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蛋白酶抑制剂体外抑制肿瘤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研究

    作者:杜惠芬;李克生;郭红云;李雪萍

    国内已有文献报道,牛肺胰蛋白酶抑制剂对B16黑色素瘤实验性肺转移及Lewis肺癌有抑制作用.肿瘤侵袭与转移机制较复杂,是一个多环节,多步骤的过程,涉及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的作用,以及多种基因改变等过程,其中肿瘤细胞穿透细胞外基质尤为重要.利用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抑制剂来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其中纤溶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也倍受关注.已有研究证明,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有明显地抑制作用[1].本实验对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转移机制进行了研究.

  • 亚砷酸钠对人肝星状细胞活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

    作者:范丽丽;陈雄;邹忠兰;王大朋;张爱华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亚砷酸钠(NaAsO2)暴露对人肝星状细胞活化及主要细胞外基质(ECM)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NaAsO2(0.0、0.1、1.0、10.0、50.0、100.0μmol/L)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株(Lx-2)24、48、72 h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结果,采用0.000、1.875、3.750、7.500、15.000μmol/L NaAsO2处理Lx-2细胞24 h,另以7.500μmol/L NaAsO2处理Lx-2细胞0、12、24、48、72 h,到达处理终点收集细胞沉淀及培养上清.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Lx-2细胞活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包括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主要用于ECM分泌水平,包括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IV)、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结果 随NaAsO2处理浓度的增加,Lx-2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50.0、100.0μmol/L砷暴露组在24、48和72 h时,细胞存活率较0.0μmol/L组均明显降低(P<0.05);处理24、48、72 h的IC50分别为72.75、48.19和29.95μmol/L.肝星状细胞活化相关蛋白检测结果发现,1.875、3.750、7.500、15.000μmol/L NaAsO2处理Lx-2细胞24 h后,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0.000μmol/L,且在7.500μmol/L剂量组蛋白表达差异大(P<0.05).7.500μmol/L NaAsO2处理Lx-2细胞0、12、24、48、72 h后,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亦随染毒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5).ECM分泌水平检测显示,1.875、3.750、7.500、15.000μmol/L NaAsO2处理24 h后,HA、LN、COL-Ⅳ和PⅢNP分泌水平均高于0.000μmol/L组(P<0.05).7.500μmol/L NaAsO2处理Lx-2细胞0、12、24、48、72 h后,HA、LN、COL-Ⅳ和PⅢNP分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aAsO2可上调肝星状细胞活化相关蛋白表达,诱导其进一步活化,进而增加细胞外基质分泌水平.

  • 保肾方Ⅱ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MMP-2和TIMP-2表达的影响

    作者:郑桂敏;张胜容

    目的 研究保肾方Ⅱ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 以40只大鼠由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造成糖尿病模型,3 d后随机分为5组,于第16周检测各组大鼠的有关指标,于16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皮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 保肾方Ⅱ号大剂量组MMP-2与TIMP-2的表达高于保肾方Ⅱ号小剂量组、洛汀新对照组、空白模型对照组,低于正常组.结论 保肾方Ⅱ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糖,可上调肾组织MMP-2、TIMP-2的表达,调节MMP-2/TIMP-2的比例失衡,促进ECM成分的降解,减缓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纤维化的进程.

  • 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莎莎;吕文良;张旭;陈兰羽;杨广栋;徐晨光;李川;李娟梅

    肝纤维化是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肝纤维化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疾病,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因其主要表现为胁部胀痛、黄疸、胁下结块等,故多将其归入"胁痛"、"黄疸"、"积聚"、"鼓胀"、"肥气"、"癥瘕"、"肝着"、"肝积"等范畴.

  • 黄芪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秀德;陈慧;任旋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es,DN)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基本病理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大量细胞外基质(ECM)集聚.祖国医学认为,DN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中医药被广泛用于DN的临床研究之中,其中黄芪对DN保护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黄芪具有益气升阳、利水消肿、健脾利湿等功效.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含有多种皂苷、多糖、黄酮,以及氨基酸、亚油酸等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降糖、降脂、降压、利尿、减少蛋白尿等作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黄芪对DN的保护作用的新文献进行归纳.

