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

    作者:沈振海;祁华金;杨承健;陆昀;李凤;水克冬;姚伟峰;沈史伟

    目的 探讨中年男性健康体检人群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本院健康体检人群中的中年男性27824例,采用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以美国心脏协会(AHA)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定义为标准,分析其与AIP的相关性.结果 AHA 7项指标处于理想状态的比例分别为总胆固醇68.5%,空腹血糖66.9%,体质量指数50.2%,身体活动45.6%,吸烟40.3%,血压22.5%,食盐摄入15.6%;7项指标与AIP均呈显著相关(P<0.05),相关性大小依次为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血压、身体活动和食盐摄入;AIP均数随着7项指标各自评分分值的减少而增加(P<0.05);心血管健康状况处于不良、中等和良好的人群,其动脉硬化高危风险的比例分别是61.0%、38.4%和21.3%(χ2=1178.878,P=0.000);在校正年龄的情况下,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每增加1分,AIP数值降低0.046,动脉硬化高危风险降低22.3%(OR=0.777,95%CI为0.768~0.787).结论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AIP呈负相关,AIP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人群的监测指标.心血管健康评分 ≤6或AIP≥0.219的人群,是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

  • 超敏C反应蛋白致动脉硬化指数分析在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华;路海兰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心脑血管病变的生物标志物,降低 CRP水平是治疗脑梗死有效而安全的方法[1].此外, Dobiasova和Frohlich[2]研究证明甘油三酯(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的对数转换值[log(TG/HDL-C)]可作为反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颗粒直径的一个间接指标,建议此指标称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 且AIP与LDL颗粒直径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通过检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和单纯糖尿病患者的hs-CRP,血脂水平,计算AIP,探讨其临床意义.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在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珍艳;俎德玲;诸葛毅;蒋一鸣;胡雅国;姜志成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了解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血脂多项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179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18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1og[TG/HDL-C]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总胆固醇分别为:5.56±4.67(mmol/L),4.32±0.86(mmol/L),(P<0.01);甘油三酯分别为:2.92±1.82(mmol/L),1.29±0.67(mmol/L),(P<0.01);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分别为:0.26±0.18,-0.22±0.02,(P<0.01).代谢综合征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血甘油三酯之间呈高度显著正相关,(r为0.736,P<0.01);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间呈低度显著负相关(r为-0.165,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AIP与血脂的颗粒大小相关,可以作为血浆脂蛋白之动脉硬化形成性的一种标志物,也是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观察中有实用价值的预测指标.

  • 计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张银;程新耀;王艾丽;周琳婧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高血压组)和正常人群61例(对照组).常规超声采集颈总动脉图像,光盘贮存,用已经确认的有效识别内中膜边界的软件脱机测量和计算内中膜大厚度(IMTmax)、小厚度(IMTmin)、平均厚度(IMTmean)、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测量血脂,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IMTmax、IMTmin、IMTmean、SD、CV、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AIP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间TC和H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SD、CV与nonHDL-C、AIP和IMTmax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SD和CV能够反映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群之间血管内中膜的差异,且与IMT、nonHDL-C及AIP等已知心血管危险因子呈正相关关系,能够用于评价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 第九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简况(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作者:胡仁明;刘瑜

    1.糖尿病(DM)大血管并发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筛选出T2DM大鼠心血管组织差异表达序列 63个,涉及细胞凋亡、钙离子浓度调节、能量代谢等通路,同时电子克隆到新基因2ass-bnip3,为寻找DM心血管病变治疗靶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观察到银杏叶提取物可降低高血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这可能与执行蛋白caspase-3及泛素介导的胞浆内蛋白水解有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报告了高游离脂肪酸血症通过抑制内皮细胞NO合成酶活性而使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这是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他们还发现T2DM患者载脂蛋白CⅢ参与了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作为LDL直径间接指标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l0g TG/HDL-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有密切的相关性.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报告了血浆脂连素水平随着DM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下降.解放军第三0六医院的研究提示,DM血管病变常累及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而非DM 血管病变常累及腹主动脉及腹部内脏动脉.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研究认为,糖耐量受损人群已存在明显的动脉硬化表现,这与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升高及花生四烯酸(AA)下降密切相关,SFA与AA浓度升高将使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下降.

