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 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 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 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
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相似性病变的研究现状
烟雾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前循环的疾病,但是有证据表明,30%~58%的病变也涉及到后循环[1-4].起初大家对后循环的关注主要是其血运重建在烟雾病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其丰富的侧支循环对脑循环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可以保护缺血的脑组织;但是过度扩张的代偿血管容易破裂,引起脑出血.随后的研究显示,后循环作为重要的侧支供血,一但被病变累及后,血流灌注将降低,从而引起新的脑缺血症状.近年来,后循环在烟雾病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并且有研究显示,大脑后动脉(PCA)逐渐狭窄以至闭塞的病变过程与脑梗死发生的频率和部位间有显著相关性[2].目前,有不少学者开始尝试用各种手术的方式来治疗因后循环病变引起的脑缺血症状.
-
脑微出血预测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作为脑小血管疾病的一种影像学表现,广泛存在于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血管认知障碍患者以及正常老年人群中.CMBs是微观的病理变化,反映了小血管周围含铁血黄素的沉积状态,合并CMBs的患者是否更容易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或者急性脑梗死后的出血转化,以及是否增加抗血小板、抗凝及溶栓治疗的风险仍不明确,这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MRI技术的发展,CMBs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学界的关注.现就CMBs及其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局部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静脉溶栓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t-PA静脉溶栓时间窗较短(≤4.5 h),对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闭塞的溶栓效果较差,限制了其应用范围[1].有关研究报道,近端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再通率较低[2].针对这些问题,逐渐研发出多模式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动脉溶栓、机械碎栓、机械取栓、血栓抽吸、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我们现将目前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策略与技术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失语症系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大脑语言区及其相关区域受损,而造成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1].急性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病率高达30%~40%.失语症患者在执行语言任务时,大脑右侧半球与左侧语言功能区相对应的区域显示出异常的兴奋性增高.这是由于大脑左侧半球损伤后,对右侧半球的抑制减退,实际上是一种不良适应的反应,这对大多数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恢复是不利的[2-3].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可为语言功能严重障碍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提供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4].我们将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脑络欣通对局灶性脑缺血 - 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相关调节因子的作用
目的 观察脑络欣通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 - 再灌注(MCAO/R)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组、脑络欣通低剂量(40 mg/ml)组、中剂量(80 mg/ml )组及高剂量(100 mg/ml)组,每组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 - 再灌注(MCAO/R)模型.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HCT);高性能血凝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运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小板生成素(TPO)、内皮素(ET)水平;运用激光多普勒仪,于造模后第14天监测各组大鼠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 ①假手术组、通心络组、脑络欣通3个剂量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各项、血浆黏度、HCT和FIB指标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通心络组、脑络欣通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HCT低于脑络欣通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假手术组、通心络组及脑络欣通3个剂量组大鼠的TPO、ET水平均低于模型组,rCBF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④脑络欣通中剂量组大鼠TPO水平低于脑络欣通低剂量组,rCBF高于脑络欣通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络欣通可以改善MCAO/R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凝血纤溶系统相关因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具有良好的作用.
-
继发于肾病综合征的青年卒中一例
患者男,28岁.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双下肢水肿3 d余"于2012年2月23日以"脑梗死"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4 d晚间,患者劳累后,于安静状态下自觉右下肢持续性麻木.次日晨起后进展为右上、下肢无力,伴麻木、言语障碍并逐渐加重,同时出现双下肢水肿.无头晕、头痛、视物不清,无肢体疼痛、抽搐、发热及意识障碍.近6个月以来,患者尿中泡沫丰富,未注意双下肢或眼睑水肿情况,否认视力下降、发热、关节肿痛及口腔溃疡,无皮肤紫癜、腹痛及黑便.吸烟1年,10~20支/d.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遗传病史.
-
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颈髓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
脊髓血管畸形占脊髓占位性病变的3%~4%[1],而颈髓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在临床上更为罕见,故对其治疗的方式仍存在争议.由于颈髓AVM的部位特殊,手术治疗往往存在风险.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回顾性分析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6例颈髓AVM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重视超声对颈动脉和椎动脉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的评估价值
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导致前、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1-6].但近年来众多研究显示,再狭窄成为影响支架置入术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3-6].随着对再狭窄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残余狭窄对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故需要针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及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对再狭窄影响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引起相关学科医师重视对支架置入术的质量控制.
