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基底动脉高密度征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刘伟;杨兴东;唐晓梅;于逢春

    目的 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短期预后不良组(30例)和短期预后较好组(73例).分析HDBA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其中75例在发病7d内行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程度与HDBA的关系.结果 ①预后不良组HDBA、糖尿病患者所占比率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短期预后较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BA(OR =0.053,95% CI:0.013~0.213,P<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0.705,95%CI:0.521 ~0.955,P<0.05)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75例行血管检查的患者中,28例为HDBA组,47例为非HDBA组.HDBA组和非HDBA组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71.4%(20/28)和6.4%(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 结论 HDBA可能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评价

    作者:杨志刚;田春鸥;张磊;张永巍;贾泽军;黄清海;许奕;赵文元;刘建民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结果 ①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75.4(54.3 ~99.0)%下降至10.0(0 ~40.0)%.②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数(M),范围]30.5(2 ~7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19例获得平均9个月(0.5 ~47)个月的DSA造影随访,14例获得平均8(2 ~35)个月的CT血管造影或MR血管造影随访.3例(7.5%)患者于30 d内发生了卒中,其中1例为术后24 h内发生的非致残性小卒中,1例为24 h内的栓塞事件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为术后1周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2.5%)患者发生30 d后非致残性的小卒中.随访中4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9%,4/31),其中3例位于入颅段,1例为症状性再狭窄. 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中短期疗效较好.但支架置于入颅段椎动脉狭窄处,再狭窄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伍健伟;何伟文;梁建峰;江顺婷

    目的 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 方法 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结果 ①87例共置入86个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8%.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5例(5.7%).前循环组3例(3/63,4.8%),后循环组2例(2/2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5例通过DSA或电话获得随访(86.2%;前循环组58例,后循环组17例),平均15(12 ~48)个月.随访期6例(6/75,8%)发生缺血事件,卒中、TIA各3例,其中前循环组卒中和TIA各2例,后循环组各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2例(71.3%;前循环组48例,后循环组14例)术后1年行DSA检查.术后1年血管狭窄率为(23±10)%,与术后即刻的(2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1例(11/62,17.7%)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前、后循环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8.8% (9/48)、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循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术后残余狭窄率>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7/9,2/2). 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后循环部位病变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

  • 手术与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效果及对脑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刘桂林;李良;莫大鹏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开颅手术与栓塞治疗后的效果和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0月-201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2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12例和栓塞治疗组15例,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S100B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①栓塞治疗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0±14) min和(14±4)d,手术治疗组分别为(129±21) min和(18±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栓塞治疗组治疗后的GOS评分恢复良好率为93.3%,手术治疗组为50.0%.③治疗后3d和7d的血清S100B蛋白、MMP-9水平栓塞治疗组均低于手术治疗组,而SOD水平则高于手术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并且对脑组织的侵袭程度也更小,利于患者的康复.

  • 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分析

    作者:代成波;王硕;刘新通;马桂贤;杨哲贤;马腾云;张雄;王丽娟

    目的 探讨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并接受支架辅助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资料.对8例患者使用Apollo或Wingspan支架,4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评估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 结果 ①基底动脉远段闭塞3例,近段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全程闭塞2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20(15 ~24)分.②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0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2例患者术中发生血管痉挛,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③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10(4 ~22)分,同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NIHSS评分改善≥5分.④4例术后3个月的功能转归良好,死亡3例. 结论 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可改善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针对基底动脉闭塞不同病因需要个性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 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张磊;杨志刚;张永巍;洪波;黄清海;许奕;赵文元;刘建民

    目的 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症状性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3年1月,51例接受Gateway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37例、Enterprise支架8例、Solitaire支架5例、Neuroform支架1例)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①技术成功率为100%.基底动脉病变部位的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术前的74(50 ~95)%下降至术后的26(0~48)%.4例(7.8%)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言语不清、一侧肢体肌力减退等缺血症状,MRI检查提示桥脑新发梗死,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引发的缺血事件.积极治疗后2例术后1个月症状缓解,2例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②51例患者中有49%的狭窄部位在基底动脉下段,33.3%在中段,17.6%在上段.基底动脉上段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后,缺血并发症率高于基底动脉中下段(22.2%比4.8%),但因例数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15,P>0.05). 结论 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安全可行,但穿支动脉缺血事件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以基底动脉上段为多见.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性反应过程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迪;任长虹;吉训明;朱榆红

    脑缺血诱导的再灌注损伤是由多种机制参与的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主要包括自由基过度形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和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这些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进一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破坏.炎性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脑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及其他信使激活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趋化因子,上调黏附分子,在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下,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阻塞微血管,导致微血管闭塞而引发"无复流现象",聚集的白细胞能够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等直接损伤内皮细胞,破坏血-脑屏障,从而产生脑水肿,造成脑出血和神经元的损伤.