  • 中国汉族人群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动脉硬化指数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王林红;张婷;赵海龙;文进博;杨松;赵彦平;陈燕春;赵祥海;姚应水;沈冲

    目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定义为甘油三酯(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的对数[log(TG/HDL-C)],可预测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血管内皮衍生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在血管的生成主要受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影响。动物研究提示NO及NOS基因的表达可能与AIP存在联系,本研究系统的探讨NOS3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于洪伟;刘奇峰;魏岚萍;江珊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于锦州市中心医院成功施行PCI并自愿接受随访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202例,检测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血生化及超声等指标.术后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31例)及无MACE组(17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生化、超声、AIP等指标,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IP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患者AIP水平显著高于无MACE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IP升高是PCI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7.844,P<0.05);在AIP预测MACE能力的ROC曲线中,其曲线下面积为0.860(95%CI:0.782~0.938,P<0.05);当AIP取0.21时,其预测MACE的敏感性为77.42%,特异性为95.32%,准确性为93.56%,阳性预测价值为75.00%,阴性预测价值为95.88%.结论 方便、经济的AIP检测对冠心病患者PCI后MA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是AIP水平超过0.21时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风险较大.

  • 不同海拔地区汉族与藏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对比研究

    作者:郑建文;王宇鹤;董鸿志;徐世林;赵锋仓;莫芳萍

    目的 探讨在不同海拔地区汉族和藏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的水平变化及对比.方法 前瞻性纳入不同海拔地区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8例,其中汉族203例、藏族105例,203例汉族患者中高海拔地区(2200 m以上)104例,低海拔地区(450 m以下)99例.并选择与汉族患者年龄、地区、性别基本相似的汉族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的对照组体检者分别有87名或101名.所入选的藏族患者105例均来自高海拔地区,选取同地区、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基本相符的藏族健康体检者109名作为对照组.所选入的所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均进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血浆脂质代谢水平的检测,计算出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高、低海拔地区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IP(0.171±0.078)、(0.111±0.082)均高于相应健康对照组(-0.025±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汉族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AIP高海拔区均高于低海拔区,患者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3)高海拔区藏族患者组AI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4)高海拔区藏族健康组AIP与汉族健康组比较,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海拔的增高,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AIP均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升高更明显.在高海拔区藏族患者AIP明显高于汉族患者,但健康对照组无差异.

  • 老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预后分析

    作者:张彤;卢桂静

    目的 探讨影响老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2006-06 2012-06间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老老年患者81例,收集每个患者年龄、性别、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等基线情况及来院后的血压、血糖、血脂、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指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远期预后(发病后90 d时),并分析这些指标与疗效评分(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发病到溶栓时间[(138.3±11.3) min]、溶栓前NIHSS评分[(6.2±3.3)分]、AIP(0.22±0.03)和颈动脉IMT[(0.99±0.47) mm]4个危险因素在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不良与AIP、颈动脉IMT正相关(分别OR=9.615,P=0.006;OR=7.623,P=0.012).结论 老老年急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的预后与颈动脉IMT、AIP相关.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作者:周淑慧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影响.方法 120例成功完成随访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予以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标准治疗组同时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强化治疗组同时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AIP、C反应蛋白(CR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IP、CRP及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TG、LDL-C、AIP、CRP及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血浆TG、LDL-C、AIP及CRP水平变化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出现恶心、腹胀2例,发生率3.33%,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发生率1.67%;标准治疗组出现恶心、腹胀3例,发生率5.00%,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发生率1.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予以处置,自行好转.结论 阿托伐他强化治疗不仅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还有更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炎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绍鹏;周全;陈小燕

    目的:找到合适临床指标以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方法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管病变发生范围太小分为合并大血管病变组(A组)70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B组)40例,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各自的血压、血脂,同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结合A、B两组血管病变情况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T2DM组呈现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AIP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A组糖尿病病程、HbA1c、SBP、DBP、TC、TG、LDL-C、HDL-C、AIP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B组的微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AIP值能准确方便地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结合血脂的分析结果能大大提高诊断准确性。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晨峰相关性分析

