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足过度旋前对人体力线的影响及治疗方法

    作者:杨平;蔡丽飞

    在一个步态周期中,如果旋前超过支撑期25%,可以认为发生过度旋前,可能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导致。过度旋前会影响胫骨、膝关节、股骨、脊柱的力线,导致一系列疼痛综合征。舟骨下降高度测试、足部姿势指数是评定足过度旋前的常用方法,临床常基于经验评定。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足矫形器、特种鞋、肌力训练和贴扎技术。

  • 计算机数字化三维骨模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

    作者:喻忠;王黎明

    目前全膝关节置换(TKA)作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病变的成熟可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假体的松动、失稳以及随之而来的翻修.如何提高假体置人的几何精度,重建生物学意义上的膝关节,一直是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以数字化三维骨模重建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改善假体定位和力线重建,取得韧带软组织平衡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系统:华佗(WATO)

    作者:赵辉;赵子健;刘允才;吴宇黎;吴海山

    目的 评估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AOS)系统--华佗(WATO)系统的操作精度,并进行临床应用前的检测,为系统改进和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研究包括假骨切割和尸体膝关节切割两部分,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作为术前规划和股骨、胫骨的定位工具,根据定位过程中确定的参考力线,驱动机器人做精确的截骨;对照组由高年资关节外科医生使用常规手术工具进行截骨.截骨结束后比较测量力线和规划的理想下肢力线的偏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切割了200根假骨,平均偏角为0.98°±1.17°(0°-5.3°),对照组使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工具切割了30根假骨,平均偏角为2.09°±1.96°(0.1°~7.1°).两者平均偏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进行5具尸体膝关节的截骨,平均偏角为1.44°±0.52°(0.9°~2.3°),对照组使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工具进行5具尸体膝关节的截骨,平均偏角为4.38°±2.72°(1.1°~7.9°).两者平均偏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TO系统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望在将来的临床使用中辅助关节外科医生实现更好的术后力线重建.

  • TKA胫骨平台冠状位倾斜度与临床结果

    作者:王炜;林进;翁习生;金今;钱文伟;邱贵兴

    目的 研究TKA患者膝关节胫骨平台冠状位倾斜度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期间TKA的骨关节炎病例261例.按术后胫骨平台假体内外翻情况分为3组:A组(外翻组)、B组(中立组)和C组(内翻组).结果 A、B、C三组间在患者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指数、止血带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术前膝关节畸形情况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间术前ROM及HSS评分无显著差异.在术后2周时的膝关节活动度方面,A组与B、C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B组与C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时HSS评分,A组与B、C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B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2年HSS评分A、B、C三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中有1例、B组中有2例,C组中有2例伤口脂肪液化;B组中有3例、C组中有1例术后出现患肢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结论 TKA术后冠状位倾斜度与术前因素、手术因素及手术并发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TKA术后力线对近期临床结果可能有显著影响.通过进一步康复锻炼可弥补力线对长期临床结果的影响.

  • 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在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振虎;高成杰;侯利军;李天旺;陈超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及翻修手术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明确其疗效。其中骨关节炎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为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断裂),强直性脊柱炎双膝关节病变1例,膝关节翻修2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100°,平均90°;HSS评分11~40.5分,平均25.5分。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8个月,平均12个月,畸形矫正,疼痛消失,无1例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行走步态恢复,膝关节屈曲达110°~140°,平均127.5°,无伸展滞缺,较术前平均增加37.5°。 HSS评分88~95分,平均91.2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65.75分,优良率100%。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对复杂膝关节病变及翻修术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股骨干骨折术中下肢旋转力线的恢复

    作者:侯继光

    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且愈合率高、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1,2].但是由于不直接暴露骨折断端,不能直观下复位,骨折端的复位尤其是旋转复位一直是手术中的难题[3].本文对判断旋转力线复位的手段作一综述,供手术医生参考.

  • 股骨远端内侧扭转与髌股关节力线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建兵;郝建桥;李建强;申云龙;王合围;薛永安;金建武;王辉;李然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内侧扭转与髌股关节力线异常的相关性,分析髌股关节紊乱症的致病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在门诊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髌股关节紊乱症患者95例(124膝),均行双膝关节屈膝20°~30°髌股关节动力性CT扫描.测量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 FMTA)、髌骨适合角(CA)、髌骨倾斜角(PTA).然后将FMTA、CA、PTA绘制成散点图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 124膝中有25膝FMTA<5°,99膝FMTA≥5°,其中6膝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将其排除.余下93膝FMTA16.06°±5.68°,CA 16.40°±5.48°,PTA19.59°±3.32°.通过散点图分析结果显示,当FMTA> 10°时,FMTA与CA呈正相关(r=0.709,P<0.05);FMTA与PTA呈正相关(r=0.652,P< 0.05),但是当FMTA> 27°时,这种相关趋势减弱.结论 股骨远端内侧扭转是导致髌股关节力线异常的重要原因,当FMTA> 10°时,FMTA与CA呈正相关;FMTA与PTA呈正相关,但是当FMTA> 27°时,这种相关趋势减弱.