  • 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作者:斯良楠;孙晓川;郭宗铎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防治aSAH后CVS的主要措施包括口服尼莫地平、3-H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经静脉使用血管舒张剂,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ies,EVTs).目前临床上常规通过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及3-H疗法防治CVS[2],而EVTs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或疗效差的症状性CVS.

  • 胡黄连苷Ⅱ在大鼠脑缺血损伤中治疗剂量和时间窗的优化

    作者:赵丽;李晓丹;郭云良;逄芳芳;常翠翠

    目的 探讨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佳治疗剂量和时间窗. 方法 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将48只大鼠模型,按二因素四水平[L16(4 5)]正交试验设计分组.治疗时间窗设定缺血1.0、1.5、2.0、2.5h,共4个水平,治疗剂量设定5、10、20、40 mg/kg共4个水平.按照设定剂量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和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环氧合酶2(COX-2)的水平,评价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疗效. 结果 ①根据血清和脑组织AQP-4水平分析结果,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2.0h,腹腔注射20 mg/kg;脑缺血1.5h,腹腔注射20 mg/kg.②根据血清和脑组织MMP-9水平分析结果,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1.5h,腹腔注射20 mg/kg;脑缺血2.0h,腹腔注射20 mg/kg.③根据血清和脑组织COX-2水平分析结果,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1.5h,腹腔注射10 mg/kg;脑缺血1.5h,腹腔注射20 mg/kg. 结论 根据用药剂量小化和治疗时间窗大化的原则综合评价,根据AQP-4、MMP-9、COX-2测定结果,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为脑缺血1.5~2.0h,腹腔注射剂量10~20 mg/kg.

  • 米力农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王立君;邵正凯;牟青春;梁绍栋;王闯;李金库

    目的 探讨米力农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3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SAH组、对照组、米力农组及米力农+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组,共4组,每组8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入自体血建立SAH模型.向对照组兔枕大池内注入等渗盐水替代自体血,其他操作同SAH组.在SAH造模后30 min,对米力农组兔由耳源静脉注射米力农溶液5 ml(30 μg/kg);米力农+L-NAME组,先经耳源静脉注射米力农溶液(30 μg/kg),再注射L-NAME(30 mg/kg),共5 ml;对照组、SAH组注射等渗盐水5 ml.对4组兔均连续给药3d,1次/d.术后第3天应用CT血管造影(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各组兔基底动脉的管径和血流速度. 结果 TCD检查显示,对照组、SAH组、米力农组、米力农+L-NAME组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9.4±1.8)、(32.7±4.2)、(17.8-±1.8)及(33.2±7.2)cm/s;收缩期峰值流速分别为(27±5)、(45±4)、(29±3)及(44±4)cm/s.CTA检查显示,4组基底动脉管径分别为(1127±140)、(772±116)、(1113±101)及(802±91)μm.上述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米力农对SAH后脑血管痉挛有缓解作用,其扩血管作用可能与L-NAME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

  • 关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一些问题

    作者:洪波

    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vertebrobasilar acute ischemic stroke,VBAIS)的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40% ~ 86%,预后良好者仅占13% ~21%[1].VBAIS在发病方式、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均与前循环缺血卒中有一定的差异.而后循环急性缺血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介入治疗也存在其特殊性,是近年来被逐渐关注的一个问题.

  • 2013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的启示

    作者:陈健;王宁

    缺血性卒中是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普及和进步,使得早期干预缺血性卒中成为可能.自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SA/AHA)发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后,近几年发表的大量研究结果,使我们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013年3月,美国《Stroke》杂志发表了ASA/AHA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1],其中所做的一些修改和变动,能使更多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了病死率和残疾率.特别是在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尚处于快速成长的特殊阶段,新指南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指南",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