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豆素对尿毒症大鼠肾组织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浩;冯冰;朱超;于建平;黄宝砖

    目的:观察大豆素对尿毒症大鼠肾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8只、大豆素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5/6肾切除术制备尿毒症大鼠模型。大豆素组于造模后次日灌胃15 mg/kg大豆素溶液,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8周。检测各组造模前、造模后第4、8周尿蛋白及生化指标。第8周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第8周,与模型组比较,大豆素组尿蛋白排泄量[(22.54±3.47)mg/24 h比(31.28±3.78)mg/24 h]减少(P<0.01),血清BUN[(12.09±0.59)mmol/L比(14.26±0.71)mmol/L]、SCr[(75.20±3.39)μmol/L比(90.25±2.71)μmol/L]水平降低(P<0.01)。肾小球Ⅳ型胶原蛋白[(16.33±2.14)%比(24.68±3.97)%]、纤连蛋白[(19.17±2.68)比(29.35±4.15)]表达降低(P<0.01),肾小球硬化明显减轻。肾组织TGF-β1 mRNA[(0.37±0.06)比(0.64±0.08)]、TGF-β1蛋白[(0.28±0.09)比(1.40±0.13)]表达降低(P<0.05)。结论大豆素可减少尿毒症大鼠细胞细胞外基质的蓄积,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表达有关。

  • 大豆素与葛根素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NO产生的活性比较

    作者:王迪;张明;艾浩;万义增;李军祥;李健

    目的:比较分析大豆素与葛根素体外抗氧化及抑制NO、NOS活性机制。方法:用1滋g·mL-1 LPS诱导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制备呼吸爆发、自由基反应模型。采用MTT法检测大豆素及葛根素的细胞毒性;采用DCFH-DA探针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被试药的抗氧化能力;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体系中NO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细胞内T-NOS含量。结果:大豆素与葛根素均能显著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NO释放及T-NOS表达。结论:大豆素与葛根素的抗氧自由基活性接近,有望作为葛根素的替代品使用。

  • 葛根素、大豆素、槲皮素及芦丁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晓敏;张天娇;许可嘉;赵福建;牛建昭;李健

    目的:研究葛根素等4种类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并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用4种具有代表性分子结构的类黄酮化合物(大豆素、葛根素、槲皮素和芦丁)分别灌胃小鼠,7天后腹腔注射CCL4,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禁食18 h后,取肝组织进行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肝酶类成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并采用匀浆法检测肝组织中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4种药物干预组小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均减轻,但各干预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血清生化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干预组和槲皮素干预组小鼠血清中ALT、AST和GGT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ALP含量无明显变化;大豆素干预组小鼠血清中仅ALT、AST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芦丁干预组小鼠血清中各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肝组织匀浆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干预组和芦丁干预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SOD和GSH-Px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而大豆素干预组和葛根素干预组仅可见GSH-Px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槲皮素的综合抗氧化能力优于大豆素、葛根素和芦丁,这可能与其结构特点有关。与其他3种化合物相比,槲皮素具有多羟基、羟基未成苷的结构特点,提示槲皮素的结构特点可能与其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

  • 葛根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和含量测定

    作者:邓轶渊;高文远;刘新桥;陈海霞;张铁军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d.)Ohwi或甘葛藤P.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主要活性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素、大豆素、大豆苷等.

  • 大豆素代谢产物——雌马酚研究进展

    作者:吴健全;郭长江;顾景范

    雌马酚是大豆异黄酮的主要组份之一大豆素(Dai)的代谢产物,人群中约有30%~50%能将大豆素转化为雌马酚,影响因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重要的因素是肠道菌群.雌马酚较其原型具有更为有效的生物学作用,因此受到普遍关注.研究和开发雌马酚的生物活性,在多种常见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大豆黄酮对卵巢切除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作者:戚本明;田兴华;汪吉宝

    目的观察双侧卵巢切除诱导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研究尼尔雌醇、大豆黄酮对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卵巢切除+大豆黄酮组.各组动物分期分3批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动物鼻中隔黏膜的早期凋亡细胞.结果双侧卵巢切除后,大鼠鼻黏膜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数增高,术后60 d达到新的平衡.大豆黄酮、尼尔雌醇干预组与健康组比较,早期凋亡细胞无明显改变.结论雌激素替代和大豆黄酮可通过减少凋亡细胞而保护鼻黏膜免受雌激素缺乏的损害.

  • 葛根研究概述

    作者:白佃选;董萌

    葛根为传统中药,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葛根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都有收载.<中药大辞典>载:葛根,具清热解毒,解痉镇痛,升阳解肌,透疹止泻,增加脑和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葛根含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大豆素、大豆苷、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及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苷;又含多量淀粉(新鲜葛根中含量为19~20%)等.

  • 大豆异黄酮的抗病机制

    作者:杨春

    大豆及其制品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作用,主要应归功于大豆异黄酮.大豆经加工或微生物发酵经人体摄入后,在肠道细菌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异黄酮的糖苷配基脱离,释放出有生物活性的三羟异黄酮或称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二羟异黄酮或称大豆苷原(daidzein,D)和6-甲基大豆素(glycitein).