    作者:俎德玲;诸葛毅;徐红青;郑和豪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晨峰血压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107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109例健康者为对照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晨峰,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log[TG/HDL-C]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晨峰血压分别为(42.08±6.33)mm Hg、(22.52±10.73)mm Hg(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分别为0.32±0.28、-0.19±0.19(P <0.01).高血压组血压晨峰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为0.42,P<0.01).结论 高血压晨峰现象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存在一定联系,可以作为血浆脂蛋白之动脉硬化形成性的一种标志物,也是高血压患者临床观察中有实用价值的重要参数.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宝凤梅;马伟利;张莉莉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主要诊断为AMI并完成随访的患者212例,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106例)和强化治疗组(106例).所有患者均予以AMI的常规治疗.标准治疗组患者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强化治疗组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AI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指标的变化及MACE的发生.结果 AMI患者AIP与PWV呈显著正相关(r=0.801,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AIP指标均降低(0.22±0.05比0.34±0.06,0.17±0.05比0.33±0.06),强化治疗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少[(1.41±0.18)mm比(1.10±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强化治疗组AIP指标变化更为显著(0.22±0.05比0.1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总的MACE发生比较(22.64%比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AMI,不仅可进一步降低患者血脂水平,还有更好的抗动脉硬化作用,能降低AMI后MACE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作者:郝亚荣;何小俊;韩其蔚;张黎军;邬松林

    将70名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双盲法分为吡格列酮组(35例)和安慰剂组(35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服药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治疗后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升高(P<0.01),且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r=-0.578,P<0.01);安慰剂组各参数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 天丹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观察

    作者:谭荣平;陈治林;李成栋;沈建锋;周慎

    目的 观察天丹通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我院急性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天丹通络胶囊、辛伐他丁配合脑梗死常规治疗,于入院时和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血脂水平,计算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性积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IP、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丹通络胶囊具有调脂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损害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

    作者:马瑞;高雷;寇惠娟;高登峰;张岩;李万静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肾损害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1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男性尿酸浓度≥420 μmol/L或女性≥360 μmol/L)和正常尿酸组(男性尿酸浓度<420μmol/L或女性<360 μmol/L).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及胱抑素C浓度.计算血浆动脉硬化指数及肾小球滤过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肌酐、微量蛋白尿及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尿酸正常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甘油三酯水平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随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四分位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7,P=0.000);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随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四分位数增加而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P=0.125).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血尿酸水平及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 <0.001). 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有助于识别此类患者罹患动脉硬化的风险.

  • 不同糖耐量异常患者致动脉硬化指数及C反应蛋白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铮;刘峰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糖耐量阶段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相互关系,探讨其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专家委员会(ADA)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收集我院门诊和病房的204例患者,糖耐量正常组(NGT)67例,系体检健康,无心、脑、肾、肝及内分泌疾病者;糖耐量减低组(IGT)72例;2型糖尿病组(T2DM)65例,3个月内无调脂药物和抗氧化药物的使用.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雷刚;邱健;肖华;洪长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血尿酸(SU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0例确诊为AMI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单支或多支血管狭窄≥50%的患者为AMI组,90例同期拟诊为冠心病并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血管狭窄均<50%的患者为对照组.根据AMI组受累血管支数又将其分为3个亚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及多支血管病变组.所有患者均抽取空腹12 h静脉血,测量血脂、SUA及其他生化指标并计算AIP值,比较两组及亚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AMI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IP和SUA水平较高及HDL-C水平较低(P<0.05);(2)AMI组内比较发现,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AIP、SUA均呈升高趋势,且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56,r=0.300,P<0.05);多支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AIP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各亚组与对照组相比SUA均明显升高(P<0.05),但各亚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UA水平升高是AMI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P、SUA在AMI患者中具有较高水平,且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正相关.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

    作者:郭继芳;高凤敏;赵莹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诊断为STEMI并自愿随访的老年患者218例,检测AIP、血生化及超声等指标.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及无MACE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生化、超声、AIP等指标,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IP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AIP水平显著高于无MACE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IP升高是STEMI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507,P<0.05];在AIP预测MACE能力的ROC中,其曲线下面积为0.764(95% CI为0.680~0.874,P<0.05);当AIP取0.20时,其预测MACE的敏感性为76.32%,特异性为84.44%,准确性为83.03%.结论 方便、经济的AIP检测对老年患者STEMI后MA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是AIP水平超过0.20时患者STEMI后发生MACE的风险较大.

  • 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建文;董鸿智;赵锋仓;徐世林;莫芳萍

    目的 探讨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8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8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计算出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TC、TG、LDL-C升高,而HDL-C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而AIP值显著增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I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AIP可以作为常规血脂分析中的一项较好的参数,其优于单项血脂测定分析,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