  •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珂;赵慧玲;田年秀;柳杨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各种慢性肝病长期不愈所致,是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发生炎症及坏死,刺激肝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导致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1]。HF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必经环节,中医药在治疗HF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具体综述如下。

  • 活血化瘀中药抗肺纤维化研究进展

    作者:刘旻;陈明虎;赵启亮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始发弥漫性肺泡炎、继发间质增殖,以纤维化为结局的病理改变过程,涉及呼吸、免疫等多系统疾病,以特发性PF为代表。该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生存质量及生存期明显降低。目前,PF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与其发生有关的细胞因子网络调节异常、氧化/抗氧化失衡、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细胞凋亡等机制研究较多。中医理论认为,PF属“肺痿”“肺痹”范畴,“血瘀”贯穿整个疾病过程[1],运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基于对活血化瘀类中药的抗PF效应和作用归纳如下。

  • 大豆素对尿毒症大鼠肾组织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浩;冯冰;朱超;于建平;黄宝砖

    目的:观察大豆素对尿毒症大鼠肾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8只、大豆素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5/6肾切除术制备尿毒症大鼠模型。大豆素组于造模后次日灌胃15 mg/kg大豆素溶液,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8周。检测各组造模前、造模后第4、8周尿蛋白及生化指标。第8周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第8周,与模型组比较,大豆素组尿蛋白排泄量[(22.54±3.47)mg/24 h比(31.28±3.78)mg/24 h]减少(P<0.01),血清BUN[(12.09±0.59)mmol/L比(14.26±0.71)mmol/L]、SCr[(75.20±3.39)μmol/L比(90.25±2.71)μmol/L]水平降低(P<0.01)。肾小球Ⅳ型胶原蛋白[(16.33±2.14)%比(24.68±3.97)%]、纤连蛋白[(19.17±2.68)比(29.35±4.15)]表达降低(P<0.01),肾小球硬化明显减轻。肾组织TGF-β1 mRNA[(0.37±0.06)比(0.64±0.08)]、TGF-β1蛋白[(0.28±0.09)比(1.40±0.13)]表达降低(P<0.05)。结论大豆素可减少尿毒症大鼠细胞细胞外基质的蓄积,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表达有关。

  • 通心络调控 p38 MAPK通路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的研究

    作者:仝宇;高彦彬;王晓磊;田年秀;耿建国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 KK-Ay小鼠肾组织 p38 MAPK信号通路、TGF-β1及细胞外基质FN、Col-Ⅳ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和缬沙坦组各15只,设C57BL/6J小鼠15只为正常组;造模组连续给药12周,比较各组 KK-Ay小鼠空腹血糖( 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体重( body weight,BW)、肾重( kidney weight,KW)、肾重指数=KW/BW;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24 hours urinary microalbumin,24 h mALB);血清肌酐( 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尿素(Urea)的水平;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p38、P-p38、纤维连接蛋白( fibronectin,FN),Ⅳ型胶原蛋白( Collagen in Serum-Ⅳ,Col-Ⅳ)等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空腹血糖、体重、肾重、肾重指数、24h mALB、SCr、Urea均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P-p38、FN、Col-Ⅳ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和缬沙坦组FBG无明显变化(P>0.05);体重、肾重减轻、肾重指数、24h mALB、SCr、Urea均降低(P<0.05),肾组织P-p38、FN、Col-Ⅳ蛋白表达减少(P<0.05),但给药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p38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示通心络无明显降糖作用;通心络可降低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24 h mALB、SCr、Urea,保护肾功能;通心络可抑制TGF-β1、P-p38蛋白的过度表达,减少FN、Col-Ⅳ等细胞外基质在肾组织的沉积,从而抑制肾脏的纤维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 从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研究理冲汤对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影响

    作者:邹小丽;李冬华

    目的 从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研究理冲汤对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 采用雌孕激素双重造模法,制备大鼠子宫肌瘤模型.以放免法、SP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印迹技术,观察理冲汤对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子宫肌瘤大鼠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含量明显升高,子宫肌瘤组织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Ⅳ型胶原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理冲汤高低剂量组血清LN含量、子宫组织Ⅳ型胶原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有关,理冲汤通过调控血清LN含量和子宫组织Ⅳ型胶原的表达,进而抑制肌瘤的生长.

  • 白花丹醌对人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及细胞外基质分泌功能的影响

    作者:彭岳;苗维纳;赵铁建;黎桂玉

    目的:研究白花丹醌对人肝星状细胞株(HSC-LX2)的作用,观察该药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分泌细胞外基质和金属蛋白酶功能的影响.方法:HSC-LX2与药物孵育48 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MP-1和MMP-13表达的部位和面积.结果:白花丹醌低、中、高浓度均可抑制HSC-LX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降低Ⅰ型和Ⅲ型胶原分泌水平,并增加其分泌MMP-1及MMP-13的能力.以上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上述的作用比秋水仙碱强.结论:白花丹醌具有抑制HSC-LX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降低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并增加纤维蛋白降解酶分泌水平的能力,而对肝纤维化进程有干预作用;上述能力均有剂量依赖性;且中、高剂量组的干预能力强于秋水仙碱.