  • 低水平大豆异黄酮对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的影响

    作者:闫祥华;刘大星;姜新民;李广;石学全

    目的: 评价低水平(0.5~10 μmol/L)大豆异黄酮组分(染料木素、大豆素和染料木甙)对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过程作用的效果及其特点. 方法: 采用Cu2+诱导全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模型,通过检测体系中共轭双烯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生成量变化反映异黄酮组分对脂蛋白氧化修饰过程和结局的影响. 结果: 启动氧化前向血清脂蛋白体系中加入0.5~10 μmol/L的染料木素、大豆素或染料木甙和α-生育酚均显著减少共轭双烯和TBARS的生成,并存在剂量相关关系.当血清脂蛋白氧化启动后,加入10 μmol/L异黄酮组分仍显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只是作用强度比启动前加入时减弱;而相同浓度的α-生育酚仅对共轭双烯生成显示有一定抑制作用,对TBARS生成甚至呈现促进趋势. 结论: 低水平异黄酮组分即能对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产生抑制作用,且在氧化启动后的效果优于α-生育酚.

  • 粉背南蛇藤醋酸乙酯部位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作者:胡新玲;王奎武

    目的 研究粉背南蛇藤醋酸乙酯部位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 利用正相、反相硅胶和凝胶色谱柱分离技术分离制备,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大豆素(1)、表没食子儿茶素(2)、没食子儿茶素(3)、大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人粪样中雌马酚含量调查及其与菌群结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宇;尹业师;朱立颖;王欣

    目的 调查人粪样中大豆素和雌马酚的含量及其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了解人粪样中雌马酚含量高低与菌群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来自杭州的125份粪样进行大豆素和雌马酚含量检测,并使用生物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PCR-DGGE对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的高低与菌群结构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HPLC检测结果表明,尽管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的高低与性别关系不大,但却与年龄大小存在很大的相关性,41 ~50岁年龄组的粪样中雌马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CR-DGGE结果表明,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的高低与菌群结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人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的高低与年龄大小有很强的相关性.

  • 雌激素受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介导大豆苷原对骨形成的量效作用

    作者:包蕾;邹世恩;张绍芬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大豆苷原(daidzein,DAI)对成骨细胞骨形成的作用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对DAI促进骨形成的调节作用.方法:以培养的未经处理的人类胎儿成骨细胞(human fetal osteoblast,hFOB)为对照组,用17β-戊酸雌二醇(β-estradiol-17-valerate,E2)和不同浓度DAI分别处理hFOB 72 h后,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4-硝基苯基磷酸二钠盐(4-nitrophenyl phosphate disodium salt,PNPP)偶氮法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用ER拮抗剂ICI 182780、ERα拮抗剂MPP(methyl-piperidino-pyrazole)、PPARγ拮抗剂GW 9662分别阻断受体ER、ERa和PPARγ后,再给予E2及不同浓度的DAI处理,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增殖率,PNPP偶氮法测定ALP水平.结果:随着DAI剂量的增加,成骨细胞增殖率递减,DAI 10-9 mol/L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DAI 10-5 mol/L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随着DAI剂量的增加,成骨细胞ALP水平递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I 182780阻滞ER后,E2组,DAI 10-8、10-7及10-5 mol/L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8.16%、76.30%、81.18%、83.19%,均显著低于阻滞前(P<0.05);MPP单纯阻滞ERα后,E2组,DAI 10-9、10-7及10-5 mol/L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69.78%、63.31%、70.71%、78.43%,均显著低于阻滞前(P<0.05).MPP阻滞后,DAI10-9 mol/L组的ALP水平显著低于阻滞前(P<0.05).GW9662阻滞PPARγ后,E2组,DAI10-9、10-7及10-5 mol/L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3.14%、96.99%、112.88%和122.22%,其中DAI 10-7及10-5 mol/L组均较阻滞前显著升高(P<0.05),DAI 10-9 mol/L组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I 10-5 mol/L组的ALP水平较阻滞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DAI的骨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双相作用特点,即低剂量DAI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高剂量DAI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低剂量DAI主要通过作用于ER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对PPARγ的作用不明显;高剂量DAI主要通过作用于PPARγ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同时也可通过作用于ER产生一定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 大孔树脂吸附层析法提取淡豆豉中总异黄酮的研究

    作者:郭文勇;刘彬果;钟蕾;宓鹤鸣;刘海燕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分离、纯化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的工艺.方法:以大豆素为指标,比较7种大孔吸附树脂(型号为D-101、DM-301、DA-201、905、1300、AB-8和ZTC-1)对大豆素的吸附性能,考察温度(10~45C)、pH值(3.5~10)、洗脱溶剂(20%~95%乙醇)对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和洗脱性能的影响;并以优化的条件进行淡豆豉提取液中大豆异黄酮的纯化研究.结果:型号905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素的吸附性能优于其他6种树脂;温度10~15℃和酸性条件时大孔树脂905对大豆素的吸附效果较好,以型号905大孔吸附树脂pH 5.0左右、室温条件作为较优的条件进行三批淡豆豉提取液中总异黄酮的富集和纯化,大豆素得率均大于8%.结论: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用于淡豆豉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获得较好的效果.

