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殷镜海;韩同璋;王力建;王苏云;柴青;喻学红

    目的:为了证实颈总动脉异常与颅内血管的关系,寻找有效的诊断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方法:用灰阶超声(高频探头)观察颅颈各个大血管的直径和内膜的厚度以及有无粥样斑块,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颅底不同血管血流速度和频谱形态.结果:脑血管弹性减退的例数与粥样斑块发生例数高度相关;粥样斑块发生例数和血流速度变慢血管条数发生率高度相关.结论:以上结果显示了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外和颅内血管诊断结论上的相关性.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伍健伟;何伟文;梁建峰;江顺婷

    目的 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 方法 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结果 ①87例共置入86个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8%.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5例(5.7%).前循环组3例(3/63,4.8%),后循环组2例(2/2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5例通过DSA或电话获得随访(86.2%;前循环组58例,后循环组17例),平均15(12 ~48)个月.随访期6例(6/75,8%)发生缺血事件,卒中、TIA各3例,其中前循环组卒中和TIA各2例,后循环组各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2例(71.3%;前循环组48例,后循环组14例)术后1年行DSA检查.术后1年血管狭窄率为(23±10)%,与术后即刻的(2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1例(11/62,17.7%)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前、后循环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8.8% (9/48)、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循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术后残余狭窄率>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7/9,2/2). 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后循环部位病变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

  •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带来颅内血管疾病诊疗的革命性进展

    作者:洪波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e,HRMR-VWI)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尝试直接观察颅内血管壁结构的精细改变.这一技术的运用已使我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从疾病发生后的形态改变层面提升至疾病的病理层面,对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判断,必将带来革命性的进展.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二例

    作者:王巍巍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一种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颅内血管疾病,多因外伤引起,称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fistula,TCCF).TCCF的发病率近年随车祸及其他外伤的增多呈上升趋势.现报道2例.

  • 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4例

    作者:黄红深;孙洪臣;陈雅琴

    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Cavernous sin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syndrome,CAFS)又称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CCF),是一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颅内血管疾病,其处理虽非眼科范畴,但在病变早期常先出现眼部体征而就诊于眼科,故眼科医师对本病也应有足够的认识,现报告我们所见的4例如下.

  • 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

    作者:吴文新;彭寿雄;陈碧容

    颈动脉海绵窦瘘又称海绵窦动静脉短路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颅内血管疾病,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 舒适护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抢救中的应用

    作者:刘陈

    目的:观察分析舒适护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抢救中效果.方法:自本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随机抽调108例,按照1:1比例配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5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舒适护理,对比不同护理实施后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下降程度、护理满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64.8%高于对照组的35.2% (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2.6%低于对照组的68.5%(P< 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抢救过程中结合舒适护理,有利于患者身体快速康复,护理实施效果令人满意.

  • 头部减影CTA的临床作用分析

    作者:王本星;万平华;林润芳;陈桂泉;魏吉祥

    目的:探究减影CTA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颅内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10例经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头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经CT血管造影检查后,分别采用传统CTA重建(对照组)和减影CTA重建(观察组)方式,利用盲法来分析两组图像质量并诊断.结果:观察组总体上临床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影CTA技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无创性、方便性等特点,能够较为形象地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的病况,是一种准确率较高的诊断技术.

  • 颅内血管疾病经介入治疗后的临床随访

    作者:李建文;黄鸿镳;李宗叶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后颅内血管疾病的长期疗效及随访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8例颅内血管病变栓塞治疗后长期临床随访资料.46例动脉瘤应用弹簧圈致密栓塞;68例动静脉畸形应用NBCA栓塞,其中40例结合手术或放射治疗;14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应用球囊栓塞.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后者包括术后6~24个月的CT或MR检查,以及必要的脑血管造影复查.随访期6~36个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动脉瘤栓塞后44例(95.7%)痊愈;M2段及C2段动脉瘤瘤颈复发各1例,经再行介入术改善瘤颈血流动力学后,9个月造影复查无复发.动静脉畸形栓塞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仅1例(1.5%)造影显示复发,予2次放射治疗.CCF栓塞后症状完全消失,未见复发.结论介入治疗上述血管性疾病疗效满意,预后良好.致密填塞动脉瘤和改善瘤颈血流动力可减少其复发或破裂;动静脉畸形栓塞后采取综合治疗疗效确切;两者随访应结合临床症状和造影复查.外伤性CCF随访以临床症状为主.

  • 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李立新;刘晓华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80例,其中大脑半球手术40例,垂体腺瘤16例,颅底血管病变10例,颅内血管疾病8例,其它6例,男/女46/34,年龄48.0±20.5岁,体重58.±12.5kg.所有病人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无高血压、冠心病或精神疾病史.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