  •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小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作者:焦志娜;张昱;李澎;王阅军;刘红霞;高艳红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脂多糖(LPS)刺激的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在防治肾脏纤维化中的机制。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 LPS 作为刺激因子,以 CCK -8法、MTT 法检测含药血清对 GMC 的毒性作用,并动态观察在各种处理因素的作用下,GMC 的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法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外基质(ECM)即:层粘连蛋白(LN)、IV 型胶原(Col - IV)、纤维连接蛋白(FN)的分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含药血清对 GMC 无毒性作用(P ﹥0.05),LPS 能刺激体外培养的 GMC 增殖,0.625~80μg/ ml LPS 组与正常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加味黄芪赤风汤组在24 h、48 h、72 h 对 LPS 刺激的 GMC 增殖都有抑制作用,且24 h 各组抑制率高;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点中药各组抑制率比较,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对 ECM 的影响中,72 h 较模型组比较,加味黄芪赤风汤高剂量组中 Col -Ⅳ、FN 的含量明显减少(P ﹤0.01),而 LN 含量变化不明显;中剂量组中 Col -Ⅳ、FN、LN 的含量均明显减少( P ﹤0.01);低剂量组仅有 FN 含量减少(P ﹤0.01),而 Col -Ⅳ、LN 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能显著抑制 LPS 刺激下 GMC 的增殖,减少 ECM 的分泌,说明 GMC 是加味黄芪赤风汤防治肾脏纤维化作用的重要靶细胞。

  • 透明质酸酶对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模型中神经源性疼痛的作用研究

    作者:聂勇;蔡国平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酶对坐骨神经的疏松结扎(CCI)模型神经源性疼痛的作用,初步探讨临床通过相关穴位点注射透明质酸酶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方法:采用CCI模型,记录损伤神经异位自发放电和热痛刺激的敏感程度.结果:用透明质酸酶作用于术后7 d大鼠的损伤处并进行坐骨神经自发放电的测量,发现在测量的12只模型中,有8只模型的自发放电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这8只的平均抑制率为50.9%±12.4%.在热刺激行为学实验中,损伤局部持续注射透明质酸酶溶液的CCI大鼠在术后3 d、6 d和14 d的热刺激敏感度明显低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CCI大鼠.通过CCI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神经纤维排列混乱,纤维间存在空泡状间隙,并且在间隙周围分布着染成深色的多糖链;而经过透明质酸酶作用后CCI损伤坐骨神经切片观察,空泡状空隙与深色多糖链沉淀消失,神经排布较处理前更加规则.结论:细胞外基质与神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透明质酸酶能够有效降低CCI模型的异位自发放电;临床穴位注射透明质酸酶改变穴位点聚集的细胞外基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及其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与髓核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张丽瑾;朱中书;孙钦然;刘玉宁;刘方铭;郭闫萍;刘维菊;吴丙云;杜鹃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MMP-3)及其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髓核超微结构,探讨其缓解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参照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造模方法,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药物组,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夹脊穴组取C2-7椎旁夹脊穴,颈周腧穴组取颈周的双"脑空"穴、"脑户"穴、"大椎"穴、双"曲垣"穴、双"天宗"穴,进行针刀干预,每5d治疗1次,各治疗3次;药物组采用布洛芬胶囊+颈复康颗粒灌胃,每天1次,治疗10 d.各组继续喂养20 d后处死采集标本,用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大鼠颈椎间盘MMP-1、MMP-3及TIMP-1的基因表达,并在电镜下行髓核超微结构观察.结果:MMP-1、MMP-3的基因表达检测,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药物组低于模型组(P<0.05),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低于药物组(P<0.05);TIMP-1的基因表达检测,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5),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高于模型组及药物组(P<0.05).髓核超微结构观察:椎间盘髓核退变程度为空白组<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药物组<模型组.结论: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可通过调控MMP-1、MMP-3及TIMP-1的基因表达,影响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Ⅰ、Ⅱ型胶原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孙钦然;张丽瑾;朱中书;刘玉宁;刘方铭;刘维菊;尹聪;吴丙云;宫辉

    目的:探讨针刀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静动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药物组,并设空白组,每组15只.夹脊穴组取颈2~7椎旁夹脊穴,颈周腧穴组取颈周的双“脑空”穴、“脑户”穴、“大椎”穴、双“曲垣”穴、双“天宗”穴,每5d治疗1次,各治疗3次;药物组采用布洛芬+颈复康灌胃,每天1次,治疗10 d.治疗结束继续喂养20 d后运用免疫组化与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法对退变颈椎间盘Ⅰ、Ⅱ型胶原蛋白进行检测,并在光镜下行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按Miyamoto的标准做形态学评分.结果:Ⅰ型胶原的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药物组低于模型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低于药物组(P<0.05);Ⅱ型胶原的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药物组高于模型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高于药物组(P<0.05).形态学评分,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小于模型组和药物组(P<0.05);椎间盘退变程度由轻到重顺序为空白组<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药物组/模型组.结论: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可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胶原系统,抑制Ⅰ、Ⅱ型胶原的转换,延缓颈椎间盘退变.