  • 脊柱骨盆矢状力线在脊柱疾患中的意义

    作者:徐宝山;马信龙

    近年来,随着业界对脊柱疾患认识水平的提高,脊柱及骨盆矢状面平衡逐渐引起重视.人体站立需平衡来维持节省能量、稳定的姿势,在矢状面上脊柱和骨盆连接头颅和下肢,其形态和方向互相关联、影响,从可屈伸活动的腰椎过渡到基本固定的骶尾椎,腰骶椎和骨盆形态对矢状平衡起到关键作用,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1-2].一、脊柱骨盆矢状力线的测量及正常变化范围脊柱骨盆矢状力线与身体姿势有关,为了便下测量和比较,需采取统一的测量方法:一般使患者呈站直放松状态,左侧贴近片盒,双手放在合适高度的支撑物上,上臂前屈30°使脊柱全长显示,并避免上臂过屈时身体后倾,膝关节完全伸直,髋伸直,放射源至片盒230 cm,拍摄自颅底至近侧股骨的后前位、左右位片[1-2].

  • 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片对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评估价值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片对于确定股骨后髁扭转角的价值及在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4-01/2005-05在南方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2例,共30例膝(均可以弯曲到90°)行术前的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检查和膝关节CT扫描.轴位X射线片在膝关节屈曲90°,小腿重力牵引下拍摄,CT采用1 mm薄层扫描.在X射线片和CT片上,分别标记出临床上髁轴和后髁轴,并计算出股骨后髁扭转角.应用SPSS 130软件两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受检股骨远端在轴位X射线片上都得到了良好的显示,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没有感到明显的不适.由轴位X射线片和CT片上测得的股骨后髁扭转角分别为(6.9±1.6)°,(6.8±1.5)°,两种方法测得的股骨后髁扭转角平均差值为(0.6±0.5)°,无显著性差异,且存在强相关(r=0.903,P<0.001).结论: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片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具有同CT相当的准确性.

  • CT三维重建分析不同体位下股骨侧弓对下肢力线测量的影响

    作者:吴伟;郭万首;李传东;刘朝晖;张启栋;程立明

    背景:下肢力线的测量结果经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差,不同体位下股骨侧弓角可影响下肢力线的测量.目的:通过CT扫描数据重建下肢骨骼模型,模拟下肢全长X射线检查,测量该模型在不同的旋转角度下的股骨侧弓角及股骨外翻角等数值,并探讨股骨侧弓对下肢力线测量的影响规律.方法:纳入进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20例,Mimics 13.0软件对各病例CT扫描数据重建出该肢体骨骼的三维立体模型,确认其标准正位股骨侧弓角,分为4组:股骨侧弓角>2°组,股骨侧弓角大于0°,<2°组,股骨侧弓角>-2°小于0°组,股骨侧弓角<-2°组,每组5例.利用软件功能使其沿下肢纵轴以2°步幅精确旋转出自内旋20°至外旋20°的21个图像,由所得图像测量不同体位下的股骨侧弓角及股骨外翻角,以模拟下肢全长X射线检查下肢伴有旋转的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股骨侧弓角的变化规律显示,下肢内旋使股骨侧弓角呈减小趋势,下肢外旋使股骨侧弓角加大趋势;②股骨外翻角随肢体外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随肢体内旋有逐渐减小的趋势;③各组不同体位下的股骨侧弓与股骨外翻角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④结果显示:采用CT扫描数据重建下肢骨骼模型模拟下肢全长X射线检查可见,股骨侧弓角测量结果会随肢体旋转发生变化,且会对股骨外翻角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侧弓程度越大,由此产生的影响越大,所以拍摄下肢正位全长X射线片时应采用标准正位为投照体位,尤其对于股骨侧弓较大的病例.

  • 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后的髌骨轨迹分析

    作者:张建兵;郝建桥;申云龙;王合围;薛永安;刘斌

    背景:外侧支持带松解是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有些文献报道部分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并不满意。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后的髌骨轨迹,以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部分病例随访优良率下降的原因。
      方法:临床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7膝(34例)样本,松解前后分别行10°,20°,30°,40°屈膝位髌股关节CT扫描,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和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比较松解前后髌骨轨迹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通过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发现髌骨轨迹17膝松解后无改善,40膝明显改善。40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大于9°,17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小于9°。说明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可能是影响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髌骨轨迹的一个重要因素。

  • 埋没导引缝合颧脂肪垫提升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周安;李高峰;张厚感;冯守运;蒋朔;王志军;高景恒

    目的 解剖学观察埋没导引缝合颧脂肪垫提升术适宜的悬吊部位、悬吊层次、悬吊线间距以及悬吊线锚定点.方法 对4具(8侧)新鲜尸头模拟埋没导引缝合颧脂肪垫提升术,观察术中、术后效果,记录数据并照相.结果 埋没导引缝合颧脂肪垫提升术的悬吊部位,应该在颧脂肪垫外侧部,适宜的悬吊点位于鼻翼上缘水平线与外眦垂直线的交点(z点);悬吊层次为皮下脂肪层和颧脂肪垫;悬吊线间距在1.5 cm左右为佳;悬吊线锚定点在颞区,其位置是通过Z点在鼻唇沟的垂线和耳垂线的交点,锚定层次为颞深筋膜.结论 埋没导引缝合颧脂肪垫提升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面中部提升术,但仍需要循证医学的疗效验证.