-
超声评价颈内动脉闭塞后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临床表现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和开放类型对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MVMCA)下降率和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51例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DSA证实的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头部CT、MRI及临床表现,分为脑梗死组(CI组)6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40例和无症状组(Asy组)42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MCA的平均流速(MVMCA)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及颈内 - 外动脉(ICA-ECA)的开放,比较3组间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开放类型、患侧MVMCA下降率的差异性.结果 ① 3组间各侧支动脉开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97,P=0.000).Asy组ACoA(51.7%,78/151)、PCoA(38.4%,58/151)及ACoA +PCoA+ICA-ECA (7.3%,11/151)开放率均高于TIA和CI组(P<0.001),ICA-ECA的开放率亦高于CI组(P<0.001);TIA组与CI组比较,除ICA-ECA为TIA组高于CI组外(P<0.001),其他侧支开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 3组间MVMCA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4.249,P=0.000).Asy组MVMCA下降率为( 30±11) %,TIA 组为(51±4)%,CI组为(65±7)%.AcoA+PCoA同时开放者,患侧MVMCA下降率低(P=0.000).结论 一侧ICA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与临床表现相关.ICAO患者的ACoA+PCoA同时开放可以降低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下降程度,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
-
应用超声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的影响因素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S的患者423例(434枚支架).术后1周内行CDFI检查.根据术后DSA影像及CDFI的结果判定残余狭窄率.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声波特征、形态学的变化及支架的类型(开环式和闭环式)对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①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1.1%(135 /434),其中98.5%(133/135)的残余狭窄率﹤50%,1.5%(2/135)残余狭窄率≥50%.②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的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4.1%,高于均质回声斑块的24.8%,P<0.05.在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强回声斑块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48.6%,高于等回声和低回声斑块组的 17.9%、14.6%,P=0.002、P=0.001;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斑块基底部钙化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51.3%,高于无基底部斑块钙化者的28.1%,P=0.000.不规则形态斑块的患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5.7%,高于规则形态斑块者的26.1%,P=0.031.③置入开环式支架和闭环式支架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0.6%(110/360)、33.8%(2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部钙化斑块(OR=2.658,95%CI:1.598~4.560)、强回声斑块(OR=4.609,95%CI:1.994~10.657)是影响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底部钙化的不均质回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纯强回声斑块是造成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检测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残余狭窄、支架类型、降脂类药物等因素对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VAOS)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15例为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年患侧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2.7%(82 /192).②术后残余狭窄者再狭窄发生率为76.7%(33/43),明显高于无残余狭窄患者的32.9%(4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裸支架(30.3%比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服用降脂类药物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6.7%比65.2%,P=0.047),其中高脂血症患者术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者VAOS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1.7%比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VAOS后1年的再狭窄率较高,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涂层支架及术后规律性降脂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
应用超声随访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AS治疗的患者485例(502枚支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评估CAS术前、术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再狭窄发生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支架置入术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声波特征、形态,置入的支架类型(开环式或闭环式),术后残余狭窄及疾病危险因素对CAS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结果 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4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支架再狭窄的检出率为8.2%(41/502).CAS后1~、3~、6~、12~、24~36个月累积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4%、5.9%、9.2%、11.3%和11.3%.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OR=2.905,95%CI:1.483~5.694,P=0.002)、术后残余狭窄(OR=3.689,95%CI:1.891~7.197,P=0.000)是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开环式支架是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OR=0.428,95%CI:0.218~0.842,P=0.014).结论 CDFI可用于CAS术后再狭窄的评估.使用开环式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术后残余狭窄及高脂血症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评估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及支架位置对其的影响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的位置、类型、长度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根据支架的长度(L)、位置(SS)及类型分组,采用CDFI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的变化,评价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析不同分组内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性.以术后即刻DSA影像及1周内CDFI复诊结果进行评估,支架内残余狭窄率≥20%定义为残余狭窄.结果 ①根据DSA结果,置入支架的长度L1型(15 mm)84枚、L2型(>15 mm)51枚、L3型(<15 mm)57枚;支架位置SS1型(支架全部位于椎动脉管腔内)45枚、SS2型(支架的1/3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113枚、SS3型(支架的1/2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34枚;药物涂层支架66枚及金属裸支架126枚.②支架置入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较术前明显增大[(2.7±0.6) mm 对(1.1±0.3)mm],PSV和EDV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由(317±109)cm/s降至(123±49) cm/s及由(102±54)cm/s降至(33±15)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术后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药物涂层(18.2%)与金属裸支架(24.6%)、支架不同长度组间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位置为SS2型残余狭窄的发生率(15.9%)明显低于SS1型(31.1%)和SS3型(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血管狭窄的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置入支架的位置不当是造成术后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