假阳性率为7.9%( 14/178),假阴性率为10.5% (4/38),阳性预测值为70.8%(34/48),阴性预测值为97.6% (164/168),诊断一致率为91,7% (198/216),Youden指数=0.816.[结论] CE-MRA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一种筛查手段;但若准确评价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则需要联合多种检查手段.

  • 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吴琪;陈姝娟;张鑫;张庆荣;史继新;王汉东

    [目的] 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①影像学检查表现分别为近端狭窄、串珠样变、波纹状、双腔征、壁间血肿.②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腔内对比剂滞留.1例患者术中支架移位,但未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前头部CT检查均未见新发脑梗死.③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6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夹层动脉瘤部分闭塞.临床随访8~27个月,10例患者的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VBDAS是安全和有效的.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