  • 大豆异黄酮对壬基酚所致大鼠血清性激素紊乱及前列腺增生的改善作用

    作者:朱建林;陈昱;李昱辰;刘瑾;杨华;吴传城;陈锦;汪靖

    目的 探讨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大鼠前列腺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的保护效应.方法 5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橄榄油溶剂对照组,25.0 mg/kg NP组,25.0 mg/kg NP+50.0 mg/kg SI组,25.0 mg/kg NP+100.0 mg/kg SI组,100.0 mg/kg SI组.NP采用皮下注射染毒,SI采用灌胃染毒,染毒容积皆为1 mL/kg,1次/d,连续30 d.观察大鼠前列腺的湿质量、前列腺指数、组织病理学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 NP染毒组前列腺前叶质量、脏器指数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5.0 mg/kg NP组、各NP+SI染毒组及100.0 mg/kg SI组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血清T水平除100.0 mg/kg SI组外,余各组均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E2/T比值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与25.0 mg/kg NP组比较,NP+SI染毒组前列腺前叶质量、脏器指数均低于单独染NP组,血清E2和E2/T比值高于该组(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NP染毒组大鼠前列腺上皮增生广泛,腺体密集,腺上皮细胞肥大,核增大,腔内嗜酸性分泌物较多;联合染毒组前列腺腺腔较规则平整,腔内嗜酸性分泌物量较少.结论 SI具有拮抗NP致雄性大鼠前列腺增生作用,这可能与其调节NP所致大鼠体内性激素水平紊乱有关.

  • 大豆黄素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浩;袁伟杰;冯冰;于建平

    目的 探讨大豆黄素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26只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8只,5/6肾切除模型组(M组)8只,大豆黄素治疗组(D组)10只.对M组和D组大鼠建立5/6肾切除模型,D组给予大豆黄素15 mg·kg-1·d-1灌胃,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8周.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观察肾组织病理学表现,检测.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N)、Ⅳ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 与M组相比,D组24 h尿蛋白量、SCr、BUN降低(P<0.05);肾小球硬化指数降低(P<0.05);肾组织FN和Ⅳ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P<0.01);TGF-β1mRNA及其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大豆黄素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组织TGF-β1的表达有关.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葛根提取物中5种异黄酮的含量

    作者:刘亚妮;苏玉永;马林;方伟;于捷飞;徐箐

    目的:建立葛根提取物中5种异黄酮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以乙腈-0.02 mol·L-1醋酸铵(醋酸调pH=4.6)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0nm,柱温为35℃.结果: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素、染料木素分别在0.204~510.4 μg·mL-1 (r=0.999 9),0.201~503.0μg·mL-1(r=0.999 9),0.233~581.8μg·mL-1 (r=0.999 9),0.201~502.4 μg·mL-1 (r=0.999 9),0.195~487.6 μg·mL-1(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52% (RSD=0.69%),102.66% (RSD=0.30%),98.90%(RSD=0.26%),98.64% (RSD=0.29%),100.16% (RSD=0.20%).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精密度和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葛根提取物的含量控制方法.

  • 大豆异黄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张玉梅;崔洪斌

    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拮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几种机制,即降血脂、抗氧化、抗血栓形成、维护血管弹性、抗粘附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非正常增殖、拮抗钙离子内流、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等.

  • 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潘洪平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1):如葛根素、大豆素、大豆苷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葛根总黄酮及其单体成分葛根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临床方面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应用.本文对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新进展综述如下.

  •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彭慈军;冯赞杰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活性氧(ROS)生成、细胞因子参与、肝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凋亡等有关[1].大豆异黄酮(SI)是人们公认的抗氧化剂及抗炎药物.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心肌、脑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3].但对HIRI是否具有保护效应,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SI对HIRI的保护作用.

  • 淡豆豉不同制法其成品性状及异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的比较

    作者:李刚;梁永红;杨安金;苏明声;朱海针;谢小梅

    目的:比较古法炮制与现今药典制法的淡豆豉其成品性状及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淡豆豉提取物中的总异黄酮进行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淡豆豉提取物中异黄酮游离苷元(大豆素、染料木素)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Prevail-C18(250 mm× 10.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乙酸(35∶64∶1,V/V/V),检测波长为260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进样量为15 μl.结果:古法炮制的淡豆豉气香,质地柔软,断面为棕褐色,表皮皱缩,总异黄酮含量为4.140mg/g,大豆素含量为1.263 0 mg/g,染料木素含量为1.254mg/g;现今药典制法的淡豆豉气味微弱,质地稍硬,断面为棕黄色,表皮皱缩,总异黄酮含量为3.530 mg/g,大豆素含量为0.349 mg/g,染料木素含量为0.335mg/g.结论:古法炮制淡豆豉与现今药典制法淡豆豉相比,前者成品性状好、大豆异黄酮类含量高,古法炮制有明显优势.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