  • 手法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下肢力线变化

    作者:江崛;胡秀武;唐润科;邱芬芬;黄莉

    目的 观察分析手法合针刺及刺络放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下肢力线的变化.方法 将8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0例,治疗组接受手法合针刺及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接受口服药物治疗,比较2组下肢力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下肢力线各夹角与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A(髋-膝-踝角)值的变化与其他各角成负相关系,角A平均值偏小时,角B、角C、角D、角E、角F平均值均对应变大,随着治疗后角A增大,上述角均减小.结论 腰髋膝踝具有联动效应,手法矫正力线结合针刺及刺络放血治疗KOA能明显改善下肢力线.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髋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变化的研究

    作者:谢子康;瞿玉兴;赵洪;彭立波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行全髋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变化.方法:选择患者共24例,均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同时行同侧的髋关节置换术,分别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结果:手术前后双侧髋关节偏心距差值、双侧长度差值及A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侧生理外翻角Ⅰ、Ⅱ及胫股冠状角、髋-膝-踝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角、胫骨平台-骨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了患者的股骨偏心距,能一定程度改善下肢不等长,改变膝关节重力负荷中心.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改变了下肢的力线,从而影响了膝关节负荷分布.

  • 三种方法固定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毛汉兴;沈国平;罗轶;孙华;张小峰;黄俊伍;罗从风

    目的 评价外侧支撑钢板加前内侧限制接触性动力加压钢板(LC-DCP,A组)、外侧支撑钢板加后内侧防滑钢板(B组)、外侧支撑钢板加内侧半针外固定架(C组)治疗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4例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失血量、临床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关节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B、C三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03 min、105 min和98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01 ml、305 ml和296 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3.9周、14.4周和14.1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7.6周、18.2周和17.1周;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0.1分、89.6分和88.8分.三组病例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TPA及PA度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A、B、C三种固定方法治疗结果相似.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术前定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涛;薛华明;马童;文涛;张颖川;涂意辉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精准定位的方法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2014年12月,116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单髁置换术,术前定位组60膝,传统手术组56膝.术前定位组采用术前定位方法,即调整胫骨截骨导向器杆冠状面与胫骨嵴平行、矢状面远端距离皮肤1.80cm进行胫骨平台截骨;传统手术组采用牛津MP操作手册推荐的方法,即胫骨导向器在两个平面上均与胫骨长轴平行进行胫骨平台截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CPSA)及HS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术前定位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后的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0.92±1.81)°和(1.61±2.51)°(t=-1.072,P=0.288),胫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6.91±0.85)°和(7.32±1.73)°(t=-1.081,P=0.284),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定位组的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7°,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两组间术前、术后2周、6个月和1年的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术前定位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定位精确性,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髌骨轨迹的分析

    作者:申云龙;赵爱民;李建兵;刘斌;高寰;刘冬华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前后髌骨轨迹的变化,寻找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部分病例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临床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138膝)样本,松解前后分别行10°、20°、30°和40°屈膝位髌股关节CT扫描,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和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比较松解前后髌骨轨迹的变化.[结果]通过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发现髌骨轨迹29膝松解后无改善,109膝明显改善.109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9°,29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9°.说明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可能是影响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髌骨轨迹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是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非常有效的手术,但是术后部分病例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长期随访效果,其中原因并不明了,通过实验发现术后髌骨轨迹未发生改变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而股骨远端扭转可能是影响髌骨轨迹恢复的重要因素.

  • 引起全膝表面假体置换手术下肢力线不好的几个原因

    作者:尚延春;陈海龙;王战朝

    全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后良好的力线对于假体的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自2000年10月~2006年5月共开展全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82例,其中下肢机械轴偏差超过3°者11例,占13.41%.为更好的减免日后手术力线的偏差,现结合临床以及相关文献,对偏差原因做一分析.

  • 骨粘合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沈萍

    传统治疗骨折的方法有通过螺钉、钢针、钢丝、丝线等对骨折块进行固定,但是对于粉碎性骨折中较小的碎骨片很难固定,去除过多有可能导致骨缺损,尤其是近关节的粉碎骨折,如果仅保持骨折的力线位置让其自行愈合,有可能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 儿童先天性髌骨脱位

    作者:李德达;戴祥麒;陶舜;张友;孙永胜;周文玉

    本文作者经多年对该病的临床观察和治疗认为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应称为先天性髌骨脱位滑脱型,以区别于其它原因造成的髌骨脱位.作者认为对该病应早治为佳,以综合性手术为主,对14岁以下总儿可施行胫骨结节内移术,以改变伸膝装置力线,同时密切注意其对胫骨上端发育的影响.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