  • 针刺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细胞外基质生成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峰;马进;陆茵;倪光夏;倪春艳;张雪娇;王爱云;郑仕中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四氯化碳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纤维化肝脏中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2只)、非穴组(12只)、穴位组(12只).采用50% CC1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进行肝纤维化造模,同时针刺穴位组大鼠的“太冲”“期门”“肝俞”并电针“足三里”进行治疗.非穴组取穴为上述各穴左侧平移0.5cm处.造模和治疗6周后,颈总动脉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 PCⅢ)水平;然后处死大鼠,分离肝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并分离各组大鼠的肝星状细胞,以Western blot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α1(Ⅰ)型胶原蛋白[α 1(Ⅰ) collagen]、纤连蛋白(fibronec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蛋白表达,以Real-time PCR法检测α-SMA、α 1(Ⅰ) collagen和fibronectin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项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LN、PCⅢ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穴位组血清HA、LN水平显著下降(P<0.05),非穴组无明显降低.针刺穴位可以降低肝星状细胞中α-SMA、α 1(Ⅰ) collagen和fibronectin的蛋白与基因表达(P<0.01,P<0.05),并上调MMP-9的蛋白表达(P<0.05),而对TIMP-1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针刺穴位能有效改善四氯化碳导致的大鼠肝纤维化损伤,减少肝星状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从而抑制肝纤维化.

  • 电针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外基质胶原和代谢酶活动的影响

    作者:廖军;张乐;柯玫瑰;徐腾

    目的:观察电针“大椎”穴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外基质(ECM)及胞内Ⅱ型胶原(COL-Ⅱ)、Ⅴ型胶原(COL-Ⅴ)、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莫比可组,每组7只.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电针组取“大榷”穴,每次治疗30 min,每天1次,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共治疗2个疗程;莫比可组给予莫比可片每日0.75 mg/kg灌胃治疗,共治30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椎间盘中ECM、COL-Ⅱ、COL-Ⅴ、MMP-13、TIMP-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ECM、COL-Ⅱ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COL-Ⅴ、MMP-13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P<0.05);电针组、莫比可组ECM、COL-Ⅱ较模型组增多(P<0.01),COL-Ⅴ、MMP-13较模型组减少(P<0.01,P<0.05);各组TIMP-1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大椎”穴治疗颈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可能与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系统有关.

  • 捏脊对颈椎病大鼠椎间盘细胞外基质及代谢酶的影响

    作者:黄黎珊;黄萍萍;童秀冰;李忠丽;方燕平;廖军

    目的:观察捏脊对颈椎病大鼠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13、细胞内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以及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探讨捏脊治疗颈椎病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捏脊组、莫比可组,每组8只.采用动静力失衡法建立颈椎病大鼠模型.捏脊组予捏脊干预治疗,每天14次;莫比可组予莫比可0.78 mg/kg灌胃干预,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椎间盘组织中MMP-1、MMP-3、MMP-13、COL-Ⅱ、TIMP-1的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检测EC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MMP-1、MMP-3、MMP-13表达量均升高(P<0.05),COL-Ⅱ、TIMP-1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捏脊组与莫比可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MMP-1、MMP-3、MMP-13表达均降低(P<0.05),COL-Ⅱ、TIMP-1表达均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ECM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捏脊组与莫比可组ECM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捏脊治疗颈椎病大鼠椎间盘退变可能是通过调节椎间盘ECM系统及相关代谢酶表达量实现的.

  • 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迪;丁光宏;沈雪勇;王凌;刘畅

    近年来,国际上各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途径提出了多种针刺疗法机制的假说.本文结合了当前以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相关资料,主要对近年研究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有关文献作以回顾,内容涉及了针刺得气现象与结缔组织的密切关系以及针刺引起结缔组织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信号传导的研究,以说明结缔组织和针刺及其疗效所具有的相关性.

  •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徐守宇;张丽梅;姚新苗;周国庆;李霞;何邦剑;陈小刚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外基质修复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成年雌性家兔,体质量(2.0±0.2) kg,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采用Hulth法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后2周,实验组予以LIPUS治疗,超声工作频率为(800±5%) KHz、大输出空间平均声功率为(50±10%) mw/cm2,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予以假LIPUS治疗(即操作与实验组相同,而探头无能量输出)。分别于治疗后第2、4、8周随机处死动物,每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观察软骨大体改变、HE染色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RT-PCR技术分析软骨中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MMP-3、MMP-7以及MMP-13,采用硝酸还原法分析软骨中的NO的含量。结果:同一时间点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软骨的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微(P<0.01);实验组软骨中MMP-3、MMP-7、MMP-13和NO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软骨中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通过降低软骨中MMP-3、MMP-7、MMP-13的表达,抑制NO的分泌,促进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合成,来加快损伤软骨的修复。

3447 条记录 2/173 页 « 12345678...17217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